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5)
卷第二十五 (5)
1. 白粱米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益氣。
陶隱居云:今處處有,襄陽竹根者最佳。所以夏月作粟餐,亦以除熱。唐本注云:白粱穗大,多毛且長。諸粱都相似,而白粱谷粗扁長,不似粟圓也。米亦白而大,食之香美,為黃粱之亞矣。陶云竹根,竹根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然粱雖粟類,細論則別,謂作粟餐,殊乖的稱也。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白粱米,患胃虛並嘔吐食及水者,用米汁二合,生薑汁一合,服之。性微寒,除胸膈中客熱,移五臟氣,續筋骨。此北人長食者是,亦堪作粉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千金方:主霍亂不吐。白粱米五合,水一升,和之頓服如粥食。肘後方:手足忽發疣。取粱粉,鐵鐺熬令赤以塗之,以眾人唾和塗上,厚一寸,即消。食醫心鏡:治虛熱,益氣和中,止煩滿。以白粱米炊飯食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白粱米,味道甘甜,稍微偏寒性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清除體內熱氣,補充元氣。
陶弘景說:現在到處都有白粱米,其中襄陽竹根產的品質最好。所以夏天將白粱米煮成粥食用,也可以達到清除熱氣的效果。唐本草注說:白粱的穗很大,有很多毛且很長。各種粱米都長得相似,但白粱的穀粒比較粗且扁長,不像小米那樣圓。白粱米顏色也白且顆粒大,吃起來香甜美味,品質僅次於黃粱米。陶弘景說的竹根,其實是黃粱米,不是白粱米。雖然粱米和小米是同一類,但仔細來說還是有差別的,說白粱米煮成小米粥來吃,其實是不夠精確的說法。
臣禹錫等人根據孟詵的說法:白粱米,對於胃虛、嘔吐以及食滯水停的人,可以用白粱米汁二合,加上生薑汁一合,一起服用。白粱米性微寒,可以清除胸膈中的客熱,調和五臟的氣,促進筋骨的修復。北方人常常食用白粱米,也可以磨成粉食用。
關於白粱米的圖經說明,可以參考青粱米條下的記載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:白粱米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。用白粱米五合,加水一升,煮成粥一次性喝完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如果手腳突然長疣,可以用白粱米粉在鐵鍋中炒紅後塗抹,然後用眾人的唾液混合塗在患處,厚度約一寸,就能消除疣。食醫心鏡記載:白粱米可以治療虛熱,補充元氣,調和脾胃,緩解煩躁飽脹感。可以將白粱米煮成飯食用。
關於白粱米的詳細內容,可以參考青粱米條下的記載。
2. 黃粱米
味甘,平,無毒。主益氣和中,止泄。
陶隱居云:黃粱,出青、冀州,此間不見有爾。唐本注云:黃粱,出蜀、漢,商、浙間亦種之。穗大毛長,穀米俱粗於白粱,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。食之香美,逾於諸粱,人號為竹根黃。而陶注白粱云:襄陽竹根者是。此乃黃粱,非白粱也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去客風,治頑痹。
圖經文具青粱米條下。
外臺秘要: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。以一升末,蜜水和敷之,瘥為度。又方:治霍亂煩燥。以黃粱米粉半升,水一升半,和絞如白飲,頓服。糯米亦得。肘後方: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則殺人。黃粱米五升,水一斗,煮取三升清澄,稍稍飲之。食醫心鏡:主益氣和中,止泄痢,去當風臥濕,遇冷所中等病。
以作飲食之。兵部手集:治孩子赤丹不止。土番黃米粉、雞子白和敷之。
衍義文已具青粱米條下。
白話文:
黃粱米,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,調和脾胃,止瀉。
陶弘景說:「黃粱米出產於青州、冀州,這裡(指陶弘景所在的地方)沒有見過。」唐朝的註釋說:「黃粱米出產於四川、漢中一帶,商人、浙江一帶也有種植。它的穗子大而毛長,穀粒和米都比白粱粗糙,但產量較少,不耐旱澇。吃起來香甜美味,勝過其他各種粱米,人們稱它為竹根黃。而陶弘景在註釋白粱時說:襄陽竹根指的是白粱。這說的其實是黃粱,而不是白粱。」臣子禹錫等人仔細查閱《日華子本草》說:「黃粱米可以去除外來的風邪,治療頑固的麻痺症。」
(關於黃粱米的其他相關記載,可以參考《圖經》裡青粱米的那條。)
