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7)
卷第十 (7)
1. 半夏
味辛,平,生微寒、熟溫,有毒。主傷寒寒熱,心下堅,下氣,喉咽腫痛,頭眩,胸脹咳逆,腹鳴,止汗,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,咳嗽上氣,心下急有痛堅痞,時氣嘔逆,消癰腫,墮胎,療痿黃,悅澤面目。生令人吐,熟令人下。用之湯洗令滑盡。一名守田,一名地文,一名水玉,一名示姑。
生槐里川穀。五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射干為之使,惡皂莢,畏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甲,反烏頭。)
陶隱居云:槐里屬扶風,今第一齣青州,吳中亦有。以肉白者為佳,不厭陳久,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,令滑盡,不爾。戟人咽喉。方中有半夏,必須生薑者,亦以制其毒故也。唐本注云:半夏,所在皆有。生平澤中者,名羊眼半夏,圓白為勝,然江南者大,乃徑寸,南人特重之,頃來互用,功狀殊異。
問南人,說苗乃是由跋,陶注云:虎掌極似半夏,注:由跋乃說鳶尾,於此注中似說由跋,三事混淆,陶終不識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熟可以下痰。又《圖經》云:苗一莖,莖端三葉,有二根相重,上小下大,五月採則虛小,八月採實大。採得當以灰裛二日,湯洗曝乾之。
藥性論云:半夏,使,忌羊血、海藻、飴糖,柴胡為之使,有大毒。湯淋十遍去涎方盡,其毒以生薑等分制而用之。能消痰涎,開胃健脾,止嘔吐,去胸中痰滿,下肺氣,主咳結。新生者,摩塗癰腫不消,能除瘤癭氣。虛而有痰氣,加而用之。日華子云:味㿌、辛。治吐食反胃,霍亂轉筋,腸腹冷痰瘧。
圖經曰:半夏,生槐里川穀,今在處有之,以齊州者為佳。二月生苗一莖,莖端出三葉,淺綠色,頗似竹葉而光,江南者似芍藥葉。根下相重生,上大下小,皮黃肉白。五月、八月內採根,以灰裛二日,湯洗曝乾。一云五月採者虛小,八月採者實大。然以圓白,陳久者為佳。
其平澤生者甚小,名羊眼半夏。又由跋絕類半夏,而苗高近一、二尺許,根如雞卵大,多生林下,或云即虎掌之小者,足以相亂。半夏主胃冷嘔噦,方藥之最要。張仲景治反胃嘔吐,大半夏湯:半夏三升,人參三兩,白蜜一升,以水一斗二升和,揚之一百二十遍,煮取三升半,溫服一升,日再。亦治膈間支飲。
又主嘔噦,谷不得下,眩悸。半夏加茯苓湯:半夏一升,生薑半斤,茯苓三兩,切,以水七升,煎取一升半,分溫服之。又主心下悸。半夏麻黃丸:二物等分,篩末蜜丸,大如小豆。每服三丸,日三。其餘主寒厥赤丸,四逆嘔吐。附子粳米湯乃傷寒方:用半夏一升,洗去滑,焙乾,搗末,小麥面一升,合和,以水搜令熟,丸如彈丸,以水煮令面熟則藥成。初吞四、五枚,日二,稍稍增至十五枚,旋煮旋服,覺病減,欲更重合亦佳。
白話文:
半夏,味道辛辣,性平,生的時候稍微偏寒,煮熟後則轉溫,帶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交替、心下痞硬、氣逆下降困難、喉嚨腫痛、頭暈目眩、胸部脹滿咳嗽、腹部鳴叫、止汗、消除心腹胸膈的痰熱積結、咳嗽氣喘、心下急痛堅硬、時發嘔吐、消散癰腫、墮胎、治療虛弱發黃、使面色紅潤。生用會導致嘔吐,熟用則有通便作用。使用前要用熱水多次洗淨,去除黏滑。別名又叫守田、地文、水玉、示姑。
生長於槐里地區的河谷中。五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射干可以作為它的藥引,它厭惡皂莢,畏懼雄黃、生薑、乾薑、秦皮、龜甲,與烏頭相剋。
陶弘景說:槐里屬於扶風,現在最好的是青州產的,吳中也有產。以肉質白色的為佳,不怕存放時間長,使用前都要先用熱水洗十幾次,洗去黏滑,否則會刺激喉嚨。藥方中有半夏,必須搭配生薑,也是為了抑制它的毒性。唐朝的註解說:半夏,各地都有。生長在平地上的,叫做羊眼半夏,圓而白色的最好,但江南產的個頭大,直徑可達一寸,南方人特別看重,現在各地混用,功效卻有差異。
問過南方人,說它的苗是由跋,陶弘景注釋說:虎掌很像半夏,又注釋說:由跋其實是鳶尾,在這裡注釋中又好像說由跋,三者混淆,陶弘景終究沒搞清楚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蜀本後認為:熟半夏可以化痰。還有《圖經》說:半夏的苗只有一根莖,莖的頂端有三片葉子,有兩個根上下相疊,上面小下面大,五月採挖的則空虛且小,八月採挖的則飽滿且大。採挖後要用草木灰覆蓋兩天,再用熱水洗淨曬乾。
《藥性論》說:半夏,可以作為藥引,忌與羊血、海藻、飴糖同用,柴胡可以作為它的藥引,有劇毒。要用熱水淋洗十遍才能去除黏液,它的毒性要用生薑等分量來制約後才能使用。能夠消除痰涎、開胃健脾、止嘔吐、去除胸中的痰滿、降肺氣,主要治療咳嗽結塊。新採挖的,可以用來塗抹腫瘡不消的情況,能夠消除腫瘤、癭氣。虛弱而有痰氣的,可以加用。日華子說:味道澀而辛辣,治療嘔吐食物、反胃、霍亂轉筋、腸腹冷痰瘧疾。
《圖經》記載:半夏,生長在槐里地區的河谷,現在各地都有,以齊州產的為最好。二月長出苗,只有一根莖,莖的頂端長出三片葉子,淺綠色,很像竹葉但有光澤,江南產的葉子像芍藥葉。根部上下重疊生長,上面大下面小,皮黃色肉白色。五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用草木灰覆蓋兩天,再用熱水洗淨曬乾。有人說五月採挖的空虛且小,八月採挖的飽滿且大。以圓而白、陳放時間久的為佳。
生長在平地上的,很小,叫做羊眼半夏。另外由跋非常像半夏,但它的苗有一兩尺高,根像雞蛋那麼大,多生長在樹林下,有人說是虎掌的小型版,容易混淆。半夏主要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,是藥方中很重要的藥材。張仲景用來治療反胃嘔吐的大半夏湯:半夏三升,人參三兩,白蜜一升,用水一斗二升攪拌均勻,揚起一百二十次,煮取三升半,溫服一升,每天兩次。也治療膈間積水。
又主要治療嘔吐,食物不能下咽,頭暈心悸。半夏加茯苓湯:半夏一升,生薑半斤,茯苓三兩,切好,用水七升,煎取一升半,分溫服下。又主要治療心下悸動。半夏麻黃丸:這兩味藥等分,篩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,像小豆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三丸,每天三次。其他的還主要治療寒厥、四肢冰冷嘔吐。附子粳米湯是治療傷寒的方子:用半夏一升,洗去黏滑,烘乾,搗成粉末,與一升小麥麵粉混合,用水揉搓成熟,做成彈丸大小,用水煮熟,藥就成了。開始吞服四五個,每天兩次,慢慢增加到十五個,煮好就吃,感覺病減輕了,想再煮來吃也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