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33)

1. 女菀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寒洗洗,霍亂泄痢,腸鳴上下無常處,驚癇,寒熱百疾。療肺傷咳逆出汗,久寒在膀胱支滿,飲酒夜食發病。一名白菀,一名織女菀,一名茆(音柳)。生漢中川穀或山陽。正月、二月採,陰乾。(畏滷鹼。)

陶隱居云:比來醫方都無復用之。市人亦少有,便是欲絕。別復有白菀似紫菀,非此之別名也。唐本注云:白菀即女菀,更無別者,有名未用中浪出一條。無紫菀時亦用之,功效相似也。臣禹錫等今據有名未用中,無白菀者,蓋唐修本草時刪去爾。

衍義曰:女菀,一名白菀。或者謂為二物,非也。唐刪去白菀之條,甚合宜。陶能言,不能指說性狀。余從《經》中所說甚明,今直取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女菀味辛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風寒感冒、霍亂、泄瀉、腸鳴(腸子咕嚕叫,位置不定)、驚癇(抽搐)、寒熱等各種疾病。也能治療肺部損傷引起的咳嗽、咳逆(劇烈咳嗽)、出汗,以及久寒導致膀胱脹滿、飲酒或夜間進食後發病等症狀。女菀別名白菀、織女菀、茆(音同「柳」)。生長在漢中地區的山谷或山陽坡地,正月、二月採收,陰乾保存。(忌與滷鹼同用)

古代醫方已較少使用女菀,市面上也很少見,幾乎要絕跡了。有些白菀與紫菀相像,但它們是不同的藥物。唐代的本草注釋說:白菀就是女菀,並沒有其他不同的藥物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。在沒有紫菀時也可以用女菀代替,功效相近。我們根據古代本草書中記載,沒有白菀這種藥物,可能是唐代修訂本草時刪除了相關記載。

總之,女菀就是白菀,不是兩種不同的藥物。唐代刪去白菀的記載是恰當的。陶弘景雖然提到過,但對其性狀描述不夠清楚。我直接引用《經方》中的記載,因為描述比較明確。

2. 王孫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五臟邪氣,寒濕痹,四肢疼酸,膝冷痛,療百病,益氣。吳名白功草,楚名王孫,齊名長孫,一名黃孫,一名黃昏,一名海孫,一名蔓延。生海西川穀及汝南城郭垣下。

陶隱居云:今方家皆呼名黃昏,又云牡蒙,市人亦少識者。唐本注云:《小品》述本草牡蒙,一名王孫。《藥對》:有牡蒙無王孫。此則一物明矣。又主金瘡,破血,生肌肉,止痛,赤白痢,補虛益氣,除腳腫,發陰陽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葉似及己而大,根長尺余,皮、肉亦紫色。

白話文:

王孫味苦,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五臟的邪氣、寒濕痺痛、四肢疼痛酸楚、膝蓋冰冷疼痛等症狀,還能治療各種疾病,並且具有益氣的功效。吳地稱它為白功草,楚地稱它為王孫,齊地稱它為長孫,其他名稱還有黃孫、黃昏、海孫、蔓延。它生長在海西、川穀以及汝南城郭牆根下。

陶弘景說:現在的醫生都叫它黃昏,也有人稱它為牡蒙,市面上知道它的人很少。唐代的注釋說:《小品方》裡提到的牡蒙,就是王孫。而《藥對》中記載有牡蒙卻沒有王孫。由此可見,它們是同一樣東西。王孫還能治療金瘡,活血化瘀,生肌止痛,治療赤白痢疾,補虛益氣,消除腳腫,還能促進陰陽調和。臣禹錫等人謹按蜀地注釋記載:它的葉子像茺蔚但更大,根長約一尺多,根莖的皮和肉都是紫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