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13)
卷第十 (13)
1. 葶藶
味辛、苦,寒、大寒,無毒。主癥瘕積聚積氣,飲食寒熱,破堅逐邪,通利水道,下膀胱水,伏留熱氣,皮間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身暴中風熱痱(音沸)癢,利小腹。久服令人虛。一名丁歷,一名蕇(音典)蒿,一名大室,一名大適。生藁城平澤及田野。立夏後採實,陰乾。得酒良。(榆皮為之使,惡殭蠶、石龍芮。)
陶隱居云:出彭城者最勝,今近道亦有。母則公薺,子細黃至苦,用之當熬。今按此藥亦療肺壅上氣咳嗽,定喘促,除胸中痰飲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苗似薺苨,春末生,高二、三尺,花黃,角生子黃細。五月熟,採子曝乾。藥性論云:葶藶,臣,味酸,有小毒。能利小便,抽肺氣上喘息急。
止嗽。爾雅云:蕇,亭歷。注:實、葉皆似芥,一名狗薺。日華子云:利小腸,通水氣虛腫。
圖經曰:葶藶,生藁城平澤及田野,今京東、陝西、河北州郡皆有之,曹州者尤勝。初春生苗葉,高六、七寸,有似薺。根白,枝莖俱青。三月開花,微黃。結角,子扁小如黍粒微長,黃色。立夏後採實,曝乾。《月令》:孟夏之月,靡草死。許慎,鄭康成注:皆云靡草,薺、葶藶之屬是也。
至夏則枯死,故此時採之。張仲景治肺癰,喘不得臥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葶藶炒黃色,搗末為丸,大如彈丸。每服用大棗二十枚,水三升,煎之取二升,然後納一彈丸更煎,取一升,頓服之。支飲不得息亦主之。崔知悌方:療上氣咳嗽,長引氣不得臥,或遍體氣腫,或單面腫,或足腫,並主之。
葶藶子三升,微火熬,搗篩為散,以清酒五升漬之。冬七日,夏三日。初服如桃許大,日三夜一,冬日二夜二。量其氣力,取微利一、二為度。如患急困者,不得待日滿,亦可以綿細絞。即服其葶藶單莖向上,葉端出角,角粗且短。又有一種苟芥草,葉近根下作奇,生角細長。
取時必須分別前件二種也。又《篋中方》治嗽含膏丸:曹州葶藶子一兩,紙襯熬令黑,知母一兩,貝母一兩,三物同搗篩,以棗肉半兩,別銷沙糖一兩半,同入藥中和為丸,大如彈丸。每服以新綿裹一丸,含之徐徐咽津,甚者不過三丸。今醫亦多用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赤鬚子,真相似葶藶子,只是味微甘苦。葶藶子入頂苦。凡使,以糯米相合,於焙上,微微焙,待米熟,去米,單搗用。聖惠方:治上氣喘急,遍身浮腫。用甜葶藶一升,隔紙炒令紫色,搗令極細,用生絹袋盛,以清酒五升浸三日後,每服抄一匙,用粥飲調下,日三、四服。又方:治支飲久不瘥,大腹水腫,喘促不止。
用甜葶藶三兩,隔紙炒令紫色,搗如膏。每服丸如彈子大,以水一中盞,入棗四枚,煎至五分去滓,非時服。外臺秘要:治食飲不得息。葶藶子三兩,熬令黃,搗為末。以水三升煮,大棗三十枚,得汁一升納藥中。每服如棗大,煎取七合頓服。千金方:治腹脹積聚癥瘕。葶藶子一升熬,以酒五升浸七日。
白話文:
葶藶,味道辛辣、苦澀,藥性寒涼,甚至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腹部腫塊、氣滯積聚,以及飲食不慎引起的寒熱病症。能破除堅硬的積塊,驅除邪氣,疏通水道,使膀胱的水液排出,清除潛伏的熱氣,讓皮膚間的邪水從體表排出,治療面部浮腫、身體突然中風、熱痱引起的搔癢,並能通利小腹。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。它又名丁歷、蕇蒿、大室、大適。生長在藁城平原、沼澤及田野。立夏後採收果實,陰乾。用酒浸泡效果更好。(榆皮是它的使藥,忌與殭蠶、石龍芮同用。)
