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34)

1. 土馬鬃

治骨熱敗煩,熱毒壅,衄鼻。所在背陰古牆垣上有之。歲多雨則茂盛。世人或便以為垣衣,非也。垣衣生垣牆之側,此物生垣牆之上,比垣衣更長,大抵苔之類也。以其所附不同,故立名與主療亦異。在屋則謂之屋遊、瓦苔;在牆垣則謂之垣衣、土馬鬃;在地則謂之地衣;在井則謂之井苔;在水中石上則謂之陟釐。土馬鬃,近世常用,而諸書未著,故附新定條焉。

(新定)

白話文:

土馬鬃能治療骨頭發熱、煩躁不安,以及因熱毒鬱積導致的鼻出血。它生長在背陰潮濕的古老牆垣上,雨水豐沛的年份長勢茂盛。有些人誤把它當作垣衣,其實不然。垣衣長在牆壁旁邊,而土馬鬃則生長在牆壁上面,比垣衣更長,大致屬於苔蘚類植物。由於它們附著的場所不同,所以名稱和藥效也各異。生長在屋頂上的叫屋遊、瓦苔;生長在牆垣上的叫垣衣、土馬鬃;生長在地上的叫地衣;生長在井裡的叫井苔;生長在水中石頭上的叫陟釐。土馬鬃近來常用於治療疾病,但古代醫書上沒有記載,因此特地新增此條記錄。

2. 蜀羊泉
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頭禿惡瘡,熱氣,疥瘙痂癬蟲,療齲齒,女子陰中內傷,皮間實積。一名羊泉,一名羊飴。生蜀郡川穀。

陶隱居云:方藥亦不復用,彼土人時有采識者。唐本注云:此草俗名漆姑。葉似菊,花紫色,子類枸杞子,根如遠志,無心有糝。苗主小兒驚,兼療漆瘡,生毛髮,所在平澤皆有之。今按別本注云:今處處有,生陰濕地,三月、四月採苗、葉、陰乾之。

白話文:

蜀羊泉味苦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頭禿、惡瘡、熱氣、疥瘡、癬、蟲咬、蛀牙,以及女性陰部內傷和皮膚腫塊。它還有羊泉、羊飴兩個名稱,生長在蜀郡的山谷。

陶弘景說:現在藥方中很少使用了,只有當地人才偶爾會採集和辨識它。唐代的注釋說:這種草藥俗名叫漆姑,葉子像菊花,花是紫色的,種子像枸杞子,根像遠志,沒有木質中心,而是鬆軟的。它的嫩芽可以治療小兒驚癇,還能治療漆瘡,促進毛髮生長,平坦濕潤的地方都能找到。現在根據其他版本的注釋來看,蜀羊泉各地都有,生長在陰濕的地方,在三月、四月採集它的嫩芽和葉子,陰乾備用。

3. 菟葵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下諸石五淋,止虎、蛇毒。

唐本注云:苗如石龍芮,葉光澤,花白似梅,莖紫色,煮汁極滑,堪啖。《爾雅·釋草》:一名莃,所在平澤皆有,田間人多識之。今按別本注云:蛇、虎毒,諸瘡,搗汁飲之,及塗瘡能解毒止痛,六月、七月採莖,葉,曝乾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莃,菟葵。注:頗似葵而小,葉狀如藜,有毛,汋啖之,滑疏。汋,煮也。

圖經文具第二十七卷冬葵條下。

衍義曰:菟葵,綠葉如黃蜀葵,花似拗霜甚雅,形如至小者初開單葉蜀葵。有檀心,色如牡丹姚黃蕊,則蜀葵也。唐·劉夢得還京云:唯菟葵、燕麥,動搖春風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菟葵味甘,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各種尿路結石和尿頻,也能解治虎、蛇之毒。

古籍記載,菟葵的莖葉像石龍芮,葉子光亮,花白色像梅花,莖是紫色的,煮熟後汁液很黏滑,可以食用。《爾雅》中也記載,菟葵也叫莃,生長在平地澤地,農民都很熟悉。其他古籍記載,菟葵的汁液可以內服或外敷,治療蛇、虎咬傷及各種瘡瘍,具有解毒止痛的功效。六月、七月採收莖葉曬乾備用。

另外,《圖經本草》也記載了菟葵,其葉子像黃蜀葵,花朵像霜後的花朵,非常雅致,形狀像很小的蜀葵初開時單葉的樣子。花蕊中心顏色像牡丹的姚黃色,這是蜀葵的特徵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「唯菟葵、燕麥,動搖春風者是也」,也提到了菟葵。

