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9)

1. 烏芋

味苦,甘,微寒,無毒。主消渴,痹熱,溫中益氣。一名藉姑,一名水萍。二月生葉如芋,三月三日採根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今藉姑生水田中,葉有丫(烏牙切),狀如澤瀉,不正似芋。其根黃似芋子而小,煮之亦可啖。疑其有烏者,根極相似,細而美,葉乖異,狀如莧草,呼為𦽏茨,恐此也。唐本注云:此草一名槎牙,一名茨茹(音孤)。主百毒。產後血悶攻心欲死,產難,衣不出,搗汁服一升。

生水中,葉似錍(普兮切)箭鏃,澤瀉之類也。《千金方》云:下石淋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茨茹不可多食。吳人常食之,令人患腳。又,髮腳氣,癱緩風。損齒,令人失顏色,皮肉乾燥。卒食之,令人嘔水。又云𦽏茨,冷。下丹石,消風毒,除胸中實熱氣。可作粉食。明耳目,止渴,消疸黃。

若先有冷氣,不可食。令人腹脹氣滿。小兒秋食,臍下當痛。日華子云:𦽏茨,無毒。消風毒,除胸胃熱,治黃疸,開胃下食。服金石藥人食之,良。又云:茨茹,冷,有毒。葉研敷蛇蟲咬。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瘻,崩中帶下,瘡癤。煮以生薑御之佳。懷孕人不可食。又名燕尾草及烏芋矣。

圖經曰:烏芋,今鳧茨也。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苗似龍鬚而細,正青色,根黑,如指大,皮厚有毛。又有一種,皮薄無毛者亦同。田中人並食之,亦以作粉,食之厚人腸胃,不飢。服丹石人尤宜,蓋其能解毒耳。《爾雅》謂之芍。

衍義曰:烏芋,今人謂之葧臍。皮厚,色黑,肉硬白者,謂之豬葧臍;皮薄澤,色淡紫,肉軟者,謂之羊葧臍。正、二月人採食之。此二等,藥罕用。荒歲,人多采以充糧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、甘甜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、身體麻痺發熱、溫補中氣。它又叫做藉姑,也叫水萍。二月時長出像芋頭般的葉子,三月三日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說:現在的藉姑生長在水田中,葉子有分叉,形狀像澤瀉,但不像芋頭。它的根部黃色,像小芋頭,但比較小,煮熟後可以吃。懷疑有另一種叫「烏」的植物,根部極為相似,細小而好吃,但葉子不同,形狀像莧菜,被稱為「𦽏茨」,可能就是這個。唐代的註解說:這種草又叫槎牙,又叫茨茹(讀音同孤)。主要治療各種毒素。產婦產後血氣鬱結、攻心欲死,或是難產、胎盤無法娩出時,將其搗汁服用一升,可以緩解。

它生長在水中,葉子像箭頭,屬於澤瀉一類。《千金方》說它可以治療尿道結石。臣禹錫等人仔細研究了孟詵的說法,認為茨茹不宜多食。吳國人常吃,會導致腳部疾病,又會引發腳氣病、癱瘓風,損壞牙齒,使人面色枯槁、皮膚乾燥。突然食用,會讓人嘔吐出水。另外,𦽏茨性質寒涼,可以排泄丹石,消除風毒,去除胸中的實熱之氣,可以做成粉食用。能使人耳聰目明,止渴,消除黃疸。

如果體內原本就有寒氣,不宜食用,會導致腹脹氣滿。小孩秋天食用,會引起肚臍下方疼痛。日華子說:𦽏茨沒有毒性,能消除風毒,去除胸胃熱,治療黃疸,開胃幫助消化。服用金石類藥物的人食用,效果很好。他又說:茨茹性質寒涼,有毒,葉子搗爛後敷在被蛇蟲咬傷的地方。多吃會導致虛熱、腸風痔瘻、崩漏帶下、瘡癤。煮的時候加入生薑可以減輕其副作用。孕婦不可食用。它又叫燕尾草和烏芋。

