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十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十 (2)

1. 附子

又方:治元臟傷冷及開胃。附子炮過,去皮尖,搗羅為未,以水兩盞,入藥二錢,鹽、蔥、棗、姜同煎,取一盞,空心服。大去積冷,暖下元,肥腸益氣,酒食無礙。簡要濟眾:治腳氣連腿腫滿,久不瘥方:黑附子一兩,去皮臍,生用搗為散,生薑汁調如膏,塗敷腫上。藥干再調塗之,腫消為度。

孫用和治大瀉霍亂不止。附子一枚重七錢,炮去皮臍,為末。每服四錢,水兩盞,鹽半錢,煎取一盞,溫服立止。張文仲療眼暴赤腫,磣痛不得開,又淚出不止。削附子赤皮末,如蠶屎,著眥中,以定為度。崔氏方療耳聾風,牙關急不得開方:取八角附子一枚,酢漬之三宿令潤,微削一頭納耳中,灸上十四壯,令氣通耳中,即瘥。孫兆口訣云治陰盛隔陽傷寒,其人必躁熱,而不欲飲水者是也。

宜服霹靂散:附子一枚,燒為灰存性,為末,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。此逼散寒氣,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,乃愈。又方:治頭痛。附子炮,石膏煅,等分為末。入腦、麝少許。茶、酒下半錢。修真秘旨:治頭風至驗。以附子一個,生去皮臍,用綠豆一合,同入銚子內,煮豆熟為度。

去附子服豆,即立瘥。每個附子,可煮五服,後為末服之。

白話文:

附子

還有一個方子,是用來治療元氣損傷、虛寒以及開胃的。將炮製過的附子,去除外皮和尖端,搗成粉末。用兩碗水,加入附子粉末二錢,加上鹽、蔥、棗、薑一起煎煮,煮剩一碗,空腹服用。這個方子能有效去除體內積寒,溫暖下腹部,使腸胃強健、增強氣力,讓人飲食不受影響。

《簡要濟眾》中記載:治療腳氣導致腿部腫脹,久治不癒的方子。用黑附子一兩,去除外皮和臍部,生用搗成粉末,用生薑汁調成膏狀,塗敷在腫脹的部位。藥膏乾了就再調製塗抹,直到腫脹消退。

孫用和治療腹瀉、霍亂不止的方子。用附子一枚,重七錢,炮製後去除外皮和臍部,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兩碗水,加入半錢鹽一起煎煮,煮剩一碗,溫熱服用,即可止瀉。

張文仲治療眼睛突然紅腫、刺痛難開、淚流不止的方子。將削下來的附子赤皮末,像蠶的糞便一樣大小,放入眼角,直到病症好轉為止。

崔氏的方子用來治療耳聾風,牙關緊閉不能打開的。取八角附子一枚,用醋浸泡三晚使其軟化,稍微削去一端,塞入耳中,然後在耳朵上方艾灸十四壯,讓氣血暢通,耳聾便會痊癒。

孫兆的口訣說,治療陰氣過盛而陽氣被隔絕的傷寒,患者會出現煩躁發熱,卻不想喝水的症狀。

適合服用霹靂散:將附子一枚燒成灰,保留藥性,磨成粉末,用蜂蜜水調和服用一次即可痊癒。這個方子可以逼散寒氣,然後讓熱氣向上運行而發汗,病就好了。

還有一個方子,治療頭痛。將炮製過的附子和煅燒過的石膏,等份磨成粉末,加入少許冰片和麝香,用茶或酒送服半錢。

《修真秘旨》中記載:治療頭風效果顯著。用附子一個,生用,去除外皮和臍部,和一合綠豆一起放入沙鍋中煮,煮到豆子熟爛為止。

去掉附子,服用煮熟的豆子,頭痛立刻就會好。每個附子,可以煮五次藥,之後再將附子磨成粉末服用。

2. 烏頭

味辛、甘,溫、大熱,有大毒。主中風惡風,洗洗出汗,除寒濕痹,咳逆上氣,破積聚寒熱,消胸上痰冷,食不下,心腹冷疾,臍間痛,肩胛痛,不可俯仰,目中痛,不可久視。又墮胎。其汁煎之,名射罔,殺禽獸。

