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4)

1. 青粱米
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胃痹,熱中,消渴,止泄痢,利小便,益氣補中,輕身長年。

陶隱居云:凡云粱米,皆是粟類,唯其牙頭色異為分別爾。青粱出此,今江東少有。《汜(音泛)勝之書》云:粱是秫粟,今俗用則不爾。唐本注云:青粱殼穗有毛,粒青,米亦微青而細於黃、白粱也。穀粒似青稞而少粗。夏月食之,極為清涼,但以味短色惡,不如黃、白粱,故人少種之。

此谷早熟而收少也,作餳,清白勝余米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青粱米,以純苦酒一斗漬之,三日出,百蒸百曝,好裹藏之。遠行一餐,十日不飢。重餐,四百九十日不飢。又方:以米一斗,赤石脂三斤,合以水漬之,令足相淹。置於暖處二、三日。上青白衣,搗為丸,如李大。

日服三丸,不飢。謹按《靈寶五符經》中,白鮮米九蒸九曝,作辟穀糧。此文用青粱米,未見有別出處,其米微寒,常作飯食之,澀於黃、白米,體性相似。日華子云:健脾,治泄精。醋拌百蒸百曝,可作糗糧。

圖經曰:粱米,有青粱、黃粱、白粱,皆粟類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青粱出北方,黃粱出青、冀州,白梁處處皆有。蘇恭云:黃梁出蜀、漢,商、浙間亦種之,今唯京東、西,河、陝間種時,皆白粱耳,青、黃乃稀有。青粱殼穗有毛,粒青,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米也。

黃粱穗大毛長,殼米俱粗於白粱而收子少,不耐水旱,襄陽有竹根者是也。白粱穗亦大,毛多而長,殼粗扁長,不似粟圓也。大抵人多種粟而少種粱,以其損地力而收穫少。而諸粱食之,比他谷最益脾胃,性亦相似耳。粟米比粱乃細而圓,種類亦多,功用則無別矣。其泔汁及米粉皆入藥。

近世作英粉,乃用粟米,浸累日令敗,研澄取之。今人用去痱瘡尤佳。

外臺秘要:主消渴,煮汁飲之瘥。食醫心鏡:主胃脾熱中,除渴,止痢,利小便,益氣力,補中,輕身長年。以粱米炊飯食之。

衍義曰:青、黃、白粱米,此三種,食之不及黃粱。青、白二種,性皆微涼,獨黃粱性甘平,豈非得土之中和氣多邪?今黃、白二種,西洛間農家多種,為飯尤佳,余用則不相宜。然其粒尖小於他谷,收實少,故能種者亦稀,白色者味淡。

白話文:

青粱米,味道甘甜,稍微偏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可以治療胃部麻痺不適、身體發熱、口渴,能止瀉,幫助排尿,增強體力,補養脾胃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

陶隱居說,凡是叫做粱米的,都屬於粟米的種類,只是它們的穎殼顏色不同,才加以區別。青粱米產於北方,現在江東地區很少見到。《汜勝之書》說,粱米其實就是秫粟,但現在民間的用法已經不一樣了。唐朝的註解說,青粱米的殼穗有毛,穀粒是青色的,米也略帶青色,比黃粱和白粱細小。穀粒像青稞,但稍微粗糙一些。夏天吃青粱米,會感覺非常清涼,但是因為味道比較淡,顏色也不好看,不如黃粱和白粱,所以很少有人種植。

這種穀物成熟期早,但產量較少。用青粱米做成的糖漿,顏色清白,比其他米做的要好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孟詵的說法,認為青粱米可以用純苦酒浸泡一斗,三天後取出,經過多次蒸煮和曝曬,妥善包好儲存。遠行時吃一餐,可以十天不感到飢餓。如果多吃幾餐,甚至可以四百九十天不感到飢餓。還有一個方子,用米一斗,加上三斤赤石脂,用水浸泡,讓水完全淹沒米和赤石脂。放在溫暖的地方二三天,米上會長出青白色的黴菌,搗碎做成丸子,像李子那麼大。

每天服用三丸,就不會感到飢餓。《靈寶五符經》中記載,白鮮米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曝曬,可以做為辟穀糧。這裡提到用青粱米,沒有見到其他出處。青粱米性微寒,如果經常當作主食,口感會比黃粱和白粱粗澀一些,但它們的性質是相似的。日華子說,青粱米可以健脾,治療遺精。用醋拌過,並經過多次蒸煮和曝曬,可以做成乾糧。