《圖經》說:烏芋,就是現在的鳧茨。以前沒有記載它產於哪些州郡。它的苗像龍鬚般細長,呈青色,根部黑色,像手指大小,表皮厚且有毛。還有一種表皮薄且無毛的,也是一樣。農民都吃這種植物,也用它做成粉食用,可以增強腸胃功能,不容易感到飢餓。服用丹石藥物的人尤其適合食用,因為它可以解毒。《爾雅》稱它為芍。

陳衍義說:烏芋,現在人們稱之為葧臍。表皮厚、顏色黑、肉質硬且白的,叫做豬葧臍;表皮薄、顏色淡紫、肉質軟的,叫做羊葧臍。正月、二月人們採摘食用。這兩種在藥用上很少使用。荒年時,人們會大量採摘來充當糧食。

2. 枇杷葉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卒啘不止,下氣。

陶隱居云:其葉不暇煮,但嚼食亦瘥。人以作飲,則小冷。唐本注云:用葉須火炙,布拭去毛,不爾射人肺,令咳不已。又主咳逆,不下食。今注實,味甘,寒,無毒。多食發痰熱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樹高丈餘,葉大如驢耳,背有黃毛。子梂生如小李,黃色,味甘、酸。

核大如小慄,皮肉薄。冬花春實,四月、五月熟,凌冬不凋。生江南、山南,今處處有。孟詵云:枇杷,溫。利五臟,久食亦發熱黃。子,食之潤肺,熱上焦。若和熱炙肉及熱麵食之,令人患熱毒黃病。藥性論云:枇杷葉,使,味甘。能主胃氣冷,嘔噦不止。日華子云:枇杷子,平,無毒。

治肺氣,潤五臟,下氣,止吐逆並渴疾。又云:葉療婦人產後口乾。

圖經曰:枇杷葉,舊不著所出州郡,今襄、漢、吳、蜀、閩嶺皆有之。木高丈餘,葉作驢耳形,皆有毛。其木陰密婆娑可愛,四時不凋。盛冬開白花,至三、四月而成實。故謝瞻《枇杷賦》云:稟金秋之青條,抱東陽之和氣,肇寒葩之結霜,成炎果乎纖露,是也。其實作梂如黃梅,皮肉甚薄,味甘,中核如小慄。

四月採葉曝乾,治肺氣,主渴疾。用時須火炙,布拭去上黃毛。去之難盡,當用粟杆作刷刷之乃盡。人以作飲,則小冷。其木白皮,止吐逆,不下食。
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秤,濕者一葉重一兩,乾者三葉重一兩者是,氣足堪用。使粗布拭上毛令盡,用甘草湯洗一遍,卻用綿再拭,令乾。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,酥盡為度。食療卒嘔啘不止,不欲食。又,煮汁飲之,止渴。偏理肺及肺風瘡、胸面上瘡。孫真人咳嗽,以葉去毛煎湯服之。

衍義曰:枇杷葉,江東、西,湖南、北,二川皆有之。以其形如枇杷,故名之。治肺熱嗽有功。花白,最先春也。子大如彈丸,四、五月熟,色若黃杏,微有毛,肉薄,性亦平,與葉不同。有婦人患肺熱,久嗽,身如炙,肌瘦將成肺癆。以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各如常制。

治訖,同為末,蜜丸如櫻桃大。食後、夜臥,各含化一丸,未終一劑而愈。

白話文:

枇杷葉的味道是苦的,性平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突然呃逆不止,能使氣往下走。

陶弘景說,枇杷葉來不及煮的時候,只要嚼食也能治好病。人們用它來做飲料,則會稍微偏寒涼。唐代的註解說,使用枇杷葉必須先用火烤過,再用布擦去上面的毛,不然這些毛會刺激人的肺,導致咳嗽不止。又說它能治療咳嗽和進食困難。現在的註解說,枇杷葉的味道是甘的,性寒,沒有毒性。吃多了會產生痰熱。

