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5)
卷第二十五 (5)
1. 白粱米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益氣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,襄陽竹根者最佳。所以夏月作粟餐,亦以除熱。唐本注云:白粱穗大,多毛且長。諸粱都相似,而白粱谷粗扁長,不似粟圓也。米亦白而大,食之香美,為黃粱之亞矣。陶云竹根,竹根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然粱雖粟類,細論則別,謂作粟餐,殊乖的稱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白粱米,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,用米汁二合,生薑汁一合,服之。性微寒,除胸膈中客熱,移五臟氣,續筋骨。此北人長食者是,亦堪作粉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白粱米味甘性微寒,無毒,可以清熱益氣。陶隱居說,白粱米到處都有,但以襄陽產的竹根白粱米最好。夏天用白粱米煮粥,也能清熱解暑。古書記載,白粱米穗大,多毛且長,米粒白而大,吃起來香美,是黃粱米之外的佳品。陶隱居所說的竹根白粱米其實就是黃粱米,而非白粱米。雖然白粱米和黃粱米都屬於粟類,但細究起來還是有差別,說用白粱米煮粥,並不完全準確。
孟詵說,白粱米適合胃虛嘔吐者食用,可以用白粱米汁兩份,生薑汁一份混合服用。白粱米性微寒,可以清熱,改善五臟氣血,滋養筋骨。白粱米是北方人常吃的主食,也可以磨成粉食用。
圖經記載,白粱米屬於青粱米的一種。
千金方:主霍亂不吐。白粱米五合,水一升,和之頓服如粥食。肘後方:手足忽發疣。取粱粉,鐵鐺熬令赤以塗之,以眾人唾和塗上,厚一寸,即消。食醫心鏡:治虛熱,益氣和中,止煩滿。以白粱米炊飯食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記載,霍亂不吐,可用五合白粱米加一升水煮粥服用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手足突然長出疣,可用鐵鍋熬成赤色的白粱粉,加入唾液調和厚厚塗抹在疣上,即可消退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虛熱、氣虛、消化不良、煩悶,可用白粱米煮飯食用。
2. 黃粱米
味甘,平,無毒。主益氣和中,止泄。
陶隱居云:黃粱,出青、冀州,此間不見有爾。唐本注云:黃粱,出蜀、漢,商、浙間亦種之。穗大毛長,穀米俱粗於白粱,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。食之香美,逾於諸粱,人號為竹根黃。而陶注白粱云:襄陽竹根者是。此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去客風,治頑痹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外臺秘要: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。以一升末,蜜水和敷之,瘥為度。又方:治霍亂煩燥。以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和絞如白飲,頓服。糯米亦得。肘後方: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則殺人。黃粱米五升,水一斗,煮取三升清澄,稍稍飲之。食醫心鏡:主益氣和中,止泄痢,去當風臥濕,遇冷所中等病。
白話文:
黃粱米味甘,性平,無毒。具有益氣、和中、止瀉的功效。
