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五 (2)

1. 赤小豆

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水,排癰腫膿血,寒熱,熱中,消渴,止泄,利小便,吐逆,卒疝,下脹滿。

陶隱居云:大、小豆共條,猶如蔥、薤義也。以大豆為櫱芽,生便乾之,名為黃卷。用之亦熬,服食所須。煮大豆,主溫毒水腫殊效。復有白大豆,不入藥。小豆性逐津液,久服令人枯燥矣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葉名藿,止小便數,去煩熱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,主濕氣痹腫。

小豆和通草煮食之,當下氣無限,名脫氣丸。驢食腳輕,人食體重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病酒熱飲汁即愈。藥性論云:赤小豆,使,味甘。能消熱毒癰腫,散惡血不盡,煩滿,治水腫,皮肌脹滿。搗薄塗癰腫上,主小兒急黃爛瘡。取汁令洗之,不過三度瘥。能令人美食。

末與雞子白調,塗熱毒癰腫瘥。通氣,健脾胃。陳士良云:赤小豆,微寒。縮氣行風,抽肌肉。久食瘦人,堅筋骨,療水氣。解小麥熱毒。日華子云:赤豆粉,治煩解熱毒,排膿,補血脈,解油衣黏綴甚妙。葉食之明目。

圖經曰:赤小豆,舊與大豆同條,蘇恭分之。今江淮間尤多種蒔。主水氣,腳氣方:最急用。其法用此豆五合,葫一頭,生薑一分,並碎破,商陸根一條,切,同水煮豆爛,湯成,適寒溫,去葫等。細嚼豆,空腹食之,旋旋啜汁令盡,腫立消便止。韋宙《獨行方》療水腫,從腳起入腹則殺人。

亦用赤小豆一斗,煮令極爛,取汁四、五升,溫漬膝以下。若已入腹,但服小豆,勿雜食,亦愈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亦著此法,云曾得效。昔有人患腳氣,用此豆作袋置足下,朝夕展轉踐踏之,其疾遂愈。亦主丹毒。《小品方》以赤小豆末和雞子白,如泥塗之,塗之不已,逐手即消也。

其遍體者,亦遍塗如上法。又諸腫毒欲作癰疽者,以水和塗,便可消散毒氣。今人往往用之有效。

食療云:和鯉魚爛煮食之,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。別有諸治,具在魚條中。散氣,去關節煩熱。令人心孔開,止小便數。綠、赤者並可食。暴痢後,氣滿不能食,煮一頓服之即愈。千金方:主產後不能食。煩滿方:小豆三七枚,燒作屑,篩,冷水頓服之佳。肘後方:闢溫病。

取小豆,新布囊盛之,置井中,三日出。舉家服,男十枚,女二十枚。又方:治腸痔,大便常血。小豆一升,苦酒五升,煮豆熟,出干,復納法酒中,候酒盡止,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度。又方:舌上忽出血如簪孔。小豆一升,杵碎,水三升和,攪取汁飲。又方:產後心悶目不開。

生赤小豆杵末,東流水服方寸匕。不瘥更服。梅師方:治熱毒下血,或因食熱物發動。以赤小豆杵末,水調下方寸匕。又方:治婦人乳腫不得消。小豆、莽草等分,為末,苦酒和敷之,佳。孫真人云赤、白豆合魚鮓食之成消渴,小豆醬合魚鮓食之成口瘡。食醫心鏡:理腳腫滿轉上入腹殺人。

豆一升,水五升,煮令極熟,去豆,適寒溫浸腳,冷即重暖之。又方:主小便數。小豆葉一斤,於豉汁中煮,調和作羹食之,煮粥亦佳。廣利方:治小兒火丹熱如火,繞腰即損人,救急。杵赤小豆末,和雞子白敷之,干即易。必效方:治水穀痢。小豆一合,和蠟三兩,頓服愈。