臣禹錫等人仔細考察《蜀本圖經》後說,枇杷樹高約十幾丈,葉子大得像驢耳朵,背面有黃色的毛。果實像小李子,黃色,味道甘甜、酸。果核像小栗子一樣大,皮肉很薄。冬天開花,春天結果,四、五月成熟,能耐寒不凋謝。生長在江南、山南一帶,現在各地都有。

孟詵說,枇杷性溫,對五臟有益,但吃久了也會發熱上火。枇杷子,吃了可以潤肺,使熱氣往上走。如果和熱的烤肉或熱麵食一起吃,會讓人患上熱毒黃病。

《藥性論》說,枇杷葉,作為藥物,味道是甘的。能治療胃氣虛寒,嘔吐不止。

日華子說,枇杷子,性平,沒有毒性。能治療肺氣不足,滋潤五臟,使氣往下走,止嘔吐和口渴。又說,枇杷葉能治療婦女產後口乾。

《圖經》說,枇杷葉,以前沒有記載產於哪個州郡,現在襄陽、漢中、吳地、四川、福建嶺南一帶都有。樹木高十幾丈,葉子像驢耳朵,都有毛。樹木枝葉茂密,非常可愛,四季不凋謝。盛冬開白色的花,到三、四月結果。所以謝瞻的《枇杷賦》說:「它稟承了秋天的青枝,孕育了春天的和氣,在寒冷中結出花朵,在炎熱中結出果實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果實像黃梅,皮肉很薄,味道甘甜,裡面的核像小栗子。

四月採摘枇杷葉曬乾,能治療肺氣虛弱,主要治療口渴。使用時必須先用火烤過,再用布擦去上面的黃毛。如果不容易擦乾淨,應該用粟桿做成的刷子刷才能徹底清除。人們用它來做飲料,則會稍微偏寒涼。枇杷樹的白皮,能止嘔吐,治療進食困難。

雷公說,凡是使用枇杷葉,採摘後要稱重,濕的葉子一片重一兩,乾的葉子三片重一兩,這樣的枇杷葉才有效。要用粗布擦乾淨上面的毛,再用甘草湯洗一遍,然後用棉布擦乾,讓它乾燥。每一兩枇杷葉用一分的酥油炙烤,酥油用完為度。能治療突然嘔吐不止,不想吃飯。又說,煎汁飲用,可以止渴。尤其能治療肺及肺風瘡、胸面上的瘡。孫思邈治療咳嗽,是用去毛的枇杷葉煎湯服用。

陳衍義說,枇杷葉,江東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都有。因為葉子的形狀像枇杷,所以得名。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有療效。枇杷花是白色的,是春天最早開放的花朵。枇杷子像彈丸一樣大,四、五月成熟,顏色像黃杏,有細毛,肉薄,性質也平和,和枇杷葉不同。

有一個婦女患了肺熱,久咳不止,身體發燙,消瘦得快要得肺癆了。醫生用枇杷葉、木通、款冬花、紫菀、杏仁、桑白皮各等分,大黃減半,按照常規方法處理。一起研成末,用蜂蜜做成櫻桃大小的丸子。飯後、睡前各含化一丸,還沒用完一劑就好了。

3. 荔枝子

味甘,平,無毒。止渴,益人顏色。生嶺南及巴中。其樹高一、二丈,葉青陰,凌冬不凋。形如松子,殼朱若紅羅紋,肉青白若水精,甘美如蜜。四、五月熟,百鳥食之,皆肥矣。(今附)

圖經曰:荔枝子,生嶺南及巴中,今泉、福、漳、嘉、蜀、渝、涪州、興化軍及二廣州郡皆有之。其品閩中第一,蜀川次之,嶺南為下。《扶南記》云:此木以荔枝為名者,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,不可摘取,以刀斧劙(音利)取其枝,故以為名耳。其木高二、三丈,自徑尺至於合抱,頗類桂木、冬青之屬。

葉蓬蓬然,四時榮茂不凋。其木性至堅勁,工人取其根作阮咸槽及彈棋局。木之大者,子至百斛。其花青白,狀若冠之蕤纓。實如松花之初生者。殼若羅紋,初青漸紅,肉淡白如肪玉,味甘而多汁。五、六月盛熟時,彼方:皆燕會其下以賞之,賓主極量取啖,雖多亦不傷人。