《圖經》記載,粱米有青粱、黃粱、白粱三種,都屬於粟米的種類。以前沒有記載它們的產地。陶隱居說,青粱產於北方,黃粱產於青州、冀州,白粱到處都有。蘇恭說,黃粱產於蜀地和漢中,商地和浙江一帶也有種植,現在只有京東、京西,以及河東、陝西一帶種植,而且都是白粱,青粱和黃粱都很少見。青粱的殼穗有毛,穀粒是青色的,米也略帶青色,比黃粱和白粱細小。

黃粱的穗大且毛長,殼和米都比白粱粗糙,而且產量較少,不耐旱也不耐澇,襄陽地區有竹根黃粱。白粱的穗也很大,毛多且長,殼粗且扁長,不像粟米是圓的。一般來說,人們多種植粟米而少種植粱米,因為粱米會損耗地力,而且收成較少。但各種粱米吃起來都比其他穀物更有益於脾胃,性質也大致相同。粟米比粱米細小而且圓,種類也很多,但功效沒有什麼差別。它們的米湯和米粉都可以入藥。

近代製作英粉,是用粟米浸泡多日使其腐敗,然後研磨澄清取汁。現在人們用來治療痱子,效果非常好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,青粱米可以治療口渴,煮汁飲用可以治癒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青粱米可以治療胃脾積熱、消除口渴、止瀉、幫助排尿,增強體力,補養脾胃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可以用粱米煮飯食用。

《衍義》說,青粱米、黃粱米、白粱米這三種,食用效果不如黃粱米。青粱米和白粱米,性質都略微偏涼,只有黃粱米性味甘平,難道是因為它吸收了更多土地中和的氣息嗎?現在黃粱米和白粱米,在西洛一帶的農家種植較多,用來煮飯特別好,其他用途就不太適合。但它們的穀粒比其他穀物尖小,產量也比較少,所以種植的人也很少。白色的粱米味道比較淡。

2. 黍米

味甘,溫,無毒。主益氣補中,多熱,令人煩。

陶隱居云:荊、郢州及江北皆種此。其苗如蘆而異於粟,粒亦大。粟而多是秫,今人又呼秫粟為黍,非也。北人作黍飯,方:藥釀黍米酒,則皆用秫黍也。又有穄米與黍米相似,而粒殊大,食不宜人,言發宿病。唐本注云:黍有數種,已備註前條,今此通論丹黑黍米爾,亦不似蘆,雖似粟而非粟也。

穄即稷也,其釋後條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黍米,性寒。患鱉瘕者,以新熟赤黍米淘取泔汁,生服一升,不過三、兩度愈。謹按性寒,有少毒。不堪久服,昏五臟,令人好睡。仙家重此。作酒最勝餘糧。又,燒為灰,和油塗杖瘡,不作㼐,止痛。不得與小兒食之,令不能行。

若與小貓,犬食之,其腳便踻曲,行不正。緩人筋骨,絕血脈。

食療云:合葵菜食之,成痼疾。於黍米中藏干脯通。《食禁》云:牛肉不得和黍米、白酒食之,必生寸白蟲。千金方:治人、六畜天行時氣病,豌豆瘡方:濃煮黍穰汁洗之。一莖是穄穰則不瘥。瘡若黑者,杵蒜封之。亦可煮乾蕓薹洗之。又方:小兒鵝口,不能飲乳。以黍米汁敷之。

又方:妊娠尿血,黍穰莖燒灰,酒服方寸匕。肘後方:食苦瓠中毒。煮黍穰汁解之,飲數升止。又方:治湯火所灼未成瘡。黍米、女曲等分,各熬令焦杵,下以雞子白敷之。經驗方:治四十年心痛不瘥。黍米淘汁,溫服,隨多少。孫真人黍米,肺之谷也。肺病宜食。主益氣。

又方:黍宜脈,不可久食之成癇。食醫心鏡:益氣安中,補不足,宜脈,不可久食,多熱令人煩悶。白黍飯食之。

白話文:

[黍米]

味道甘甜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、調養脾胃,但吃多了會生熱,讓人感到煩躁。

陶弘景說:荊州、郢州以及長江以北一帶都種植這種作物。它的幼苗像蘆葦,但又不同於小米,顆粒也比較大。小米大多是黏性小米,現在人們又把黏性小米稱為黍,這是錯誤的。北方人用黍米煮飯,而釀製黍米酒,則都是用黏性小米。還有一種穄米,外觀與黍米相似,但顆粒特別大,不適合食用,據說會引發舊病。唐朝的註解說:黍有許多種類,先前已經註解過,現在這裡講的是一般的紅色和黑色黍米,它不像蘆葦,雖然外形像小米但並非小米。