又方:治卒下血。小豆一升,搗碎,水三升,絞汁飲之。小品治疽初作。以小豆末,醋敷之亦消。產寶治難產方:赤小豆生吞七枚出,若是女,二七枚佳。產書云:下乳汁。煮赤小豆取汁飲,即下。修真秘旨云:理淋方:椎赤小豆三合,慢火炒熟為末,煨蔥一莖細銼,暖酒調二錢匕服。

男子、女人,熱淋、血淋並療。

衍義曰:赤小豆,食之行小便,久則虛人,令人黑瘦、枯燥,關西河北、京東、西多食之。花治宿酒,渴病。

白話文:

赤小豆味道甘甜、帶點酸味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幫助身體排除水分、消除癰腫膿瘡、排出膿血,並能緩解發冷發熱的症狀、改善身體發熱的狀況、止渴、止瀉、利小便、止吐逆、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、以及消除腹部脹滿。

陶弘景說,大豆和小豆就像蔥和薤一樣,同屬一類。將大豆發芽後曬乾,稱為「黃卷」,使用時也需要炒過。大豆煮熟後,對於溫毒引起的水腫有特別好的效果。另外還有一種白大豆,不作為藥用。小豆的特性是會耗損身體的津液,長期服用會使人身體乾枯。唐代的注釋說,《別錄》中提到,小豆的葉子稱為藿,能止住小便次數過多,並能去除煩躁發熱。現在考證陳藏器的本草記載,赤小豆和桑樹根白皮一起煮食,可以治療濕氣引起的痹症和腫脹。

小豆和通草一起煮食,能使氣往下走,效果很強,可以稱為「脫氣丸」。驢吃了腳步會變輕快,人吃了身體會變得沉重。臣子禹錫等謹慎地考證蜀本的注釋,提到如果因飲酒過多而感到發熱,喝赤小豆的汁液就會好轉。《藥性論》說,赤小豆,味甘,能消除熱毒引起的癰腫,散去未排乾淨的惡血,緩解煩悶脹滿,治療水腫、皮膚肌肉的腫脹。搗爛後薄塗在癰腫上,可以治療小兒急性黃疸引起的潰爛瘡。取汁清洗,洗不超過三次就會痊癒。它還能使人食慾大增。

磨成粉末與雞蛋清調和塗抹,能使熱毒引起的癰腫痊癒。它能使氣通暢,健壯脾胃。陳士良說,赤小豆性微寒,能收縮氣、疏通行風、抽動肌肉。長期食用能使瘦弱的人增強筋骨,治療水腫,並能解除小麥引起的熱毒。日華子說,赤豆粉能解除煩躁發熱的毒素,排出膿液,補益血脈,解油膩污垢黏著的效果很好。吃赤豆葉能使眼睛明亮。

圖經說,赤小豆以前和大豆被歸為一類,蘇恭將它們分開了。現在長江淮河流域一帶種植很多。赤小豆對於治療水腫和腳氣有特效,尤其在緊急情況下使用。使用方法是:取赤小豆五合、獨頭蒜一頭、生薑一分,都搗碎,加上商陸根一條(切片),一同加水煮到豆爛,湯煮好後,稍微放涼,去掉蒜等材料,仔細咀嚼豆子,空腹吃下,慢慢啜飲湯汁,直到喝完,腫脹立刻消退,小便也會恢復正常。韋宙《獨行方》記載,治療水腫,如果從腳部開始腫脹,蔓延到腹部,則會致命。

也可以用赤小豆一斗,煮到極爛,取汁四、五升,溫熱浸泡膝蓋以下部位。如果腫脹已經入腹,則只需服用小豆,不要吃其他食物,也能痊癒。李絳《兵部手集方》也記載了這個方法,說曾經有效。以前有人患腳氣,用赤小豆裝在袋子裡,放在腳下,早晚來回踩踏,腳氣就好了。赤小豆也能治療丹毒。《小品方》記載,用赤小豆末和雞蛋清調成泥狀塗抹患處,塗抹不止,腫脹就會隨之消散。

如果全身都長了丹毒,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塗抹。對於各種即將化膿的腫毒,用水調和赤小豆末塗抹,可以消散毒氣。現在人們經常使用這個方法,效果很好。

