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六 (1)
卷第二十六 (1)
1. 卷第二十六
(己酉新增衍義)
2. 醋
味酸,溫,無毒。主消癰腫,散水氣,殺邪毒。
陶隱居云:醋酒為用,無所不入,逾以逾良,亦謂之醯。以有苦味,俗呼為苦酒。丹家又加余物,謂為華池左味,但不可多食之,損人肌臟。唐本注云:醋有數種,此言米醋。若蜜醋、麥醋、曲醋、桃醋、葡萄、大棗、蘡薁(音燠)等諸雜果醋及糠糟等醋,會意者亦極酸烈。只可啖之,不可入藥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醋,破血運,除症塊堅積,消食,殺惡毒,破結氣,心中酸水,痰飲。多食損筋骨。然藥中用之,當取二、三年米酢良。蘇云萄萄、大棗皆堪作酢,緣渠是荊楚人,土地儉嗇,果敗猶取以釀醋,糟醋猶不入藥,況於果乎。孟詵云:醋,多食損人胃。消諸毒氣,能治婦人產後血氣運。
白話文:
醋的性味是酸、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癰腫,消除水氣,殺滅邪毒。
陶弘景說:醋是用酒釀造的,可以滲透到任何地方,越陳越好,也叫醯。因為醋有苦味,所以俗稱苦酒。煉丹家在醋中加入其他材料,稱為華池左味,但不能多吃,會傷人肌膚和內臟。唐代的註釋說:醋有很多種,這裡指的是米醋。像蜜醋、麥醋、曲醋、桃醋、葡萄醋、大棗醋、蘡薁醋等各種水果醋,以及糠糟醋等等,雖然味道都很酸,但只能食用,不能入藥。
臣禹錫等人謹慎地考察了陳藏器的說法:醋可以破血運,消除症塊和堅積,促進消化,殺滅惡毒,疏通結氣,治療心中酸水和痰飲。但多吃會損傷筋骨。在藥方中使用醋,應該選用兩三年陳的米醋。蘇頌說,葡萄和大棗都可以釀醋,這是因為他是荊楚人,那裡的土地貧瘠,果實壞掉後就拿來釀醋,糟醋都不入藥,更何況是水果醋呢?孟詵說:醋,吃太多會傷胃。醋可以消除各種毒氣,可以治療婦女產後血氣不調。
取美清醋,熱煎,稍稍含之即愈。又,人口有瘡,以黃柏皮醋漬,含之即愈。又,牛馬疫病,和灌之。服諸藥,不可多食。不可與蛤肉同食,相反。又,江外人多為米醋,北人多為糟醋。發諸藥,不可同食。研青木香服之,止卒心痛、血氣等。又,大黃塗腫,米醋飛丹用之。
日華子云:醋,治產後婦人並傷損及金瘡血運,下氣,除煩,破癥結。治婦人心痛,助諸藥力,殺一切魚、肉、菜毒。又云米醋功用同醋,多食不益男子,損人顏色。
食療:治痃癖,醋煎大黃,生者甚效。用米醋佳,小麥醋不及,糟多妨忌。大麥醋,微寒。余如小麥也。氣滯風壅,手臂、腳膝痛。炒醋糟裹之,三、兩易,當瘥。人食多,損腰肌臟。外臺秘要:治轉筋。取古綿以釅醋浸,甑中蒸及熱用,裹病人腳,冷更易,勿停,瘥止。又方:治風毒腫,白虎病。
白話文:
用美清醋熱煎,稍微含在口中就能治癒。另外,口腔潰瘍可以用黃柏皮浸泡在醋中,含著就能治癒。牛馬生病,可以用醋混合著灌服。服用藥物時,不要吃太多,也不要和蛤蜊肉一起吃,因為會相克。江浙地區的人多用米醋,北方人多用糟醋。發酵的藥物不可與醋同食。研磨青木香服用,可以止息猝死、心痛、血氣等症狀。此外,大黃可以塗抹在腫脹處,用米醋飛丹藥配合使用。
日華子說:醋可以治療產後婦女的各種疾病、傷損以及金瘡出血,還可以降氣、除煩、破除積塊。治療婦人心痛,可以幫助藥力發揮,殺死魚肉、蔬菜中的毒素。米醋的功效與醋相同,但吃太多不利於男性,會損害人的容貌。
