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7)

1. 梅實

味酸,平,無毒。主下氣,除熱煩滿,安心,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痣,惡疾,止下痢,好唾,口乾。生漢中川穀。五月採,火干。

陶隱居云:此亦是今烏梅也,用當去核,微熬之。傷寒煩熱,水漬飲汁。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,今人多用白梅和藥,以點痣,蝕惡肉也。服黃精人,云禁食梅實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梅根,療風痹,出土者殺人。梅實,利筋脈,去痹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梅核仁亦可單用,味酸,無毒。

白話文:

梅子味酸,性平,無毒。它能降氣止咳,消除熱病煩悶,安神定心,緩解肢體疼痛、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等病症,還可以去除青黑色痣和頑固病疾,止瀉止痢,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。梅子主要產於漢中川穀地區,五月採摘,用火烘乾。

陶隱居說:梅子就是現在的烏梅,使用時應去核,稍微熬煮一下。治療傷寒煩熱時,可以用梅子浸泡後取汁飲用。生梅子和白梅的功效也相似,現代人常使用白梅與其他藥物搭配,用於點痣和腐蝕惡性腫瘤。服用黃精的人,據說不能吃梅子。唐本注釋中記載:《別錄》提到,梅根可以治療風痹,但從土裡挖出來的梅根會致人死亡。梅子可以舒筋活絡,去除痹症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說:梅核仁也可單獨服用,味酸,無毒。

能除煩熱。蕭炳云:今人多用煙燻為烏梅。孟詵云:烏梅,多食損齒。又,刺在肉中,嚼白梅封之,刺即出。又,大便不通,氣奔欲死。以烏梅十顆置湯中,須臾挪去核,杵為丸如棗大,納下部,少時即通。謹按擘破水漬,以少蜜相和,止渴,霍亂心腹不安及痢赤。治瘧方:多用之。

陳藏器云:梅實本功外,止渴。令人膈上熱。烏梅去痰,主瘧瘴,止渴調中,除冷熱痢,止吐逆。梅葉搗碎湯洗,衣易脫也。嵩陽子云:清水揉梅葉,洗蕉葛衣,經夏不脆。余試之驗。日華子云:梅子,暖。止渴。多啖傷骨,蝕脾胃,令人發熱。根、葉煎濃湯,治休息痢並霍亂。

白話文:

烏梅能消除煩熱。蕭炳云說:現代人多用煙燻來製作烏梅。孟詵說:烏梅吃太多會損傷牙齒。另外,如果被刺傷,將白梅嚼碎敷在傷口上,刺就會出來。還有,如果大便不通,氣喘欲死,可以將十顆烏梅放入湯中,過一會兒取出核,搗碎成棗子大小的丸藥,塞入肛門,不久就會通便。

仔細觀察,將烏梅弄破後泡在水中,加入少量蜂蜜,可以止渴、治療霍亂心腹不安及痢疾。治療瘧疾的藥方中,也常使用烏梅。

陳藏器說:除了梅實原本的功效之外,烏梅還能止渴。但會讓人膈上發熱。烏梅能化痰,主治瘧瘴,止渴調中,消除寒熱痢疾,止吐逆。將梅葉搗碎煮湯洗衣服,衣服更容易脫落。嵩陽子說:用清水揉搓梅葉,洗滌蕉葛衣,整個夏天都不會脆硬。我親自試驗過,確實有效。日華子說:梅子性溫,能止渴。但吃太多會傷骨蝕脾胃,讓人發熱。梅根、梅葉煎成濃湯,可以治療休息痢疾和霍亂。

又云白梅,暖,無毒。治刀箭,止血,研敷之。又云烏梅,暖,無毒。除勞,治骨蒸,去煩悶。澀腸止痢,消酒毒。治偏枯、皮膚麻痹。去黑點。令人得睡。又入建茶、乾薑為丸,止休息痢,大驗也。

圖經曰:梅實,生漢中川穀,今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皆有之。其生實酢而損齒,傷骨,發虛熱,不宜多食之,服黃精人尤不相宜。其葉煮濃汁服之,已休息痢。根,主風痹。出土者不可用。五月採其黃實,火熏干作烏梅。主傷寒煩熱及霍亂躁渴。虛勞瘦羸,產婦氣痢等方:中多用之。