《食療》記載,和鯉魚一起煮爛食用,能很好地治療腳氣和大腹水腫。其他治療方法在魚的條目中記載。它能散氣,去除關節的煩熱,使人心胸開闊,止住小便次數過多。綠色和紅色的赤小豆都可以食用。腹瀉後,如果腹部脹滿不能進食,煮一碗赤小豆服用就能痊癒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赤小豆能治療產後不能進食。《煩滿方》記載,用七顆赤小豆,燒成灰,過篩後,用冷水一次服下,效果很好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赤小豆能預防溫病。

用新布袋裝上赤小豆,放在井中三天後取出。全家服用,男子十顆,女子二十顆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腸痔,大便常常出血。用赤小豆一升,苦酒五升,煮到豆子熟透,撈出曬乾,再放入法酒中,等酒吸乾,磨成粉末,用酒服一小匙,每天三次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舌頭上突然出血,像針孔一樣。用赤小豆一升,搗碎,用水三升調和,攪拌取汁飲用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產後心悶睜不開眼。

用生的赤小豆搗成粉末,用向東流的水送服一小匙,沒有好轉再繼續服用。《梅師方》記載,治療熱毒引起的下血,或因食用熱性食物引發。用赤小豆搗成粉末,用水調和服用一小匙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婦女乳房腫脹無法消退。用赤小豆和莽草等分,磨成粉末,用苦酒調和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孫真人說,赤小豆和白豆一起與魚鮓同食會導致消渴症,小豆醬與魚鮓同食會導致口瘡。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治療腳部腫脹,蔓延到腹部會導致死亡。

用赤小豆一升,水五升,煮到極熟,去掉豆子,用溫水泡腳,冷了再加熱水。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小便次數過多。用赤小豆葉一斤,在豆豉汁中煮,調成羹食用,煮粥也可以。《廣利方》記載,治療小兒火丹,發熱像火燒一樣,繞腰一圈就會損害身體,需要急救。將赤小豆磨成粉末,和雞蛋清調和敷在患處,乾了就換,必定有效。《必效方》記載,治療水穀痢(拉肚子,拉出未消化食物)。用赤小豆一合,和白蠟三兩一起服用,一次就好。

另一個方子記載,治療突然下血。用赤小豆一升,搗碎,用水三升,絞汁飲用。《小品方》記載,治療剛開始發生的癰疽。用赤小豆粉和醋敷在患處,也能消退。《產寶》記載治療難產的方子:生吞赤小豆七顆就能順利生產,如果是女性,吞十四顆效果更好。《產書》記載:下乳汁。煮赤小豆取汁飲用,乳汁就會下來。《修真秘旨》記載:治療淋症(小便不利,淋漓不盡)。將赤小豆三合,用小火炒熟磨成粉末,用煨過的蔥一根切碎,用溫酒調服二錢,男女都可以治療熱淋和血淋。

衍義說:赤小豆,吃了能促進小便,但是久服會使人身體虛弱,變得又黑又瘦、乾枯。關西、河北、京東一帶的人大多食用它。赤小豆的花能治療宿醉和口渴。

2. 大豆黃卷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濕痹,筋攣,膝痛,五臟胃氣結積,益氣,止毒,去黑皯,潤澤皮毛。

圖經文具生大豆條下。

唐本注云:以大豆為櫱芽,生便乾之,名為黃卷。用亦服食。食療云:卷,櫱長五分者,破婦人惡血良。食醫心鏡:理久風濕痹,筋攣膝痛,除五臟胃氣結聚,益氣,止毒,去黑痣面䵟,潤皮毛。宜取大豆黃卷一升,熬令香,為末,空心暖酒下一匙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濕痹、筋脈拘攣、膝蓋疼痛,以及五臟胃氣鬱結積聚。能補益氣力,解除毒素,去除黑斑、雀斑,使皮膚毛髮潤澤。

圖經上說,它生長在大豆的枝條下。

唐代的註解說:用大豆製作成發芽的麥芽,長出來後乾燥,就叫做黃卷。可以用來服用或食用。《食療》一書說:麥芽長到五分長時,能有效治療婦女的惡血。《食醫心鏡》則說:能調理長久的風濕痺痛、筋脈拘攣、膝蓋疼痛,消除五臟胃氣的鬱結,補益氣力,解除毒素,去除黑痣和面部黑斑,滋潤皮膚毛髮。建議取一升大豆黃卷,炒到香味出來,磨成粉末,在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一匙。

3.