食療方:治療痃癖,用醋煎大黃,生的大黃效果最好。米醋最有效,小麥醋次之,糟醋則要忌諱。大麥醋性微寒,與小麥醋相似。氣滯風壅,手臂、膝蓋疼痛,炒醋糟包裹患處,三、兩天換一次,就會好轉。人如果吃太多醋,會損害腰部肌肉和內臟。外臺秘要:治療轉筋,用古棉布浸泡在濃醋中,放在蒸籠裡蒸到熱,用它包裹病人的腳,冷了就換,不要停,直到好轉。另一方:治療風毒腫、白虎病。
以三年釅醋五升,熱煎三、五沸,切蔥白二、三升,煮一沸許漉出,布帛熱裹,當病上熨之,瘥為度。又方:癧瘍風,酢磨硫黃敷之止。又方:主狐臭,以三年釅醋和石灰敷之。千金方:治耳聾。以醇酢微火煎附子,削令尖塞耳效。又方:治鼻血出不止,以酢和胡粉半棗許服。
又方:治舌腫。以酢和釜底墨,厚敷舌上下,脫皮更敷,須臾即消。若洗決出血汁,竟知彌佳。又方:蠼螋尿,以酢和粉敷之。又方:治霍亂,心腹脹痛,煩滿短氣,未得吐下。飲好苦酒三升,小、老、羸者可飲一、二升。又方:治身體手足卒腫大,醋和蚯蚓屎敷之。又方:治單服硫黃髮為癰。
白話文:
用三年陳醋五升,加熱煮沸三次到五次,加入切碎的蔥白二到三升,煮沸後濾出,用布包裹熱敷在患處,直到病症減輕為止。另外,可以用醋磨硫磺敷在患處治療癧瘍風。還有,可以用三年陳醋混合石灰敷在患處治療狐臭。千金方中記載,治療耳聾可以用醇醋小火煎附子,削尖後塞入耳中。治療鼻血不止,可以用醋和胡粉,量約半顆棗,服用即可。
另外,治療舌頭腫脹,可以用醋混合釜底墨,厚敷在舌頭上下,脫皮後再敷一次,很快就會消腫。如果洗後流出血水,效果更佳。治療蠼螋尿,可以用醋和粉敷在患處。治療霍亂,心腹脹痛,煩滿短氣,尚未嘔吐腹瀉者,可以飲用三升好苦酒,體弱者可飲用一到二升。治療身體手足突然腫大,可以用醋混合蚯蚓糞敷在患處。治療單服硫磺導致的癰疽,可以用醋治療。
以醋和豉研如膏,敷癰上,燥則易之。肘後方:治癰已有膿當壞。以苦酒和雀尿,敷癰頭上如小豆大,即穿。又方:齒痛漱方:大醋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,取半升,含之即瘥。又方:治面多䵟𪒟或似雀卵色者。苦酒漬術,常以拭面,即漸漸除之。經驗後方:治汗不溜,瘦卻腰腳並耳聾。
米醋浸荊三稜,夏浸四日,冬浸六日,杵為末。醋湯調下三錢匕。食醫心鏡:醋,主消癰腫,散水氣,殺邪氣。扁鵲云:多食醋損人骨,能理諸藥毒熱。又方:治蠍螫人,以醋磨附子敷之。錢相公篋中方:治百節、蚰蜒並蟻入耳。以苦醋注之,起行即出。又方:治蜈蚣、蜘蛛毒,以醋磨生鐵敷之。
白話文:
用醋和豆豉研磨成膏狀,塗抹在癰腫上,乾燥了就換新的。肘後方:治療已經化膿的癰腫。用苦酒和麻雀尿混合,塗在癰腫頭部,像小豆大小,就能穿透膿液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牙痛的漱口方:大醋一升煮枸杞子一升,取半升,含在口中就能治癒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臉上有很多疙瘩或像麻雀蛋顏色的。用苦酒浸泡蒼耳,經常拿來擦拭臉部,就能逐漸消除。經驗後方:治療汗液不流暢,身體瘦弱,腰腿和耳朵都聾了。
米醋浸泡三稜,夏天浸泡四天,冬天浸泡六天,搗碎成粉末。用醋湯調服三錢匕。食醫心鏡:醋,可以消散癰腫,去除水氣,殺死邪氣。扁鵲說:經常食用醋會損傷骨骼,但可以解毒熱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蠍子蜇人,用醋磨附子塗抹患處。錢相公篋中方:治療百節蟲、蚰蜒和螞蟻進入耳朵。用苦醋灌入耳中,就能讓它們爬出來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蜈蚣和蜘蛛的毒性,用醋磨生鐵塗抹患處。
