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3)
卷第三 (13)
1. 黑石脂
味鹹,平,無毒。主養腎氣,強陰,主陰蝕瘡,止腸澼泄痢,療口瘡咽痛。久服益氣,不飢,延年。一名石涅,一名石墨。出潁川陽城。採無時。
陶隱居云:此五石脂如《本經》,療體亦相似,《別錄》各條,所以具載,今俗用赤石、白石二脂爾,《仙經》亦用白石脂,以塗丹釜。好者出吳郡,猶與赤石脂同源。赤石脂多赤而色好,唯可斷下,不入五石散用。好者亦出武陵、建平、義陽。今五石散皆用義陽者,出䟾縣界東八十里,狀如豚腦,色鮮紅可愛,隨採復而生,不能斷痢,而不用之。餘三色脂有,而無正用,黑石脂乃可畫用爾。
白話文:
此藥味道鹹,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滋養腎氣,壯陽,治療陰蝕瘡,止瀉痢,治口瘡咽痛。長期服用可以益氣,不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。它有兩個別名,分別是石涅和石墨。產地是潁川陽城,全年都可以採集。
陶隱居說:這種五石脂跟《本經》記載的一樣,療效也相似。《別錄》裡記載的各種功效,都是有道理的。現在民間常用赤石脂和白石脂。根據《仙經》記載,白石脂可以用來塗抹丹釜。品質好的白石脂產自吳郡,跟赤石脂同源。赤石脂大多是紅色,顏色很好,但只能用來止瀉,不能用於五石散。品質好的赤石脂也產自武陵、建平、義陽。現在五石散都用義陽產的赤石脂,它產於䟾縣東邊八十里處,形狀像豬腦,顏色鮮紅可愛,採摘後可以再生,但不能止瀉,所以不可以用來做五石散。其他三種顏色的石脂也存在,但沒有正式的用途,只有黑石脂可以用來畫畫。
唐本注云:義陽即申州也,所出者,名桃花石,非五色脂,色如桃花,久服肥人。土人亦以療下痢,舊出蘇州、餘杭山大有,今不收採爾。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五色石脂,一名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符。青符,神農:甘。雷公:酸,無毒。桐君:辛,無毒,李氏:小寒。生南山或海崖。
採無時。赤符,神農、雷公:甘。黃帝、扁鵲:無毒。李氏:小寒。或生少室,或生泰山。色絳,滑如脂。黃符,季氏:小寒。雷公:苦。或生嵩山。色如豚腦、雁雛。採無時。白符,一名隨。岐伯、雷公:酸,無毒。季氏:小寒。桐君:甘,無毒。扁鵲:辛。或生少室、天婁山,或泰山。
白話文:
唐代版本的註釋說:「義陽就是申州,這裡產出的叫做桃花石,不是五色石脂。它的顏色像桃花,長期服用可以讓人肥胖。當地人也用它來治療痢疾。過去蘇州、餘杭山有很多,現在已經不再採集了。」
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吳氏的說法:五色石脂,又名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符。
青符,神農氏說它味甘,雷公說它味酸,無毒。桐君說它味辛,無毒,李氏說它性寒。生長在南山或海邊的懸崖峭壁上。
採集時間不限。
赤符,神農氏、雷公說它味甘,黃帝、扁鵲說它無毒。李氏說它性寒。有的生長在少室山,有的生長在泰山。顏色呈紅色,光滑如脂。
黃符,季氏說它性寒,雷公說它味苦。有的生長在嵩山。顏色像豬腦、雁雛。採集時間不限。
白符,又名隨。岐伯、雷公說它味酸,無毒。季氏說它性寒。桐君說它味甘,無毒。扁鵲說它味辛。有的生長在少室山、天婁山,有的生長在泰山。
黑符,一名石泥。桐君:甘,無毒。生洛西山空地。日華子云:五色石脂,並溫,無毒。畏黃芩、大黃。治瀉痢,血崩帶下,吐血、衄血,並澀精、淋癧,安心,鎮五臟,除煩,療驚悸,排膿,治瘡癤痔瘻,養脾氣,壯筋骨,補虛損。久服悅色,紋理膩,綴唇者為上也。
白話文:
黑符,一名石泥。
黑符,又名石泥。
桐君:甘,無毒。生洛西山空地。
《桐君錄》記載:黑符味甘,無毒。生長於洛西山的空地上。
日華子云:五色石脂,並溫,無毒。畏黃芩、大黃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各種顏色的石脂,皆屬溫性,無毒。忌與黃芩、大黃同用。