陶弘景說:黃粱米產於青州、冀州,此地沒有。唐代本草注說:黃粱米產於蜀地、漢中,商州、浙江等地也有種植。它的穗大、毛長,米粒比白米粗,產量低,不耐旱澇。食用起來香美,勝過其他米,人們稱它為竹根黃。陶弘景在白米注中說:襄陽的竹根米就是白米。這裡指的是黃粱米,不是白米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黃粱米可以去客風,治療頑痺。
圖經文位於青粱米條目下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小兒面部和身體生瘡,如同火燒一樣,可以用黃粱米一升研末,用蜂蜜水調和敷於患處,直到痊癒為止。另一個方子是:治療霍亂煩躁,可以用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混合在一起絞成白飲,一次服用。糯米也可以代替黃粱米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霍亂吐瀉後,極度口渴,多喝水就會致命,可以用黃粱米五升,水一斗,煮取三升清澈的米湯,少量多次飲用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黃粱米具有益氣、和中、止瀉痢的功效,可以治療因風寒、潮濕、遇冷等因素引起的疾病。
以作飲食之。兵部手集:治孩子赤丹不止。土番黃米粉、雞子白和敷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用來作為飲食。兵部手集:治療孩子持續出紅疹。取土番黃米粉、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詳細的解釋已在青粱米條目下提供。
3. 糵米
味苦,無毒。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陶隱居云:此是以米為糵爾,非別米名也。末其米脂和敷面,亦使皮膚悅澤,為熱不及麥糵也。唐本注云:糵者,生不以理之名也。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。陶稱以米為糵,其米豈更能生乎?只當取糵中之米爾。按《食經》稱用稻糵,稻即穬谷之名,明非米作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糵米,溫。能除煩,消宿食,開胃。又名黃子。可作米醋。
唐本余取半生者作之。
衍義曰:糵米,此則粟糵也,今穀神散中用之,性又溫於大麥糵。
白話文:
味苦,無毒。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這味藥苦味,無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寒氣入體,幫助氣機下降,以及去除體內的熱症。
陶隱居說: 這裡說的「糵」,是以米飯作為原料製作的,並不是指一種特定的米。將米飯的油脂塗抹在臉上,也能使皮膚光滑細嫩,這是因為熱力不足以將米飯轉化成麥芽的緣故。唐本注釋中說:「糵」指的是未經加工的生米,所有能生長的東西都可以拿來製作。陶隱居說用米飯製成糵,難道米飯還能再生長嗎?他只是指用糵中所含的米飯而已。根據《食經》記載,使用的是稻糵,稻指的是穬谷,顯然不是用米飯製作的。臣禹錫等謹慎考證,日華子說:糵米,性溫,能除煩躁,消化積食,開胃。也叫黃子,可以用來釀造米醋。
唐本注釋中說: 我取半生熟的米飯來製作。
衍義: 糵米,指的是粟米製作的糵。現在穀神散中就用到這種糵,其溫熱的特性比大麥糵更強。
4. 舂杵頭細糠
主卒噎。
陶隱居云:食卒噎不下,刮取含之即去,亦是舂搗義爾。天下事理,多有相影響如此也。今移自草部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平,治噎煎湯呷。
聖惠方: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,非時含一丸咽津。子母秘錄:令易產。以糠燒末,服方寸匕。丹房鏡源糠火力倍常。莊子云:瞽者愛其子,不免以糠枕枕之,以損其目。
衍義文已附陳廩米條下。
白話文:
