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16)
卷第十 (16)
1. 莨(音浪)菪(音蕩)子
味苦、甘,寒,有毒。主齒痛出蟲,肉痹拘急,使人健行,見鬼,療癲狂風癇,顛倒拘攣。多食令人狂走。久服輕身,走及奔馬,強志益力,通神。一名橫唐,一名行唐。生海濱川穀及雍州。五月採子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。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。唯入療癲狂方用,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爾。久服自無嫌,通神健行,足為大益,而《仙經》不見用。今方家多作狼蓎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莨菪子,主痃癖,安心定志,聰明耳目,除邪逐風,變白,性溫不寒,取子洗曝乾。隔日空腹水下一指捻勿令子破,破即令人發狂。
亦用小便浸之令泣,小便盡曝乾,依前服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王不留行、菘藍等。莖、葉有細毛,花白,子殼作罌子形,實扁細,若粟米許,青黃色。所在皆有。六月、七月採子,日乾。藥性論云:莨菪亦可單用,味苦、辛,微熱,有大毒。生能瀉人見鬼,拾針狂亂。
熱炒止冷痢,主齒痛,蚛牙孔,子,咬之蟲出。石灰清煮一伏時,掬出,去芽曝乾。以附子、乾薑、陳橘皮、桂心、厚朴為丸。去一切冷氣,積年氣痢,甚溫暖。熱發用錄豆汁解之,焦炒碾細末,治下部脫肛。日華子云:溫,有毒。甘草、升麻、犀角並能解之。燒熏蚛牙及洗陰汗。
圖經曰:莨菪子,生海濱川穀及雍州,今處處有之。苗莖高二、三尺。葉似地黃、王不留行、紅藍等,而三指闊。四月開花,紫色。苗、莢、莖有白毛。五月結實,有殼作罌子狀,如小石榴。房中子至細,青白色,如米粒。一名天仙子。五月採子,陰乾。謹按《本經》云:莨菪性寒,後人多雲大熱。
而《史記·淳于意傳》云: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,意飲以浪蕩藥一撮,以酒飲之,旋乳。且不乳豈熱藥所治?又古方主卒癲狂亦多單用莨菪,不知果性寒邪?《小品》載治癲狂方云:取莨菪三升作末,酒一升漬數日,出搗之,以向汁和絞去滓,湯上煎令可丸服,如小豆三丸,日三。當覺口面急,頭中有蟲行,額及手足有赤色處,如此並是瘥候。
未知再服,取盡神良。又《篋中方》:主腸風。莨菪煎:取莨菪實一升,治之。曝乾搗篩,生薑半斤取汁,二物相合,銀鍋中更以無灰酒二升投之,上火煎令如稠餳,即旋投酒,度用酒可及五升以來,即止煎。令可丸大如梧子。每旦酒飲通下三丸,增至五、七丸止。若丸時黏手,則菟絲粉襯隔。
煎熬切戒火緊,則藥易焦而失力矣。初服微熱,勿怪。疾甚者,服過三日,當下利。疾去,利亦止。絕有效。
雷公云:凡使,勿令使蒼冥子。其形相似,只是服無效,時人多用雜之。其蒼冥子,色微赤,若修事十兩,以頭醋一鎰,煮盡醋為度。卻用黃牛乳汁浸一宿,至明看牛乳汁黑,即是莨菪子,大毒。曬乾別搗重篩用。勿誤服,沖人心大煩悶,眼生暹火。別說云謹按莨菪之功,未見如所說,而其毒有甚煮一、二日而芽方生,用者宜審之。
白話文:
莨菪子味苦甘,性寒,有毒。主治牙痛蟲蛀、肌肉麻痹拘緊,使人精力充沛、行動敏捷,甚至產生幻覺,能治療癲癇、抽搐痙攣等症。但服用過量會導致狂躁奔走。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,行動如飛,增強意志和力量,甚至通靈。又名橫唐、行唐,生長在海濱、山谷和雍州等地,五月採收種子。
陶弘景說:現在各地都有,種子形狀很像五味子核,但非常小。只用於治療癲癇狂躁的藥方,因此不可多服或過量。長期服用則無妨,甚至能通神健行,益處很大,但《仙經》中卻沒有記載。現在醫生多將其誤認為狼毒。陳藏器《本草》記載:莨菪子主治痃癖(腹部腫塊)、安心定志、聰明耳目、驅邪逐風、使人變白,其性溫而非寒,採收種子後清洗曬乾。隔日空腹服用,用手指捻取約一指量的種子,切勿弄破,否則會讓人發狂。也可浸泡在尿液中使其濕潤,待尿液乾透後曬乾,再按上述方法服用。蜀本圖經記載:葉子像王不留行、菘藍等,莖葉上有細毛,花白色,果殼像罌粟的果莢,種子扁平細小,如粟米大小,青黃色。各地都有,六月、七月採收種子,曬乾。藥性論記載:莨菪子也可單獨使用,味苦辛,微溫,有大毒。生用會讓人產生幻覺,出現拾針、狂亂等症狀。熱炒後可治療寒痢,主治牙痛、牙齦腫痛,蟲蛀牙齒則將種子咬碎即可殺蟲。用石灰水煮沸一小時,撈出,去除芽,曬乾。再與附子、乾薑、陳皮、桂心、厚朴等製成丸藥服用,可去除一切寒氣,治療多年積累的寒痢,效果溫暖。如服用後出現發熱,可用綠豆汁解毒。焦炒研成細末,可治療脫肛。日華子本草記載:性溫,有毒,甘草、升麻、犀角都能解其毒。可燒煙熏治牙痛,也可煎水洗治陰部汗濕。
圖經記載:莨菪子生長在海濱、山谷和雍州等地,現在各地都有。植株高二三尺,葉子像地黃、王不留行、菘藍等,寬約三指。四月開花,紫色。莖葉上有白色細毛。五月結果,果殼像罌粟的果莢,種子很細小,青白色,像米粒大小。又名天仙子。五月採收種子,陰乾。
《本經》記載莨菪性寒,但後人多認為其性大熱。而《史記·淳于意傳》記載:淄川王的美人在懷孕後卻沒有乳汁,淳于意用少許莨菪藥,用酒送服,很快就有了乳汁。懷孕不乳豈是熱藥所能治療的?古方中治療癲癇狂躁也多單獨使用莨菪,不知其性究竟是寒是熱?《小品方》記載治療癲癇的藥方:取莨菪三升研末,用一升酒浸泡數日,取出搗碎,取汁和藥末混合,去渣,煎煮成丸,如小豆大小,每日三次,每次服三丸。服用後會感覺口面發緊,頭部有蟲子爬行感,額頭和手腳出現紅色,這些都是痊癒的徵兆。不要再服用,直至病情完全痊癒。又《篋中方》記載:主治腸風。莨菪煎:取莨菪種子一升,曬乾研磨過篩,取半斤生薑榨汁,將兩種藥物混合,放入銀鍋中,加入二升無灰酒,煎煮至稠如飴,再分次加入酒,直至加入五升酒為止,停止煎煮。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天早晨空腹用酒送服,每次三丸,最多服至五七丸。如果丸藥粘手,可用菟絲子粉隔開。煎熬時要避免火候過大,否則藥物容易焦糊而失效。初服時會略感溫熱,不必驚慌。病情嚴重者,服用三日後會腹瀉,病癒後腹瀉自然停止。療效極佳。
雷公說:使用莨菪子時,不要混入蒼冥子。兩種藥材形狀相似,但蒼冥子服用無效,有些人常將其混用。蒼冥子顏色略微發紅,如果用十兩莨菪子,加入一鎰(約24克)醋,煮至醋乾為度,再用黃牛乳浸泡一夜,第二天觀察,如果牛乳變黑,那就是莨菪子,毒性很大。曬乾後研磨過篩再使用。切勿誤服,否則會讓人心煩意亂,眼睛冒火。另有記載:按莨菪子的功效,不如記載中所說那樣神奇,但其毒性卻很大,煮一兩天芽才長出,用藥者應當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