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11)
卷第十 (11)
1. 大黃(將軍)
故古方下積滯多用之。張仲景治傷寒,用處尤多。又有三物備急丸。司空裴秀為散,用療心腹諸疾,卒暴百病。其方用大黃、乾薑、巴豆各一兩,須精新好者,搗篩,蜜和,更搗一千杵,丸如小豆,服三丸,老小斟量之。為散不及丸也。若中惡客忤,心腹脹滿,卒痛如錐刀刺痛,氣急口噤,停屍卒死者,以暖水若酒服之。
若不下,捧頭起灌令下喉,須臾瘥。未知,更與三丸,腹當鳴轉,即吐下,便愈。若口已噤,亦須折齒灌之,藥入喉即瘥。崔知悌療小兒無辜閃癖,瘰癧,或頭干黃聳,或乍痢乍瘥,諸狀多者,皆大黃煎主之。大黃九兩,錦文新實者,若微朽即不中用,削去蒼皮乃秤,搗篩為散。
以上好米醋三升和之,置銅碗中,於大鐺中浮湯上,炭火煮之,火不用猛,又以竹木篦攪藥候任丸乃停,於小瓷器中貯。兒年三歲一服七丸,如梧子,日再服,當以下青赤膿為度。若不下膿,或下膿少者,稍稍加丸。下膿若多,丸又須減。病重者或七、八劑方盡根本。大人、小兒,以意量之。
此藥唯下膿宿結,不令兒利。須禁食毒物。食乳者、乳母亦同忌法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治腰腳冷風氣。以大黃二大兩,切如棋子,和少酥炒令酥,盡入藥中,切不得令黃焦則無力,搗篩為末,每日空腹以水大三合,入生薑兩片如錢,煎十餘沸去姜,取大黃末兩錢,別置碗子中,以薑湯調之,空腹頓服。如有餘薑湯,徐徐呷之令盡,當下冷膿及惡物等,病即瘥止。
古人用毒藥攻病,必隨人之虛實而處置,非一切而用也。姚僧垣初仕,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。僧垣曰:大黃乃是快藥,至尊年高,不可輕用。帝弗從,幾至委頓。元帝常有心腹疾,諸醫咸謂宜用平藥,可漸宣通。僧垣曰:脈洪而實,此有宿妨,非用大黃無差理。帝從而遂愈。
以此言之,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,其偶中病,便謂此方之神奇;其差誤,乃不言用藥之失,如此者眾矣,可不戒哉?
唐本云:葉似蓖麻,根如大芋,旁生細根如牛蒡。《圖經》云:高六、七尺,莖脆味酸,醒酒。雷公云:凡使,細切,內文如水旋斑緊重,銼蒸,從巳至未,曬乾,又灑臘水蒸,從未至亥。如此蒸七度。曬乾,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,其大黃擘如烏膏樣。於日中曬乾用之為妙。
聖惠方:治時氣發豌豆瘡。用川大黃半兩微炒,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,去滓,分為二服。又方:熱病狂語及諸黃。用川大黃五兩銼炒微赤,搗為散,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,每服不計時候,冷水調下半匙。外臺秘要:療癖方:大黃十兩,杵篩,醋三升,和勻,白蜜兩匙煎,堪丸如梧桐子大。
一服三十丸,生薑湯吞下以利為度,小者減之。千金方:治產後惡血衝心,或胎衣不下,腹中血塊等。用錦紋大黃一兩,杵羅為末,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,丸如梧桐子大。患者用溫醋七分盞化五丸,服之,良久下。亦治馬墜內損。千金翼治婦人血癖痛。大黃三兩搗篩,以酒二升,煮十沸,頓服。
白話文:
大黃這味藥,古代常用來治療體內積滯。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,尤其經常用到。還有一個叫做「三物備急丸」的方子,司空裴秀將它製成散劑,用來治療心腹等各種突發疾病。這個方子的成分是大黃、乾薑、巴豆各一兩,要選用新鮮優良的藥材,搗碎篩過後,用蜂蜜調和,再搗一千下,做成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丸,老人和小孩用量要斟酌減少。製成散劑的效果不如藥丸。如果遇到中邪、突然心腹脹滿、疼痛如刀刺、呼吸急促、嘴巴緊閉,甚至昏迷死亡的情況,可以用溫水或酒送服此藥。