射罔,味苦,有大毒。療屍疰症堅,及頭中風痹痛。一名奚毒,一名即子,一名烏喙。

臣禹錫等謹按中蠱通用藥云:射罔,溫,大熱。

烏喙(音諱),味辛,微溫,有大毒。主風濕,丈夫腎濕陰囊癢,寒熱歷節,制引腰痛,不能行步,癰腫膿結。又墮胎。生朗陵山谷,正月、二月採,陰乾。長三寸以上為天雄。(莽草為之使,反半夏、栝蔞、貝母、白蘞、白芨、惡藜蘆。)

陶隱居云:今採用四月烏頭與附子同根,春時莖初生。有腦形似烏鳥之頭,故謂之烏頭。有兩歧,共蒂狀如牛角,名烏喙。喙即烏之口也。亦以八月採,搗笮莖取汁,日煎為射罔。獵人以敷箭,射禽獸,中人亦死,宜速解之。唐本注云:烏喙,即烏頭異名也。此物同苗,或有三歧者,然兩歧者少。

縱夫雄、附子有兩歧者,仍依本名。如烏頭兩歧,即名烏喙,天雄、附子若有兩歧者,復云何名之?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烏頭一名莨,一名千秋,一名毒公,一名果負,一名耿子。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:甘,有毒。正月始生,葉厚,莖方中空,葉四四相當,與蒿相似。

又云烏喙,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:有毒。十月採。形如烏頭,有兩歧,相合如烏之喙,名曰馬喙也。所畏、惡、使,盡與烏頭同。爾雅云:芨,董草。注:即烏頭也,江東呼為堇(音靳)。崔實四民月令云:三月可採烏頭。藥性論云:烏頭,使,遠志為之使,忌豉汁,味苦、辛,大熱,有大毒。

能治惡風憎寒,濕痹逆氣,冷痰包心,腸腹㽲痛,痃癖氣塊,益陽事,中風洗洗惡寒,除寒熱,主胸中痰滿,冷氣,不下食,治咳逆上氣,治齒痛,破積聚寒,主強志。又云烏喙,使,忌豉汁,味苦、辛,大熱。能治男子腎氣衰弱,陰汗,主療風溫濕邪痛,治寒熱癰腫歲月不消者。

陳藏器云:射罔本功外。主瘻瘡,瘡根結核,瘰癧,毒腫及蛇咬。先取藥塗肉四畔,漸漸近瘡,習習逐病至骨。瘡有熟膿及黃水出,塗之。若無膿水,有生血,及新傷肉破,即不可塗,立殺人。亦如殺走獸,敷箭鏃射之,十步倒也。日華子云:土附子,味㿌、辛,熱,有毒。

生去皮,搗濾汁澄清,旋添,曬乾取膏,名為射罔。獵人將作毒箭使用,或中者,以甘草、藍青、小豆葉、浮萍,冷水、薺苨,皆可御也。

圖經文具側子條下。

聖惠方:治風,腰腳冷痹疼痛。用川烏頭三分去皮臍。生搗羅,釅醋調塗於故帛上敷之,須臾痛止。又方:治久疥癬方:用川烏頭七枚,生用搗碎,以水三大盞,煎至一大盞,去滓,溫洗之。外臺秘要:治頭風頭痛。臘月烏頭一升,炒令黃,末之,絹袋盛,酒三升浸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烏頭,味道辛辣、甘甜,藥性溫熱且非常燥熱,具有劇毒。主要用於治療中風怕風、洗浴後出汗不止,能去除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,以及咳嗽氣喘、胸腹積聚的寒熱病症,還能消除胸部冷痰、食慾不振、心腹冷痛、肚臍周圍疼痛、肩胛疼痛,導致身體無法彎腰仰頭,眼睛疼痛無法長時間看東西。此外,還能墮胎。將烏頭汁熬製成膏,就叫做射罔,可用來殺死禽獸。