《外臺秘要》裡說:治療小孩子面部和身上生瘡,像火燒一樣。用黃粱米粉一升,用蜂蜜水調和後敷在瘡上,痊癒為止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霍亂引起的煩躁。用黃粱米粉半升,用水一升半調和後絞汁,像白水一樣一次喝完。糯米也可以。
《肘後方》說:治療霍亂吐瀉後,如果大量喝水會導致死亡。用黃粱米五升,加水一斗煮,取清澄的汁三升,慢慢飲用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黃粱米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、調和脾胃,止瀉痢,去除因受風、潮濕、寒冷等引起的疾病。可以把它做成飲食來食用。
《兵部手集》:治療小孩子紅色丹毒不止。用吐蕃的黃米粉和雞蛋清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(關於黃粱米的其他相關記載,可以參考《衍義》裡青粱米的那條。)
3. 糵米
味苦,無毒。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
陶隱居云:此是以米為糵爾,非別米名也。末其米脂和敷面,亦使皮膚悅澤,為熱不及麥糵也。唐本注云:糵者,生不以理之名也。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。陶稱以米為糵,其米豈更能生乎?只當取糵中之米爾。按《食經》稱用稻糵,稻即穬谷之名,明非米作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糵米,溫。能除煩,消宿食,開胃。又名黃子。可作米醋。
唐本余取半生者作之。
衍義曰:糵米,此則粟糵也,今穀神散中用之,性又溫於大麥糵。
白話文:
糵米,味道苦,沒有毒性。主要能治療寒氣停留在體內,使氣往下走,也能夠去除體內的熱。
陶弘景說:「這是用米做成的糵,不是另外一種米的名稱。」將糵米磨成粉,用米脂調和塗在臉上,也能使皮膚光滑潤澤,效果比麥糵溫和。唐本的註解說:「糵,是指沒有按照常理生長的東西的名稱。」都應該用可以發芽的東西來製作。陶弘景說用米做糵,米怎麼可能還能發芽呢?應該只是取糵裡面的米而已。根據《食經》記載,是用稻糵,稻就是穬谷的別名,可見不是用米做的。臣禹錫等人仔細考證《日華子》的記載說:「糵米,性溫,能夠消除煩躁,消化積食,開胃。」又名黃子,可以製作米醋。
唐本的註解說,選取半生不熟的穀物來製作。
陳承的《衍義》說:「糵米,其實就是粟糵,現在穀神散中會使用它,藥性又比大麥糵溫和。」
4. 舂杵頭細糠
主卒噎。
陶隱居云:食卒噎不下,刮取含之即去,亦是舂搗義爾。天下事理,多有相影響如此也。今移自草部。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平,治噎煎湯呷。
聖惠方:治膈氣,咽喉噎塞,飲食不下。用碓觜上細糠,蜜丸如彈子大,非時含一丸咽津。子母秘錄:令易產。以糠燒末,服方寸匕。丹房鏡源糠火力倍常。莊子云:瞽者愛其子,不免以糠枕枕之,以損其目。
衍義文已附陳廩米條下。
白話文:
翻譯:
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噎住。
陶弘景說:如果因為食物噎住而吞嚥不下去,刮取舂米用的杵頭上的細糠含在口中,就能消除噎住的情況,這也是利用舂搗的原理。天下的事理,很多都是這樣互相影響的。現在把它從草部移到這裡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細糠性平,可以治療噎住,煎湯服用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膈氣、咽喉噎塞、飲食難以下嚥的症狀,使用舂米用的杵頭上的細糠,用蜂蜜調和成彈珠大小的丸子,在不固定的時間含服一丸,慢慢吞嚥口水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可以幫助生產順利。將細糠燒成灰末,服用一小匙。《丹房鏡源》記載,細糠的火性比一般物品更強。莊子說:盲人愛自己的孩子,也難免會用糠來做枕頭,這樣反而會損傷孩子的眼睛。
以上所說的細糠相關內容,已經在之前提到米糧的篇章中敘述過了。
5. 小麥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熱,止躁渴咽乾,利小便,養肝氣,止漏血、唾血。以作曲,溫,消穀,止痢。以作面,溫,不能消熱止煩。
陶隱居云:小麥合湯皆完用之,熱家療也。作面則溫,明穬麥亦當如此。今服食家啖面,不及大穬麥,猶勝於米爾。唐本注云:小麥湯用,不許皮坼,云坼則溫,明面不能消熱止煩也。小麥曲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又有女曲、黃蒸。女曲,完小麥為之,一名䴷(音桓)子;黃蒸,磨小麥為之,一名黃衣。
