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六 (2)

1. 稷米

味甘,無毒。主益氣,補不足。

陶隱居云:稷米亦不識,書多雲黍與稷相似。又有稌(音渡),亦不知是何米。《詩》云: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麥,此即八谷也,俗人莫能證辨,如此谷稼尚弗能明,而況芝英乎?按:汜勝之《種植書》有黍,即如前說。無稷有稻,猶是粳谷,粱是秫,禾即是粟。

董仲舒云:禾是粟苗,麻是胡麻,枲是大麻,菽是大豆,大豆有兩種。小豆一名荅(丁合切),有三、四種。麥有大、小穬,穬即宿麥,亦謂種麥。如此,諸谷之限也。菰米一名雕胡,可作餅。又,漢中有一種名枲粱,粒如粟而皮黑亦可食,釀為酒,甚消玉。又有烏禾,生野中如稗(步賣切),荒年代糧而殺蟲,煮以沃地,螻蚓皆死。

稗亦可食。凡此之類,復有數種爾。唐本注云:《呂氏春秋》云:飯之美者,有陽山之穄。高誘曰:關西謂之麋,異州謂之䵖(音𧹬)。《廣雅》云:䵖,穄也。《禮記》云:祭宗廟,稷曰明粢。《穆天子傳》云:赤烏之人獻穄百載(音在)。《說文》云:稷,五穀長,田正也,自商以來,周棄主之。

此官名,非谷號也。又按:先儒以為粟類,或言粟之上者。《爾雅》云:粢,稷也。《傳》云:粢盛,解云黍稷為粢。汜勝之《種植書》又不言稷。陶云八谷者,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麥,俗人尚不能辨,況芝英乎?即有稷禾,明非粟也。本草有稷,不載穄,稷即穄也。

今楚人謂之稷,關中謂之糜,呼其米為黃米,與黍為仙秫,故其苗與黍同類。陶引《詩》云:稷,恐與黍相似斯並得之矣。儒家但說其義,而不知其實也。尋鄭玄注《禮》王瓜:云是菝葜,謂祖為梨之不臧者。周官:瘍人主祝藥,云祝當為注,義如附著,此尺有所短爾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雕胡,是菰蔣草米,古今所貴。

雕胡,性冷,止渴。《內則》云:魚宜菰、枲粱。按枲粱,亦粱之類,消玉未聞。按糜、穄一物,性冷,塞北最多。《廣雅》云:穄也,如黍黑色。稗有二種:一黃白,一紫黑。其紫黑者,芑有毛,北人呼為烏禾。又云五穀,燒作灰爇,主惡瘡疥癬,蟲瘻疽螫毒。塗之,和松脂、雄黃,燒灰更良。

作法如甲煎為之。孟詵云:稷,益諸不足。山東多食。服丹石人發熱,食之熱消也。發三十六種冷病氣。八谷之中,最為下苗。黍乃作酒,此乃作飯,用之殊途。不與瓠子同食,令冷病發。發即黍釀汁,飲之即瘥。日華子云:稷米,冷。治熱,壓丹石毒,多食發冷氣,能解苦瓠毒,不可與川附子同服。

圖經曰:稷米,今所謂穄米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出粟米處皆能種之。書傳皆稱稷為五穀之長,五穀不可遍祭,故祀其長以配社。《呂氏春秋》云:飯之美者,有陽山之穄。高誘云:關西謂之糜,冀州謂之䵖(音𧹬),皆一物也。《廣雅》解云:如黍黑色,稗有二種:一黃白,一紫黑。

其紫黑者,其芑有毛,北人呼為烏禾,是也。今人不甚珍此,唯祠事則用之。農家種之,以備他谷之不熟,則為糧耳。

食療:黍之莖穗,人家有作提拂,以將掃地。食苦瓠毒,煮汁飲之即止。又,破提掃,煮取汁,浴之去浮腫。又,和小豆煮汁服之,下小便。外臺秘要:治腳氣衝心悶。洗腳漬腳湯:以糜穰一石納釜中,多煮取濃汁,去滓,納椒目一斗,更煎十餘沸,漬腳三、兩度,如冷,溫漬洗,瘥。食醫心鏡:益氣力,安中補不足,利胃宜脾。