南方:療勞瘧劣弱者,用烏梅十四枚,豆豉二合,桃、柳枝各一虎口握,甘草三寸長,生薑一塊,以童子小便二升,煎七合,溫服。其餘藥使用之尤多。又以鹽殺為白梅,亦入除痰藥中用。又,下有楊梅條,亦生江南、嶺南。其木若荔枝,而葉細陰厚,其實生青熟紅,肉在覈上,無皮殼。

白話文:

白梅性溫,無毒,可以治療刀傷箭傷、止血,研磨後敷在傷口上即可。烏梅同樣性溫無毒,能消除疲勞、治療骨蒸潮熱、緩解煩躁,還能收斂腸胃止瀉、消除酒毒,治療半身不遂、皮膚麻痺,去除黑斑,令人昏昏欲睡。將烏梅、乾薑製成丸藥,可治療久瀉不止,效果極佳。

《圖經》記載,梅子生長於漢中川穀,現在襄漢、川蜀、江湖、淮嶺等地都有。梅子生吃酸澀,容易損害牙齒、骨骼,還會導致虛熱,不宜多吃,服用黃精的人尤其不能吃。梅葉煮成濃汁服用,可以治療久瀉不止。梅根主治風痺,但出土的梅根不能使用。五月採摘成熟的黃梅,用火熏干製成烏梅,可治療傷寒發熱、霍亂口渴,以及虛勞瘦弱、產婦氣痢等疾病,許多方劑中都用到烏梅。

南方地區用烏梅、豆豉、桃枝、柳枝、甘草、生薑等藥材,用童子尿煎煮服用,可以治療勞累、瘧疾、體弱等症狀。烏梅還有其他許多用途,例如用鹽醃製成白梅,也可以加入治療痰症的藥方中使用。另外,還有楊梅,生長在江南、嶺南地區,樹木外形像荔枝,但葉子細小,葉片背面光滑,果實由青色轉為紅色,果肉長在核上,沒有果皮果殼。

南人淹藏以為果,寄至北方:甚多,今醫方:鮮用,故附於此。

聖惠方:主傷寒,下部生䘌瘡。用烏梅肉三兩,炒令燥,杵為末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。以石榴根皮煎湯,食前下十丸。又方:治痰厥頭痛。以十個取肉,鹽二錢,酒一中盞,合煎至七分,去滓,非時溫服,吐即佳。又方:治痢下積久不瘥,腸垢已出。以二十個,水一盞,煎取六分,去滓,食前分為二服。

《肘後方》同。又方:治瘡中新努肉出。杵肉以蜜和,捻作餅子如錢許大厚,以貼瘡,瘥為度。外臺秘要:治下部蟲齧。杵梅、桃葉一斛,蒸之,令極熱,納小器中,大布上坐,蟲死。肘後方:治心腹俱脹痛,短氣欲死或已絕。烏梅二七枚,水五升,煮一沸,納大錢二七枚,煮取二升半,強人可頓服,羸人可分之再服。又方:治傷寒。

白話文:

南方人將烏梅醃製當作水果,並寄往北方,數量很多,但現今醫方很少使用,因此附於此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烏梅可治傷寒、下部生瘡。用烏梅肉三兩,炒至乾燥,研成粉末,煉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用石榴根皮煎湯,飯前服用十丸。另外,烏梅還可治痰厥頭痛。取十個烏梅,加入鹽二錢、酒一小杯,一起煎煮至七分,去渣,非飯時溫服,即可止吐。再者,烏梅也可治久痢不愈,腸垢已出。取二十個烏梅,加水一杯,煎煮至六分,去渣,飯前分兩次服用。

《肘後方》中也記載了烏梅的功效,並有治瘡中新長出的肉、下部蟲咬、心腹脹痛、短氣欲死或已絕、傷寒等方。

以三十枚去核,以豉一升,苦酒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服。又方:治手指忽腫痛,名為伐指。以烏梅仁杵,苦酒和,以指清之,須臾瘥。葛氏:治赤白痢,下部疼重。以二十枚打碎,水二升,煮取一升,頓服。又方:治折傷。以五斤去核,飴五升合煮,稍稍食之,漸漸自消。

經驗方:治馬汗入肉。用烏梅和核,爛杵為末,以頭醋和為膏。先將瘡口以針刺破,但出紫血,有紅血出,用帛拭乾,以膏敷上,以帛系定。梅師:治傷寒四、五日,頭痛壯熱,胸中煩痛。烏梅十四個,鹽五合,水一升,煎取一半服,吐之。簡要濟眾治消渴,止煩悶。以烏梅肉二兩,微炒為末。

白話文:

