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14)

1. 林檎

味酸、甘,溫。不可多食,發熱澀氣,令人好睡,發冷痰,生瘡癤,脈閉不行。其樹似柰樹,其形圓如柰。六月、七月熟,今在處有之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林檎,主止消渴。陳士良云:此有三種,大長者為柰;圓者林檎,夏熟;小者味澀為梣,秋熟。日華子云:林檎無毒,下氣,治霍亂肚痛,消痰。

圖經曰:林檎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在處有之。或謂之來禽,木似柰,實比柰差圓,六、七月熟。亦有甘、酢二種。甘者早熟,而味脆美;酢者差晚,須熟爛乃堪啖。病消渴者,宜食之,亦不可多,反令人心中生冷痰,今俗間醫人亦干之。入治傷寒藥,謂之林檎散

食療云:溫。主谷痢、泄精。東行根治白蟲、蛔蟲。消渴,好睡,不可多食。又,林檎味苦、澀,平,無毒。食之閉百脈。食醫心鏡:治水痢。以十枚半熟者,以水一升,煎取一升,和林檎,空心食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痢。林檎、構子杵取汁服,以意多與服之,瘥。又方:小兒閃癖,頭髮堅黃,瘰癧羸瘦。杵林檎末,以和醋敷上,癖和移處,就敷之。

2. 李核仁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僵仆躋瘀血,骨痛。

根皮,大寒,主消渴,止心煩,逆奔氣。

,味苦,除痼熱,調中。

陶隱居云:李類又多,京口有麥李,麥秀時熟,小而甜脆,核不入藥。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,解核如杏子者為佳。凡實熟食之皆好,不可合雀肉食;又不可臨水上啖之。李皮水煎含之,療齒痛佳。今按別本注云:李類甚多,有綠李、黃李、紫李、朱李、水李,並堪食。味極甘美,其中仁不入藥用。

有野李,味苦,名郁李子,核仁入藥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休,無實李。痤,接慮李。駁,赤李。釋曰:李之無實者名休。郭云:一名趙李。痤,接慮李。郭云:今之麥李,與麥同熟,因名云。李之子赤者名駁。藥性論云:李核仁,臣。治女子小腹腫滿。主踒折骨疼肉傷,利小腸,下水氣,除腫滿。

又云李根皮,使。苦李者入用,味鹹。治腳下氣,主熱毒煩躁。根煮汁,止消渴。孟詵云:李,主女人卒赤白下,取李樹東面皮,去皴皮,炙令黃香,以水三升,煮汁去滓服之。日再驗。謹按生子亦去骨節間勞熱,不可多食。臨水食令人發痰瘧。又牛李,有毒。煮汁使濃含之。

治䘌齒,脊骨有疳蟲,可後灌此汁,更空腹服一盞。其子中仁,主鼓脹。研和麵作餅子,空腹食之,少頃當瀉矣。日華子李,溫,無毒。益氣,多食令人虛熱。又云李樹根,涼,無毒。主赤白痢,濃煎服。華,平,無毒。治小兒壯熱,痁疾,驚癇,作浴湯。

圖經曰:李核仁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處處有之。李之類甚多,見《爾雅》者有:休,無實李。李之無實者,一名趙李。痤(祖和切),接慮李,即今之麥李,細實有溝道,與麥同熟,故名之。駁,赤李。其子赤者是也。又有青李、綠李、赤李、房陵李、朱仲李、馬肝李、黃李,散見書傳。

美其味之可食。陶隱居云:皆不入藥用。用姑熟所出南居李,解核如杏子者為佳。今不復識此,醫家但用核若杏子形者。根皮亦入藥用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面䵟黑子,取李核中仁,去皮細研,以雞子白和如稀餳塗,至晚每以淡漿洗之後塗胡粉,不過五、六日有效。慎風。

孫真人肝病宜食。食醫心鏡:李,味酸,無毒。主除固熱調中。黃帝云:李不可和蜜食,食之損五臟。

衍義曰:李核仁,其窠大者高及丈,今醫家少用。實合漿水食,令人霍亂,澀氣。而然今畿小窯鎮一種最佳,堪入貢。又有御李,子如櫻桃許大,紅黃色,先諸李熟。此李品甚多,然天下皆有之。所以比賢士大夫盛德及天下者,如桃李無處不芬芳也。別本注云:有野李,味苦,名郁李子,核仁入藥。此自是郁李仁,別是一種,在木部中第十四卷,非野李也。

3. 楊梅

味酸,溫,無毒。主去痰,止嘔噦,消食,下酒,干作屑,臨飲酒時服方寸匕,止吐酒。多食令人發熱。其樹若荔枝樹,而葉細陰青。其形似水楊子,而生青熟紅。肉在覈上,無皮殼。生江南、嶺南山谷。四月、五月採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楊梅,和五臟,能滌腸胃,除煩憒惡氣,切不可多食。甚能損齒及筋,亦能治痢。燒灰服之。日華子云:楊梅,熱,微毒。療嘔逆吐酒。皮、根煎湯洗惡瘡疥癩。忌生蔥。

圖經文具梅實條下。

陳藏器:止渴。張司空云:地瘴無不生楊梅者。信然矣。食療溫。和五臟腹胃,除煩憒惡氣,去痰實。亦不可久食,損齒及筋也,甚能下痢。又,燒為灰,亦斷下痢。甚酸美,小有勝白梅。又,白梅未乾者,常含一枚,咽其液,亦通利五臟,下少氣。若多食之,損人筋骨。其酸醋之物,自是土使然。

若南方:人北居,杏亦不食;北地人南住,梅乃啖多。豈不是地氣鬱蒸,令人煩憒,好食斯物也。經驗後方:主一切傷損不可者瘡,止血生肌,無瘢痕,絕妙。和鹽核杵之如泥,成挺子,竹筒中收。遇破即填,小可即敷之,此藥之功神聖。宋齊丘化書梅接杏而本強者,其實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