稷米飯食之良。曹子建《七啟》:芳菰精稗。注云:菰,稗草名,其實如細米,可以為飯。

衍義曰:稷米,今謂之穄米,先諸米熟。又其香可愛,故取以供祭祀。然發故疾,只堪為飯,不黏著,其味淡。

白話文:

稷米,味道甘甜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增強體力,補充身體的不足。

陶弘景說:我也不認識稷米,書上大多說黍和稷很相似。還有稌(音同「渡」),也不知道是什麼米。《詩經》說: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麥,這就是八穀,一般人不能區分它們。連這些穀物都搞不清楚,更何況是珍貴的靈芝呢?按:汜勝之的《種植書》裡有提到黍,就像前面說的。沒有提到稷,只有稻,應該是粳米。粱是秫米,禾就是粟米。

董仲舒說:禾是粟的幼苗,麻是胡麻,枲是大麻,菽是大豆,大豆有兩種。小豆又叫荅(音同「答」),有三、四種。麥有大麥、小麥和穬麥,穬麥就是隔年種的麥,也叫種麥。這些就是各種穀物的區別。菰米又叫雕胡,可以做成餅。另外,漢中有一種叫枲粱的,顆粒像粟米,皮是黑色的,也可以吃,釀成酒,能消除體內的熱氣。還有一種叫烏禾的,長在野外,像稗草,荒年可以當糧食,還能殺蟲,煮水澆地,可以殺死螻蟻。

稗草也可以吃。像這些,還有好幾種。唐代的注釋說:《呂氏春秋》說:最好吃的米飯,有陽山的穄米。高誘說:關西地區把穄米叫做麋,其他地方叫做䵖(音同「離」)。《廣雅》說:䵖,就是穄米。《禮記》說:祭祀宗廟時,稷米叫做明粢。《穆天子傳》說:赤烏國的人進貢穄米一百車。《說文解字》說:稷,是五穀之長,是田地的主管,從商朝以來,周棄主管它。

這裡說的是官名,不是穀物的名稱。又有人認為稷米和粟米類似,或者說是比粟米更好的。《爾雅》說:粢,就是稷米。《傳》解釋說:粢盛,就是用黍和稷做成的祭品。汜勝之的《種植書》又沒有提到稷。陶弘景說的八穀,黍、稷、稻、粱、禾、麻、菽、麥,一般人都分不清,更何況是珍貴的靈芝呢?既然有稷和禾,就說明不是粟米。《本草》裡有稷米,沒有提到穄米,其實稷米就是穄米。

現在楚地的人把這種米叫做稷米,關中地區叫做糜,把它的米叫做黃米,把黍叫做仙秫,所以稷米的幼苗和黍很像。陶弘景引用《詩經》說的稷,可能是和黍很相似,這兩種可以放在一起說。儒家只是講它的意思,並不了解它的實際情況。就像鄭玄注釋《禮記》說的王瓜:認為是菝葜,說祖是長得不好的梨。周官說:瘍人負責祝藥,應該是注,意思是像附著在上面一樣,這是有所不足的。我禹錫等人仔細考證陳藏器說:雕胡,是菰蔣草的米,古今都很珍貴。

雕胡,性寒,能止渴。《內則》說:魚適合配菰米和枲粱。按:枲粱也是粱的一種,但沒有聽說它能消除體內的熱氣。按:糜和穄是一種東西,性寒,塞外地區很多。《廣雅》說:穄米像黍一樣,是黑色的。稗草有兩種:一種是黃白色的,一種是紫黑色的。紫黑色的稗草,有毛,北方人把它叫做烏禾。還說五穀燒成灰,可以治療惡瘡、疥癬、蟲瘻、疽等毒,塗在患處,和松脂、雄黃一起燒成灰更好。