北夢瑣言云:有少年眼中常見一鏡子。趙卿診之曰:來晨以魚膾奉候。及期延於闑內,從容久飢,候客退方:得攀接,俄而臺上施一甌芥醋,更無他味,少年飢甚,聞芥醋香,輕啜之,逡巡再啜,遂覺胸中豁然,眼花不見。卿雲:君吃魚膾,膾太多,芥醋不快,故權誑而愈其疾也。
又云孫光憲家婢抱小兒,不覺落炭火上,便以醋泥敷之,無痕。子母秘錄:治妊娠月未足,胎死不出。醋煮大豆,服三升,死兒立便分解。如未下再服。又云:醋二升,格口灌之。丹房鏡源:米醋煮四黃,化諸藥丹砂、膽礬味。蜀本:酢、酒有數種,此米酢也。
白話文:
據《北夢瑣言》記載,一位少年經常看到鏡子,趙卿診斷後,叫他隔天早上吃魚膾。到了約定時間,趙卿將少年請到書房,故意讓他餓著肚子,等到客人離開,才讓少年靠近。隨後,趙卿拿出一杯芥末醋,沒有其他食物,少年餓極了,聞到芥末醋的香味,輕輕地喝了一口,又喝了一口,突然感覺胸口豁然開朗,眼花消失不見了。趙卿解釋說,少年吃魚膾太多,芥末醋不好吃,所以才用計策治好了他的病。
同樣的書中還記載,孫光憲家中的婢女抱著孩子,不小心掉到炭火上,她馬上用醋泥敷傷口,竟然沒有留下痕跡。另外,《子母秘錄》記載,治療懷孕月份未足,胎死腹中卻無法產出的方法,是用醋煮大豆,服用三升,死胎就會立刻分解。如果沒有排出,就再服用一次。書中還提到,可以用兩升醋灌入產婦口中。而《丹房鏡源》則記載,用米醋煮四黃,可以化解藥物中的丹砂、膽礬等毒性。蜀本中提到,醋和酒有很多種,這裡指的是米醋。
衍義曰:醋,酒糟為之,乞鄰者是此物。然有米醋、麥醋、棗醋。米醋最釅,入藥多用。穀氣全也,故勝糟醋。產婦房中常得醋氣則為佳,酸益血也。磨雄黃塗蜂蠆,亦取其收而不散也。今人食酸則齒軟,謂其水生木,水氣弱,木氣盛,故如是。造靴皮須得此而紋皺,故如其性收斂,不負酸收之說。
白話文:
衍義曰:醋,是以酒糟釀造而成,乞鄰者所指的正是此物。然而,醋又分為米醋、麥醋、棗醋三種。其中米醋最濃郁,入藥時多用它。因為米醋保留了穀物的全部精華,所以比酒糟醋更勝一籌。產婦房中常有醋味,則為良兆,因為酸能益血。將雄黃磨成粉末塗抹在蜂蠆上,也是利用醋的收斂作用,使其不致散開。如今人們常說吃酸會讓牙齒變軟,這是因為水生木,水氣弱而木氣盛,所以才會如此。製做靴子時,皮革必須經過醋的處理才會紋路皺縮,這也說明了醋具有收斂的特性,不負“酸收”之說。
3. 稻米
味苦。主溫中,令人多熱,大便堅。
陶隱居云:道家方:藥有俱用稻米、粳米,此則是兩物矣。云稻米白如霜。又,江東無此,皆通呼粳為稻爾。不知其色類,復云何也。唐本注云:稻者,穬谷通名。《爾雅》云:稌(音渡),稻也。粳者不糯之稱,一曰秈。汜勝之云:粳稻、秫稻,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,即並稻也。
今陶為二事,深不可解也。今按:李含光《音義》云:按字書解粳字云:稻也。解秔字云:稻屬也,不黏。解粢(音慈)字云:稻餅也。明稻米作粢,蓋糯米爾。其細糠白如霜,粒大小似秔米,但體性黏殢為異。然今通呼秔、糯谷為稻,所以惑之。新舊注殆是臆說,今此稻米即糯米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。可以溫暖中焦,使人容易發熱,大便乾燥。
陶隱居說:道家方劑中,有些藥物會同時使用稻米和粳米,這兩種東西是不一樣的。他說稻米白如霜。另外,江東地區沒有稻米,他們都把粳米叫做稻米。不知道稻米是甚麼顏色,又怎麼會說這種話呢?唐本注釋說:稻是穬谷的通稱。《爾雅》說:稌(音渡),就是稻。粳是指不糯的稻米,又稱為秈。汜勝之說:粳稻、秫稻,三月種粳稻,四月種秫稻,都是稻。
