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10)

1. 大黃(將軍)

味苦,寒、大寒。無毒。主下瘀血,血閉,寒熱,破癥瘕積聚,留飲宿食,盪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,調中化食,安和五臟,平胃下氣,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,女子寒血閉脹,小腹痛,諸老血留結。一名黃良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火干。(得芍藥、黃芩、牡蠣、細辛、茯芩療驚恚怒,心下悸氣。

得硝石、紫石英、桃仁療女子血閉。黃芩為之使,無所畏。)

陶隱居云:今採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,雖非河西、隴西,好者猶為紫地錦色,味甚苦澀,色至濃黑。西川陰乾者勝。北部日乾,亦有火乾者,皮小焦不如,而耐蛀堪久。此藥至勁利,粗者便不中服,最為俗方所重。道家時用以去痰疾,非養性所須也。將軍之號,當取其駿快矣。

唐本注云:大黃,性濕潤而易壞蛀,火干乃佳。二月、八月日不烈,恐不時燥,即不堪矣。葉、子、莖並似羊蹄,但粗長而厚。其根細者亦似宿羊蹄,大者乃如碗,長二尺。作時燒石使熱,橫寸截,著石上爆之,一日微燥,乃繩穿眼之,至干為佳。幽、並已此漸細,氣力不如蜀中者。

今出宕州、涼州、西羌、蜀地皆有。其莖味酸,堪生啖。亦以解熱,多食不利人。陶稱蜀地者不及隴西,誤矣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大黃,用之當分別其力。若取和厚深沉,能攻病者,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緊硬者。若取瀉泄駿快,推陳去熱,當取河西錦紋者。凡有蒸、有生、有熟,不得一概用之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葉似蓖麻。根如大芋。旁生細根如牛蒡,小者亦似羊蹄。又云《圖經》云:高六、七尺,莖脆。藥性論云:蜀大黃,使,去寒熱,忌冷水,味苦、甘。消食,煉五臟,通女子經候,利水腫,能破痰實,冷熱,結聚宿食,利大小腸,貼熱毒腫,主小兒寒熱時疾,煩熱蝕濃,破留血。

日華子云:通宣一切氣,調血脈,利關節,泄壅滯水氣,四肢冷熱不調,溫瘴熱疾,利大小便。並敷一切瘡癤癰毒。廓州馬蹄峽中者次。

圖經曰:大黃,生河西山谷及隴西,今蜀川、河東、陝西州郡皆有之,以蜀川錦文者佳。其次秦隴來者,謂之土蕃大黃。正月內生青葉,似蓖麻,大者如扇。根如芋,大者如碗,長一、二尺。旁生細根如牛蒡,小者亦如芋。四月開黃花,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。莖青紫色,形如竹。

二月、八月採根,去黑皮,火干。江淮出者曰土大黃,二月開花結細實。又鼎州出一種羊蹄大黃,療疥瘙甚效。初生苗葉如羊蹄,累年長大,即葉似商陸而狹尖。四月內於押條上出穗,五、七莖相合,花、葉同色。結實如蕎麥而輕小,五月熟即黃色,亦呼為金蕎麥。三月採苗,五月收實,並陰乾。

九月採根,破之亦有錦文,日乾之。亦呼為土大黃。凡收大黃之法,蘇恭云:作時燒石使熱,橫寸截,著石上爆之,一日微燥,乃繩穿眼之至干。今土蕃大黃,往往作橫片,曾經火爆。蜀大黃乃作緊片如牛舌形,謂之牛舌大黃。二者用之皆等。《本經》稱:大黃推陳致新,其效最神。

白話文:

大黃,味道苦,屬性寒冷,甚至極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去除體內積聚的瘀血、治療閉經、改善寒熱交替的症狀。它能破除體內形成的腫塊、消除積聚的痰飲和宿食,清理腸胃,促進新陳代謝,使水穀順暢運行,幫助消化,調和五臟,平胃氣、降逆氣、清除實痰,解決腸道間的結熱、心腹脹滿,以及婦女因寒導致的血瘀閉經、小腹疼痛等問題,也能治療各種老舊的血瘀結塊。它還有個別名叫黃良。主要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一帶。一般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然後用火烘乾。(與芍藥、黃芩、牡蠣、細辛、茯苓同用,能治療因驚恐、憤怒導致的心悸氣短。與硝石、紫石英、桃仁同用,能治療婦女閉經。黃芩可以作為大黃的引經藥,沒有什麼禁忌。)