主要治療因食物梗塞導致的噎食。陶隱居說:如果食物卡在喉嚨裡嚥不下去,可以用糠刮取一部分含在嘴裡,就能治癒,這也是利用糠的研磨作用。天下很多事物之間都存在着相互影響的關係。現在將糠的功效移到草部中。臣禹錫等人查閱了《日華子本草》,上面記載著糠性平,可以用來煎湯服用,治療噎食。
《聖惠方》中記載,用碓臼頂端收集的細糠,加入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在不舒服的時候含一丸,並嚥下唾液,可以治療膈氣、咽喉堵塞,飲食不下等症狀。《子母秘錄》中記載,用糠燒成灰末,服用一匕,可以促進生產。
《丹房鏡源》中指出,糠的火力比一般火大。《莊子》中說,盲人愛自己的孩子,不免要用糠枕枕著孩子,這樣會損害孩子的眼睛。
詳細的解釋已經附在米糠的條目下。
5. 小麥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止躁渴咽乾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以作曲,溫,消穀,止痢。以作面,溫,不能消熱止煩。
陶隱居云:小麥合湯皆完用之,熱家療也。作面則溫,明穬麥亦當如此。今服食家啖面,不及大穬麥,猶勝於米爾。唐本注云:小麥湯用,不許皮坼,云坼則溫,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。小麥曲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又有女曲、黃蒸。女曲,完小麥為之,一名䴷(音桓)子;黃蒸,磨小麥為之,一名黃衣。
並消食,止泄痢,下胎,破冷血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小麥,秋種夏熟,受四時氣足,自然兼有寒溫,面熱麩冷,宜其然也。河、渭以西,白麥面涼,以其春種闕二時氣,使之然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以作麨,微寒。主消渴,止煩;以作曲,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
白話文:
小麥的功效與應用
小麥味甘,性微寒,無毒。它具有以下功效:
- 清熱解暑: 可去除體內的熱氣,緩解燥渴、咽喉乾燥等症狀。
- 利尿消腫: 有助於促進小便,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。
- 養肝護肝: 能滋養肝氣,促進肝臟功能恢復。
- 止血止瀉: 可止漏血、唾血,也能止瀉痢。
不同的烹調方法,小麥的功效有所差異:
- 做曲: 溫性,可以消食化積,止瀉痢。
- 做面: 溫性,不能消熱止煩,但比米飯更有營養。
古籍記載:
- 陶隱居認為,小麥煮湯是最好的食用方法,能有效治療熱症。做面雖然溫性,但比米飯營養豐富。
- 唐本注中提到,小麥煮湯時,不能讓皮破裂,否則會變得溫性,也就失去消熱止煩的功效。
- 小麥曲可以止痢、平胃,主治小兒癇症、消食痔疮。
- 小麥曲又分為女曲和黃蒸,女曲是用完整的小麥製成,也稱為「桓子」,黃蒸是用磨碎的小麥製成,也稱為「黃衣」。
- 女曲和黃蒸都有消食、止瀉痢、下胎、破冷血的功效。
陳藏器本草記載:
- 小麥秋季播種,夏季成熟,吸收了四季的精華,因此兼具寒溫之性,面粉偏溫,麩皮偏寒。
- 河西地區的白麥面偏涼,這是因為春季播種,缺少了兩個季節的精華。
蜀本記載:
- 用小麥做麨(一種粗糧糕點),性微寒,可以消渴止煩。
- 用小麥做曲,可以止痢、平胃,主治小兒癇症、消食痔疮。
總之,小麥是一種營養豐富的穀物,具有多種功效,不同烹調方法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。
蕭炳云:麥醬和鯉魚食之,令人口瘡。藥性論云:小麥,臣,有小毒。能殺腸中蛔蟲,熬末服。陳藏器云:麩,味甘,寒,無毒。和麵作餅,止泄利,調中,去熱,健人,蒸熱袋盛,熨人。馬冷失腰腳,和醋蒸,抱所傷折處,止痛散血。人作面,第三磨者涼,為近麩也。小麥,皮寒肉熱。