味苦、甘、辛,大熱,有毒。主行藥勢,殺百邪惡毒氣。

陶隱居云:大寒凝海,唯酒不冰,明其性熱獨冠群物。藥家多須以行其勢。人飲之,使體弊神昏,是其有毒故也。昔三人晨行觸霧,一人健,一人病,一人死。健者飲酒,病者食粥,死者空腹。此酒勢辟惡,勝於作食。唐本注云:酒,有葡萄、秫、黍、粳、粟、曲、蜜等,作酒醴以曲為。

而葡萄、蜜等,獨不用曲。飲葡萄酒能消痰破癖。諸酒醇醨不同,唯米酒入藥用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酒,本功外,殺百邪,去惡氣,通血脈,厚腸胃,潤皮膚,散石氣,消憂發怒,宣言暢意。書曰:若作酒醴爾,唯曲糵。蘇恭乃廣引葡萄、蜜等為之。此乃以偽亂真,殊非酒本稱。

至於入藥,更亦不堪。凡好酒欲熟,皆能候風潮而轉,此是合陰陽矣。又云諸米酒有毒。酒漿照人無影,不可飲。酒不可合乳飲之,令人氣結。白酒食牛肉,令腹內生蟲,酒後不得臥,黍穰食豬肉,令人患大風。凡酒忌諸甜物。又云甜糟,味鹹,溫,無毒。主溫中,冷氣,消食,殺腥,去草菜毒,藏物不敗,糅物能軟,潤皮膚,調腑臟,三歲以下有酒以物承之,堪磨風瘙,止嘔噦,及煎煮魚菜。取臘月酒糟,以黃衣和粥成之。

孟詵云:酒,味苦。主百邪毒,行百藥。當酒臥,以扇扇,或中惡風。久飲傷神損壽。謹按中惡疰忤,熱暖姜酒一碗,服即止。又,通脈,養脾氣,扶肝。陶隱居云:大寒凝海,唯酒不冰。量其熱性故也。久服之,厚腸胃,化筋。初服之時,甚動氣痢。與百藥相宜。只服丹砂人飲之,即頭痛吐熱。

又,服丹石人,胸背急悶熱者,可以大豆一升,熬令汗出,簸去灰塵,投二升酒中。久時頓服之,少頃即汗出瘥。朝朝服之,甚去一切風。婦人產後諸風,亦可服之。又,熬雞屎如豆淋酒法作,名曰紫酒。卒不語口偏者,服之甚效。昔有人常服春酒,令人肥白矣。陳士良云:凡服食丹砂、北庭、石亭脂、鐘乳石、諸石、生薑,並不可長久以酒下,遂引石藥氣入四肢,滯血化為癰疽。日華子云:酒,通血脈,厚腸胃,除風及下氣。

又云社壇余胙酒,治孩兒語遲。以少許吃,吐酒噴屋四角,闢蚊子。又云糟罯撲損瘀血,浸洗凍瘡及敷蛇、蜂可毒。又云糟下酒,暖。開胃下食,暖水臟,溫腸胃,消宿食,御風寒。殺一切蔬菜毒,多食微毒。

食療云:紫酒,治角弓風。姜酒,主偏風中惡。桑椹酒,補五臟,明耳目。蔥豉酒,解煩熱,補虛勞。蜜酒,療風疹。地黃、牛膝、虎骨、仙靈脾、通草、大豆、牛蒡、枸杞等,皆可和釀作酒,在別方。蒲桃子釀酒,益氣調中,耐飢強志,取藤汁釀酒亦佳,狗肉汁釀酒,大補。

