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35)

1. 爵床

味鹹,寒,無毒。主腰脊痛,不得著床,俯仰艱難,除熱,可作浴湯。生漢中川穀及田野。

唐本注云:此草似香葇,葉長而大,或如荏且細。生平澤熟田近道旁,甚療血脹下氣。又主杖瘡,汁塗立瘥。俗名赤眼老母草。今按別本注云:今人名為香蘇。

白話文:

爵床味鹹性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腰脊疼痛、無法躺臥、翻身困難等症狀,此外還能清熱,可用於藥浴。它生長在漢中的山谷和田野裡。

古籍記載:這種草本植物外形類似香薷,葉片較長且大,也有像荏的細小葉片。它生長在濕潤的田地、路旁等處,非常有效地治療血腫和下氣不暢。還能治療杖傷,將汁液塗抹傷口就能很快痊癒。民間俗稱它為赤眼老母草。現在有些書籍記載,它也被稱為香蘇。

2. 井中苔及萍

大寒。主漆瘡,熱瘡,水腫。井中藍,殺野葛、巴豆諸毒。

陶隱居云:廢井中多生苔、萍,及磚土間生雜草、菜藍,既解毒,在井中者彌佳。不應復別是一種名井中藍。井底泥至冷,亦療湯火灼瘡。井華水,又服煉法用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井中苔及萍,味苦。日華子云:無毒。

《圖經》文具海藻條下。

白話文:

大寒時節,井中苔和萍能治療漆瘡、熱瘡和水腫。井中的藍藻可以解野葛、巴豆等毒。

陶弘景說:廢棄的井裡常長苔、萍,磚瓦縫隙中也生長雜草、藍藻,這些都有解毒功效,尤其是在井裡生長的更有效。不應該另外再有一種叫做「井中藍」的植物。井底的泥土非常冰冷,也能治療湯火灼傷。井水,也有熬煉後服用的方法。臣禹錫等人謹慎查閱蜀地本草記載:井中苔和萍,味道苦,但日華子認為它無毒。《圖經本草》中在海藻的條目下有相關記載。

3. 茅香花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中惡,溫胃止嘔吐,療心腹冷痛。苗、葉可煮作浴湯,辟邪氣,令人身香。生劍南道諸州。其莖、葉黑褐色,花白,即非白茅香也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茅香,味甘,平。生安南,如茅根。日華子云:白茅香花塞鼻洪,敷久不合灸瘡,罯刀箭瘡,止血並痛。煎湯止吐血,鼻衄。

圖經曰:茅香花,生劍南道諸州,今陝西、河東、京東州郡亦有之。三月生苗,似大麥。五月開白花,亦有黃花者。或有結實者,亦有無實者,並正月、二月採根,五月採花,八月採苗。其莖、葉黑褐色而花白者,名白茅香也。

陳藏器:白茅香,味甘,平,無毒。主惡氣,令人身香美煮服之,主腹內冷痛。生安南,如茅根,作浴用之。海藥云: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廣南山谷,味甘,平,無毒。主小兒遍身瘡疱,以桃葉同煮浴之,合諸名香甚奇妙,尤勝舶上來者。肘後方:治熱淋。取白茅根四斤銼之,以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令冷,仍暖飲之。

日三服。又方: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。取白茅根燒末,脂膏和塗之,亦治因風致腫。

衍義曰:茅草,花白,根如茅,但明潔而長,皆可作浴湯,同藁本尤佳。仍入印香中,合香附子用。

白話文:

茅香花味苦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中惡,溫暖胃部止嘔吐,治療心腹冷痛。它的莖葉可以煮水沐浴,去除邪氣,使人體香。主要生長在劍南道等地。莖葉黑褐色,花白色,這並非真正的白茅香。(此為補充說明)

據陳藏器記載:茅香味甘性平。生長在安南,像茅根一樣。日華子記載:白茅香的花可以塞鼻止血,久敷不癒合的瘡瘍,以及刀箭傷,止血止痛。煎湯服用可以止吐血、鼻出血。

圖經記載:茅香花生長在劍南道等地,現在陝西、河東、京東等州郡也有。三月發芽,像大麥;五月開花,花色有白色和黃色;有的結果,有的不結果。正月二月採根,五月採花,八月採苗。莖葉黑褐色而花白色的,叫做白茅香。

陳藏器記載:白茅香味甘性平,無毒。能治療惡氣,使人體香,煮水服用能治療腹內冷痛。生長在安南,像茅根一樣,可作沐浴之用。《廣志》記載:生長在廣南山谷,味甘性平,無毒。主治小兒全身瘡瘍,可以用桃葉一起煮水沐浴,與其他香料一起使用效果更佳,比國外進口的還好。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熱淋,用白茅根四斤切碎,加水一斗五升,煮成五升,放涼後溫服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方:治療竹木刺入肉中,用白茅根燒成灰,加脂膏調和塗抹,也能治療因風引起的腫痛。

衍義記載:茅草的花是白色的,根像茅根,但更潔白修長,都可以用來煮水沐浴,與藁本一起使用效果更佳。也可用於製作香料,與香附子一起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