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14)

1. 葶藶

日服三合。千金翼:治頭風。搗葶藶子,以湯淋取汁洗頭上。經驗方:河東裴氏傳經效,治水腫及暴腫。葶藶三兩,杵六千下,令如泥。即下漢防己末四兩,取綠頭鴨就藥臼中截頭瀝血於臼中,血盡,和鴨頭更搗五千下,丸如梧桐子。患甚者,空腹白湯下十丸,稍可者五丸,頻服,五日止。

此藥利小便,有效如神。梅師方:治遍身腫滿,小便澀。葶藶子二兩,大棗二十枚,以水一大升,煎取一小升,去棗,納葶藶於棗汁煎丸如梧子,飲下十丸。又方:治肺壅氣喘急不得臥。葶藶子三兩炒,大棗三十枚,水三升煮棗,取二升,又煎取一升去滓,並,二服。簡要濟眾治小兒水氣腹腫,兼下痢膿血,小便澀。

葶藶子半兩,微炒搗如泥,以棗肉和搗為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五丸,棗湯下,空心、晚後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續十全方治一切毒,入腹不可療及馬汗。用葶藶子一兩炒研,以水一升浸湯服,取下惡血。崔氏治水氣。葶藶三兩,以物盛,甑上蒸令熟,即搗萬杵,若丸得如梧桐子,不須蜜和。

一服五丸,漸加至七丸,以得微利即佳。不可多服,令人不堪美食。若氣發,又服之。得利,氣下定即停。此方治水氣無比。蕭駙馬患水腫,唯服此得瘥。傷寒類要治腎癉唇乾,以葶藶主之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白禿。葶藶搗末,以湯洗汔塗上。姚和眾治孩兒蛔蟲。葶藶子一分,生為末用,以水三合,煎取一合,一日服盡。

衍義曰:葶藶,用子。子之味有甜、苦兩等,其形則一也。《經》既言味辛、苦,即甜者於復更入藥也。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泄為用,故曰久服令人虛。蓋取苦泄之義,其理甚明。《藥性論》所說盡矣,但不當言味酸。

白話文:

葶藶

每天服用三合(單位,古代容量單位)。《千金翼方》提到:可以治療頭風,將葶藶子搗碎,用熱水淋汁洗頭。經驗方:河東裴氏傳下來的驗方,能治療水腫和突然發作的腫脹。使用葶藶三兩,搗六千下,使其像泥一樣。接著加入漢防己末四兩,取一隻綠頭鴨,在搗藥的臼中砍下鴨頭,讓血滴在臼中,直到血流盡。再將鴨頭和藥一起搗五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病情嚴重的人,空腹用白開水服用十丸,稍輕微的服用五丸,頻繁服用,五天後停止。

這個藥有利尿的功效,效果非常神奇。梅師方:治療全身腫脹,小便不暢。使用葶藶子二兩,大棗二十枚,加水一大升煎煮,取一小升藥汁,去掉棗,將葶藶子放入棗汁中繼續煎煮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丸,用藥汁送服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肺部壅塞,氣喘急促無法躺臥。使用炒過的葶藶子三兩,大棗三十枚,加水三升煮棗,取二升藥汁,再次煎煮濃縮至一升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簡要濟眾方:治療小兒水氣腹部腫脹,同時伴有下痢膿血,小便不暢。

使用葶藶子半兩,稍微炒過後搗成泥狀,與棗肉混合搗成丸,如綠豆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棗湯送服,空腹或晚飯後,根據兒童大小酌情增減用量。《續十全方》:治療各種毒素,進入腹部無法醫治及馬汗。用炒過的葶藶子一兩,研磨成粉,加水一升浸泡後服用,可以排出惡血。崔氏方:治療水氣,使用葶藶三兩,用器皿盛裝,放在蒸籠上蒸熟,然後搗一萬下,如果能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就不需要用蜂蜜調和。

每次服用五丸,逐漸增加到七丸,達到輕微腹瀉即可,不要服用過多,以免影響食慾。如果症狀再次發作,再服用此藥,達到腹瀉,氣順暢後即可停止用藥。此方治療水氣效果顯著。蕭駙馬患有水腫,唯獨服用這個藥痊癒。《傷寒類要》:治療腎病引起的口唇乾燥,以葶藶子為主藥。《子母秘錄》:治療小兒頭皮白禿,將葶藶子搗成末,用藥湯清洗後塗抹患處。姚和眾方:治療兒童蛔蟲,使用葶藶子一分,生研成粉末,加水三合煎取一合,一天內服完。

衍義提到:葶藶,使用它的種子。種子味道有甜、苦兩種,外形則一樣。《本草經》說它味辛、苦,即是說甜的也要入藥。大概治療病症都是以行水利尿為主,所以說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。這是因為它有苦味能瀉的特性,道理很明顯。《藥性論》所說已經很清楚了,只是不應該說它味酸。

