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七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七 (2)

1. 莧實

味甘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青盲,白翳,明目,除邪,利大小便,去寒熱,殺蛔蟲。久服益氣力,不飢輕身。一名馬莧,一名莫實,細莧亦同。生淮陽川澤及田中,葉如藍,十一月採。

陶隱居云:李云即莧菜也。今馬莧別一種,布地生,實至微細,俗呼為馬齒莧,亦可食,小酸,恐非今莧實。其莧實當是白莧,所以云細莧亦同,葉如藍也。細莧即是糠莧,食之乃勝,而並冷利,被霜乃熟,故云十一月採。又有赤莧,莖純紫,能療赤下,而不堪食。藥方:用莧實甚稀,斷谷方:中時用之。

白話文:

莧菜的味道甘甜,性寒,而且很寒,沒有毒性。它可以治療青盲、白翳,明目,驅除邪氣,促進大小便順暢,去除寒熱,殺死蛔蟲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,不易感到飢餓,還可以減輕體重。它有別名馬莧和莫實,細莧也是同類。它生長在淮陽的河流、沼澤和田地中,葉子像藍草,在十一月採收。

陶隱居說:李時珍說莧菜就是這種植物。現在的馬莧還有另外一種,生長在地上,果實非常細小,俗稱馬齒莧,也可以食用,帶點酸味,可能不是現在的莧實。莧實應該是白莧,所以說細莧也是同類,葉子像藍草。細莧就是糠莧,吃起來味道很好,而且性涼,降火利尿,需要被霜打過才成熟,所以說在十一月採收。還有一種赤莧,莖是紫色的,可以治療赤痢,但不能食用。藥方:很少用莧實,斷谷方:在中間的時候使用。

唐本注云:赤莧,一名柀(音匱)。今莧實一名莫實,疑莫字誤矣。赤莧,味辛,寒,無毒。主赤痢,又主射工、沙蝨,此是赤葉莧也。馬莧,一名馬齒草,味辛,寒,無毒。主諸腫瘻、疣目,搗揩之飲汁,主反胃,諸淋,金瘡,血流,破血,症癖,小兒尤良。用汁洗緊唇,面皰、馬汗、射工毒,塗之瘥。

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忌與鱉同食。今以鱉細銼,和莧於近水濕處置之,則變為生鱉。紫莧殺蟲毒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《圖經》說有赤莧、白莧、人莧、馬莧、紫莧、五色莧,凡六種。唯人、白二莧實入藥用。按:人莧小,白莧大,馬莧如馬齒,赤莧味辛,俱別有功,紫及五色二莧不入藥。

白話文:

唐代的本草注說,赤莧又叫做柀,現在的莧實叫做莫實,懷疑莫字是寫錯了。赤莧的味道辛辣,性寒,無毒,可以治療赤痢,還能治射工、沙蝨,指的是紅色的葉子莧菜。馬莧又叫做馬齒草,味道辛辣,性寒,無毒,可以治療各種腫瘤、瘻管、疣目,搗碎敷在患處或喝汁液,可以治療反胃、各種淋病、金瘡出血、破血、症癖,對小兒尤其有效。用汁液洗嘴唇、面皰、馬汗、射工毒,塗抹患處就會痊癒。

現在來看,陳藏器本草中說,莧菜忌諱和鱉一起吃。如果把鱉切碎,和莧菜放在潮濕的地方,就會變成活鱉。紫莧可以殺滅蟲毒。我們參考蜀本注,裡面記載有赤莧、白莧、人莧、馬莧、紫莧、五色莧,總共六種。只有人莧和小白莧的果實可以入藥。人莧比較小,小白莧比較大,馬莧的葉子像馬齒,赤莧味道辛辣,每種都有各自的功效,紫莧和五色莧不入藥。

孟詵云:莧,補氣,除熱。其子明目。九月霜後採之。葉亦動氣,令人煩悶,冷中損腹。日華子云:莧菜,通九竅,子益精。

圖經曰:莧實,生淮陽川澤及田中,今處處有之。即人莧也。《經》云細莧亦同,葉如藍是也。謹按莧有六種:有人莧、赤莧、白莧、紫莧、馬莧、五色莧。馬莧即馬齒莧也,自見後條。入藥者,人、白二莧,俱大寒,亦謂之糠莧,亦謂之胡莧,亦謂之細莧,其實一也。但人莧小而白莧大耳,其子霜後方:熟,實細而黑,主翳目黑花,肝風客熱等。

紫莧,莖、葉通紫,吳人用染菜、瓜者,諸莧中此無毒,不寒,兼主氣痢。赤莧亦謂之花莧,莖、葉深赤。《爾雅》所謂蕢,赤莧是也。根莖亦可糟藏,食之甚美。然性微寒,故主血痢。五色莧,今亦稀有。細莧,俗謂之野莧,豬好食之,又名豬莧。《集驗方》:治眾蛇螫人。

白話文:

莧菜的功效與種類:

孟詵說: 莧菜可以補氣、除熱,它的種子可以明目。九月霜降後採收最佳。但莧菜葉子會動氣,容易讓人感到煩悶,也可能損傷脾胃,導致腹部不適。

日華子說: 莧菜可以通暢九竅,它的種子可以益精。

圖經記載: 莧菜生長在淮陽的河流、沼澤和田野中,現在各地都有。它就是人們常說的莧菜。《經》書中記載的細莧與莧菜是一樣的,葉子像藍草一樣。

仔細分析: 莧菜有六種:人莧、赤莧、白莧、紫莧、馬莧、五色莧。馬莧就是馬齒莧,在後面的條目中會單獨介紹。入藥的只有人莧和白莧,它們都性寒,也稱為糠莧、胡莧、細莧,其實都是同一種。只是人莧較小,白莧較大。它們的種子在霜降後才成熟,種子細小而黑色,可以治療眼翳、眼花、肝風客熱等疾病。

紫莧: 莖葉都呈紫色,吳地人用它來染菜和瓜。在所有莧菜中,紫莧無毒,不寒,可以治療氣痢。

赤莧: 也叫花莧,莖葉呈深紅色。《爾雅》中所說的蕢就是指赤莧。它的根莖可以醃製成醬菜,味道很好。但它的性質微寒,可以治療血痢。

五色莧: 現在已經很少見了。

細莧: 俗稱野莧,豬喜歡吃,也叫豬莧。《集驗方》記載它可以治療蛇咬傷。

取紫莧搗絞汁,飲一升,滓以水和塗瘡上。又射工毒中人,令寒熱發瘡,偏在一處,有異於常者,取赤莧合莖、葉搗絞汁,飲一升,日再,瘥。

陳藏器云:陶以馬齒與莧同類,蘇亦於莧條出馬齒功用。按此二物,厥類既殊,合從別品。食療葉,食動氣,令人煩悶,冷中損腹。不可與鱉肉同食,生鱉症。又取鱉甲如豆片大者,以莧菜封裹之,置於土坑內,上以土蓋之,一宿盡變成鱉兒也。又,五月五日採莧菜,和馬齒莧為末,等分調,與妊娠服之,易產。

衍義曰:莧實,入藥亦稀,苗又謂之人莧,人多食之。莖高而葉紅、黃二色者,謂之紅人莧,可淹菜用。

白話文:

取紫莧菜搗碎榨汁,喝下一升,剩下的渣用清水調和塗抹在瘡傷上。如果有人中了箭毒,導致身體發冷發熱,並在特定部位長出與平常不同的瘡傷,可以取紅色莧菜連莖葉一起搗碎榨汁,喝下一升,一天喝兩次,就會痊癒。

陳藏器說:陶弘景認為馬齒莧和莧菜同屬一類,蘇頌也認為馬齒莧與莧菜功能相似。但實際上,這兩種植物種類不同,應該歸屬於不同的藥材。食用莧菜葉子會導致脾胃虛弱,令人感到煩躁,還會損傷腹部。莧菜不能與鱉肉一起食用,否則會引起鱉症。另外,取一些像豆片大小的鱉甲,用莧菜包起來,埋在土坑裡,上面覆蓋泥土,一夜就能變成小鱉。五月初五採摘莧菜,與馬齒莧一起研磨成粉末,等量混合,讓孕婦服用,可以幫助順利生產。

意思是:莧菜的果實很少用於藥用,其嫩苗也被稱為人莧,人們經常食用。莖高葉子呈紅色或黃色的稱為紅人莧,可以醃製食用。

2. 胡荽

味辛,溫一云微寒,微毒。消穀,治五臟,補不足,利大小腸,通小腹氣,拔四肢熱,止頭痛,療沙疹,豌豆瘡不出,作酒噴之,立出,通心竅。久食人多忘,發腋臭,腳氣,根發痼疾。

,主小兒禿瘡,油煎敷之。亦主蠱,五痔及食肉中毒下血。煮,冷取汁服。幷州人呼為香荽,入藥炒用。

陳藏器:胡荽,防風注蘇云:防風子似胡荽,味辛,溫。消穀,久食令人多忘,發腋臭,根發痼疾。子主小兒禿瘡,油煎敷之。亦主蠱毒,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。煮令子拆,服汁。石勒諱胡,並、汾人呼為香荽也。食療平。利五臟,補筋脈。主消穀能食。若食多則令人多忘。

白話文:

芫荽味辛,性溫,有人說微寒,也有微毒。它能促進消化,治療五臟疾病,補益不足,通利大小腸,疏通小腹氣滯,去除四肢熱症,止頭痛,治療麻疹和豌豆瘡不發,可用酒浸泡後噴灑,就能立即發出,也能通暢心竅。但長期食用會導致健忘,腋臭和腳氣,甚至引發頑固的疾病。