小過度,則飲蜜漿一杯便解。荔枝始傳於漢世,初唯出嶺南,後出蜀中。《蜀都賦》所云:旁梃龍目,側生荔枝是也。蜀中之品,在唐尤盛。白居易圖序論之詳矣。今閩中四郡所出特奇,而種類僅至三十餘品,肌肉甚厚,甘香瑩白,非廣、蜀之比也。福唐歲貢白曝荔枝並蜜煎荔枝肉,俱為上方:之珍果。

白曝須佳實乃堪,其市貨者,多用雜色荔枝入鹽、梅曝之成,而皮深紅,味亦少酸,殊失本真。凡經曝皆可經歲,好者寄至都下及關、峽,河外諸處,味猶不歇。百果流布之盛,皆不及此。又有焦核荔枝,味更甜美。或云是木生背陽,結實不完就者,白曝之尤佳。又有綠色、蠟色,皆其品之奇者,本土亦自難得。

其蜀嶺荔枝,初生亦小酢,肉薄不堪曝。花及根亦入藥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治喉痹腫痛,以荔枝花並根,共十二分,以水三升煮,去滓,含,細細嚥之,瘥止。

陳藏器味酸,子如卵。《廣州記》云:荔枝精者,子如雞卵大,殼朱肉白,核如雞舌香。《廣志》曰:荔枝冬青,實如雞子,核黃黑似熟蓮子,實白如肪脂,甘而多汁,美極,益人也。海藥: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嶺南及波斯國。樹似青木香。味甘、酸。主煩渴,頭重,心躁,背膊勞悶,並宜食之。

嘉州以下渝州並有。其實熟,甘美。荔枝熟,人未採,則百蟲不敢近。人才採之,烏鳥、蝙蝠之類,無不殘傷。故採荔枝者,日中而眾採之。荔枝子,一日色變,二日味變,三日色味俱變。古詩云:色味不逾三日變。員安宇荔枝詩云:香味三日變。今瀘、渝人食之,多則發熱瘡。

食療微溫。食之通神益智,健氣及顏色,多食則發熱。

衍義曰:荔枝,藥品中今未見用,唯崔元亮方:中收之。果實中為上品,多食,亦令人發虛熱。此物喜雙實,尤可愛。本朝有蔡君謨《荔枝譜》,其說甚詳。唐·杜牧詩云:二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此是川蜀荔枝,亦可生置之長安也。以核熳火中,燒存性,為末,新酒調,一枚,末服,治心痛及小腸氣。

白話文:

荔枝子

荔枝子的味道是甘甜的,性質平和,沒有毒性。它可以止渴,使人容光煥發。荔枝樹生長在嶺南和巴中地區。樹高約一、二丈,樹葉青綠茂盛,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落。果實形狀像松子,外殼是紅色的,有像紅綾羅紋的紋路,果肉是青白色的,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,味道甘甜如同蜂蜜。在四、五月成熟,許多鳥類都會食用,吃了都變得肥壯。

(附註)圖經上記載:荔枝子生長在嶺南和巴中地區,現在泉州、福州、漳州、嘉州、蜀地、渝州、涪州、興化軍和廣州、二廣等地區都有。其中,福建的荔枝品質最好,四川的次之,嶺南的則較差。《扶南記》記載:「這種樹之所以被稱為荔枝,是因為它結果時枝條脆弱而果蒂牢固,難以摘取,必須用刀斧砍斷枝條才能取到果實,因此得名。」荔枝樹高約二、三丈,樹幹從直徑一尺到一人合抱那麼粗,樹木的樣子很像桂樹或冬青樹。