治瀉痢,血崩帶下,吐血、衄血,並澀精、淋癧,安心,鎮五臟,除煩,療驚悸,排膿,治瘡癤痔瘻,養脾氣,壯筋骨,補虛損。
黑符可以治療:腹瀉、痢疾、血崩、白帶、吐血、鼻出血,並能收斂精液、治療淋病、安神、鎮定五臟、消除煩躁、治療心悸、排膿、治療瘡癤、痔瘡、瘻管,還能養脾氣、壯筋骨、補虛損。
久服悅色,紋理膩,綴唇者為上也。
長期服用黑符,可以使面色紅潤,紋理細膩,且黑符附著在嘴唇上的效果最佳。
2. 白青
味甘、酸、咸,平,無毒。主明目,利九竅,耳聾,心下邪氣,令人吐,殺諸毒三蟲。久服通神明,輕身,延年不老。可消為銅劍,闢五兵。生豫章山谷。採無時。
陶隱居云:此醫方不復用,市人亦無賣者,唯《仙經》三十六水方中時有須處。銅劍之法,具在《九元子術》中。唐本注云:陶所云,今空青,圓如鐵珠,色白而腹不空者是也。研之色白如碧,亦謂之碧青,不入畫用。無空青時,亦用之,名魚目青,以形似魚目故也。今出簡州、梓州者好。
白話文:
此物味道甘甜、酸、鹹,性平,無毒。具有明目、通暢九竅、治療耳聾、心下邪氣、讓人嘔吐、殺除各種毒素和寄生蟲的功效。長期服用可以通神明、輕身健體、延年益壽。更可以磨成銅劍,辟邪避煞。此物生長在豫章山谷中,全年都可以採集。
陶隱居云
此藥方已不再使用,市面上也買不到,只有《仙經》中三十六種水方裡,偶爾會用到它。至於磨成銅劍的用法,則記載在《九元子術》中。
唐本注云
陶隱居所指的藥材,就是現代所稱的[空青],形狀圓圓的像鐵珠,顏色是白色的,而且裡面不是空的。研磨後顏色呈白色,像是碧玉,因此也叫做碧青,不適合用於繪畫。如果沒有空青,也可以用類似魚眼睛的[魚目青]來代替,因為它的形狀像魚的眼睛。現在簡州、梓州出產的空青品質最好。
3. 綠青
味酸,寒,無毒。主益氣,療鼽鼻,止泄痢。生山之陰穴中,色青白。陶隱居云:此即用畫綠色者,亦出空青中,相帶挾。今畫工呼為碧青,而呼空青作綠青,正反矣。唐本注云:綠青即扁青也,畫工呼為石綠。其碧青即白青也,不入畫用。
圖經曰:綠青,今謂之石綠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但云生山之陰穴中。《本經》次空青條上云:生益州山谷及越巂山有銅處,此物當是生其山之陰耳。今出韶州、信州。其色青白,即畫工用畫綠色者,極有大塊,其中青白花紋可愛。信州人用琢為腰帶環及婦人服飾。其人藥者,當用顆塊如乳香不挾石者佳。
白話文:
性狀
味道酸,性寒,無毒。
功效
具有益氣、治療鼻塞、止瀉痢的功效。
產地
生長在山陰面的洞穴中,顏色青白。
陶隱居說
這就是畫家所用的綠色顏料,它也來自空青,兩者互相伴生。如今畫家稱之為碧青,而把空青叫做綠青,正好相反。
唐本注釋說
綠青就是扁青,畫家稱之為石綠。而碧青就是白青,不適合用於繪畫。
圖經記載
綠青,現在稱為石綠。古籍中沒有記載產地,只說生長在山陰面的洞穴中。《本經》在空青條目中記載:生長在益州山谷以及越巂山有銅的地方,此物應該生長在山陰面。現在產於韶州、信州。顏色青白,就是畫家所用的綠色顏料,常有巨大的塊狀,其中青白相間的花紋十分美麗。信州人用它雕刻成腰帶環和婦女服飾。作為藥用,應該選擇像乳香一樣的顆粒狀,不夾雜石頭的較好。
今醫家多用吐風痰。其法,揀取上色精好者,先搗下篩,更用水飛過至細,乃再研治之。如風痰眩悶,取二、三錢匕,同生龍腦三、四豆許研勻,以生薄荷汁合酒溫調服。使偃臥須臾,涎自口角流出,乃愈,不嘔吐。其功速於它藥,今人用之,比比皆效,故以其法附之云。又下條云:扁青生朱崖山谷及武都朱提。
蘇恭云:即綠青是也。海南來者,形塊大如拳,其色又青,腹中亦時有空者,今未見此色。武昌、簡州、梓州亦有,今亦不用。
衍義曰:綠青,即石碌是也。其石黑綠色者佳,大者刻為物形,或作器用。又同硇砂,作吐風涎藥,驗則驗矣,亦損心肺。
白話文:
現在的醫生常用吐風痰的方法。這種方法是挑選上等的、顏色精美的藥材,先搗碎過篩,再用清水漂洗至非常細,然後才研磨處理。如果出現風痰導致的頭昏眼花、胸悶氣短,就取二、三錢的藥材,與三、四顆生龍腦一起研磨均勻,用生薄荷汁混合酒溫熱後服用。服用後讓病人躺下片刻,就會從嘴角流出涎液,病就好了,而且不會嘔吐。這種方法比其他藥物見效快,現在的人使用它,效果都很明顯,所以把這種方法附在這裡。
