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四 (3)
卷第二十四 (3)
1. 胡麻油
微寒,利大腸,胞衣不落,生者摩瘡腫,生禿髮。
陶隱居云:麻油生笮者,若蒸炒正可供作食及燃爾,不入藥用也。藥性論云:胡麻生油,塗頭生毛髮。陳藏器云:胡麻油,大寒,主天行熱秘,腸內結熱。服一合,取利為度。食油損聲,令體重。生油殺蟲,摩惡瘡。
圖經文具胡麻條下。
食療云:主喑啞,塗之生毛髮。野人閒話杜天師升遐篇:以麻油敷兩足,繒帛裹之,可日行萬里。
白話文:
麻油性微寒,可以幫助大腸排泄,但如果胎盤沒有自然排出,可以用麻油塗抹在患處,也能治療瘡腫和禿髮。陶隱居說,生榨的麻油只能食用或當燈油,不能入藥。藥性論記載,胡麻生油可以塗抹在頭上,生髮。陳藏器則認為胡麻油性寒,可以治療熱病便秘,腸道熱結,服用一合即可,以達到通便的效果。食用麻油會損傷聲帶,使身體沉重,生麻油可以殺蟲,塗抹惡瘡。圖經文具裡也記載了關於胡麻的資訊。食療本草記載,麻油可以治療失聲,塗抹可以生髮。野人閒話杜天師升遐篇中提到,用麻油塗抹雙腳,用布包裹,可以日行萬里。
2. 白油麻
大寒,無毒。治虛勞,滑腸胃,行風氣,通血脈,去頭浮風,潤肌。食後生啖一合,終身不輟。與乳母食,其孩子永不病生。若客熱,可作飲汁服之。停久者,發霍亂。又生嚼敷小兒頭上諸瘡良。久食抽人肌肉。生則寒,炒則熱。又葉,搗和漿水,絞去滓,沐發,去風潤髮。
其油冷,常食所用也。無毒,發冷疾,滑骨髓,發臟腑渴,困脾臟,殺五黃,下三焦熱毒氣,通大小腸,治蛔心痛,敷一切瘡疥癬,殺一切蟲。取油一合,雞子兩顆,芒硝一兩,攪服之,少時即瀉,治熱毒甚良。治飲食物,須逐日熬熟用,經宿即動氣。有牙齒並脾胃疾人,切不可吃。
白話文:
大寒的功效與食用方法:
大寒性寒,無毒。可治療虛勞、滑腸胃、行風氣、通血脈、去頭浮風、潤肌。
食用方法:
- 飯後生吃一合,終身不輟。
- 乳母食用,孩子可永保健康。
- 若有客熱,可製成飲品服用。
- 存放過久,容易引起霍亂。
- 生嚼敷於小兒頭上諸瘡,效果良好。
- 長期食用,會抽取肌肉。
- 生吃性寒,炒熟則性熱。
- 葉子可搗碎混合漿水,絞去渣滓,用來洗髮,可去風潤髮。
大寒油性寒,常溫下可食用。
功效:
- 發冷疾:引發寒症。
- 滑骨髓:潤滑骨髓。
- 發臟腑渴:造成內臟乾燥。
- 困脾臟:損傷脾胃功能。
- 殺五黃:驅除五種黃疸。
- 下三焦熱毒氣:清熱解毒。
- 通大小腸:通便。
- 治蛔心痛: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。
- 敷一切瘡疥癬:治療各種皮膚病。
- 殺一切蟲:驅蟲。
特殊用法:
- 取大寒油一合、雞蛋兩顆、芒硝一兩,混合後服用,可迅速瀉下,治療熱毒效果顯著。
- 用於食用時,需每日熬熟使用,放置過夜會產生氣。
- 有牙齒或脾胃疾病的人,不可食用。
陳者煎膏,生肌長肉,止痛,消癰腫,補皮裂。〔(新補),見孟詵及陳藏器、陳士良、日華子。〕
圖經曰:油麻,《本經》舊不著條。然古醫方:多用之,無毒,滑腸胃,行風氣,久食消人肌肉,生則寒,炒熟則熱。仙方:蒸以辟穀,壓笮為油,大寒,發冷疾,滑精髓,發臟腑渴,令人脾困,然治癰疽,熱病。《近效方》婆羅門僧療大風疾,並壓丹石熱毒,熱風,手腳不遂。