做法就像製作甲煎一樣。孟詵說:稷米,可以補益身體的不足。山東地區很多人吃它。服用丹石的人發熱,吃稷米可以退熱。可以治療三十六種寒性病症。八穀之中,稷米的品質最差。黍可以用來釀酒,稷米用來做飯,用途不同。不能和瓠子一起吃,會導致寒病發作。如果發作了,就喝黍米釀的汁,就能治好。日華子說:稷米,性寒。能治療熱病,壓制丹石的毒性,吃多了會產生寒氣,能解苦瓠的毒,不能和川附子一起服用。

《圖經》說:稷米,就是現在說的穄米。以前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凡是種粟米的地方都能種它。書上都稱稷為五穀之長,五穀不可能都祭祀到,所以祭祀它的首長來配祭社神。《呂氏春秋》說:最好吃的米飯,有陽山的穄米。高誘說:關西地區把它叫做糜,冀州地區叫做䵖(音同「離」),其實都是一種東西。《廣雅》解釋說:穄米像黍米一樣是黑色的,稗草有兩種:一種是黃白色的,一種是紫黑色的。

紫黑色的稗草,有毛,北方人把它叫做烏禾,就是這種。現在的人不太重視這種米,只有祭祀的時候才用。農家種它,只是為了防止其他穀物歉收時可以當糧食吃。

食療:黍的莖穗,人們用來做掃帚掃地。吃了苦瓠中毒,煮汁喝下去就能解毒。另外,把掃帚煮汁,用來洗澡可以消除浮腫。又,和小豆一起煮汁喝,可以利小便。《外臺秘要》:治療腳氣衝心悶。洗腳浸腳的湯:把糜穰一石放到鍋裡,多煮取濃汁,去掉渣滓,加入椒目一斗,再煎十幾次,用來浸泡雙腳三、兩次,如果冷了,就溫熱後再浸泡,就能治好。《食醫心鏡》:可以增強體力,安穩內臟,補充不足,有利於胃,適合脾胃虛弱的人。

稷米飯是很好的食物。曹子建的《七啟》說:有香氣的菰米和精細的稗米。注釋說:菰,是稗草的名稱,它的果實像細米,可以做飯。

衍義說:稷米,就是現在說的穄米,比其他米先成熟。而且它的香味很討人喜歡,所以用它來祭祀。但是,它會引發舊病,只能用來做飯,不黏稠,味道清淡。

2. 腐婢

味辛,平,無毒。主痎(音皆)瘧寒熱,邪氣,泄痢,陰不起,止消渴,病酒頭痛。生漢中,即小豆花也。七月採,陰乾。

陶隱居云:花用異實,故其類不得同品,方家都不用之,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療也,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?《本經》不云是小豆花,後醫顯之爾。未知審是否?今海邊有小樹,狀似梔子,莖條多曲,氣作腐臭,土人呼為腐婢,用療瘧有效,亦酒漬皮療心腹。恐此當是真。若爾,此條應在木部下品卷中。

唐本注云:腐婢,山南相承,以為葛花。《本經》云小豆花,陶復稱海邊小樹,未知孰是?然葛花消酒,大勝豆花,葛根亦能消酒,小豆全無此效。校量葛、豆二花,葛為真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小豆花亦有腐氣。《經》云病酒頭痛,即明其療同矣。葛根條中見其花並小豆花,乾末服方寸匕,飲酒不知醉。

唐注證葛花是腐婢,非也。陶雲海邊有小樹,土人呼為腐婢,其如《經》稱小豆花是腐婢。二家所說證據並非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赤小豆,花名腐婢。能消酒毒,明目,散氣滿不能食。煮一頓服之。又下水氣,並治小兒丹毒熱腫。

圖經曰:腐婢,小豆花也。生漢中,今處處有之。陶隱居以為海邊有小木,狀似梔子,氣作臭腐,土人呼為腐婢,疑是此。蘇恭云:山南相承,呼為葛花是也。今注云:小豆花,亦有腐氣。按《本經》云:主病酒頭痛。海邊小木,自主瘧及心腹痛。葛花不言主酒病。注云:並小豆花末,服方寸匕,飲酒不知醉。