將三十枚烏梅去核,加入一升豉和三升苦酒,煮至剩下半升,去渣服用。另一方:治療手指突然腫痛,稱為伐指,可用烏梅仁搗碎,加苦酒混合,塗抹在手指上,很快就會痊癒。葛氏方:治療赤白痢疾,下部疼痛沉重,可用二十枚烏梅打碎,加兩升水,煮至剩下半升,一次服下。另一方:治療骨折,可用五斤烏梅去核,加入五升飴糖一起煮,慢慢食用,骨折就會逐漸癒合。

經驗方:治療馬汗入肉,可用烏梅和核搗碎成粉末,加頭醋混合成膏。先用針刺破傷口,直到流出紫血,不再有紅血流出,用布擦乾後,塗抹膏藥,用布綁好。梅師方:治療傷寒發病四、五天,頭痛發熱,胸悶煩躁,可用十四個烏梅,加五合鹽,一升水,煎煮至一半,服用,引吐。簡要濟眾方:治療消渴,止煩悶,可用兩兩烏梅肉,微炒研末服用。

每服二錢,水二盞,煎取一盞,去滓,入豉二百粒,煎至半盞,去滓,臨臥時服。鬼遺方:治一切瘡肉出。以烏梅燒為灰,杵末敷上,惡肉立盡,極炒。吳氏本草:梅核明目,益氣不飢。毛詩疏云:梅曝乾為臘,羹臛齏中,又含可以香口。魏文帝與軍士失道,大渴而無水,遂下令曰:前有梅林,結子甘酸,可以止渴。

衍義曰:梅實,食梅則津液泄,水生木也。津液泄,故傷齒。腎屬水,外為齒,故也。王叔和曰:膀胱、腎合為津府,此語雖鄙,然理存焉。熏之為烏梅,曝乾藏密器中,為白梅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兩錢藥材,用兩盞水煎煮,煎到剩下一盞,去除藥渣,加入兩百粒豉,繼續煎煮至半盞,再去除藥渣,睡前服用。治療各種瘡傷肉芽生長的方法:將烏梅燒成灰燼,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,腐肉就會立刻消失,效果非常顯著。吳氏本草中記載:梅核可以明目,補氣,讓人不感到飢餓。毛詩疏中記載:將梅子曬乾製成臘梅,可以加入羹湯或醬中,也可以直接含在嘴裡,用來提味。魏文帝帶領士兵迷路,口渴難耐,卻沒有水喝,於是下令說:前方有梅林,果實酸甜可口,可以解渴。

詳細解釋:梅子,食用後會導致津液流失,水生木也。津液流失,因此會傷害牙齒。腎屬水,外在表現為牙齒,所以會造成牙齒損傷。王叔和說:膀胱和腎合稱為津液之府,雖然這種說法有些粗俗,但道理是存在的。將梅子用煙燻製成烏梅,或者曬乾後儲存在密封容器中,則成為白梅。

2. 木瓜實

味酸,溫,無毒。主濕痹邪氣,霍亂大吐下,轉筋不止。其枝亦可煮用。

陶隱居云:山陰蘭亭尤多,彼人以為良果,最療轉筋。如轉筋時,但呼其名及書上作木瓜字,皆愈,亦不可解。俗人柱木瓜杖,云利筋脛。又有榠(音冥)楂(音揸),大而黃,可進酒去痰。又,楂子,澀,斷痢。《禮》云:楂梨曰欑之。鄭公不識楂,乃云是梨之不臧者。然古亦以楂為果,今則不入例爾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:其樹枝狀如奈,花作房生,子形似栝蔞,火幹甚香。《爾雅》云:楙,木瓜。注云:實如小瓜,酢可食,然多食亦不益人。又《爾雅》注:楂似梨而酢澀。陳藏器云:木瓜本功外,下冷氣,強筋骨,消食,止水痢後渴不止,作飲服之。又,腳氣衝心,取一顆去子,煎服之,嫩者更佳。

白話文:

木瓜味酸性溫,無毒。能治療濕痺邪氣、霍亂嘔吐腹瀉、抽筋不止。它的枝條也能煮著服用。

陶隱居說:山陰蘭亭地區的木瓜特別多,當地人認為它是優良的果實,最能治療抽筋。當抽筋時,只要呼喚它的名字或寫下木瓜的字,都能痊癒,這也無法用邏輯解釋。民間有人用木瓜做拐杖,說可以強筋健骨。還有一種叫榠楂的果實,很大而且黃色,可以用來釀酒去痰。另外,楂子性澀,能止痢。禮記中記載:楂梨叫做欑。鄭公不認識楂,就說它是梨的劣種。但古時也把楂當作果實,現在則不列入果類了。