另外,古書上記載:扁青生長在朱崖山谷和武都朱提。
蘇恭說:扁青就是綠青。海南來的扁青,形狀像拳頭一樣大,顏色也青綠,肚子裡偶爾會有空洞,現在還沒有見到這種顏色的扁青。武昌、簡州、梓州也有扁青,但現在也不用它了。
衍義說:綠青就是石碌。其中黑色帶綠色的石頭最好,大的可以雕刻成各種物形,或者製作成器皿。綠青也跟硇砂一樣,可以用來吐風涎,效果的確很好,但也會損傷心肺。
4. 石中黃子
味甘,平,無毒。久服輕身,延年,不老。此禹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。出餘糧處有之。陶云:芝品中有石中黃子,非也。(唐本先附。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功同上。去殼研用即是,殼內未乾凝者。
圖經曰石中黃子,《本經》不載所生州土,云出禹餘糧處有之,今唯出河中府中條山谷內。舊說是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。今云其石形如面劑,紫黑色,石皮內黃色者,謂之中黃。兩說小異。
謹按葛洪《抱朴子》云:石中黃子所在有之,近水之山尤多,在大石中,其石常潤濕不燥,打石,石有數十重,見之赤黃,溶溶如雞子之在殼,得者即當飲之,不爾,便堅凝成石,不中服也。破一石中,多者有一升,少者數合,法當正及未堅時飲之,即堅凝,亦可末服也。若然舊說,是初破取者。
白話文:
石中黃的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,防止衰老。石中黃是禹餘糧殼中尚未成熟的黃濁水,在禹餘糧生長的地方就能找到。陶弘景說石中黃是芝品中的石中黃子,這是不對的。
日華子記載石中黃的功效與《本經》相同。去掉外殼研磨後就能使用,殼內尚未乾燥凝結的才是石中黃。
圖經記載石中黃子,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它的產地,只說是在禹餘糧生長的地方就能找到,現在只在河中府條山谷內有產。舊說認為石中黃是禹餘糧殼中尚未成熟的黃濁水。現在有人說石中黃的形狀像麵劑,紫黑色,石皮內部是黃色的,稱為中黃。兩種說法略有差異。
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記載:石中黃子到處都有,靠近水源的山上尤其多,位於大石頭中,這些石頭經常濕潤不乾燥,敲打石頭,會發現石頭有數十層,裡面是赤黃色的,像雞蛋在蛋殼中一樣。找到石中黃後,應該立即服用,否則就會凝固成石頭,無法服用。破開一塊石頭,多的能得到一升,少的也能得到幾合。最好的方法是在石中黃尚未凝固時服用,如果已經凝固,也可以研磨後服用。舊說的石中黃,應該是剛破開石頭取出來的。
今所用,是久而堅凝者耳。採無時。
衍義曰石中黃子,此又字誤也。子當作水,況當條自言未成餘糧黃濁水,焉得卻名之子也?若言未乾者,亦不得謂之子也。子字乃水字無疑。又曰:太一餘糧者,則是兼石言之者也。今醫家用石中黃,只石中乾者及細末者,即便是。若用禹餘糧石,即用其殼。故本條言一名石腦,須火燒醋淬。
如此即是石中黃水為一等,石中黃為一等,太一餘糧為一等,斷無疑焉。
白話文:
現在大家所使用的石中黃,都是經過長時間沉澱,變得堅硬凝固的。採集石中黃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石中黃又稱為石中黃子,這個名稱是錯誤的。應該把「子」字改成「水」,因為文中提到未成餘糧、黃濁水,怎麼會叫做「子」呢?如果說是未乾的,也不能叫做「子」。「子」字就是「水」字,毫無疑問。還有人說太一餘糧,這是在把石頭和水都算在內的說法。現在醫家用石中黃,只使用石頭中乾燥的部分和研磨成細末的部分,這些都可以。如果使用禹餘糧石,就只使用它的外殼。所以文中提到石腦這個名稱,要經過火燒醋淬。
由此可知,石中黃水是一等,石中黃是一等,太一餘糧是一等,沒有疑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