又云:麥苗,味辛,寒,無毒。主酒疸目黃,消酒毒暴熱。麥苗上黑黴名麥奴,主熱煩,解丹石,天行熱毒。又云面,味甘,溫。補虛,實人膚體,厚腸胃,強氣力,性擁熱,小動風氣。又云:女曲,一名䴷子。按䴷子與黃蒸不殊。黃蒸,溫補,消諸生物。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皆六、七月作之。
白話文:
蕭炳云:麥醬和鯉魚一起吃,會導致口瘡。藥性論說:小麥性寒,微毒,可以殺死腸道裡的蛔蟲,研成粉末服用。陳藏器說:麩皮味甘性寒,無毒。用它和麵做餅,可以止瀉利尿,調和脾胃,清熱解暑,強健身體。用熱水蒸熟後裝入布袋,可以熨治各種疼痛。馬匹因受寒而腰腿無力,可以用麩皮加醋蒸熱,敷在受傷或骨折的地方,可以止痛散血。小麥磨成麵粉,第三次磨出來的麵粉最涼,因為它接近麩皮。小麥的皮性寒,肉性熱。
又說:麥苗味辛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酒疸(黃疸病)、目黃(眼睛發黃),消除酒毒和暴熱。麥苗上生長的黑黴叫做麥奴,可以治療發熱煩躁,解毒化石,治療瘟疫引起的發熱。又說:麵粉味甘性溫,可以補虛,使人體膚色光澤,滋養腸胃,增強體力。但麵粉性溫,容易導致上火,並可能引起風氣。
又說:女曲,又名䴷子。䴷子與黃蒸藥效相同。黃蒸性溫,有補益作用,可以消除各種積食。北方人用小麥製成黃蒸,南方人用粳米製成黃蒸,都應該在六、七月的時候製作。
蘇又云磨破之,謂當完作之,亦呼為黃衣,塵綠者佳。孟詵云:小麥,平,服之止渴。又,作面有熱毒,多是陳裛之色。作粉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脈。又,炒粉一合,和服斷下痢。又,性主傷折,和醋蒸之,裹所傷處便定。重者,再蒸裹之,甚良。日華子云:面,養氣,補不足,助五臟,久食實人。
又云麥黃,暖。溫中下氣,消食除煩。麩,涼。治時疾,熱瘡,湯火瘡爛,撲損傷折瘀血,醋炒貼罯。麥苗,涼。除煩悶,解時疾狂熱,消酒毒,退胸膈熱。患黃疸人絞汁服,並利小腸,作齏吃,甚益顏色。
圖經曰:麥有大麥、小麥、秬麥、蕎麥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蘇云大麥出關中,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。屑之作面,平胃,止渴,消食。水漬之生芽為糵,化宿食,破冷氣,止心腹脹滿。今醫方:用之最多。穬麥有二種:一種類小麥,一種類大麥,皆比大、小麥差大。凡麥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,具四時中和之氣,故為五穀之貴。
白話文:
蘇頌說,磨破小麥後,應該要完工製作,也叫做黃衣,顏色帶點綠色的最好。孟詵說,小麥性平,吃它可以止渴。另外,小麥做成麵粉容易有熱毒,顏色多半是陳舊的黃色。做成粉可以補中益氣,調和五臟,調順脈絡。再者,炒粉一合,和水服用可以止瀉。小麥的特性還可以治療跌打損傷,用醋蒸過,敷在傷處就能止痛。嚴重的情況,可以再蒸一次,敷在傷處,效果很好。日華子說,麵粉可以養氣,補虛不足,幫助五臟,長期食用可以強壯身體。
另外,他說小麥顏色偏黃,性溫,可以溫中降氣,消食除煩。麥麩性涼,可以治療時疫,熱瘡,湯火灼傷,跌打損傷瘀血,用醋炒過,敷在傷處。麥苗性涼,可以去除煩悶,解時疫狂熱,消酒毒,退胸膈熱。患有黃疸的人絞汁服用,還可以利小腸,做成醬吃,可以改善膚色。
圖經記載,麥子有:大麥、小麥、穬麥、蕎麥,以前沒有記載產地。蘇頌說,大麥產於關中,現在南北各地都可以種植。磨成粉做成麵粉,可以平胃,止渴,消食。水泡生芽後做成麥芽,可以化解宿食,消除寒氣,止心腹脹滿。現在醫學藥方中,使用麥芽的非常多。穬麥有兩種,一種類似小麥,一種類似大麥,都比大麥、小麥稍大。麥子一般秋季播種,冬季生長,春季抽穗,夏季成熟,具有四時中和之氣,所以是五穀中比較珍貴的。
大、小麥,地暖處亦可春種之,至夏便收。然比秋種者,四氣不足,故有毒。小麥性寒,作面則溫而有毒,作曲則平胃止利。其皮為麩,性復寒,調中去熱,亦猶大豆作醬、豉,性便不同也。蕎麥實腸胃,益氣力,然不宜多食,亦能動風氣,令人昏眩也。藥品不甚用之。
