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10)

1. 乳柑子

味甘,大寒。主利腸胃中熱毒,解丹石,止暴渴,利小便。多食令人脾冷,發痼癖、大腸泄。又有沙柑、青柑、山柑,體性相類,唯山柑皮療咽喉痛,效;余者皮不堪用。其樹若桔樹,其形似桔而圓大,皮色生青、熟黃赤。未經霜時尤酸,霜後甚甜,故名柑子。生嶺南及江南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出西戎者佳。日華子云:冷,無毒。皮炙作湯,可解酒毒及酒渴,多食發陰汗。

圖經文具桔柚條下。

陳藏器:產後肌浮,柑皮為末,酒下。聖惠方:治酒毒,或醉昏悶、煩渴,要易醒方:取柑皮二兩,焙乾為末,以三錢匕,水一中盞,煎三、五沸,入鹽,如茶法服,妙。食療寒。堪食之。其皮不任藥用,食多令人肺燥、冷中、發痃癖。經驗後方:獨醒湯:柑子皮去瓤,不計多少,焙乾為末,入鹽點半錢。

衍義曰:乳柑子,今人多作桔皮,售於人,不可不擇也。柑皮不甚苦,桔皮極苦,至熟亦苦。若以皮緊慢,分別桔與柑,又緣方:宜各不同,亦互有緊慢者。脾腎冷人食其肉,多致臟寒或泄利。

2. 石蜜

乳糖也。味甘,寒,無毒。主心腹熱脹,口乾渴,性冷利。出益州及西戎。煎煉沙糖為之,可作餅塊,黃白色。

唐本注云:用水牛乳米粉和煎,乃得成塊。西戎來者佳。江左亦有,殆勝蜀者。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,並作餅,堅重。今注此石蜜,其實乳糖也。前卷已有石蜜之名,故注此條為乳糖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石蜜,治目中熱膜,明目。蜀中、波斯者良。東吳亦有,並不如兩處者。

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,則易細白耳。和棗肉及巨勝末丸,每食後含一、兩丸,潤肺氣,助五臟津。

圖經文具甘蔗條下。

衍義曰:石蜜,川、浙最佳,其味厚,其他次之。煎煉成,以鉶象物,達京都。至夏月及久陰雨,多自消化。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,外用石灰埋之,仍不得見風,遂免。今人謂乳糖,其作餅黃白色者,今人又謂之捻糖,易消化,入藥至少。

3. 甘蔗(音柘)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下氣和中,助脾氣,利大腸。

陶隱居云:今出江東為勝,廬陵亦有好者。廣州一種,數年生,皆如大竹,長丈餘,取汁以為沙糖,甚益人。又有荻蔗,節疏而細,亦可啖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蔗有兩種,赤色名崑崙蔗,白色名荻蔗。出蜀及嶺南為勝,並煎為沙糖。今江東甚多,而劣於蜀者,亦甚甘美,時用煎為稀沙糖也。

今會稽作乳糖,殆勝於蜀。去煩,止渴,解酒毒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葉似荻,高丈許,有竹、荻二蔗,竹蔗莖粗,出江南;荻蔗莖細,出江北。霜下後收莖,笮其汁為沙糖。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並好。日華子云:冷。利大小腸,下氣痢,補脾,消痰,止渴,除心煩熱。

作沙糖,潤心肺,殺蟲,解酒毒。臘月窖糞坑中,患天行熱狂人,絞汁服,甚良也。

圖經曰:甘蔗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今江東者為勝,廬陵亦有好者。廣州一種,數年生,皆如大竹,長丈餘。今江、浙、閩、廣、蜀川所生大者,亦高丈許。葉有二種,一種似荻,節疏而細短,謂之荻蔗;一種似竹,粗長,榨其汁以為沙糖,皆用竹蔗。泉、福、吉、廣州多榨之。

煉沙糖和牛乳為石蜜(即乳糖也),唯蜀川作之。荻蔗但堪啖,或云亦可煎稀糖,商人販貨至都下者,荻蔗多而竹蔗少也。

食療:主補氣,兼下氣。不可共酒食,發痰。外臺秘要:主發熱口乾,小便澀。取甘蔗去皮盡,令吃之咽汁。若口痛,搗取汁服之。肘後方:主卒乾嘔不息。甘蔗汁溫令熱,服半升,日三。又以生薑汁一升服,並瘥。梅師方:主胃反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旋旋吐者。以甘蔗汁七升,生薑汁一升,二味相和,分為三服。

食醫心鏡:理正氣,止煩渴,和中補脾,利大腸,解酒毒。削甘蔗去皮,食後吃之。張協都蔗賦云:挫斯蔗而療渴,若漱醴而含蜜。

衍義曰:甘蔗,今川、廣、湖南、北、二浙、江東、西皆有,自八、九月已堪食,收至三、四月方:酸壞。石蜜、沙糖、糖霜,皆自此出,唯川、浙者為勝。

4. 沙糖

味甘,寒,無毒。功、體與石蜜同,而冷利過之。笮(音詐)甘蔗汁,煎作。蜀地、西戎、江東並有之。(唐本先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沙糖,多食令人心痛。不與鯽魚同食,成疳蟲。又,不與葵同食,生流澼。又,不與筍同食,使筍不消,成症,身重不能行履耳。

圖經文具甘蔗條下。

食療云:主心熱,口乾。多食生長蟲,消肌肉,損齒,發疳䘌。不可長食之。子母秘錄:治腹緊。白糖以酒二升煮服,不過再瘥。

衍義曰:沙糖,又次石蜜,蔗汁清,故費煎煉,致紫黑色,治心肺大腸熱,兼啖駝馬。今醫家治暴熱,多以此物為先導,小兒多食則損齒,土製水也,及生蟯蟲。裸蟲屬土,故因甘遂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