臣禹錫等人根據蜀本注記載:木瓜樹枝條像奈樹,花朵成串生長,果實形狀像栝蔞,曬乾後香味濃郁。《爾雅》中記載:楙,就是木瓜。注釋說:果實像小瓜,酸甜可口,但吃太多也不好。另外,《爾雅》注釋中說:楂像梨,但味道酸澀。陳藏器說:除了木瓜原有的功效外,它還可以降胃火、強筋骨、消食、止水痢後口渴不止,可以用它製作飲料飲用。此外,腳氣衝心時,可以取一個木瓜去籽煎服,嫩的木瓜效果更好。

又止嘔逆,心膈痰唾。又云按榠楂,一名蠻楂。本功外,食之去噁心。其氣辛香,致衣箱中殺蟲魚。食之止心中酸水,水痢。楂子本功外,食之去噁心、酸咽,止酒痰黃水。小於榲桲而相似。北土無之,中都有。鄭注《禮》云:楂梨之不臧者。為無功也。孟詵云:木瓜,謹按枝葉煮之飲,亦治霍亂。

不可多食,損齒及骨。又,臍下絞痛。木瓜一、兩片,桑葉七片,大棗三枚,碎之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頓服之,瘥。又云楂子,平。損齒及筋,不可食。亦主霍亂轉筋,煮汁食之,與木瓜功稍等,余無有益人處。江外常為果食。日華子云:木瓜,止吐瀉、賁豚及腳氣、水腫,冷熱痢,心腹痛,療渴,嘔逆,痰唾等。

白話文:

山楂可以止嘔逆,消除心膈中的痰唾。山楂又名蠻楂,除了上述功效外,食用還能去噁心。山楂氣味辛香,可以放在衣箱中殺蟲魚。食用山楂還能止心中酸水、水痢。山楂子除了上述功效外,食用還能去噁心、酸咽,止酒痰黃水。山楂子比木瓜小,但外形相似。北方沒有,中部地區都有。鄭注《禮》說:山楂梨不佳,是因為沒有功效。孟詵說:木瓜,可以用枝葉煮水喝,也能治療霍亂。

木瓜不可多食,會損齒及骨,還會造成臍下絞痛。可以用木瓜一兩片、桑葉七片、大棗三枚,碎之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頓服之,即可緩解。山楂子性平,但會損齒及筋,不可多吃。山楂子也能治療霍亂轉筋,煮汁食用,功效和木瓜差不多,其他方面沒有益處。江外地區常將山楂子當作水果食用。日華子說:木瓜能止吐瀉、賁豚及腳氣、水腫、冷熱痢、心腹痛,療渴,嘔逆,痰唾等。

根治腳氣。又云榠楂,平,無毒。消痰,解酒毒及治咽酸。煨食止痢。浸油梳頭,治發赤並白。

圖經曰:木瓜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陶隱居云:山陰蘭亭尤多,今處處有之,而宣城者為佳。其木狀若奈,花生於春末而深紅色。其實大者如瓜,小者如拳。《爾雅》謂之楙。郭璞云:實如小瓜,酢,可食,不可多,亦不益人。宣州人種蒔尤謹,遍滿山谷。始實成,則鏃紙花薄其上,夜露日曝,漸而變紅,花紋如生。

本州以充上貢焉。又有一種榠楂,木、葉、花、實,酷類木瓜。陶云大而黃,可進酒去痰者是也。欲辨之,看蒂間,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,無此者為榠楂也。木瓜大枝可作杖策之,云利筋脈。根、葉者湯淋足脛,可以已蹶。又,截其木,干之作桶以濯足,尤益。道家以榠楂生壓汁,合和甘松、玄參末,作濕香,云甚爽神。

白話文:

木瓜可以根治腳氣。木瓜性平,無毒,能消痰,解酒毒,治咽喉酸痛。烤熟後食用能止痢。用木瓜浸泡在油裡,然後用來梳頭,可以治療頭髮發紅和變白。

木瓜的產地不詳,但山陰蘭亭盛產,現在各地都有,宣城出產的品質最好。木瓜樹形像奈,春天末開花,花色深紅,果實大的像瓜,小的像拳頭。《爾雅》稱之為楙。郭璞說木瓜果實像小瓜,酸,可以吃,但不能吃太多,也不利於身體健康。宣州人種植木瓜非常用心,遍佈山谷。果實剛長出來時,就用薄紙包裹,夜晚露水滋潤,白天曬太陽,逐漸變紅,花紋像自然生長的一樣,宣州用木瓜進貢給朝廷。