外臺秘要:治水下,或不下則滿溢,下之則虛竭,虛竭還腹,十無一活。以桑椹並心皮兩物細銼,重煮煎,取四斗以釀米,四升釀酒,一服一升。又方:治痔,下部齧方:掘地作小坑,燒令赤,酒沃中,杵吳茱萸三升,納中極熱,板覆開小孔子,以下部坐上,冷乃下,不過三度良。又方:治牛馬六畜水穀疫病。

酒和麝香少許,灌之。千金方:斷酒方:以酒七升,著瓶中,硃砂半兩,細研著酒中,緊閉塞瓶口,安豬圈中,任豬搖動,經七日,頓飲之。又方:正月一日酒五升,淋碓頭杵下,取飲。又方:治耳聾。酒三升,漬牡荊子一升,碎之,浸七日去滓,任性飲盡,三十年聾瘥。

肘後方:鬼擊之病,得之無漸,卒著人,如刀刺狀,胸脅腹內癘結切痛,不可抑按,或吐血、鼻血出,或下血,一名鬼排。以淳酒吹兩鼻內。又方:中風,體角弓反張,四肢不隨,煩亂欲死。清酒五升,雞屎白一升杵末,合和之。搗千遍乃飲,大人服一升,日三,少小五合,瘥。

又方:人體上先有瘡,因乘馬,馬汗、馬毛入瘡中,或為馬氣所蒸,皆致腫痛煩熱,入腹則殺人。多飲醇酒,以醉即愈。經驗後方:孫真人:催產,以鐵器燒赤淬酒吃,便令分解。梅師方:治虎傷人瘡。但飲酒,常令大醉,當吐毛出。又方:治產後有血,心煩腹痛。清酒一升,生地黃汁和煎二十沸,分三服。

孫真人空腹飲酒醉,必患嘔逆。又方:治風癬。暖酒以蜜中攪之,飲一杯即瘥。又方:治腰膝疼痛久不已。糟底酒摩腰腳及痛處、筋攣處。廣利方:治蛇咬瘡。暖酒淋洗瘡上,日三易。兵部手集治蜘蛛遍身成瘡。取上好春酒飲醉,使人翻不得一向臥,恐酒毒腐人,須臾蟲於肉中小如米自出。

傷寒類要:天行病毒攻手足,疼痛欲斷。作坑令深三尺,大小容足,燒令中熱,以酒灌坑中,著屐踞坑上,衣壅勿令泄氣。

衍義曰:酒,《呂氏春秋》曰:儀狄造酒。《戰國策》曰:帝女儀狄造酒,進之於禹。然本草中已著酒名,信非儀狄明矣。又讀《素問》首言以妄為常,以酒為漿,如此則酒自黃帝始,非儀狄也。古方:用酒,有醇酒、春酒、社壇余胙酒、糟下酒、白酒、清酒、好酒、美酒、葡萄酒、秫黍酒、粳酒、蜜酒、有灰酒、新熟無灰酒、地黃酒。今有糯酒、煮酒、小豆麴酒、香藥麴酒、鹿頭酒、羔兒等酒。

今江、浙、湖南、北,又以糯米粉入眾藥,和合為曲,曰餅子酒。至於官務中,亦用四夷酒,更別中國不可取以為法。今醫家所用酒,正宜斟酌。但飲家唯取其味,不顧入藥如何爾。然久之未見不作疾者,蓋此物損益兼行,可不慎歟!漢賜丞相上樽酒,糯為上,稷為中,粟為下者。今入藥佐使,專以糯米,用清水白麵曲所造為正。

古人造麴,未見入諸藥合和者,如此則功力和厚,皆勝余酒。今人又以麥糵造者,蓋止是醴爾,非酒也。書曰:若作酒醴,爾為曲糵。酒則須用曲,醴故用糵。蓋酒與醴,其氣味甚相遼,治療豈不殊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