如果藥效沒有發揮,就扶起患者頭部,灌藥使其下嚥,很快就會好轉。如果還沒好,就再服用三丸,肚子會咕嚕作響,然後就會嘔吐或腹瀉,病就好了。如果患者嘴巴已經緊閉,就必須撬開牙齒灌藥,藥一入喉,病就會好轉。崔知悌用大黃煎劑治療小兒不明原因的腹部腫塊、淋巴結腫大、頭皮乾燥發黃、時而腹瀉時而痊癒等各種症狀。用大黃九兩,選擇新鮮、紋路清晰的優質品,如果稍有腐朽就不能用,要削去外皮後再秤重,搗碎篩成散劑。
然後加入三升好米醋調和,放入銅碗中,再將銅碗放在大鍋中,隔水用炭火煮,火不能太猛。用竹製或木製的攪拌器攪拌藥物,等到藥物可以搓成丸子時就停止加熱,將藥丸放入小瓷器中保存。三歲的兒童每次服用七丸,像梧桐子大小,一天服用兩次,以排出青赤色的膿液為標準。如果排膿不足或太少,就逐漸增加藥丸用量。如果排膿過多,就必須減少藥丸用量。病情嚴重者,可能要服用七、八劑才能根治。大人和小孩用量,要根據情況酌情調整。
此藥主要是排出體內積存的膿血,不會導致兒童腹瀉。服藥期間要禁食有毒食物,吃母乳的嬰兒,哺乳的母親也要同樣忌口。崔元亮在《海上方》中提到,用大黃治療腰腳寒冷、風邪所致的疾病。將大黃二大兩切成棋子大小,加入少許酥油炒熟,酥油要完全進入藥材中,切忌將大黃炒焦,否則藥效會減弱。將炒好的大黃搗碎篩成粉末,每天空腹時,用三合水加入兩片薑(像銅錢大小)煎煮十幾沸,去除薑片,取兩錢大黃粉末放入碗中,用薑湯調和,空腹一次服下。如果還有剩餘的薑湯,可以慢慢喝完,這樣就能夠排出冷膿和體內惡物,病就會痊癒。
古人使用有毒藥物來治療疾病,一定會根據患者的體質虛實來決定用藥,不會一概而論。姚僧垣剛當官時,梁武帝因為發燒想服用大黃。姚僧垣說:「大黃是藥性峻猛的藥,陛下年事已高,不可輕易服用。」武帝不聽勸告,結果差點虛脫。元帝常有心腹疾病,許多醫生都認為應該用藥性平和的藥物,慢慢疏通。姚僧垣說:「脈象洪大而有力,這是體內有積滯,不用大黃無法治好。」元帝聽從了他的建議,病就痊癒了。
由此可見,現在有些醫生只用一種有毒的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,如果碰巧治好了,就說這個方子很神奇;如果治不好,也不說是自己用藥錯誤。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,難道不應該引以為戒嗎?
唐本記載,大黃的葉子像蓖麻葉,根部像大芋頭,旁邊長出像牛蒡一樣的細根。《圖經》說大黃高六七尺,莖脆而味酸,可以醒酒。雷公說,凡是使用大黃,要切細,內部紋路像水波紋一樣緊密,銼碎後蒸,從巳時蒸到未時,曬乾。然後再灑上臘水蒸,從未時蒸到亥時,這樣蒸七次。曬乾後,再灑上少許蜜水蒸一伏時,此時大黃看起來像烏膏一樣。在太陽下曬乾後使用,效果最好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,治療流行性麻疹時,可以用半兩微微炒過的大黃,加一大碗水煎煮到剩七分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熱病說胡話和各種黃疸病,用五兩炒過的大黃切碎,搗成粉末,用臘月雪水五升煎煮成膏狀,每次服用半湯匙,不計時間,用冷水調服。外臺秘要:治療腫塊的方子:大黃十兩,搗碎篩過,加醋三升調勻,再加兩湯匙蜂蜜煎煮,可以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
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以腹瀉為度,小孩要減量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產後惡露上衝心臟、胎盤不下、腹中有血塊等症狀,用一兩紋路清晰的大黃,搗碎成粉末,用半升頭醋一起熬成膏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患者用溫醋沖服五丸,過一會兒就會排下惡露。也可以治療從馬上摔下來導致的內傷。《千金翼方》記載,治療婦女血瘀疼痛,用三兩大黃搗碎篩過,加入兩升酒煮十沸,一次服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