然則三物皆有腐婢名,是異類同名耳。《本經》此比甚多也。一說赤小豆花,亦主酒病。

外臺秘要:治渴,小便利復非淋。小豆藿一把,搗取汁,頓服。食醫心鏡:主痎瘧,寒熱邪氣,泄痢,陰氣不足,止渴及病酒頭痛。以小豆花於豉中煮,五味調和,作羹食之。別說云:謹按腐婢,今既收在此,乃是小豆花,設有別物同名,自從所說,不必多辨。《外臺》:小豆,治失血尤多,功用殊勝。

白話文:

腐婢

味道辛辣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、邪氣侵擾、腹瀉、陽痿,能止消渴,緩解因飲酒引起的頭痛。產於漢中一帶,其實就是小豆花。在七月採摘,陰乾。

陶弘景說:花和果實不同,所以種類不能歸為一類,醫家都不使用它,現在可以依據它的功效來使用,只是不明白為什麼叫腐婢這個名字?《神農本草經》沒有說是小豆花,是後來的醫家才這麼說的。不知道是否正確?現在海邊有一種小樹,外形像梔子花,莖枝彎曲,散發腐臭的氣味,當地人稱它為腐婢,用來治療瘧疾效果很好,也可用酒浸泡樹皮來治療心腹疼痛。恐怕這才是真正的腐婢。如果是這樣,那麼這一條應該放在木部下品中。

唐代的注釋說:腐婢,山南一帶都認為是葛花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是小豆花,陶弘景又說是海邊的小樹,不知道哪個是對的?但是葛花解酒的效果遠勝於豆花,葛根也能解酒,小豆完全沒有這個功效。比較葛花和豆花,葛花應該才是真的腐婢。現在查看其他版本的注釋說:小豆花也有腐臭味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能治因飲酒引起的頭痛,就說明它們的療效是相同的。在葛根條目中可以看到,葛花和小豆花磨成粉末服用一小撮,喝酒也不會醉。

唐代的注釋證明葛花是腐婢,是不對的。陶弘景說海邊有一種小樹,當地人稱它為腐婢,與《神農本草經》所說的小豆花是腐婢不同。這兩家的說法都缺乏證據。臣子禹錫等人仔細考察《藥性論》記載說:赤小豆,花的名字叫腐婢。能消除酒毒,明目,散去因氣滯引起的腹脹,使人可以進食。煮熟後一次服用。還可以利水消腫,治療小兒丹毒引起的發熱腫痛。

《圖經》說:腐婢,就是小豆花。產於漢中,現在到處都有。陶弘景認為海邊有一種小樹,外形像梔子花,氣味腐臭,當地人稱它為腐婢,懷疑這種小樹才是真正的腐婢。蘇恭說:山南一帶都認為是葛花,這是對的。現在的注釋說:小豆花,也有腐臭味。根據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主要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頭痛。而海邊的小樹,主要治療瘧疾及心腹疼痛。葛花沒有說能治療酒病。注釋說:將葛花和小豆花磨成粉末,服用一小撮,喝酒也不會醉。

這樣看來,這三種東西都有腐婢的名字,是不同種類的植物卻有相同的名字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這種情況有很多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赤小豆花,也能治療因飲酒引起的疾病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口渴,小便頻繁但不是淋症。用一把小豆花,搗碎取汁,一次服用。 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主治瘧疾引起的寒熱交替、邪氣侵擾、腹瀉、陽痿,能止渴並緩解因飲酒引起的頭痛。將小豆花和豆豉一起煮,用五味調和,做成羹食用。《別說》記載:仔細考察腐婢,現在既然把它收錄在這裡,就是小豆花,即使有其他同名的東西,也應以這裡說的為準,不必多做辯解。《外臺》記載:小豆,治療失血效果尤其好,功效非常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