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31)
卷第九 (31)
1. 紅豆蔻
味辛,溫,無毒。主腸虛水瀉,心腹攪痛,霍亂,嘔吐酸水,解酒毒。不宜多服,令人舌粗,不思飲食。云是高良薑子。其苗如蘆,葉似姜,花作穗,嫩葉卷而生微帶紅色。生南海諸谷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紅豆蔻亦可單用,味苦、辛。能治冷氣腹痛,消瘴霧氣毒,去宿食,溫腹腸,吐瀉痢疾。
海藥云:擇嫩者,加入鹽,累累作朵不散落,須以朱槿染令色深,善醒於醉,解酒毒。此外無諸要使也。
白話文:
紅豆蔻味辛溫,無毒。能治療腸胃虛弱引起的腹瀉、心腹絞痛、霍亂、嘔吐酸水,以及解酒毒。但不可服用過多,以免舌頭腫脹,不想吃東西。有人說它是高良薑的種子。紅豆蔻的植株像蘆葦,葉子像薑,花穗狀,嫩葉捲曲生長,略帶紅色。它生長在南海各地的山谷中。
另有記載說明:紅豆蔻單獨服用也具有療效,味苦辛,可以治療腹部冷痛,消除瘴氣和毒氣,去除宿食,溫暖腹部腸胃,治療嘔吐、瀉痢等疾病。
此外還有記載提到:應選擇嫩的紅豆蔻,加入鹽巴,使其成團不散開,再用朱槿花染成深色,這樣可以有效醒酒解酒毒。其他用法則沒有特別重要的記載。
2. 蒔蘿
味辛,溫,無毒。主小兒氣脹,霍亂嘔逆,腹冷食不下,兩肋痞滿。生佛誓國,如馬芹子,辛香。亦名慈謀勒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健脾,開胃氣,溫腸,殺魚肉毒,補水臟及壯筋骨,治腎氣。
圖經曰:蒔蘿,出佛誓國,今嶺南及近道皆有之。三月、四月生苗,花、實大類蛇床而香辛。六月、七月採實。今人多以和五味,不聞入藥用。
海藥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生波斯國。馬芹子即黑色而重。蒔蘿子即褐色而輕。主膈氣,消食溫胃,善滋食味,多食無損,即不可與阿魏同合,奪其味爾。
白話文:
蒔蘿味辛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脹氣、霍亂嘔吐、腹部寒冷食慾不振、兩肋脹滿等症狀。它原產於佛逝國,外形像馬芹子,氣味辛香,也稱為慈謀勒。
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蒔蘿具有健脾、開胃、溫暖腸胃、殺除魚肉毒素、滋補水臟、強健筋骨、治療腎虛等功效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蒔蘿產於佛逝國,現在嶺南和附近地區也都有。三月、四月長出幼苗,花和果實跟蛇床子很像,但氣味辛香。六月、七月採收果實。現在人們大多用它來調味,很少用於藥物。
據《海藥本草》記載,參考《廣州記》:蒔蘿產於波斯國。馬芹子是黑色的,比較重;蒔蘿子是褐色的,比較輕。蒔蘿子可以治療膈氣,消食溫胃,能增進食慾,多吃也沒有害處,但不能和阿魏一起服用,以免影響蒔蘿的藥效。
3. 艾蒳香
味甘,溫,無毒。去惡氣,殺蟲,主腹冷泄痢。《廣志》曰:出西國,似細艾。又有松樹皮綠衣,亦名艾納。可以和合諸香,燒之能聚其煙,青白不散,而與此不同也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古藥府詩云:行胡從何方,列國持何來,氍蒚𣯚𣰆五木香,迷迭艾蒳與都梁是也。
陳藏器云:主癬闢蛀。海藥云: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剽國,溫,平。主傷寒,五泄,主心腹注氣,下寸白,止腸鳴。燒之,闢溫疫,合螫窠,浴腳氣,甚良。
白話文:
艾蒳香味甘性溫,無毒。能去除惡氣,殺蟲,主治腹部寒冷引起的泄瀉痢疾。《廣志》記載:它產自西方國家,外形類似細小的艾草。還有一種用松樹皮的綠色內皮製成的藥材,也叫做艾納。艾納可以與其他香料混合,燃燒後煙氣凝聚,青白之色不散,與艾蒳香有所不同。(現代補充)
古籍《藥府詩》記載:行胡從何處來,各國進貢的珍貴藥材中,包括氍蒚、𣯚𣰆、五木香、迷迭、艾蒳和都梁。
陳藏器記載:艾蒳香主治癬和蛀蟲。 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根據《廣志》,艾蒳香產於剽國,性溫平。主治傷寒、五種泄瀉、心腹脹氣、寸白(一種皮膚病)、止腸鳴。燃燒艾蒳香可以預防瘟疫,治療蜂窩組織炎,用於治療腳氣,效果甚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