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9)

1. 虎掌

味苦,溫、微寒,有大毒。主心痛,寒熱結氣,積聚伏梁,傷筋痿拘緩,利水道,除陰下濕,風眩。生漢中山谷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(蜀漆為之使,惡莽草。)

陶隱居云:近道亦有。形似半夏,但皆大。四邊有子如虎掌。今用多破之或三、四片爾。方藥亦不正用也。唐本注云:此藥是由跋宿者。其苗一莖,莖頭一葉,枝丫(音鴉)脥(古協切)莖。根大者如拳,小者如雞卵,都似扁柿,四畔有圓牙,看如虎掌,故有此名。其由跋是新根,猶大於半夏二、三倍,但四畔無子牙爾。

陶云虎掌似半夏,即由跋,以由跋為半夏,釋由跋苗,全說鳶尾南人至今猶用由跋為半夏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其莖端有八、九葉,花生莖間。根周圍有芽,然若獸掌也。吳氏云:虎掌,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。歧伯、桐君:辛,有毒。立秋,九月採。藥性論云:虎掌,使,味甘。

不入湯服,治風眩目轉,主疝瘕腸痛,主傷寒時疾,強陰。

圖經曰:虎掌,生漢中山谷及冤句,今河北州郡亦有之。初生根如豆大,漸長大似半夏而扁,累年者,其根圓及寸,大者如雞卵。周迴生圓芽二、三枚,或五、六枚。三月、四月生苗,高尺余。獨莖上有葉如爪,五、六出分布,尖而圓。一窠生七、八莖,時出一莖作穗,直上如鼠尾。

中生一葉如匙,裹莖作房,旁開一口,上下尖。中有花,微青褐色。結實如麻子大,熟即白色,自落布地,一子生一窠。九月苗殘取根,以湯入器中,漬五、七日,湯冷乃易。日換三、四遍,洗去涎,曝乾用之。或再火炮。今冀州人菜園中種之,亦呼為天南星。江州有一種草,葉大如掌,面青背紫,四畔有芽如虎掌,生三、五葉為一本,冬青。

治心痛寒熱積氣,不結花實,與此名同,故附見之。

白話文:

虎掌味苦,性溫微寒,有劇毒。主治心痛、寒熱交結、腹部脹滿積聚、筋傷萎縮拘攣、利尿、治療下體潮濕、頭暈目眩。生長在漢中山谷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收,陰乾。(配伍蜀漆,忌與莽草同用。)

古籍記載:現在也有虎掌,外形類似半夏,但個頭都比較大。四邊有像虎掌一樣的芽。現在使用時多將其切成三、四片。藥方中也不直接使用。唐代注釋說:這種藥是由跋宿根。它只有一根莖,莖頂生一片葉子,枝丫叢生於莖上。根大的像拳頭,小的像雞蛋,都像扁平的柿子,四邊有圓形的芽,看起來像虎掌,因此得名。由跋是新生的根,比半夏大兩三倍,但是四邊沒有芽。

陶弘景說虎掌像半夏,就是由跋,把由跋當作半夏,解釋由跋的植株,完整地說明了鳶尾,南方人至今還把由跋當作半夏。臣禹錫等謹按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它的莖頂端有八九片葉子,花長在莖間。根周圍有芽,形狀像獸掌。吳氏說:神農、雷公認為虎掌味苦無毒;歧伯、桐君認為虎掌味辛有毒。立秋,九月採收。 《藥性論》記載:虎掌味甘。

虎掌不入湯劑服用,用於治療頭暈目眩、疝氣、腸痛、傷寒、以及壯陽。

圖經記載:虎掌生長在漢中山谷及冤句,現在河北州郡也有。剛長出的根像豆子那麼大,逐漸長大後像扁平的半夏,多年生的根,可以長到一寸圓,大的像雞蛋。周圍長出二三枚,或五六枚圓形的芽。三月四月長出植株,高約一尺。單獨的莖上有像爪一樣的葉子,五到六片分佈開來,葉尖圓形。一個根莖叢生七、八根莖,有時會長出一根像老鼠尾巴一樣的穗狀莖。

莖中間長出一片像匙一樣的葉子,包圍著莖像一個花房,旁邊開一個口,上下尖。中間有花,顏色微微青褐色。結出的果實像麻子那麼大,成熟後變成白色,自行脫落。一粒種子長成一個根莖叢。九月植株枯萎後採收根部,用湯浸泡在器皿中,浸泡五到七天,湯冷卻後再換。每天換三到四次,洗去黏液,曬乾備用。也可以再用火炮製。現在冀州人菜園裡種植它,也叫它天南星。江州有一種草,葉子像手掌一樣大,正面青色,背面紫色,四邊有像虎掌一樣的芽,三到五片葉子為一株,冬天是青色的。