用硝石一大兩,生烏麻油二大升,合納鐺中,以土墼蓋口,以紙泥固濟,勿令氣出,細進火煎之,其藥未熟時氣腥,候香氣發即熟,更以生油麻油二大升和合,又微火煎之,以意斟量得所,即納不津器中。服法:患大風者,用火為使,在室中看作小紙屋子,外燃火,令患人在紙屋中發汗,日服一大合,病人力壯,日二服,服之三七日,頭面疱瘡皆滅。若服諸丹石藥,熱發不得食熱物,著厚衣,臥厚床者,即兩人共服一劑。
白話文:
陳皮煎膏具有生肌長肉、止痛、消腫、補皮裂的功效。油麻雖然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,但古醫方多用它,無毒,滑腸胃,行風氣,久食會消瘦肌肉。生油麻性寒,炒熟則性熱。仙方中記載,用油麻蒸食可以辟穀,榨油則性寒,可治療發冷、滑精髓、臟腑燥渴等症,但會導致脾胃虛弱。油麻也能治療癰疽和熱病。《近效方》記載,婆羅門僧用油麻治療大風病,也能解丹石熱毒、熱風和手腳不遂。
製作方法:用硝石一大兩,生油麻二大升,放入鍋中,用土坯蓋住鍋口,用紙泥密封,防止氣體逸出,小火慢慢煎煮,當藥物未熟時氣味腥臭,待香氣散發即熟,再加入生油麻二大升,小火繼續煎煮,根據需要調整藥量,然後裝入不漏水的容器中。服用方法:患大風病者,用火為使,在室內搭建一個小型紙屋,在外面燃火,讓患者在紙屋中發汗,每天服用一大合,患者體力強壯者,每天服用兩次,連續服用三七天,頭面部疱瘡就會消失。若服用過丹石藥物,出現熱發、不能食用熱食、需要穿厚衣服、睡厚床等症狀,則兩人共同服用一劑。
服法同前,不用火為使,忌風二七日。若丹石發,即不用此法,但取一匙納口中,待消咽汁,熱除,忌如藥法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:蚰蜒入耳,以油麻油作煎餅枕臥,須臾蚰蜒自出而瘥。李元淳尚書在河陽日,蚰蜒入耳,無計可為,半月後腦中洪洪有聲,腦悶不可徹,至以頭自擊門柱,奏疾狀危極,因發御藥以療之,無瘥者。其為受苦不念生存,忽有人獻此方,乃愈。
外臺秘要:治胸喉間覺有症蟲上下,偏聞蔥、豉食香,此是發蟲。油煎蔥、豉令香,二日不食,開口而臥,將油、蔥、豉致口邊。蟲當漸出,徐徐以物引去之。又方:治傷寒。三五日忽有黃,則宜服此。取生烏麻油一盞,水半盞,雞子白一枚和之,熟攪令相勻,一服令盡。又方:《近效》治嘔。
白話文:
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,不用火來輔助,忌風二十七日。如果丹石發作,就不用這個方法,只要取一匙放入口中,待其溶化後咽下汁液,熱度消退後,就忌諱如同服藥一般。劉禹錫在《傳信方》中記載:蚰蜒入耳,可以用麻油做成煎餅枕著睡,不久蚰蜒就會自己爬出來而痊癒。李元淳尚書在河陽任職時,蚰蜒入耳,無計可施,半個月後腦中洪洪作響,頭昏腦脹難以忍受,甚至用頭猛烈撞擊門柱,病情危急,當時服用御藥治療也沒有好轉。他苦不堪言,幾乎絕望,突然有人獻上這個方子,才得以痊癒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胸喉間感覺有蟲子上下移動,聞到蔥、豉的味道就特別香,這是發蟲的症狀。用油煎蔥、豉,讓它香氣濃郁,連續兩天不食用,張開口睡覺,把油、蔥、豉放在嘴巴邊。蟲子就會逐漸出來,慢慢地用東西把它引出來。另一個方子是治療傷寒。如果病了三五天突然出現黃色,就應該服用這個方子。取生烏麻油一杯,水半杯,雞蛋清一個混合在一起,煮熟攪拌均勻,一次服用完畢。還有另一個方子,出自《近效》,用於治療嘔吐。