並消食,止泄痢,下胎,破冷血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小麥,秋種夏熟,受四時氣足,自然兼有寒溫,面熱麩冷,宜其然也。河、渭以西,白麥面涼,以其春種闕二時氣,使之然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以作麨,微寒。主消渴,止煩;以作曲,止痢,平胃,主小兒癇,消食痔。
蕭炳云:麥醬和鯉魚食之,令人口瘡。藥性論云:小麥,臣,有小毒。能殺腸中蛔蟲,熬末服。陳藏器云:麩,味甘,寒,無毒。和麵作餅,止泄利,調中,去熱,健人,蒸熱袋盛,熨人。馬冷失腰腳,和醋蒸,抱所傷折處,止痛散血。人作面,第三磨者涼,為近麩也。小麥,皮寒肉熱。
又云:麥苗,味辛,寒,無毒。主酒疸目黃,消酒毒暴熱。麥苗上黑黴名麥奴,主熱煩,解丹石,天行熱毒。又云面,味甘,溫。補虛,實人膚體,厚腸胃,強氣力,性擁熱,小動風氣。又云:女曲,一名䴷子。按䴷子與黃蒸不殊。黃蒸,溫補,消諸生物。北人以小麥,南人以粳米,皆六、七月作之。
蘇又云磨破之,謂當完作之,亦呼為黃衣,塵綠者佳。孟詵云:小麥,平,服之止渴。又,作面有熱毒,多是陳裛之色。作粉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脈。又,炒粉一合,和服斷下痢。又,性主傷折,和醋蒸之,裹所傷處便定。重者,再蒸裹之,甚良。日華子云:面,養氣,補不足,助五臟,久食實人。
又云麥黃,暖。溫中下氣,消食除煩。麩,涼。治時疾,熱瘡,湯火瘡爛,撲損傷折瘀血,醋炒貼罯。麥苗,涼。除煩悶,解時疾狂熱,消酒毒,退胸膈熱。患黃疸人絞汁服,並利小腸,作齏吃,甚益顏色。
圖經曰:麥有大麥、小麥、秬麥、蕎麥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蘇云大麥出關中,今南北之人皆能種蒔。屑之作面,平胃,止渴,消食。水漬之生芽為糵,化宿食,破冷氣,止心腹脹滿。今醫方:用之最多。穬麥有二種:一種類小麥,一種類大麥,皆比大、小麥差大。凡麥秋種冬長,春秀夏實,具四時中和之氣,故為五穀之貴。
大、小麥,地暖處亦可春種之,至夏便收。然比秋種者,四氣不足,故有毒。小麥性寒,作面則溫而有毒,作曲則平胃止利。其皮為麩,性復寒,調中去熱,亦猶大豆作醬、豉,性便不同也。蕎麥實腸胃,益氣力,然不宜多食,亦能動風氣,令人昏眩也。藥品不甚用之。
食療云:平。養肝氣,煮飲服之良。又云:面有熱毒者,為多是陳黦之色。又,為磨中石末在內,所以有毒,但杵食之即良。又宜作粉食之,補中益氣,和五臟,調經絡,續氣脈。聖惠方:治煩熱,少睡多渴。用小麥作飯,水淘食之。又方:主婦人乳癰不消。右用白麵半斤,炒令黃色,用醋煮為糊,塗於乳上,即消。
外臺秘要:治痢,色白不消者,為寒下。方:好麵炒,上一味,搗篩煮米粥,納面方寸匕。又云:此療瀉百行,師不救者。千金方:治黃疸。取小麥苗,杵絞取汁,飲六、七合,晝夜三、四飲之,三、四日便愈。又方:治火瘡。熬面入梔子仁末,和油敷。已成瘡者,篩白糖灰粉之或摻,瘥。
肘後方:主食過飽煩悶,但欲臥而腹脹。熬面令微香,杵,服方寸匕。以大麥生面佳,無面以糵亦得。又方:一切傷折。寒食蒸餅,不限多少,末,酒服之,驗。經驗方:治鼻衄。以冷水調麵漿,服之立瘥。又方:治吹奶。以水調面煮如糊,欲熟即投無灰酒一盞,共攪之,極熱,令如稀粥,可飲即熱吃。
仍令人徐徐按之,藥行即瘥。梅師方治頭上皮虛腫,薄如蒸餅,狀如裹木。以口嚼敷之,瘥。孫真人麥,心之谷也,心病宜食。主除熱止渴,利小便,養心氣。又方:治酒黃。取小麥三升杵,和少水取汁,服五合。又方:治黃疸,皮膚、眼睛如金色,小便赤。取小麥杵取汁,服一合。
食醫心鏡:主消渴口乾。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。兵部手集:治嘔噦。面、醋和作彈丸二、三十個,以沸湯煮別盛漿水二斗以來,彈丸湯內漉出於漿中,看外熱氣稍減,乘熱吞三、兩個。其噦定,即不用吞余者。加至七、八丸尚未定,晚後飯前再作吞之。鬼遺方:治金瘡腹腸出,不能納之。
小麥五升,水九升,煮取四升,去滓綿濾,使極冷。令人含噀之,瘡腸漸漸入,冷噀其背。不宜多人見,不欲旁人語,又不須令病人知,腸不即入。取病人臥席四角,合病人舉搖,稍須臾便腸自入。十日中,食不飽,數食須使少。勿使驚,即殺人。別說云:謹按小麥,即今人所磨為面,日常食者。
八、九月種,夏至煎熟。一種春種,作面不及經年者良。大麥,今以粒皮似稻者為之,作飯滑,飼馬良。穬麥,今以似小麥而大粒,色青黃,作面脆硬,食多脹人。京東、西,河北近京,又呼為黃顆。關中又有一種青顆,比近道者粒微小,色微青,專以飼馬,未見入藥用。然大麥、穬麥二種,其名差互,今之穬麥與小麥相似而差大,宜為之大麥。
今之大麥不與小麥相似,而其皮礦脆,宜為之穬麥。用此恐傳記因俗而差之爾,不可不審也。
衍義曰:小麥,暴淋煎湯飲,為面作糊。入藥水調,治人中暑。馬病肺卒熱,亦以水調灌愈。生嚼成筋,可以黏禽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