4. 蔛草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暴熱喘息,小兒丹腫。一名蔛榮。生水旁。

唐本注云:葉圓似澤瀉而小。花青白,亦堪啖。所在有之。今按別本注云:江南人用蒸魚,食之甚美。五月、六月採莖、葉。曝乾。(唐本先附)

白話文:

蔛草味甘、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突然發生的高熱和喘息,以及小兒丹毒腫脹。它也叫做蔛榮,生長在水邊。

據唐代的註解記載:蔛草的葉子圓形,像澤瀉但較小;花朵青白色,也可以食用。各地都有生長。其他版本的註解則提到:江南地區的人用它來蒸魚,味道很好。 五月、六月採收它的莖葉,曬乾備用。

5. 鱧腸

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血痢。針灸瘡發,洪血不可止者,敷之立已。汁塗發眉,生速而繁。生下濕地。

唐本注云:苗似旋覆,一名蓮子草,所在坑渠間有之。今按別本注云: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作膏點鼻中,添腦。日華子云:排膿止血,通小腸,長鬚發,敷一切瘡並蠶瘑。

圖經曰:鱧腸,即蓮子草也。舊不載所出州郡,但云生下濕地。今處處有之,南方尤多。此有二種:一種葉似柳而光澤,莖似馬齒莧,高一、二尺許,花細而白,其實若小蓮房。蘇恭云:苗似旋覆者是也,一種苗梗枯瘦,頗似蓮花而黃色,實亦作房而圓,南人謂之蓮翹者。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,須臾而黑,故多作烏髭發藥用之,俗謂之旱蓮子。

三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亦謂之金陵草。見孫思邈《千金·月令》,云:益髭發,變白為黑。金陵草煎方:金陵草一秤,六月以後收採,揀擇無泥土者,不用洗,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,爛搗研,新布絞取汁,又以紗絹濾令滓盡,納通油器缽盛之,日中煎五日;又取生薑一斤絞汁,白蜜一斤,合和,日煎中,以柳木篦攪勿停手,令勻調。又置日中煎之,令如稀餳,為藥成矣。

每旦日及午後各服一匙,以溫酒一盞化下。如欲作丸,日中再煎,令可丸,大如梧子,依前法酒服三十丸。及時多合製為佳。其效甚速。

白話文:

鱧腸味甘酸,性平,無毒。主治血痢。針灸後瘡口出血不止,敷上即可止血。汁液塗抹眉毛,能使眉毛快速濃密生長。它生長在潮濕的地方。

古籍記載,鱧腸的莖葉像旋覆花,也叫蓮子草,常見於坑渠等地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陰乾。據說將它製成膏狀塗抹鼻腔,加入腦麝,能治療鼻疾。它具有排膿止血、通利小腸、促進鬚髮生長、治療各種瘡瘍及蠶蝕性皮膚病的功效。

圖經記載,鱧腸就是蓮子草。古籍未記載產地,只說生長在潮濕的地方。現在各地都有,南方尤其多。它有兩種:一種葉子像柳葉,表面光滑,莖像馬齒莧,高約一到兩尺,花小而白,果實像小蓮蓬;另一種莖葉枯瘦,略似蓮花,呈黃色,果實也結成圓形的蓮蓬,南方人稱之為蓮翹。這兩種植物的莖葉都含有汁液,汁液很快就會變黑,因此常被用作烏髮藥,民間也稱它為旱蓮子。

三月和八月採收,陰乾。它也叫金陵草。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月令》記載,金陵草可以滋養鬚髮,使白髮變黑。金陵草煎劑的製作方法是:取一斤金陵草(六月以後採收,挑選乾淨無泥土的,不用清洗,必須是青嫩的,不含黃葉),搗爛研磨,用新布絞取汁液,再用紗布過濾,濾去渣滓,放入油器或瓷缽中,放在太陽下煎煮五天;再取一斤生薑絞汁,一斤白蜜,混合在一起,放在太陽下煎煮,用柳木篦子不斷攪拌,使之均勻;繼續放在太陽下煎煮,直至濃稠如稀蜜,藥就製成了。

每天早晚各服用一匙,用溫酒送服。如果想做成藥丸,繼續在太陽下煎煮,使其可以製成藥丸,藥丸大小如梧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酒送服。最好現採現製,效果更好,見效很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