現在陶隱居說了兩件事,實在令人難以理解。現在查閱李含光《音義》一書,書中解說粳字就是稻的意思。解說秔字是稻的種類,不黏。解說粢(音慈)字是稻餅的意思。由此可知,稻米製作成的粢,就是糯米。糯米的細糠白如霜,顆粒大小像秔米,只是質地黏軟不同。然而現在大家都把秔米和糯米都叫做稻米,所以才會感到困惑。新舊注釋可能都是猜測,現在的稻米就是糯米。
又按秔、粳二字同音,蓋古人常分別二米為殊爾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稌,稻。釋曰:別二名也。郭云:今沛國呼稌。《詩·周頌》云:豐年多黍多稌。《禮記·內則》云:牛宜稌。《豳風·七月》云:十月獲稻。是一物也。《說文》云:沛國為稻為糯。粳,稌屬也。《字林》云:糯,黏稻也。
粳,稻不黏者。然粳、糯甚相類,黏不黏為異耳。依《說文》稻即糯也。江東呼糯(及亂切)。顏師古刊謬正俗云:本草所謂稻米者,今之糯米耳。陶以糯為秫,不識稻是糯,故說之不曉。許氏《說文解字》曰:秫,稷之黏者。稻,稌也。沛國謂稻為稌。又《急就篇》云:稻、黍、秫、稷。
白話文:
古人常常将“秔”和“粳”这两个字发音相同,其实是将两种不同的米分开称呼。根据《尔雅》的解释,“稌”就是稻,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名称。郭璞注释说,现在沛国地区的人称稻为“稌”。《诗经·周颂》中说:“丰年多黍多稌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中说:“牛宜稌。”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中说:“十月获稻。”这些都指的同一物。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,沛国地区将稻称为糯。而粳,属于稌的一种。根据《字林》的解释,糯指的是黏稻。
粳,指的是不黏的稻。不过,粳和糯非常相似,区别只在于黏不黏而已。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稻就是糯。江东地区的人将糯读作“及乱”。颜师古在《刊谬正俗》中说,本草书中所说的稻米,就是现在的糯米。陶弘景将糯误认为秫,他不懂稻就是糯,所以解释得不对。
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说,秫是黏的稷。稻,就是稌。沛国地区称稻为稌。《急就篇》中也写道:稻、黍、秫、稷。
左太衝《蜀都賦》云:粳稻漠漠。益知稻即糯,共粳並出矣。然後以稻是有芒之谷,故於後或通呼粳糯,總謂之稻。孔子曰:食夫稻。周官有稻人之職,漢置稻田使者。此並指屬稻、糯之一色,所以後人混糯,不知稻本是糯耳。陳藏器云:糯米,性微寒,妊身與雜肉食之不利子,作糜食一斗,主消渴。
久食之,令人身軟。黍米及糯,飼小貓、犬,令腳屈不能行,緩人筋故也。又云稻穰,主黃病,身作金色,煮汁浸之。又稻穀芒,炒令黃,細研作末,酒服之。孟詵云:糯米,寒。使人多睡。發風,動氣,不可多食。又,霍亂後吐逆不止,清水研一碗,飲之即止。陳士良云:糯米,能行營衛中血,積久食,發心悸及癰疽瘡癤中痛。
白話文:
左思在《蜀都賦》中寫道:稻田廣闊無邊。由此可知,「稻」指的是「糯」,與「粳」一起出現。後來人們因為稻子有芒,便將「粳」和「糯」統稱為「稻」。孔子曾說:「吃著稻米。」周朝官職中設有「稻人」,漢朝則設有「稻田使者」。這些都表明「稻」指的是「粳」和「糯」的統稱,所以後人將「糯」混淆了,不知道「稻」本來就是指「糯」。陳藏器說:糯米性微寒,孕婦和與雜肉一起食用對胎兒不利,用糯米煮粥一斗可以治療消渴症。