食療云:平。養肝氣,煮飲服之良。又云:面有熱毒者,為多是陳黦之色。又,為磨中石末在內,所以有毒,但杵食之即良。又宜作粉食之,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經絡,續氣脈。聖惠方:治煩熱,少睡多渴。用小麥作飯,水淘食之。又方:主婦人乳癰不消。右用白麵半斤,炒令黃色,用醋煮為糊,塗於乳上,即消。
白話文:
小麥和大麥在氣候溫暖的地方,春天也可以種植,夏天就能收穫。但比起秋天種的,它們因為四季的滋養不足,所以會帶有毒性。小麥性寒,製成麵粉後則溫熱且有毒,做成麥芽則能平胃止瀉。小麥的外皮叫做麩,性寒,能調和脾胃、去熱,就像大豆製成醬油、醬豉後,性質就會改變一樣。蕎麥能充實腸胃,增強體力,但不能吃太多,因為容易引起風氣,讓人頭昏眼花。藥用方面則較少使用。
食療方面,小麥性平,能滋養肝氣,煮成湯喝效果很好。另外,麵粉如果出現熱毒,就會呈現陳舊發霉的顏色,而且可能是因為磨麵的石頭碎屑混入造成的,所以有毒。但如果用杵槌研磨,就會變得安全。建議將小麥製成粉食用,可以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和經絡,延續氣脈。聖惠方中記載,用小麥煮飯,用水淘洗後食用,可以治療煩熱、睡眠不足、口渴等症狀。還有方子記載,可以用炒黃的白麵粉,加醋煮成糊狀,塗抹在乳房上,可以治療婦女乳腺炎。
外臺秘要:治痢,色白不消者,為寒下。方:好麵炒,上一味,搗篩煮米粥,納面方寸匕。又云:此療瀉百行,師不救者。千金方:治黃疸。取小麥苗,杵絞取汁,飲六、七合,晝夜三、四飲之,三、四日便愈。又方:治火瘡。熬面入梔子仁末,和油敷。已成瘡者,篩白糖灰粉之或摻,瘥。
肘後方:主食過飽煩悶,但欲臥而腹脹。熬面令微香,杵,服方寸匕。以大麥生面佳,無面以糵亦得。又方:一切傷折。寒食蒸餅,不限多少,末,酒服之,驗。經驗方:治鼻衄。以冷水調麵漿,服之立瘥。又方:治吹奶。以水調面煮如糊,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,共攪之,極熱,令如稀粥,可飲即熱吃。
白話文:
外台秘要:
治痢,色白不消者,為寒下。
治療痢疾,大便顏色白且不消化,屬於寒性下痢。
方:好麵炒,上一味,搗篩煮米粥,納面方寸匕。
方法:將好的麵粉炒熟,研磨過篩,用來煮米粥,放入麵粉約一湯匙。
又云:此療瀉百行,師不救者。
又說:此方法可以治療各種痢疾,即使醫生束手無策者也能治癒。
千金方:
治黃疸。取小麥苗,杵絞取汁,飲六、七合,晝夜三、四飲之,三、四日便愈。
治療黃疸:取小麥苗,搗碎絞汁,每次喝六七合,一天喝三次,持續三到四天就會痊癒。
又方:治火瘡。熬面入梔子仁末,和油敷。已成瘡者,篩白糖灰粉之或摻,瘥。
又方:治療火瘡:將麵粉熬熟,加入梔子仁粉末,混合油膏敷於患處。已經形成瘡口的,可以篩白糖灰粉敷在上面,或直接撒上白糖灰粉,即可痊癒。
肘後方:
主食過飽煩悶,但欲臥而腹脹。熬面令微香,杵,服方寸匕。以大麥生面佳,無面以糵亦得。
主治:因食過飽而感到煩悶,想躺下卻肚子脹。將麵粉熬至微香,研磨後服用一湯匙。用大麥生麵最好,若沒有麵粉,用米粉也行。
又方:一切傷折。寒食蒸餅,不限多少,末,酒服之,驗。
又方:治療各種跌打損傷:將寒食節吃的蒸餅,不論多少,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效果顯著。
經驗方:
治鼻衄。以冷水調麵漿,服之立瘥。
治療鼻出血:用冷水調和麵糊,服用後立即止血。
又方:治吹奶。以水調面煮如糊,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,共攪之,極熱,令如稀粥,可飲即熱吃。
又方:治療吹奶(因風寒引起的乳房脹痛):用清水調和麵粉煮成糊狀,快熟時加入一杯無灰酒,攪拌均勻,煮至非常熱,像稀粥一樣即可食用。趁熱服用。
仍令人徐徐按之,藥行即瘥。梅師方治頭上皮虛腫,薄如蒸餅,狀如裹木。以口嚼敷之,瘥。孫真人麥,心之谷也,心病宜食。主除熱止渴,利小便,養心氣。又方:治酒黃。取小麥三升杵,和少水取汁,服五合。又方:治黃疸,皮膚、眼睛如金色,小便赤。取小麥杵取汁,服一合。