芫荽的種子可以用油煎後敷在小兒禿瘡上治療。也能治療蠱毒、痔瘡和食肉中毒引起的出血。煮熟後取汁服用。並州人稱其為香荽,入藥時需炒制。

陳藏器說:芫荽的種子與防風的種子相似,味辛,性溫。能促進消化,但長期食用會令人健忘,腋臭,並會引發頑固的疾病。芫荽的種子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禿瘡,油煎後敷在患處。也能治療蠱毒、五痔和食肉中毒引起的出血。煮熟後取汁服用。石勒忌諱「胡」字,並州和汾州人稱其為香荽。芫荽具有食療作用,能平肝,利五臟,補益筋脈。促進消化,增進食慾。但食用過多會令人健忘。

又,食著諸毒肉,吐、下血不止,頓痞黃者,取淨胡荽子一升,煮食腹破,取汁停冷,服半升,一日一夜二服即止。又,狐臭,䘌齒病人不可食。疾更加。久冷人食之,腳弱。患氣,彌不得食。又,不得與斜蒿同食。食之令人汗臭,難瘥。不得久食,此是薰菜,損人精神。秋冬搗子,醋煮熨腸頭出,甚效。

可和生菜食,治腸風。熱餅裹食甚良。外臺秘要:主齒疼。胡葈子五升,應是胡荽子也。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含之。經驗後方:治小兒胗豆,欲令速出。宜用胡荽三、二兩切,以酒二大盞煎令沸沃胡荽,便以物合定,不令泄氣。候冷去滓,微微從項以下噴,一身令遍,除面不噴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吃了有毒的肉,導致吐血、流血不止,並且肚子脹痛、發黃,可以取乾淨的芫荽子一升,煮到肚子破裂,取汁冷卻後,服用半升,一天一夜服用兩次,就能止住。另外,狐臭、牙齒鬆動的病人不可食用芫荽,因為會加重病情。體寒的人食用後,腿腳會無力。有氣喘病的人,更不能食用。芫荽也不可與斜蒿一起食用,因為會導致人體汗臭,難以痊癒。而且芫荽不能久食,因為它是一種辛辣的蔬菜,會損害人的精神。在秋冬季節,可以將芫荽搗碎,用醋煮後熨在腸頭,效果很好。

芫荽可以和生菜一起食用,治療腸風。用熱餅包著芫荽吃也很有效。外臺秘要記載:芫荽可以治療牙痛。五升的胡葈子,應該就是芫荽子。用五升水煮芫荽,煮到只剩一升,含在口中。經驗後方記載:治療小兒麻疹,想要讓疹子快速出現,可以將三到二兩的芫荽切碎,用兩大盞酒煎煮沸騰,然後倒入芫荽中,蓋上容器,防止氣體散失。等冷卻後,去除藥渣,從脖子以下噴灑全身,但不能噴到臉上。

孫真人:食之令人多忘,發痼疾,胡臭,䘌齒,口氣臭,金瘡。兵部手集:治孩子赤丹不止,以汁敷之瘥。譚氏方:同。必效方:治蠱毒神驗。以根絞汁半升,和酒服之,立下。又治熱氣結殢,經年數發。以半斤,五月五日採,陰乾,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分服。未瘥更服,春夏葉、秋冬莖、根並用,亦可預備之。

子母秘錄:治肛帶出。切一升燒,以煙燻肛,即入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指出,食用某物會使人記憶力下降,引發舊病,產生異味,導致牙齒問題,以及口腔有異味,對金屬傷口亦有影響。《兵部手集》提到,對於小孩持續出現紅疹,可以使用該物的汁液敷在患處,能達到治療效果。譚氏的方子也有相同的療法。《必效方》則強調了對於蟲咬中毒的神效療法,只需使用根部絞取的汁液半升,與酒混合服用,就能立即排出毒素。此外,對於熱氣凝聚導致的長期復發性疾病,可以使用一定份量的物種,在五月初五採收,陰乾後,用水煎煮至剩餘一半,分次服用,若病情未好,可以再次服用。春夏時節使用葉子,秋冬時節則使用莖和根部,也可以事先準備。

《子母祕錄》指出,對於肛門分泌物,可以將一升的物種切碎後燒煮,利用其煙霧薰蒸肛門,即可使分泌物回納。

3. 邪蒿

味辛,溫、平,無毒。似青蒿細軟。主胸膈中臭爛惡邪氣,利腸胃,通血脈,續不足氣。生食微動風氣,作羹食良,不與胡荽同食,令人汗臭氣。

食醫心鏡:治五臟邪氣厭谷者,治脾胃腸澼,大渴熱中,暴疾惡瘡。以煮令熟,和醬、醋食之。

白話文:

此藥味辛,性溫和,無毒性。外觀纖細柔軟,類似青蒿。主要功效為去除胸膈中腐敗惡臭之邪氣,促進腸胃蠕動,暢通血脈,補充元氣。生食容易引起風氣,煮熟後做成羹湯食用較佳。切勿與胡荽一同食用,以免導致汗臭。

根據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此藥可治療五臟邪氣、厭食症、脾胃腸道疾病、口渴、熱症、突然發作的疾病和惡瘡。將藥物煮熟後,加入醬油醋食用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