白油麻一大合,清酒半升,煎取三合,看冷熱得所,去油麻頓服之。又方:治小兒急疳瘡,嚼油麻令爛敷之。又方:治發症。欲得飲油一升,香澤煎之。大沙鑼貯,安病人頭邊,口鼻臨油上,勿令得飲及敷之鼻面,並令香氣,𦬸喚取飲不得,必當疲極眠睡,發症當從口出。煎油人等守視之,並石灰一裹,見症出,以灰粉手捉取症抽出,須臾抽盡,即是發也。
初從腹出,形如不流水中濃菜,隨髮長短,形亦如之,無忌。肘後方:治卒心痛。生油半合,溫服瘥。又方治豌豆瘡。服油麻一升,須利,即不生百漿,大效。經驗後方治蚰蜒、蜘蛛子咬人。用油麻研敷之瘥。孫真人同。孫真人《枕中記》云:麻油一升,薤白三斤,切納中油中,微火煎之,令薤黑,去滓,合酒服之半升三合,百脈血氣充盛。服金石人,先宜服此方。
白話文:
白油麻一兩,清酒半斤,煎煮至剩下一兩,等溫度適宜後,去除油麻,一次喝下。另外,治療小兒急疳瘡,可以將油麻嚼爛敷在患處。還有一種方法治療發症:取一升香油煎煮,用大沙鍋盛裝,放在病人頭邊,讓病人鼻子靠近油面,但不要讓油沾到鼻子或臉,並讓病人聞香氣,儘管病人想喝油,也絕對不能給他喝,直到病人疲倦極了睡著,發症才會從口中排出。煎油的人要時刻守著,準備一包石灰,當症狀出現時,用石灰粉手抓著將症狀抽出,很快就能完全抽出,這就是發症了。
剛開始從腹部排出,形狀像濃稠的菜湯,隨著發症長短,形狀也會相應變化,不用擔心。肘後方記載:治療突然心痛,可以服用半兩溫熱的油。還有治療豌豆瘡的方子:服用一升油麻,就能通便,百漿就不會再生成,效果顯著。經驗方記載治療蚰蜒、蜘蛛咬人的方法:用油麻研磨後敷在傷口上即可痊癒。孫真人也記載過類似的方子。孫真人《枕中記》記載:將一升麻油和三斤薤白切碎,放入油中,小火煎煮,直到薤白變黑,去除渣滓,與半斤酒混合服用,能使全身脈絡血氣充盈。服用金石藥物的人,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子。
斗門方:治產後脫腸不收。用油五斤煉熟,以盆盛後溫卻,令產婦坐油盆中,約一頓飯久。用皂角炙令脆,去粗皮為末。少許吹入鼻中令作嚏,立瘥,神效。博物志:積油滿百石則生火。武帝大始中,武庫火災積油所致。塞上方:治心痛,無問冷熱。一合生麻服。譚氏小兒方:治小兒軟癤。
焦炒油麻,從銚子中取,乘熱嚼吐敷之止。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心,發則氣絕,徐文伯視之曰:發瘕。以油灌之,吐物如發,引之長三尺,頭已成蛇,能動搖,懸之滴盡,唯一發。
衍義曰:白油麻,與胡麻一等,但以其色言之,此胡麻差淡,亦不全白。今人只謂之脂麻,前條已具。炒熟乘熱壓出油,而謂之生油,但可點照。須再煎煉,方:謂之熟油,始可食,復不中點照。亦一異也。如鐵自火中出而謂之生鐵,亦此義耳。
白話文:
產後脫腸不收時,可以用五斤油煉熟,讓產婦坐在溫熱的油盆中,約一個小時。然後將皂角烤脆,磨成粉,少許吹入鼻中,引發打噴嚏,就能治癒,效果神奇。古代文獻記載,油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自燃,武帝時期武庫火災就是因為油積累過多引發的。心痛時,不論寒熱,都可以服用生麻。小孩患軟癤,可以將油麻炒熟,趁熱從鍋中取出,嚼碎吐出敷在癤上,就能止住。宋明帝宮人患腰痛牽連心臟,發作時會氣絕,徐文伯診斷為發瘕,用油灌入,吐出如頭髮般的東西,長達三尺,頭部已成蛇形,能動,懸掛滴盡,只留下一個頭髮。
白油麻和胡麻一樣,只是顏色較淡,並不是完全白色。現在人們只稱它為脂麻,之前已經說明過。將炒熟的油麻趁熱壓出油,稱為生油,只能用來照明。需要再煎煉,才能稱為熟油,可以食用,但不能照明。這就像鐵從火中取出稱為生鐵一樣,都是同一原理。
3. 飴(音貽)糖
味甘,微溫。主補虛乏,止渴,去血。
陶隱居云:方:家用飴糖,乃云膠飴,皆是濕糖如厚蜜者,建中湯多用之。其疑強及牽白者,不入藥。今酒麴、糖用糵,猶同是米麥,而為中上之異。糖當以和潤為優,酒以醺亂為劣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飴即軟糖也,北人謂之餳。粳米、粟米、大麻、白朮、黃精、枳(音止)椇(音矩)子等並堪作之,唯以糯米作者入藥。孟詵云:餳糖,補虛,止渴,健脾胃氣,去留血,補中。
白話文:
糖味甘,性微溫,可以補虛乏、止渴、去血。古人認為,用於藥用的糖應該質地潤滑,而酒則因為容易使人昏亂,所以不如糖好。糖可以用糯米、粳米、粟米、大麻、白朮、黃精等原料製作,其中以糯米製成的糖最適合入藥。糖可以補虛、止渴、健脾胃,還能去瘀血,補益身體。
白者以蔓荊汁煮,頓服之。日華子云:益氣力,消痰止嗽並潤五臟。
食療:主吐血,健脾。凝強者為良。主打損瘀血,熬令焦,和酒服之,能下惡血。又,傷寒大毒嗽,於蔓荊、薤汁中煮一沸,頓服之。外臺秘要:誤吞錢。取飴糖一斤,漸漸盡食之,環及釵便出。肘後方:魚骨哽在喉中,眾法不能去。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。不出,大作丸用,妙。
衍義曰:飴糖,即餳是也,多食動脾風,今醫家用以和藥。糯與粟米作者佳,余不堪用,蜀黍米亦可造。不思食人少食之,亦使脾胃氣和。唐·白樂天詩一碟較牙餳者是此。
白話文:
白蔓荊汁煮沸後立即服用,可益氣力,消痰止嗽,滋養五臟。
蔓荊能止吐血,健脾,品質堅實者效果最佳。將蔓荊熬至焦黑,與酒同服,可排出瘀血。對於傷寒導致的劇烈咳嗽,可在蔓荊和薤白汁中煮沸後立即服用。誤吞錢幣,可服用一斤飴糖,逐漸吃完,錢幣就會排出。魚骨卡在喉嚨,其他方法無效,可用飴糖丸像雞蛋黃一樣大小吞服,若仍不行,可做成大丸服用,效果極佳。
飴糖即麥芽糖,多食易引起脾風,現代醫學常用於和藥。以糯米或小米製成的飴糖最佳,其他材料製作的飴糖不適合食用,蜀黍米亦可製作。不思飲食者少食飴糖,可使脾胃氣和。唐代白居易詩中提到的“一碟較牙餳”,指的就是飴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