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36)

1. 馬蘭

味辛,平,無毒。主破宿血,養新血,合金瘡,斷血痢,蠱毒,解酒疸,止鼻衄,吐血及諸菌毒。生搗敷蛇咬。生澤旁,如澤蘭氣臭,楚詞以惡草喻惡人。北人見其花呼為紫菊,以其花似菊而紫也。又山蘭,生山側,似劉寄奴,葉無椏,不對生,花心微黃赤,亦大破血,下俚人多用之。(新補,見陳藏器及日華子。)

圖經文具澤蘭條下。

白話文:

馬蘭味辛性平,無毒。能消除陳舊瘀血,滋養新血,治療金屬所傷的瘡傷,止血痢,治療蠱毒,解酒黃疸,止鼻出血、吐血以及各種毒菌感染。鮮馬蘭搗碎敷在蛇咬傷處。它生長在水澤邊,氣味像澤蘭一樣有些臭,楚辭中用它比喻惡人。北方人看到它的花,叫它紫菊,因為它的花像菊花一樣,而且是紫色的。還有一種山蘭,生長在山坡上,樣子像劉寄奴,葉子沒有分叉,不成對生長,花蕊略帶黃紅色,也能很好地破血,民間常用它。(這是新補充的內容,見於陳藏器和《日華子本草》的記載。)圖經記載的內容在澤蘭條目下。

2. 使君子

味甘,溫,無毒。主小兒五疳,小便白濁,殺蟲,療瀉痢。生交、廣等州。形如梔子,稜瓣深而兩頭尖,亦似訶梨勒而輕。俗傳始因潘州郭使君,療小兒多是獨用此物,後來醫家因號為使君子也。(今附)

圖經曰:使君子,生交、廣等州,今嶺南州郡皆有之,生山野中及水岸。其葉青,如兩指頭,長二寸。春莖作藤,如手指,三月生花,淡紅色,久乃深紅,有五瓣。七、八月結子如拇指,長一寸許,大類梔子而有五稜,其殼青黑色,內有仁,白色,七月採實。

衍義曰:使君子,紫黑色,四稜高,瓣深。今《經》中謂之稜瓣深。似令人難解。秋末冬初,人將入鼎、澧。其味如椰子肉。《經》不言用仁,為復用皮。今按文味甘即是用肉,然難得仁,蓋絕小。今醫家或兼用殼。

白話文:

使君子味甘性溫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五疳、小便白濁,具有殺蟲和治療瀉痢的功效。它生長在交州、廣州等地。形狀像梔子,棱角深且兩端尖,也像訶梨勒但較輕。民間相傳,最初是由潘州的郭使君用它治療小兒疾病,多單獨使用此藥,後來醫家因此稱它為使君子。

使君子生長在交州、廣州等地,現在嶺南各州郡都有,生長在山野和水邊。葉子青綠,像兩個手指頭那麼寬,長約二寸。春天莖蔓像手指一樣粗,三月開花,花淡紅色,後來變成深紅色,有五個花瓣。七、八月結果,果實像拇指大小,長約一寸,很像梔子但有五個棱角,果殼青黑色,裡面有白色的果仁,七月採收果實。

使君子果實呈紫黑色,有四個高聳的棱角,瓣深。古籍中所說的「稜瓣深」,可能讓人難以理解。秋末冬初,果實成熟。它的味道像椰子肉。古籍中沒有說明是用果仁還是果皮,實際上是用果肉。但果仁很少,很難取得。現在醫生有時會同時使用果殼和果肉。

3. 乾薹

味鹹,寒。一云溫。主痔,殺蟲及霍亂嘔吐不止,煮汁服之。又心腹煩悶者,冷水研如泥,飲之即止。又發諸瘡疥,下一切丹石,殺諸藥毒。不可多食,令人痿黃少血色,殺木蠹蟲,納木孔中,但是海族之流,皆下丹石。(新補,見孟詵、陳藏器、日華子。)

白話文:

乾薹味鹹性寒(也有人說性溫)。主治痔瘡,能殺蟲,治療霍亂嘔吐不止(可將其煮汁服用)。此外,對於心腹煩悶者,可以將其研磨成泥狀,用冷水沖服,即可止住煩悶。還能治療瘡疥等皮膚病,並能解一切丹石(礦物藥)之毒,以及其他藥物的毒性。但不可多食,否則會導致身體虛弱、皮膚發黃、面色萎黃貧血。乾薹還能殺死蛀蟲,可將其塞入木材的孔洞中。凡是海產類的毒素,它都能夠解毒。

4. 百脈根

味甘、苦,微寒,無毒。主下氣,止渴去熱,除虛勞,補不足。酒浸,若水煮,丸散兼用之。出肅州、巴西。

唐本注云:葉似苜蓿,花黃,根如遠志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百脈根味甘苦,性微寒,無毒。能降氣消脹,止渴解熱,治療虛勞,以及補益不足之症。可以用酒浸泡,或用水煮沸,可以製成丸劑或散劑服用。產於肅州、巴西。

據唐代的本草書記載:百脈根的葉子像苜蓿,花是黃色的,根部則像遠志。二月份和八月份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
5. 白豆蔻

味辛,大溫,無毒。主積冷氣,止吐逆反胃,消穀下氣。出伽古羅國,呼為多骨。形如芭蕉,葉似杜若,長八、九尺。冬夏不凋,花淺黃色,子作朵如葡萄,其子初出微青,熟則變白,七月採。(今附)

圖經曰:白豆蔻,出伽古羅國,今廣州、宜州亦有之,不及蕃舶者佳。苗類芭蕉,葉似杜若,長八、九尺而光滑,冬夏不凋,花淺黃色,子作朵如葡萄,生青熟白,七月採。張文仲治胃氣冷,吃食即欲得吐。以白豆蔻子三枚,搗篩更研細,好酒一盞,微溫調之,並飲三、兩盞佳。又有治嘔吐白朮等六物湯,亦用白豆蔻,大抵主胃冷,即宜服也。

白話文:

白豆蔻味辛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溫散寒邪,止吐止嘔,降逆氣,促進消化。原產自伽古羅國,當地人稱之為多骨。植株外形像芭蕉,葉子像杜若,高度約八九尺。四季常青,花朵呈淺黃色,果實一簇簇的像葡萄,果實初生時略帶青色,成熟後變白,七月採收。

圖書記載:白豆蔻產自伽古羅國,現在廣州、宜州也種植,但品質不如從外國進口的優良。植株像芭蕉,葉子像杜若,高度約八九尺,葉面光滑,四季常青,花朵呈淺黃色,果實一簇簇的像葡萄,果實初生時青色,成熟後變白,七月採收。張文仲醫師曾用白豆蔻治療胃寒導致吃東西就吐的症狀:取白豆蔻三枚,搗碎研磨成細粉,用溫酒一盞調服,服用兩三盞效果最佳。另外還有治療嘔吐的白朮等六味藥湯也使用白豆蔻,總之,凡是胃寒的症狀,都很適合服用白豆蔻。

6. 地筍

溫,無毒。利九竅,通血脈,排膿治血,止鼻洪吐血,產後心腹痛,一切血病。肥白人、產婦可作蔬菜食,甚佳。即澤蘭根也。(新補,出陳藏器及日華子。)

白話文:

地筍性溫和,無毒。它可以暢通九竅,促進血液循環,排出膿液,治療出血,例如止住鼻出血和吐血,以及產後的心腹疼痛和各種出血疾病。肥胖的人和產婦可以將它當作蔬菜食用,效果很好。地筍就是澤蘭的根。(此記載參考了陳藏器和日華子的著作。)

7. 海帶

催生,治婦人及療風。亦可作下水藥。出東海水中石上,比海藻更粗,柔韌而長,今登州人干之以苴束器物。(新定)

白話文:

海帶可以催生,治療婦科疾病和風濕病。也能作為瀉下藥物使用。它生長在東海海水中岩石上,比海藻粗大,柔軟而長,現在登州人把它曬乾後用來捆綁器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