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4)
卷第十 (4)
1. 烏頭
古今錄驗:治癰攻腫,若有息肉突出者。烏頭五枚,以苦酒三升,漬三日,洗之,日夜三、四度。楊氏產乳療耳鳴無晝夜。烏頭燒作灰,菖蒲等分為末,綿裹塞耳中,日再用,效也。唐·李寶臣為妭人置堇於液,寶臣飲之即喑,三日死。唐·武后置堇於食,賀蘭氏食之,暴死。
衍義曰:烏頭、烏喙、天雄、附子、側子,凡五等,皆一物也。只以大小、長短、似像而名之。後世補虛寒,則須用附子,仍取其端平而圓,大及半兩以上者,其力全不僭。風家即多用天雄,亦取其大者。以其尖角多熱性,不肯就下,故取敷散也。此用烏頭、附子之大略如此。餘三等,則量其材而用之。其炮製之法,經方已著。
白話文:
烏頭
古代的醫書《古今錄驗》記載:烏頭可以治療癰瘡和腫脹,如果長出像息肉一樣突出的東西,可以用烏頭五枚,用三升苦酒浸泡三天,然後用浸泡液清洗患處,早晚各洗三到四次。
楊氏的醫書記載,用烏頭治療產婦產後耳鳴,不分白天黑夜都有療效。方法是將烏頭燒成灰,與菖蒲磨成等量的粉末,用棉布包裹起來塞入耳朵中,每天使用兩次,就能見效。
唐朝李寶臣被人在酒裡下毒,毒藥是堇,李寶臣喝了之後立刻失聲,三天就死了。唐朝武則天在食物裡下毒,毒藥也是堇,賀蘭氏吃了之後,馬上暴斃。
關於烏頭、烏喙、天雄、附子、側子這五種藥材,實際上都是同一種植物。只是因為大小、長短、形狀不同,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名稱。後世用來補虛寒,就必須使用附子,而且要選用形狀端正、圓潤、個頭大、重量在半兩以上的,這樣藥力才不會減弱。治療風症時,大多使用天雄,也選用個頭大的。因為天雄的尖角部分藥性偏熱,有向上走的趨勢,所以用來敷散。這就是使用烏頭和附子的大致原則。至於其他三種(烏喙、側子),就根據藥材的大小來決定用量。至於炮製的方法,古代的醫方已經有記載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