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6)

1. 大麥

味鹹,溫、微寒,無毒。主消渴,除熱,益氣調中。又云:令人多熱,為五穀長。(蜜為之使。)

陶隱居云:今稞麥,一名麰(音牟)麥,似穬麥,唯皮薄爾。唐本注云:大麥出關中,即青稞麥是。形似小麥而大,皮厚,故謂大麥,殊不似穬麥也。大麥面,平胃,止渴,消食,療脹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大麥糵,使,味甘,無毒。能消化宿食,破冷氣,去心腹脹滿。

孟詵云:大麥,久食之,頭髮不白。和針沙、沒石子等染髮黑色。暴食之,亦稍似腳弱,為下氣及腰腎故。久服甚宜人,熟即益人,帶生即冷損人。陳士良云:大麥,補虛劣,壯血脈,益顏色,實五臟,化穀食。久食令人肥白,滑肌膚。為面勝小麥,無躁熱。又云糵,微暖,久食消腎,不可多食。

日華子云:麥糵,溫中下氣,開胃,止霍亂,除煩,消痰,破癥結,能催生落胎。

圖經文具小麥條下。

陳藏器云:不動風氣,調中止泄,令人肥健。大麥、穬麥,《本經》前後兩出。蘇云:青稞麥是大麥,《本經》有條,粳一稻二米,亦如大、穬兩麥。蘇云:稻是谷之通名,則穬是麥之皮號,麥之穬,猶米之與稻。《本經》於米麥條中重出皮殼兩件者,但為有殼之與無殼也。

蘇云:大麥是青稞,穬麥是大麥。如此則與米注不同,自相矛盾,愚謂大麥是麥米,穬麥是麥谷,與青稞種子不同,青稞似大麥,天生皮肉相離。秦隴以西種之,今人將當本麥米黍之,不能分也。聖惠方:治妊娠欲去胎。以麥糵二兩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分溫三服。外臺秘要:治妊娠得病去胎方:麥糵一升,和蜜一升,服之即下,神驗。

孫真人:麥芒入目,煮大麥汁洗之。兵部手集:治產後腹中鼓脹不通轉,氣急,坐臥不安,供奉輔太初與崔家方:以麥糵末一合,和酒服食,良久通轉。崔郎中雲神驗。傷寒類要:治諸黃,杵苗汁服之。又方:蠼螋尿瘡。嚼大麥以敷之,日三上。

衍義曰:大麥,性平、涼,有人患纏喉風,食不能下,將此面作稀糊,令咽之,既滑膩容易下咽,以助胃氣。三伏中,朝延作麨,以賜臣下,作糵造餳。

2.

味甘,大暖。療臟腑中風氣,調中下氣,開胃消宿食。主霍亂,心膈氣,痰逆,除煩,破癥結及補虛,去冷氣,除腸胃中塞,不下食,令人有顏色,六月作者良。陳久者入藥,用之當炒令香,六畜食米脹欲死者,煮曲汁灌之立消,落胎並下鬼胎。又,神麯,使,無毒。能化水穀宿食症氣,健脾暖胃。〔(新補),見陳藏器、孟詵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〕

雷公云:曲,凡使,搗作末後,掘地坑,深二尺,用物裹,納坑中至一宿,明出,焙乾用。千金方:治產後運絕。曲末,水服方寸匕。不瘥,更服即瘥。又方:治小腹堅大如盤,胸中滿,能食而不消。曲末服方寸匕,日三。肘後方:治赤白痢下,水穀食不消。以曲熬粟米粥,服方寸匕,日四、五止。

又方:妊娠卒胎動不安,或腰痛,胎轉搶心,下血不止。生曲半餅碎末,水和絞取汁,服三升。古今錄驗治狐刺。取曲末和獨頭蒜,杵如帽簪頭,納瘡孔中,蟲出愈。子母秘錄:妊娠胎動上迫,心痛如折。以生曲半餅碎,水和絞取汁服。傷寒類要:治傷寒飲食勞復。以曲一餅,煮取汁飲之。

楊氏產乳:療胎上迫,心痛兼下血。取曲半餅,搗碎,水和絞取汁。梁簡文帝勸醫文:麥曲,止河魚之腹疾。賈相公進過牛經,牛生衣不下。取六月六曲末三合,酒一升,灌,便下。蜀本云溫,消穀,止痢,平胃。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

3. 穬麥
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輕身,除熱。久服令人多力健行,以作糵,溫,消食和中。

陶隱居云:此是今馬所食者,性乃熱而云微寒,恐是作屑與合殼異也。服食家並食大、穬二麥,令人輕健。唐本注云:麥性寒,陶云性熱,非也;復云:作屑與合殼異。此皆江東少有,故斟酌言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穬麥,補中,不動風氣,先患冷氣人,即不相當。大麥之類,西川人種食之。

山東、河北人正月種之,名春穬,形狀與大麥相似。孟詵云:穬麥,主輕身補中,不動疾。日華子云:作餅食不動氣,若暴食時間似動氣,多食即益人。

圖經文具小麥條下。

4. 蕎麥

味甘,平、寒,無毒。實腸胃,益氣力。久食動風,令人頭眩。和豬肉食之,患熱風,脫人眉須,雖動諸病,猶挫丹石,能煉五臟滓穢,續精神。作飯與丹石人食之良。其飯法可蒸,使氣餾於烈日中曝令口開,使舂取仁作飯。葉作茹,食之下氣,利耳目,多食即微泄。燒其穰作灰,淋洗六畜瘡,並驢、馬躁蹄。

〔(新補),見陳藏器、孟詵、蕭炳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〕

圖經文具小麥條下。

孫真人:蕎麥合豬、羊肉食,成風癩。兵部手集:孩子赤丹不止。蕎麥麵、醋和敷之,瘥。又方:治小兒油丹赤腫。蕎麥麵、醋和敷之,良。楊氏產乳:瘡熱油赤腫,取蕎麥麵、醋和塗之。丹房鏡源:蒿麥灰煮粉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