治療心痛、寒熱、腹部脹滿積氣,不結花實,與虎掌名稱相同,故附錄在此。

2. 由跋

主毒腫結熱。

陶隱居云:本出始興,今都下亦種之。狀如烏翣而布地,花紫色,根似附子。苦酒摩塗腫,亦效。不入余藥。唐本注云:由跋根,尋陶所注,乃是鳶尾根,即鳶頭也。由跋,今南人以為半夏,頓爾乖越,非唯不識半夏,亦不知由跋與鳶尾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半夏高一、二尺,生澤中熟地,根如小指,正圓,所謂羊眼半夏也。

由跋苗高一、二尺似苣蒻,根如雞卵,生林下,所謂由跋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春抽一莖,莖端直八、九葉,根圓扁而肉白。

圖經文具半夏條下。

右由跋一種,古本所有,政和監本脫漏不載,今照依嘉祐監本補之於此。

白話文:

由跋主治毒腫、腫塊和發熱。

陶弘景說:由跋原產於始興,現在京城也有人種植。它長得像烏鴉的羽毛一樣鋪在地上,花是紫色的,根像附子。用它研磨成膏狀,再用酒調和塗抹腫脹的地方,也有效。它不用和其他藥材一起使用。唐代的本草注釋說:由跋的根,根據陶弘景的記載,就是鳶尾的根,也就是鳶頭。但現在南方人卻把由跋當作半夏,這完全錯誤,不僅不認識半夏,也不認識由跋和鳶尾。現在根據陳藏器的本草書記載:半夏高一到二尺,生長在濕地和熟地上,根像小指那麼粗,圓而直,這就是所謂的羊眼半夏。

由跋的莖高一到二尺,像芋頭,根像雞蛋,生長在樹林下,這就是由跋。我們謹慎查閱《蜀本圖經》記載:春天抽出單莖,莖頂端有八九片葉子,根圓而扁平,肉白色。

《蜀本圖經》的記述在半夏條目之下。

以上是關於由跋的記載,古代本草書都有記載,但政和年間的版本卻遺漏了,現在根據嘉祐年間的版本補上。

3. 鳶尾

味苦,平,有毒,主蠱毒邪氣,鬼疰諸毒,破癥瘕積聚,大水,下三蟲,療頭眩,殺鬼魅。一名烏園。生九疑山谷。五月採。

陶隱居云:方家云是射干苗,無鳶尾之名。主療亦異,當別一種物。方亦有用鳶頭者,即應是其根。療體相似,而本草不顯之。唐本注云:此草葉似射干而闊短,不抽長莖,花紫碧色。根似高良薑,皮黃肉白,有小毒。嚼之戟人咽喉,與射干全別。人家亦種,所在有之。射干花紅,抽莖長,根黃有臼。

今陶云由跋,正說鳶尾根、莖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此草葉名鳶尾,根名鳶頭,亦謂之鳶根。又《圖經》云:葉似射干,布地生。黑根似高良薑而節大,數個相連。今所在皆有。九月、十月採根,日乾。

圖經文具射干條下。

陳藏器云:鳶尾,主飛屍,遊蠱著喉中,氣欲絕者。以根削去皮,納喉中,摩病處,令血出為佳。

右鳶尾一種,古本所有,政和監本脫漏不載,今照依嘉祐監本補之於此。

白話文:

鳶尾味苦、性平,有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蠱毒、邪氣、鬼魅等引起的疾病,以及破除癥瘕積聚(腹部腫塊)、水腫、驅除腸道寄生蟲,治療頭暈目眩,殺滅鬼魅。它也叫烏園,生長在九疑山谷,五月採收。

陶弘景認為,坊間所說的鳶尾,其實是射干的幼苗,並非真正的鳶尾,其藥效也不相同,應是兩種不同的植物。有些方劑用到「鳶頭」,應該是指鳶尾的根。它們的療效相似,但本草書中沒有明確說明。唐代的注釋說:鳶尾的葉子像射干但更寬更短,不長長長的莖,花是紫碧色的。根像高良薑,外皮黃色,內部白色,略帶毒性,咀嚼時會刺激咽喉,與射干完全不同。民間也有種植,各地都有。而射干的花是紅色的,會抽長長的莖,根是黃色的,有節。

陶弘景的說法,正確地描述了鳶尾的根和莖。臣禹錫等人考證蜀地本草記載:這種植物的葉子叫鳶尾,根叫鳶頭,也叫鳶根。《圖經》也記載:葉子像射干,貼地生長。黑色的根像高良薑,但節較大,幾個連在一起。現在各地都有。九月、十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

《圖經》的記載與射干的條目放在一起。

陳藏器認為:鳶尾可以治療因屍體邪氣或遊走蠱毒侵入喉嚨,導致呼吸困難,快要窒息的病人。將根部削去外皮,放入病人的喉嚨,並摩擦患處,直到出血為止,效果最佳。

以上關於鳶尾的記載,古代本草書都有收錄,但政和年間的本草書卻遺漏了,現在根據嘉祐年間的本草書補錄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