長期食用糯米會讓人身體軟弱。黍米和糯米用來餵養小貓和小狗,會使它們腿腳彎曲,無法行走,這是因為糯米能軟化筋骨。陳藏器還說,稻草可以治療黃疸病,使人身體發黃,可以用稻草煮水浸泡患處。另外,稻穀芒炒至黃色,研磨成粉末,用酒服用也可以治療疾病。孟詵說:糯米性寒,會讓人昏昏欲睡,引起風邪和氣血流通不暢,不可多吃。另外,霍亂之後嘔吐不止,可以用清水研磨糯米一碗服用,可以止吐。陳士良說:糯米可以促進營氣和衛氣中的血液循環,但長期食用會引起心悸,以及癰疽瘡癤等疾病的疼痛。
不可合酒共食,醉難醒,解芫菁毒。蕭炳云:糯米,擁諸經絡氣,使四肢不收,發風昏昏。主痔疾,駱駝脂作煎餅服之。空腹與服,勿令病人知。日華子云:糯米,涼,無毒。補中益氣,止霍亂。取一合,以水研服,煮粥。稻穩,治蠱毒,濃煎汁服。稻稈,治黃病通身,煮汁服。
圖經曰:稻米,有秔(與粳同)稻,有糯稻。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有水田處皆能種之。秔、糯既通為稻,而《本經》以秔為粳米,糯為稻米者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稌(音渡),稻。釋曰:別二名也。郭璞云:沛國呼稌。《詩·頌》云:多黍多稌。《禮記·內則》云:牛宜稌。
白話文:
糯米不可與酒同食,醉酒後不易醒,且會解芫菁的毒性。蕭炳云說,糯米能聚集全身經絡之氣,導致四肢無力,引發風寒昏沉。主治痔疾,可以用駱駝脂煎成餅服用。服用時需空腹,且勿讓病人知道。日華子說,糯米性涼無毒,能補中益氣,止霍亂。取一合糯米,用水研磨後服用,或煮成粥食用。稻殼能治蠱毒,濃煎汁服用。稻稈能治黃疸,煮汁服用。
《圖經》記載,稻米分為秔稻和糯稻兩種。過去未記載產地,現在有水田的地方都能種植。秔稻和糯稻都屬於稻,但《本經》將秔稻稱為粳米,糯稻稱為稻米。《爾雅》記載,稌就是稻,是兩種不同的名稱。郭璞說,沛國人稱稻為稌。《詩經·頌》記載:「多黍多稌」。《禮記·內則》記載:「牛宜稌」。
《豳詩》云:十月獲稻,是一物也。《說文解字》云:沛國謂稻為糯。粳,稌屬也。《字林》云:糯,黏稻也。粳,稻不黏者。今人呼之者,如《字林》所說也。《本經》稱號者,如《說文》所說也。前條有陳廩米,即粳米以廩軍人者,是也。入藥最多,稻稈灰亦主病。見劉禹錫《傳信方》云:湖南李從事治馬墜撲損,用稻稈燒灰,用新熟酒未壓者,和糟入鹽和合,淋前灰,取汁,以淋痛處,立瘥。直至背損亦可淋用。
好糟淋灰亦得,不必新壓酒也。糯米性寒,作酒則熱,糟乃溫平,亦如大豆與豉、醬不同之類耳。
唐本云:無毒。外臺秘要:治渴方:糯米二升,淘取泔,飲訖則定。若不渴,不須。一方::渴者服當飽,研糯米取白汁恣飲之,以瘥為度。梅師方:治霍亂,心悸熱,心煩渴。以糯米水清研之,冷熟水混取米泔汁,任意飲之。孫真人:糯米味甘,脾之谷,脾病宜食,益氣止泄。
白話文:
古籍記載,十月收穫稻米,是同一種作物。沛國地區稱稻米為糯米,粳米是稻米的一種。糯米是黏性的稻米,而粳米則不黏。現代人對稻米的稱呼與《字林》的說法一致,而《本經》的稱呼則與《說文解字》相同。之前提到用來儲藏的米,就是用來供應軍隊的粳米。稻米在藥用上很常見,稻稈灰也能治病。據說唐朝詩人劉禹錫記載了一個方法,用稻稈燒灰,加入新釀的酒糟,混合鹽後,取汁淋在受傷處,可以治療跌打損傷,甚至可以治背部受傷。