陶弘景說:現在採集益州北部汶山和西山所產的大黃,雖然不是河西、隴西所產,但品質好的,呈現紫地錦的顏色,味道非常苦澀,顏色非常濃黑。西川陰乾的大黃品質最好。北部日曬的大黃,也有用火烘乾的,但烘乾的皮會有些焦,不如陰乾的好,但更耐蛀蟲,可以保存更久。這種藥藥性很強,粗糙的大黃藥效不足,不適合服用,但卻最為民間常用。道家有時會用它來清除痰疾,但並非養生所必需的。之所以稱為「將軍」,大概是因為它的藥效迅猛快捷吧。

唐朝的註解說:大黃,性質濕潤,容易腐壞生蟲,用火烘乾才好。二月、八月陽光不強烈,如果不能及時曬乾,就會壞掉。大黃的葉子、莖和果實都像羊蹄,但比較粗長且厚實。根部細小的也像宿羊蹄,大的像碗一樣,長約二尺。製作時,先將石頭燒熱,將大黃根橫切成寸段,放在熱石頭上爆烤,稍微乾燥後,用繩子穿孔,直至完全乾燥為佳。幽州和並州出產的大黃已經比較細小,藥力不如四川出產的。

現在宕州、涼州、西羌和四川都有大黃出產。大黃的莖味道酸,可以直接生吃,也能解熱,但多吃對人不利。陶弘景說四川出產的大黃不如隴西的,這是錯誤的。根據陳藏器的《本草》記載,大黃的藥力各有不同。若要藥效溫和深沉,能攻克疾病的,可以使用四川出產的,像牛舌片一樣緊實堅硬的大黃。如果要瀉下藥效迅猛,能推陳出新、清熱的,則應使用河西出產的,有錦紋的大黃。大黃有蒸製、生用和熟用之分,不能一概而論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記載:大黃的葉子像蓖麻。根像大芋頭。旁邊長出細根,像牛蒡,小一點的也像羊蹄。又據《圖經》記載:大黃高六七尺,莖脆。藥性論記載:四川產的大黃,用作使藥,能去除寒熱,忌冷水,味道苦甘。能幫助消化,調理五臟,疏通婦女月經,利尿消腫,能破除痰實、寒熱結聚的宿食,疏通大小腸,外敷能治熱毒腫痛,主治小兒寒熱時疫,煩熱潰爛,破除瘀血。

日華子說:大黃能疏通全身氣機,調和血脈,疏利關節,排除體內淤積的水氣,治療四肢冷熱不調、溫熱瘴氣等疾病,疏利大小便。也可以外敷治療各種瘡癤癰毒。廓州馬蹄峽出產的大黃品質次之。

《圖經》記載:大黃生長在河西山谷和隴西,現在四川、河東、陝西等州郡都有出產,其中以四川出產的,有錦紋的大黃為佳。其次是秦隴一帶的,稱為土蕃大黃。正月長出青色的葉子,像蓖麻,大的像扇子。根像芋頭,大的像碗,長一二尺。旁邊長出細根,像牛蒡,小一點的也像芋頭。四月開黃花,也有開青紅色的,像蕎麥花。莖是青紫色的,像竹子。

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去掉黑色的外皮,用火烘乾。江淮出產的叫做土大黃,二月開花,結出細小的果實。鼎州還有一種羊蹄大黃,治療疥癬效果很好。剛長出的苗葉像羊蹄,多年生長的,葉子像商陸,但比較狹長尖銳。四月時,在押條上長出穗,五到七根連在一起,花和葉子顏色相同。結出的果實像蕎麥,輕小,五月成熟時呈黃色,也叫金蕎麥。三月採摘苗,五月採收果實,都陰乾。

九月採收根部,切開也有錦紋,日曬乾燥。也叫土大黃。採收大黃的方法,蘇恭說:製作時要將石頭燒熱,將大黃橫切成寸段,放在熱石頭上爆烤,稍微乾燥後,用繩子穿孔,直至完全乾燥。現在的土蕃大黃,多做成橫片,經過火烤。四川大黃則做成緊實的片狀,像牛舌形,稱為牛舌大黃。這兩種大黃的功效相同。《本經》稱:大黃具有推陳出新的功效,效果非常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