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六 (3)

1.

味鹹、酸,冷利。主除熱,止煩滿,殺百藥,熱湯及火毒。

陶隱居云:醬多以豆作,純麥者少。今此當是豆者,亦以久久者彌好又有肉醬、魚醬、皆呼為醢,不入藥用。唐本注云:又有榆仁醬,亦辛美,利大小便。蕪荑醬大美,殺三蟲,雖有少臭,亦辛好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醬,無毒。殺一切魚、肉、菜蔬、蕈毒。並治蛇、蟲、蜂、蠆等毒。

食療:主火毒,殺百藥。發小兒無辜,小麥醬,不如豆。又,榆仁醬,亦辛美,殺諸蟲,利大小便,心腹惡氣。不宜多食。又,蕪荑醬,功力強於榆仁醬。多食落髮。獐、雉、兔及鱧魚醬,皆不可多食。為陳久故也。聖惠方:治飛蛾入耳,醬汁灌入耳即出。又,擊銅器於耳旁。

千金方:治指掣痛。以醬清和蜜,任多少,溫敷之愈。肘後方:湯火燒灼未成瘡,豆醬汁敷之。楊氏產乳:妊娠,不得豆醬合雀肉食之,令兒面黑。

衍義曰:醬,聖人以謂不得即不食,意欲五味和、五臟悅而受之。此亦安樂之一端。

2. 陳廩米

味鹹、酸,溫,無毒。主下氣,除煩渴,調胃,止泄。

陶隱居云:此今久入倉陳赤者,湯中多用之。人以作醋,勝於新粳米也。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:陳倉米,平胃口,止泄瀉,暖脾,去憊氣,宜作湯食。日華子云:陳倉米,補五臟,澀腸胃。

陳藏器云:和馬肉食之,發痼疾。凡熱食即熱,冷食即冷,假以火氣也,體自溫平。吳人以粟為良,漢地以粳為善,亦猶吳紵鄭縞,蓋貴遠賤近之義焉。確論其功,粟居前也。食療:炊作乾飯食之,止痢。補中益氣,堅筋骨,通血脈,起陽道。又,毒腫惡瘡,久陳者,蒸作飯,和酢封腫上,立瘥。

卒心痛,研取汁服之。北人炊之,於甕中水浸令酸,食之暖五臟六腑之氣。食醫心鏡:除煩熱,下氣,調胃,止泄痢,作飯食之。

衍義曰,陳廩米,今《經》與諸家注說,皆不言是粳米,為復是粟米、然粳、粟二米,陳者性皆冷,頻食之令人自利,與《經》所說稍戾。煎煮亦無膏膩。入藥者,今人多用新粟米。至如舂杵頭細糠,又復不言新、陳、粳、粟,然皆不及新稻、粟,二糠陳,則是氣味已腐敗。

3. 罌子粟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丹石發動,不下食,和竹瀝煮作粥食之,極美。一名象谷,一名米囊,一名御米。花紅白色,似嚆(音哮)箭頭,中有米,亦名囊子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罌子粟,嵩陽子曰:其花四葉,有淺紅暈子也。

圖經曰:罌子粟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,人家園庭多蒔以為飾。花有紅、白二種,微腥氣。其實作瓶子,似嚆(音哮)箭頭,中有米極細,種之甚難。圃人隔年糞地,九月布子,涉冬至春始生,苗極繁茂矣。不爾種之多不出,出亦不茂。俟其瓶焦黃則採之。主行風氣,驅逐邪熱,治反胃,胸中痰殢及丹石發動,說可合竹瀝作粥,大佳。

然性寒,利大小腸,不宜多食,食過度則動膀胱氣耳。《南唐食醫方》療反胃不下飲食。罌粟粥法:白罌粟米二合,人參末三大錢,生山芋五寸長,細切,研。三物以水一升二合,煮取六合,入生薑汁及鹽花少許,攪勻,分二服,不計早晚,食之亦不妨別服湯丸。

衍義曰:罌子粟,其花亦有多葉者,其子一罌數千萬粒,大小如葶藶子,其色白。隔年種則佳。研子,以水煎,仍加蜜為罌粟湯,服石人甚宜飲。

一十一種陳藏器余

4. 師草實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不飢輕身。出東海州島,似大麥,秋熟,一名禹餘糧,非石之餘糧也。

海藥:其實如球子,八月收之。彼常食之物。主補虛羸乏損,溫腸胃,止嘔逆。久食健人。一名然谷。中國人未曾見也。

5. 寒食飯

主滅瘢痕,有舊瘢及雜瘡,並細研敷之。飯灰,主病後食勞。

外臺秘要:治蛟龍瘕。寒食餳三升,每服五合,一日三服,遂吐出蛟龍,有兩頭及尾也。

6. 菵米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利腸胃,益氣力,久食不飢,去熱,益人,可為飯。生水田中,苗子似小麥而小,四月熟。《爾雅》云:皇,守田。似燕麥,可食。一名守氣也。

7. 狼尾草

子作黍食之,令人不飢。似茅,作穗,生澤地。《廣志》云:可作黍。《爾雅》云:孟,狼尾。今人呼為狼茅子。蒯草子,亦堪食,如粳米,苗似茅。

8. 胡豆子

味甘,無毒。主消渴,勿與鹽煮食之。苗似豆,生野田間,米中往往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