陶弘景說:彭城產的葶藶品質最好,現在近處也有。母本像薺菜,子實細小呈黃色,味道苦,使用時要炒過。現在研究發現,此藥也能治療肺氣壅塞引起的上氣咳嗽,平定喘促,清除胸中的痰飲。禹錫等人考證蜀地版本記載:葶藶的幼苗像薺苨,春末生長,高二三尺,開黃色花,結的角內有細小的黃色種子。五月成熟,採收種子曬乾。藥性論說:葶藶,性屬臣藥,味酸,有小毒。能利小便,能使肺氣上逆引起喘息急促。
可以止咳。爾雅說:蕇,就是葶藶。注釋說:它的果實和葉子都像芥菜,又名狗薺。日華子說:能通利小腸,消除水氣虛腫。
圖經說:葶藶,生長在藁城平原、沼澤及田野,現在京東、陝西、河北等州郡都有,曹州產的品質最好。初春時生長出像薺菜一樣的幼苗,高六七寸,根是白色的,莖和枝是青色的。三月開微黃色的花,結角,角內的種子扁小像黍米粒般稍長,呈黃色。立夏後採收果實,曬乾。《月令》說:孟夏時節,靡草枯死。許慎、鄭康成注釋說:靡草,指的就是薺菜、葶藶等植物。
到了夏天,葶藶就枯死了,所以這時採收。張仲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肺癰、喘息不能平臥。方法是將葶藶炒至黃色,搗成粉末,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時,先用大棗二十枚,加水三升煎至二升,然後放入一丸藥再煎,煎至一升,一次性服下。此方也能治療支飲引起的喘息不止。崔知悌的方子:治療上氣咳嗽、呼吸困難不能平臥,或者全身浮腫,或者單側臉腫,或者腳腫,都可治療。
將葶藶子三升,用小火炒,搗碎過篩成散劑,用清酒五升浸泡。冬天浸泡七天,夏天浸泡三天。初服像桃子般大小的量,每天三次,晚上一次,冬天每天兩次,晚上兩次。根據身體狀況,以微微腹瀉一兩次為度。如果病情緊急,不必等到浸泡期滿,也可以用細棉布絞汁服用。葶藶的單莖向上生長,葉子末端長角,角粗且短。還有一種叫苟芥草,葉子靠近根部呈奇數生長,長出的角細而長。
採收時必須區分這兩種。另外,《篋中方》治療咳嗽的含膏丸:用曹州產的葶藶子一兩,用紙襯墊著炒黑,知母一兩,貝母一兩,將這三種藥物一同搗碎過篩,用半兩棗肉,另將一兩半的砂糖融化,一起放入藥中混合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。每次用新棉包裹一丸,含在口中慢慢吞咽津液,嚴重者不超過三丸。現在的醫生也多用此方。
雷公說:凡使用葶藶子,不要用紅鬚的子實,它外形與葶藶子很相似,只是味道微甘苦。葶藶子入口很苦。凡使用時,要與糯米混合,在焙子上微微焙烤,等到米熟了,去掉米,單獨搗藥使用。《聖惠方》:治療上氣喘急,全身浮腫。用甜葶藶一升,隔著紙炒至紫色,搗成極細的粉末,用生絹袋裝好,用清酒五升浸泡三天後,每次用粥調服一匙,每天三四次。《又方》:治療支飲久治不癒、腹部腫脹、水腫、喘促不止。
用甜葶藶三兩,隔紙炒至紫色,搗成膏狀。每次服用時,將藥膏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,用水一中盞,放入大棗四枚,煎至剩五分時去渣,在非進食時間服用。《外臺秘要》:治療飲食後喘息困難。用葶藶子三兩,炒黃,搗成粉末。用水三升煮,放入大棗三十枚,得到一升藥汁後加入藥粉。每次服用像棗一樣大小的量,煎至七合,一次性服下。《千金方》:治療腹脹、積聚、癥瘕。用葶藶子一升炒過,用酒五升浸泡七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