樹葉茂盛,四季常青。木質非常堅硬,工匠會用它的根來製作阮咸琴槽和彈棋棋盤。大的樹木,結的果實可達百斛。荔枝花是青白色的,形狀像古代帽子上的裝飾纓穗。果實像剛長出來的松花。外殼有羅紋,開始是青色的,逐漸變成紅色,果肉是淡白色的,像脂肪和玉石一樣,味道甘甜而且多汁。五、六月成熟時,當地人都會在樹下舉行宴會來欣賞荔枝,賓主盡情地享用,即使吃很多也不會對身體有害。

如果稍微吃過量,喝一杯蜂蜜水就可以緩解。荔枝最初在漢朝傳入,最初只產於嶺南,後來四川也有種植。《蜀都賦》所說的「旁邊有龍眼,旁邊生長著荔枝」就是指的這件事。四川的荔枝在唐朝尤其盛產。白居易在圖序中詳細論述了這點。現在福建四郡出產的荔枝尤其特別,品種多達三十多種,果肉厚實,甘甜香濃,晶瑩潔白,不是廣州、四川的荔枝可以比擬的。福唐每年進貢白曝荔枝和蜜煎荔枝肉,都是進獻給皇帝的珍貴水果。

白曝荔枝必須用上好的荔枝才能製作,市面上賣的很多是用雜色的荔枝,用鹽和梅子醃製曬乾而成,這種荔枝皮是深紅色的,味道也略帶酸味,失去了原本的風味。凡是經過曝曬的荔枝都可以保存一年,好的荔枝寄到京都、關峽和黃河以外的地方,味道仍然不會消失。其他水果的盛行程度,都比不上荔枝。還有一種焦核荔枝,味道更甜美。有人說是因為這種樹生長在背陰的地方,結的果實沒有完全成熟,所以這種白曝荔枝更為上品。還有綠色和蠟色的荔枝,都是荔枝中的珍品,在當地也很難得到。

四川和嶺南的荔枝,剛生長出來的時候略帶酸味,果肉薄,不適合做成曝荔枝。荔枝花和荔枝根也可以入藥。崔元亮的《海上方》中記載,用荔枝花和荔枝根各十二份,用水三升煮開,去除殘渣,用藥湯含漱,慢慢吞嚥,可以治療咽喉腫痛。

陳藏器認為荔枝味酸,荔枝子像雞蛋。《廣州記》記載:優良的荔枝,子像雞蛋那麼大,外殼是紅色的,果肉是白色的,果核像雞舌香。《廣志》說:荔枝像冬青樹一樣,果實像雞蛋,果核是黃黑色的,像成熟的蓮子,果肉是白色的,像脂肪一樣,甘甜多汁,味道非常美好,對人有益。海藥記載,按照《廣州記》的說法,荔枝生長在嶺南和波斯國,樹像青木香,味道甘甜、酸澀。可以治療煩渴、頭重、心煩、背部勞累,都適合食用。

嘉州以下包括渝州都有荔枝。它的果實成熟後,甘甜可口。荔枝成熟後,如果人們不採摘,蟲子都不敢靠近;一旦人們開始採摘,烏鴉、蝙蝠等鳥類就會來啃食。因此,人們通常在中午的時候集體採摘荔枝。荔枝子,一天顏色會改變,兩天味道會改變,三天顏色和味道都會改變。古詩說:「荔枝顏色和味道不會超過三天就變質。」員安宇的荔枝詩說:「香味三天就變質。」現在瀘州、渝州的人吃荔枝,如果吃多了就會發熱長瘡。

荔枝性微溫。食用可以使人精神好、增加智慧、增強體力、使容顏姣好,但多食容易發熱。

《衍義》中說:荔枝在藥品中現在沒有被使用,只有崔元亮的藥方中收錄了。荔枝在水果中屬於上品,但多吃也容易使人產生虛熱。荔枝這種水果喜歡結成雙胞胎,非常可愛。本朝有蔡君謨寫的《荔枝譜》,其中描述的非常詳細。唐朝杜牧詩說:「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」說的是四川的荔枝,也可以新鮮地運送到長安。把荔枝核用慢火燒成灰,研成末,用新酒調和,每次服用一枚荔枝核的粉末,可以治療心痛和小腸疝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