射罔,味道苦澀,有劇毒。可用於治療因屍毒引起的疾病,以及頭部中風麻痺疼痛。它還有其他的名稱,例如奚毒、即子、烏喙。

臣禹錫等人根據醫書記載,認為射罔藥性溫熱且非常燥熱。

烏喙(讀音同「諱」),味道辛辣,藥性微溫,具有劇毒。主要用於治療風濕、男性陰囊濕癢、寒熱交替引起的關節疼痛、腰痛導致無法行走、癰腫化膿等疾病。此外,也能墮胎。烏喙生長在朗陵山谷,在農曆正月、二月採摘,陰乾。長度超過三寸的叫做天雄。(它需要與莽草一起使用,並且不能與半夏、栝樓、貝母、白蘞、白芨、藜蘆一同服用。)

陶弘景說:現在使用的是農曆四月的烏頭,與附子同根生長,在春天時長出莖。它有像鳥頭的形狀,所以叫做烏頭。有的有兩個分叉,共用一個蒂,形狀像牛角,叫做烏喙。喙就是鳥嘴的意思。也在農曆八月採摘,搗碎後榨汁,在太陽下熬製成射罔。獵人將其塗抹在箭上,射殺禽獸,射中人也會致死,必須趕快解毒。唐代的註解說:烏喙就是烏頭的別名。這種植物可能同一株長有三個分叉,但兩個分叉的比較少見。

即使天雄、附子有兩個分叉,仍然按照原來的名稱稱呼。如果烏頭有兩個分叉,就叫做烏喙,如果天雄、附子有兩個分叉,又該怎麼稱呼呢?臣禹錫等人根據吳氏的說法,烏頭又叫做莨、千秋、毒公、果負、耿子。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認為它味甘,有毒。農曆正月開始生長,葉片厚實,莖是方形中空的,葉片四片相對生長,與蒿草相似。

又說烏喙,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黃帝認為它有毒。在農曆十月採摘。形狀像烏頭,有兩個分叉,合在一起像鳥嘴,所以叫做馬喙。它的禁忌、厭惡和使藥都與烏頭相同。《爾雅》中說:芨就是董草。註解說:就是烏頭,江東地區稱它為堇。崔實的《四民月令》中說:農曆三月可以採摘烏頭。《藥性論》中說:烏頭,需要遠志來引導藥性,忌與豆豉同食,味道苦澀、辛辣,藥性非常燥熱,具有劇毒。

能夠治療因風邪引起的怕冷,濕痹麻木、氣逆、冷痰包心、腸腹絞痛、腹部腫塊,還能增強性功能。對於中風後身體發冷、消除寒熱病症、治療胸部痰滿、寒氣,以及食慾不振、咳嗽氣喘、牙痛、消除積聚的寒氣都有療效,還能增強人的意志。又說烏喙,忌與豆豉同食,味道苦澀、辛辣,藥性非常燥熱。能夠治療男性腎氣衰弱、陰囊出汗,以及風邪引起的關節疼痛,還能治療因寒熱引起的癰腫,經久不癒的疾病。

陳藏器說:射罔除了原本的功效外,還能治療瘻瘡、瘡根結核、瘰癧、毒腫以及蛇咬傷。先將藥塗抹在瘡的周圍,逐漸向瘡口靠近,使藥力慢慢深入到骨頭。如果瘡口有膿液或黃水流出,就可以塗抹。如果沒有膿液或黃水,有新生血液,以及新傷的肉破裂,就不能塗抹,會立即致命。它就像殺死走獸一樣,塗抹在箭頭上射出,十步就會倒下。日華子說:土附子,味道澀、辛辣,藥性燥熱,有毒。

將新鮮的土附子去皮,搗碎後過濾取汁,澄清後加入其他藥材,曬乾製成膏狀,就叫做射罔。獵人將其用作毒箭,如果被射中,可以用甘草、藍青、小豆葉、浮萍、冷水、薺苨等解毒。

詳細的圖文說明,在側子這一條目下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風寒引起的腰腿麻木疼痛,使用三分川烏頭,去皮臍,搗成粉末,用濃醋調勻後塗在布帛上敷於患處,很快就能止痛。另一個方子:治療頑固的疥癬,使用七枚生川烏頭,搗碎後,加三大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除藥渣,用溫水洗浴患處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頭風頭痛,在臘月取一升烏頭,炒至黃色後磨成粉末,用絹袋裝好,用三升酒浸泡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