穄就是稷,關於它的解釋在後面的條目中。我(禹錫等)仔細考察過孟詵的說法,他認為黍米性寒。患有鱉瘕(腹部腫塊)的人,可以用新成熟的紅色黍米淘洗出的米漿,生飲一升,喝個兩三次就會好轉。但也要注意,黍米性寒,帶有少量毒性,不適合長期服用,會使五臟功能失調,讓人昏昏欲睡。修仙的人很重視這種食物,認為用它釀酒比其他糧食都好。另外,將黍米燒成灰,調和油塗在杖瘡(因棍棒擊打造成的傷口)上,不會化膿,能止痛。但是,不能給小孩食用,會讓他們腿腳無力,難以行走。

如果給小貓或小狗吃黍米,它們的腳會彎曲變形,走路不穩。黍米會使人筋骨鬆弛,阻斷血脈。

《食療》記載,如果和葵菜一起食用,會形成難以治癒的疾病。將乾肉脯藏在黍米中會讓肉脯變質。《食禁》記載,牛肉不能和黍米、白酒一起食用,否則會生寸白蟲(寄生蟲)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治療人或家畜患上流行性疾病或豌豆瘡,可以用濃煮的黍穰(黍的莖稈)汁清洗患處。如果用的是穄穰則無效。如果瘡變黑,可以用搗碎的蒜敷在上面。也可以煮乾的蕓薹菜清洗。另外一個方子說,治療小兒鵝口瘡(口腔潰瘍),不能喝奶,可以用黍米汁塗抹在患處。

還有一個方子說,治療孕婦尿血,可以用燒成灰的黍穰莖,用酒送服一小勺。另一本醫書《肘後方》記載,因吃了苦瓠中毒,可以用煮過的黍穰汁來解毒,喝幾升就會停止中毒。還有個方子說,治療因湯火燙傷但未形成瘡口,可以用黍米和酒麴等分,各自炒焦後搗成粉末,然後用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。《經驗方》記載,治療數十年不癒的心痛,可以用黍米淘洗的汁水溫服,劑量可以自行調整。《孫真人方》認為黍米是肺的穀物,肺病患者適合食用,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。

還有一個方子說,黍米對經脈有益,但不可以長期食用,否則會導致癲癇。另一本醫書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黍米能補益氣力、安和脾胃,補充不足,有益經脈,但不宜久食,吃多了會生熱,讓人感到煩悶。可以食用白黍米煮成的飯。

3. 丹黍米

味苦,微溫,無毒。主咳逆,霍亂,止泄,除熱,止煩渴。

陶隱居云:此即赤黍米也,亦出北間,江東時有種,而非土所宜,多入神藥用。又,黑黍名秬,供釀酒祭祀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秬,黑黍。秠,一稃二米。釋曰:按《詩·生民》云:誕降嘉種,維秬維秠。李巡云:黑黍一名秬黍。秬,即墨黍之大名也。秬,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,別名為秬。

若然秬,秠皆黑黍矣。而《春官·鬯人》注云:釀秬為酒,秬如黑黍,一秠二米。言如者,以黑黍一米者多,秬為正二米。則秬中之異,故言如以明秬有二等,則一米者亦可為汁。又云:藘即皮,其稃亦皮也。秠、稃,古今語之異耳。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、或三、四實,實二米,得黍三斛八斗是也。

日華子云:赤黍米,溫。下氣,止咳嗽,除煩,止渴,退熱。不可合蜜並葵同食。

圖經曰:丹黍米,舊不載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出北間,江東亦時有種,而非土所宜,今京東西、河、陝間皆種之。然有二種種米:黏者為秫,可以釀酒;不黏者為黍,可食。如稻之有粳、糯耳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虋,赤苗。秬,黑黍。秠,一稃二米。釋者引《生民詩》云:誕降嘉種,維秬維秠,維糜(與虋同)維芑,虋即嘉穀赤苗者。

李巡云:秬即黑黍之大者名也。秠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,別名為秠。若然秬、秠皆黑黍矣。《周禮·鬯人》注:亦以一秠二米者為秬,一米者為黑黍。後漢和帝時,任城縣生黑黍,或三、四實,實二米,得三斛八斗是也。古之定律,以上黨黑牡黍之中者累之,以生律度量衡。

後之人取此黍定之,終不能說協律。一說:秬,黍之中者,乃一稃二米之黍也。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氣乃生,蓋不常有。有則一穗皆同二米,米粒皆勻無大小,得此,然後可以定鐘律。古今所以不能協聲律者,以無此黍也。他黍則不然,地有腴瘠,歲有凶穰,則米之大小不常,何由知其中者,此說為信然矣。