2. 桔梗

味辛、苦,微溫,有小毒。主胸脅痛如刀刺,腹滿腸鳴幽幽,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,補血氣,除寒熱風痹,溫中消穀,療喉咽痛,下蠱毒。一名利如,一名房圖,一名白藥,一名梗草,一名薺苨。生嵩高山谷及冤句。二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節皮為之使。得牡蠣、遠志,療恚怒。得硝石、石膏,療傷寒。畏白芨、龍眼、龍膽。)

陶隱居云:近道處處有,葉名隱忍。二、三月生,可煮食之。桔梗療蠱毒甚驗,俗方用此,乃名薺苨。今別有薺苨,能解藥毒。所謂亂人參者便是。非此桔梗,而葉甚相似。但薺苨葉下光明、滑澤、無毛為異,葉生又不如人參相對者爾。唐本注云:人參,苗似互加闊短,莖圓,有三、四椏,椏頭有五葉。

陶引薺苨亂人參,謬矣。且薺苨、桔梗,又有葉差互者,亦有葉三、四對者,皆一莖直上,葉既相亂,唯以根有心、無心為別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桔梗,臣,味苦,平,無毒。能治下痢,破血,去積氣,消積聚痰涎,主肺氣氣促嗽逆,除腹中冷痛,主中惡及小兒驚癇。

日華子云:下一切氣,止霍亂轉筋,心腹脹痛,補五勞,養氣,除邪辟溫,補虛,消痰破癥瘕,養血排膿,補內漏及喉痹,㿌毒。以白粥解。

圖經曰:桔梗,生嵩高山谷及冤句,今在處有之。根如小指大,黃白色。春生苗,莖高尺余。葉似杏葉而長橢,四葉相對而生,嫩時亦可煮食之。夏開花紫碧色,頗似牽牛子花,秋後結子。八月採根,細銼曝乾用。葉名隱忍。其根有心,無心者乃薺苨也。而薺苨亦能解毒,二物頗相亂。

但薺苨葉下光澤無毛為異。關中桔梗,根苗,頗似蜀葵根。莖細,青色。葉小,青色,似菊花葉。古方亦單用之。《古今錄驗》:療卒中蠱下血如雞肝者,晝夜出血石余,四臟皆損,唯心未毀,或鼻破待死者。取桔梗搗屑,以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不能下藥,以物拗口開灌之,心中當煩,須臾自定,服七日止。

當食豬肝臛以補之,神良。《集驗方》:療胸中滿而振寒,脈數,咽燥,不渴,時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,是肺癰。治之以梧梗、甘草各二兩炙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。分再服,朝暮吐膿血則瘥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木梗,真似桔梗,咬之只是腥澀不堪。凡使,去頭上尖硬二、三分以來,並兩畔附枝子。於槐砧上細銼,用百合水浸一伏時,漉出,緩火熬令乾用。每修事四兩,用生百合五分搗作膏,投於水中浸。聖惠方:治馬喉痹並毒氣壅塞。用桔梗二兩去蘆頭銼,以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滓,不計時分溫三服。

又方妊娠中惡,心腹疼痛。用桔梗一兩細銼,水一中盞,人生薑三片,煎至六分去滓,非時溫服。外臺秘要治卒客忤停屍不能言者。燒桔梗二兩,末,米飲服,仍吞麝香如大豆許,佳。千金方:治喉閉並毒氣。桔梗二兩,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又方:鼻衄方:桔梗為末,水服方寸匕,日四、五,亦止吐下血。

白話文:

桔梗

桔梗味辛、苦,性微溫,略帶小毒。主要用於治療胸脅疼痛如刀刺般劇烈,腹部脹滿腸鳴作響,驚恐導致氣短心悸,以及調理五臟六腑、補益氣血、去除寒熱風濕痺痛、溫暖中焦、促進消化、治療喉嚨疼痛、以及治療中蠱等症狀。桔梗別名利如、房圖、白藥、梗草、薺苨。它生長在嵩山的高山谷地及冤句地區。農曆二、八月採收其根部,曬乾備用。(以帶皮的桔梗為佳。與牡蠣、遠志搭配,能治療鬱怒;與硝石、石膏搭配,能治療傷寒。忌與白芨、龍眼、龍膽同用。)

陶弘景說:桔梗在各地都很常見,其葉名為隱忍。二、三月間發芽,可以煮食。桔梗治療中蠱的療效非常顯著,民間常用此藥,因此也稱它為薺苨。現在另有一種植物也叫薺苨,能解藥毒,它常被誤認為是人參,與桔梗的葉子十分相似,但薺苨葉背光滑、明亮、無毛,葉子生長方式也不同於人參相對生長的葉序。唐代本草注記載:人參的幼苗類似互生,葉片較寬而短,莖圓,有三、四個分枝,每個分枝頂端有五片葉子。