還有一種榠楂,樹木、葉子、花朵、果實都酷似木瓜。陶弘景說,大而黃,能去痰,可以用来泡酒。要分辨木瓜和榠楂,就看果蒂,木瓜果蒂間有重蒂,像乳房一樣,榠楂沒有。木瓜的大枝可以做拐杖,說是可以舒筋活絡。木瓜的根和葉可以煮水,用來洗腳踝,可以治疗腳踝扭傷。另外,砍下木瓜樹幹,曬乾做成桶,用來洗腳,也有益處。道家將榠楂生榨汁,加入甘松、玄參末,做成香料,据说可以清神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誤用和圓子、蔓子、土伏子,其色樣外形真似木瓜,只氣味效並向裡子各不同。若木瓜,皮薄,微赤黃,香,甘、酸,不澀。調營衛,助穀氣。向裡子頭尖一面,方:是真木瓜。若和圓子,色微黃,蒂、核粗,子小圓,味澀、微咸,傷人氣。蔓子顆小,亦似木瓜,味絕澀,不堪用。

土伏子似木瓜,味絕澀,子如大樣油麻,又苦澀,不堪用。若餌之,令人目澀、目赤,多赤筋痛。凡使木瓜,勿令犯鐵。用銅刀削去硬皮並子,薄切,於日中曬。卻用黃牛乳汁拌蒸,從巳至未,其木瓜如膏煎,卻於日中薄攤,曬乾用也。食療云:主嘔啘風氣。又吐後轉筋,煮汁飲之甚良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木瓜,不要誤用和圓子、蔓子、土伏子,它們的顏色和外形很像木瓜,但氣味、功效和內部都各不相同。

真正的木瓜,皮薄,略帶赤黃色,有香味,甘甜帶酸,不澀。它可以調和營衛,助益穀氣。木瓜的內部,尖頭一面是方形的,這就是真木瓜。

和圓子,顏色略黃,蒂、核粗,果實小而圓,味道澀、略鹹,會傷人氣。蔓子果實小,也像木瓜,味道極澀,不能使用。

土伏子也像木瓜,味道極澀,果實像大個的油麻,又苦又澀,不能使用。如果服食它,會讓人眼睛澀、眼睛紅,並且容易出現赤筋疼痛。

使用木瓜時,不要讓它接觸鐵器。用銅刀削去硬皮和果核,薄切,在中午陽光下曬乾。然後用黃牛乳汁拌勻蒸熟,從巳時到未時,木瓜會變得像膏煎一樣。之後再在中午陽光下薄薄地攤開,曬乾即可使用。

食療記載:木瓜可以治嘔啘風氣。又可以治療嘔吐後轉筋,將它煮汁飲用效果很好。

腳膝筋急痛,煮木瓜令爛,研作漿粥樣,用裹痛處。冷即易,一宿三、五度,熱裹便瘥。煮木瓜時,入一半酒同煮之。毛詩: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注云:木瓜,楙木也,可食之木。

衍義曰:木瓜,得木之正,故入筋。以鉛霜塗之,則失醋味,受金之制,故如是。今人多取西京大木瓜為佳,其味和美,至熟止,青白色,入藥,絕有功。勝、宣州者味淡。此物入肝,故益筋與血病、腰腎腳膝無力,此物不可闕也。

白話文:

膝盖筋腱疼痛,可以将木瓜煮烂,研磨成糊状,敷在疼痛处。如果敷上后变凉,就重新加热,一晚上可以敷三次到五次,热敷后疼痛就会减轻。煮木瓜的时候,可以加入半杯酒一起煮。毛诗中写道:“投我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。”注释说:木瓜是楙木,可以食用。

木瓜之所以能治筋腱疼痛,是因为它得木气的正气,能入筋。如果用铅霜涂抹木瓜,就会失去醋的味道,受到金气的克制,所以效果就不好了。现在的人多用西京的大木瓜,味道香甜,成熟时呈青白色,入药效果极佳。胜、宣州产的木瓜味道较淡。木瓜入肝经,所以能益筋补血,还能治疗腰肾虚弱、腿脚无力等症状,是不可缺少的药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