用酒糟淋灰也同樣有效,不必非得用新釀的酒。糯米性寒,釀酒則變熱,酒糟性溫和,就如同大豆和豆腐、醬油的特性不同。
古籍記載,糯米無毒。治渴的方法是取糯米淘洗後的水喝,可以止渴。如果沒有口渴,就不用喝。另一個方法是研磨糯米取汁飲用,可以止渴。還有用糯米水治療霍亂、心悸、發熱、心煩口渴的方法,用冷的糯米水混入米泔汁,任意飲用。道教醫家孫真人說,糯米味甘,屬於脾胃之谷,脾胃病宜食,可以益氣止瀉。
食醫心鏡:糯米飯食之,主溫中,令人多熱,利大便。簡要濟眾治鼻衄不止,服藥不應。獨聖散:糯米微炒黃,為末。每服二錢,新汲水調下。靈苑方:治金瘡水毒及竹木簽刺,癰疽熱毒等。糯三升,揀去粳米,入瓷盆內,於端午前四十九日,以冷水浸之。一日兩度換水,輕以手淘轉,逼去水,勿令攪碎。
浸至端午日,取出陰乾,生絹袋盛,掛通風處。旋取少許,炒令焦黑,碾為末,冷水調如膏藥,隨大小裹定瘡口,外以絹帛包定,更不要動,直候瘡愈。若金瘡誤犯生水,瘡口作膿,洪腫漸甚者,急以藥膏裹定,一、二食久,其腫處已消,更不作膿,直至瘡合。若癰疽毒瘡初發,才覺焮腫赤熱,急以藥膏貼之,明日揭看,腫毒一夜便消。
白話文:
食醫心鏡:
糯米飯 食用後,能溫暖中焦,使人感到較熱,並有助於通便。簡要濟眾治鼻衄不止,服用藥物無效。
獨聖散:將糯米略炒至微黃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新鮮汲取的水調服。
靈苑方: 治金瘡水毒及竹木簽刺,癰疽熱毒等。糯米三升,挑去白米,放入瓷盆中,於端午節前四十九日,用冷水浸泡。每日兩次換水,輕輕用手淘洗翻轉,將水逼出,不可攪碎。
浸泡至端午節當天,取出陰乾,用生絹袋盛裝,掛在通風處。需要時取少許,炒至焦黑,研磨成粉末,用冷水調製成膏狀藥膏,根據瘡口大小敷貼,外用絹帛包裹固定,不要再移動,直到瘡口癒合。
若金瘡誤犯生水,瘡口化膿,腫脹加劇,要立即用藥膏敷貼,一、兩個時辰後,腫脹處即可消退,不再化膿,直到瘡口癒合。
若癰疽毒瘡初發,剛感到發熱腫脹發紅,立即用藥膏敷貼,第二天揭開查看,腫毒一夜之間就會消退。
喉閉及咽喉腫痛,痄腮。並用藥貼項下及腫處。竹木簽刺者。臨臥貼之,明日看其刺出在藥內。若貼腫處,干即換之,常令濕為妙。唯金瘡及水毒不可換,恐傷動瘡口。傷寒類要:治天行熱病,手腫欲脫者。以稻穰灰汁漬之,佳。楊氏產乳:療霍亂,心煩悶亂,渴不止。糯米三合,以水五升細研,和蜜一合,研濾取汁,分兩服。
博物志馬食谷,足重不行。
衍義曰:稻米,今造酒者是此,水田米皆謂之稻。前既言粳米,即此稻米,乃糯稻無疑。溫,故可以為酒,酒為陽,故多熱。又令人大便堅,非糯稻孰能與於此。《西域記》:天竺國土溽熱,稻歲四熟,亦可驗矣。
白話文:
喉嚨閉塞,以及咽喉腫痛、腮腺炎,都可以用藥貼在脖子下方和腫脹處。用竹籤或木籤刺入藥物,臨睡前貼上,隔天查看刺痕是否留在藥物內。若貼在腫脹處,藥物乾燥就需更換,保持濕潤效果最佳。唯獨金傷和水毒不可換藥,以免傷及傷口。
治療傷寒類疾病,若出現手腫脹欲脫落的症狀,可用稻草灰汁浸泡患處,效果不錯。
治療霍亂,心煩意亂,口渴難止,可將三合糯米與五升水研磨成細粉,加入一合蜂蜜,研磨過濾取汁,分兩次服用。
馬吃了穀物,腳沉重無法行走。
稻米,就是現在釀酒所用的米,水田生長的米都稱為稻米。前文提到粳米,即為稻米,也就是糯米。糯米性溫,適合釀酒,酒屬於陽性,所以容易發熱。又會讓人大便乾燥,除了糯米之外,哪種米能有此功效呢?《西域記》記載天竺國土氣濕熱,稻米一年收穫四次,也可佐證此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