今上黨民間或值豐歲,往往得二米者,皆如此說,但稀闊而得之,故不以充貢耳。北人謂秫為黃米,亦謂之黃糯,釀酒比糯稻差劣也。

食醫心鏡:主除煩熱,止泄痢並渴,丹黍米飯食之。傷寒類要:傷寒後,男子陰易。米三兩煮薄飲,酒和飲之。發汗出愈,隨人加減。子母秘錄:小兒鵝口不乳,丹黍米汁敷上。

衍義曰:丹黍米,黍皮赤,其米黃,唯可為糜,不堪為飯。黏著難解,然亦動風。

白話文:

丹黍米,味道苦,性質微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咳嗽、嘔吐、霍亂,能止瀉、消除熱氣、止煩躁口渴。

陶弘景說:這就是紅色的黍米,也產於北方,江東偶爾有人種植,但那裡不適合生長,多用在珍貴的藥物中。另外,黑色的黍米叫做秬,用來釀酒和祭祀。臣子禹錫等人仔細研究《爾雅》,記載說:秬就是黑色的黍米。秠是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解釋說:根據《詩經·生民》記載:「天降下美好的穀物,有秬有秠。」李巡注釋說:黑黍又名秬黍。秬,是墨黍(黑色黍米)的總稱。秬,是黑黍中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一種,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秬。

如果這樣說,秬和秠都是黑黍了。《周禮·春官·鬯人》的注釋說:用秬釀酒,秬類似黑黍,一個稃有兩粒米。說“類似”,是因為黑黍一個稃只有一粒米的比較多,秬是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。秬是黑黍中的特殊品種,所以說“類似”來表明秬有兩種,那麼一個稃裡只有一粒米的也可以榨汁。又說:藘就是皮,黍的稃也是皮。秠和稃,是古今說法不同而已。漢和帝的時候,任城縣產出黑黍,有的穗有三、四粒,每粒都有兩粒米,總共收穫了三斛八斗。

日華子說:紅色的黍米,性質溫和。能使氣往下走,止咳嗽,消除煩躁,止渴,退熱。不能和蜂蜜、葵菜一起食用。

《圖經》記載:丹黍米,以前沒有記載產自哪個地方。陶弘景說:產於北方,江東偶爾也有人種植,但那裡不適合生長。現在京東西、河南、陝西一帶都有種植。黍米有兩種:黏的叫做秫,可以釀酒;不黏的叫做黍,可以食用。就像稻米有粳米和糯米一樣。《爾雅》記載說:虋,是紅色的禾苗。秬,是黑色的黍米。秠,是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注釋者引用《生民詩》說:天降下美好的穀物,有秬有秠,有糜(和虋一樣)有芑。虋就是指美好的穀物中紅色的禾苗。

李巡注釋說:秬就是黑黍中比較大的種類的名稱。秠是黑黍中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,另外一個名字叫做秠。如果這樣說,秬和秠都是黑黍了。《周禮·鬯人》的注釋說:也把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叫做秬,一個稃裡只有一粒米的叫做黑黍。後漢和帝的時候,任城縣產出黑黍,有的穗有三、四粒,每粒都有兩粒米,總共收穫了三斛八斗。古代制定音律,用上黨的黑色的雄性黍中等大小的來累加,以此來產生音律、度量衡。

後人取這種黍來測定音律,始終不能協調。有一種說法是:秬,是黍中一種特殊的,指一個稃裡有兩粒米的黍。這種黍得到天地中和之氣而生長,不是經常有的。有的話,一穗的黍米都是雙粒米,米粒大小均勻沒有差異,得到這種黍,才能確定音律。古今所以不能協調音律,是因為沒有這種黍。其他的黍米就不是這樣,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之分,年成有豐收和歉收,那麼米粒的大小就不固定,又怎麼能知道哪個是中等大小的呢?這種說法是可信的。

現在上黨民間,偶爾在豐收的年份,也會有雙粒米的黍出現,都和這種說法一樣,只是數量稀少,所以不把它們拿來進貢。北方人把秫叫做黃米,也叫做黃糯,用來釀酒比糯米稍微差一些。

《食醫心鏡》說:主要功效是消除煩熱,止瀉痢,止渴,用丹黍米煮飯食用。在《傷寒類要》中記載:傷寒病癒後,男性容易出現陰部癢痛。用三兩丹黍米煮成稀粥飲用,可以用酒調和飲用,喝下會發汗治癒,用量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增減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小兒鵝口瘡,不吃奶,用丹黍米汁塗抹。

《衍義》說:丹黍米,黍皮是紅色的,米是黃色的,只能煮成粥,不適合煮飯。因為煮熟後黏稠難以散開,而且吃了容易引起風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