陶弘景將薺苨誤認為人參是錯誤的。而且薺苨和桔梗的葉子生長方式也有不同,有的互生,有的三、四片葉子成對生長,都只有一根莖直立向上,葉子生長方式相似,只能從根部是否有心來區分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《藥性論》記載:桔梗,味苦,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下痢,活血化瘀,消除積氣,消散積聚的痰涎,主治肺氣虛弱導致的呼吸急促、咳嗽氣逆,消除腹部冷痛,治療食物中毒以及小兒驚癇。

日華子說:桔梗可以治療一切氣滯之症,止霍亂、轉筋,治療心腹脹痛,補益五勞七傷,養氣,祛除邪氣,溫補身體,補虛,消痰,破除癥瘕,養血,排出膿液,治療內漏及喉嚨腫痛、癰疽等症。可用白粥解毒。

圖經記載:桔梗生長在嵩山的高山谷地及冤句,現在各地都有。根部像小指那麼粗,黃白色。春天發芽,莖高約一尺多。葉子像杏葉,但更長更橢圓,四片葉子相對而生,嫩葉可以煮食。夏天開花,花朵紫碧色,很像牽牛花,秋天結果。八月採收根部,切碎曬乾使用。葉子稱為隱忍。根部有心的才是桔梗,無心的則是薺苨。而薺苨也能解毒,兩種植物很容易混淆。

但薺苨葉背光滑無毛,這是區別之處。關中地區的桔梗,根和苗很像蜀葵的根。莖細,青色。葉子小,青色,像菊花葉。古方也單獨使用桔梗。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治療因中蠱導致下血如雞肝,晝夜不停出血,四臟皆損,唯心臟未損,甚至鼻孔出血將死之人。可用桔梗搗碎,用酒送服一匙,每日三次。如果病人無法吞咽,可用工具撬開嘴巴灌服,心中會感到煩躁,但很快就會平靜下來,服用七日即可止血。

然後食用豬肝湯來補充營養,療效神奇。《集驗方》記載:治療胸中滿悶並伴有寒戰、脈搏頻數、咽喉乾燥、不渴、時常吐出濁唾液腥臭,長期吐出膿液像米粥一樣,這是肺癰。可用梧桐梗、甘草各二兩炙烤後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分二次服用,早晚吐出膿血則痊癒。

雷敩說:使用桔梗時,不要用木梗代替,雖然外形相似,但咬起來只有腥澀味,難以下嚥。使用桔梗時,需去除頂端堅硬的二、三分,以及兩側的側枝。在槐木砧板上切碎,用百合水浸泡一晝夜,瀝乾,用文火慢熬至乾燥即可使用。每處理四兩桔梗,需用五分生百合搗成膏狀,放入水中浸泡。聖惠方記載:治療馬的喉嚨腫痛和毒氣阻塞。用桔梗二兩去蘆頭切碎,加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,不限時間,溫服三次。

另有一方治療孕婦食物中毒,心腹疼痛。用桔梗一兩切碎,加半盞水,加生薑三片,煎至六分,去渣,隨時溫服。外臺秘要記載治療突然發病的驚癇,病人僵直不能言語。燒桔梗二兩研末,用米湯送服,同時吞服如大豆大小的麝香,療效很好。千金方記載:治療喉嚨阻塞和毒氣。用桔梗二兩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用。另有一方治療鼻出血:桔梗研末,用清水送服一匙,每日四、五次,也能止吐血和下血。

百一方記載:如果被打傷,瘀血積聚在腸內,久久不消,時常發作疼痛。用桔梗末,用溫開水送服。經驗後方記載:治療骨鯁風、牙痛腫脹。桔梗研末,與棗核一起做成皂子大小的丸藥,用棉布包裹咬在患處。腫脹時,用荊芥湯漱口。簡要濟眾方記載:治療痰嗽喘息不定。桔梗一兩半,搗碎過篩,用童子尿半升,煎煮至四合,去渣溫服。子母秘錄記載:治療小兒突然發病的驚癇致死。

燒桔梗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送服。杜壬方記載:治療上焦有熱,口舌咽喉生瘡,咳嗽有膿血。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水一盞,煎煮至六分,去渣,溫服,飯後少量多次服用,也能治療肺氣壅塞。梅師方記載:治療突然發作的中蠱,下血如鵝肝,晝夜不止,臟腑損壞。用桔梗搗汁,服用七合,療效很好。

衍義記載:桔梗治療肺熱導致呼吸急促、咳嗽氣逆,肺癰排膿。陶弘景說:民間常用桔梗,因此也稱它為薺苨。現在另有一種薺苨,常被誤認為是人參,與桔梗不同。《唐本草注》說:陶弘景將薺苨誤認為人參是錯誤的。現在仔細考證,並非如此。陶弘景所說的是從根部來區分,所以說它像人參。《唐本草注》卻從苗來區分,這是本注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