食醫心鏡:主消渴口乾。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。兵部手集:治嘔噦。面、醋和作彈丸二、三十個,以沸湯煮別盛漿水二斗以來,彈丸湯內漉出於漿中,看外熱氣稍減,乘熱吞三、兩個。其噦定,即不用吞余者。加至七、八丸尚未定,晚後飯前再作吞之。鬼遺方:治金瘡腹腸出,不能納之。
白話文:
持續輕輕按壓患處,藥效就會逐漸顯現,病症就會痊癒。梅師治療頭部皮膚虛腫,薄如蒸餅,形狀像包裹著木頭的病症,方法是將藥材嚼碎敷在患處,就能痊癒。孫真人認為小麥是心臟的穀物,心臟病應該多食用。小麥可以清熱止渴,利尿,滋養心氣。另一個方子是治療酒黃,將三升小麥搗碎,加少許水取汁,服用五合。另外一個方子是治療黃疸,皮膚和眼睛都呈金黃色,小便赤色,方法是將小麥搗碎取汁,服用一合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小麥可以治療消渴口乾,可以用來煮飯或熬粥食用。《兵部手集》記載,小麥可以治療嘔吐。將麵粉和醋混合製成彈丸,約二十至三十個,放入沸水中煮熟,再將兩斗漿水煮沸,將彈丸撈出放入漿水中,觀察體熱是否減退,趁熱吞服三到兩個。如果嘔吐停止,就不必再服。如果服用七到八顆還沒有停止,可在晚餐前再服用。鬼遺方記載,小麥可以治療金瘡腹腸外露,無法收納的病症。
小麥五升,水九升,煮取四升,去滓綿濾,使極冷。令人含噀之,瘡腸漸漸入,冷噀其背。不宜多人見,不欲旁人語,又不須令病人知,腸不即入。取病人臥席四角,合病人舉搖,稍須臾便腸自入。十日中,食不飽,數食須使少。勿使驚,即殺人。別說云:謹按小麥,即今人所磨為面,日常食者。
八、九月種,夏至煎熟。一種春種,作面不及經年者良。大麥,今以粒皮似稻者為之,作飯滑,飼馬良。穬麥,今以似小麥而大粒,色青黃,作面脆硬,食多脹人。京東、西,河北近京,又呼為黃顆。關中又有一種青顆,比近道者粒微小,色微青,專以飼馬,未見入藥用。然大麥、穬麥二種,其名差互,今之穬麥與小麥相似而差大,宜為之大麥。
白話文:
用五升小麥,加九升水煮,煮到剩下四升,過濾掉雜質,讓它完全冷卻。讓病人含著麥汁漱口,然後吐出來,這樣就能慢慢把腸子推回去。要注意保持環境安靜,不要讓病人知道,也不要讓太多人看到,這樣才能讓腸子順利回位。接著,把病人放在床上,抓住床的四個角,輕輕搖晃病人,過一會兒腸子就會自動回到原位。接下來十天,不要讓病人吃太飽,要少量多餐。要讓病人保持心情平靜,千萬不能嚇到他,否則會危及生命。另外,小麥就是我們現在磨成麵粉,日常吃的東西。八月、九月種植,夏至時節煎熟。還有一種春天種植的,不到一年就可以磨成麵粉,品質更好。大麥,現在我們通常指的是顆粒像稻米一樣的,可以煮成滑順的飯,適合用來餵馬。穬麥,現在指的是像小麥但顆粒較大,顏色青黃,磨成麵粉後口感脆硬,吃太多容易脹氣。在京東、京西、河北靠近京城的區域,也叫它黃顆。關中地區還有一種青顆,比其他地區的顆粒小,顏色偏青,主要用來餵馬,沒有見過它被用於藥材。不過大麥和穬麥這兩種,名字經常混用,現在我們通常把顆粒比較大的叫大麥,跟小麥很像但比小麥大一些的則叫穬麥。
今之大麥不與小麥相似,而其皮礦脆,宜為之穬麥。用此恐傳記因俗而差之爾,不可不審也。
衍義曰:小麥,暴淋煎湯飲,為面作糊。入藥水調,治人中暑。馬病肺卒熱,亦以水調灌愈。生嚼成筋,可以黏禽蟲。
白話文:
當今的大麥與小麥在外觀上有所不同,大麥的皮質乾硬,因此適合被視為穬麥使用。這點需要注意,因為在記錄和傳承時可能會因為地域或文化的差異而出現誤解,所以必須謹慎。
另外,對於小麥,可以將其晾乾後煎湯飲用,也可以將它做成糊狀物來作為麪食。在藥物使用時,可以用水調和後服用,對於中暑的人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馬如果得了肺部突然發熱的疾病,同樣可以用水調和後灌進去,這樣可以使其痊癒。小麥生吃後嚼碎,還能用來粘附鳥類和昆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