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三 (12)

1. 青石脂

味酸,平、無毒。主養肝膽氣,明目,療黃疸,泄痢腸澼,女子帶下百病,及疽痔,惡瘡。久服補髓,益氣,不飢,延年。生齊區山及海崖。採無時。

別說云:謹按唐注云:出蘇州餘杭山。今不採。而蘇州今乃見貢赤、白二種,然入藥不甚佳。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。揭兩石中取之。延州每以蕃寇圍城,苦無水,乃撅地深廣三、五丈,以石脂密固貯水,得經時久不滲漏,宜以此為良。

白話文:

酸味,性平,無毒。能滋養肝膽氣、明目、治療黃疸、泄瀉、腸澼,女性帶下百病,以及疽痔、惡瘡。長期服用可以補髓、益氣,不易飢餓,延年益壽。生長於齊區山和海崖,全年皆可採集。

另說:據唐代注釋記載,此藥產於蘇州餘杭山,現今已不再採集。蘇州現在貢奉的赤、白兩種,藥效並不佳。延州山所產的品質最佳,生長於兩石之間。延州曾因蕃寇圍城,缺乏水源,當地居民挖地深三到五丈,以石脂密封儲水,久久不滲漏,因此延州所產的品質最佳。

2. 赤石脂

味甘、酸、辛,大溫,無毒。主養心氣,明目益精,療腹痛,泄澼,下痢赤白,小便利,及癰疽瘡痔,女子崩中漏下,產難胞衣不出。久服補髓,好顏色,益智,不飢,輕身延年。生濟南、射陽及泰山之陰。採無時。(惡大黃,畏芫花。)

唐本注云:此石濟南太山不聞出者,今虢州盧氏縣、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並有,色理鮮膩,宜州諸山亦有。此五石脂中,又有石骨,似骨,如玉堅潤,服之力勝鍾乳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赤石脂,君,惡松脂,補五臟虛乏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甘、酸、辛,性溫,無毒。具有養心氣、明目益精、療腹痛、止泄瀉、治療赤白痢疾、小便頻數、以及癰疽瘡痔等功效,對於女性崩中漏下、產難胞衣不出也有幫助。長期服用可以補髓、改善容顏、增強智力、不飢餓、輕身延年。產地包括濟南、射陽和泰山陰面,全年可採收。忌與大黃同用,畏芫花。

據唐本注釋,此藥材在濟南、泰山並未發現,如今在虢州盧氏縣、澤州陵川縣及慈州呂鄉縣等地都有,顏色鮮艷潤澤。宜州諸山也有出產。在五石脂中,還有一種名為石骨的藥材,外形像骨頭,堅硬潤澤如玉,藥效比鍾乳更強。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赤石脂屬於君藥,忌與松脂同用,可補五臟虛乏。

圖經曰:赤石脂,生濟南、射陽及泰山之陰。蘇恭云:濟南泰山不聞出者,唯虢州盧氏縣、澤州陵川縣、慈州呂鄉縣並有,及宜州諸山亦出,今出潞州。以色理鮮膩者為勝。採無時。古人亦有單服食者。《乳石論》載服赤石脂,發則心痛,飲熱酒不解,治之用蔥豉綿裹,水煮飲之。

《千金翼》論曰: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,其源以冷飲過度,遂令脾胃氣羸,不能消於飲食,飲食入胃,則皆變成冷水,反吐不停,皆赤石脂散主之。赤石脂一斤,搗篩,服方寸匕,酒飲自任,稍稍加至三匕。服盡一斤,則終身不吐痰水。又不下痢,補五臟,令人肥健。有人淡飲,服諸藥不效,用此方遂愈。

白話文:

圖經曰

赤石脂,產於濟南、射陽和泰山陰面。

蘇恭云

濟南、泰山並沒有產赤石脂的記載,只知道虢州盧氏縣、澤州陵川縣、慈州呂鄉縣以及宜州諸山都有出產,現在主要產於潞州。顏色鮮豔潤澤的赤石脂品質最佳。採集赤石脂沒有特定的時間。古人也有單獨服用赤石脂的。

《乳石論》載

服用赤石脂會導致心痛,即使喝熱酒也無法緩解,可以用蔥豉包起來,水煮後飲用來治療。

《千金翼》論曰

治療痰飲無時無刻都吐水的人,其病根源在於過度飲用冷飲,導致脾胃虛弱,無法消化飲食,飲食進入胃部後,全部轉化為冷水,不停地嘔吐,這時可以用赤石脂散治療。

赤石脂散方

赤石脂一斤,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一茶匙,用酒送服,可以根據情況逐漸加量至三茶匙。服用完一斤赤石脂後,就終身不會再吐痰水,也不會有腹瀉,還可以補益五臟,使人變得肥胖健壯。有些人喝水都會吐,服用其他藥物也不見效,用此方就能治癒。

其雜藥用者,則張仲景治傷寒下痢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其方用赤石脂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末用,乾薑一兩,粳米半升,以水七升煮之,米熟為準,去滓,每飲七合,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服,日三愈。止後服,不爾,盡之。又有烏頭赤石脂丸,主心痛徹背者。烏頭一分,附子二分,並炮,赤石脂、乾薑、蜀椒各四分,五物同杵末,以蜜和丸,大如梧子,先食服一丸,不知,稍增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古代中醫運用赤石脂治療傷寒下痢、心痛的兩種方法:

一、桃花湯治傷寒下痢

張仲景在治療傷寒導致的腹瀉不止,且糞便帶有膿血的情況時,使用桃花湯。方劑如下:

  • 赤石脂一斤,一半直接使用,另一半研磨成粉末。
  • 乾薑一兩。
  • 粳米半升。

將以上藥材用七升水煮,煮至米熟即可,去渣,每次服用七合,並服用赤石脂粉末一小勺,每日三次,直到痊癒。

如果病情已經好轉,可以減少服藥次數;若未痊癒,則繼續服用直到藥物用完。

二、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徹背

另外,還有一種名為烏頭赤石脂丸的方劑,專治心痛且疼痛感貫穿背部的病症。

  • 烏頭一分,炮制。
  • 附子二分,炮制。
  • 赤石脂、乾薑、蜀椒各四分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,飯前服用一丸。如果療效不顯著,可以適當增加服用劑量。

斗門經:治小兒疳瀉。用赤石脂杵羅為末如面,以粥飲調半錢服,立瘥。或以京芎等分同服,更妙。

衍義曰:赤石脂,今四方皆有,以舌試之,黏著者為佳。有人病大腸寒滑,小便精出,諸熱藥服及一斗二升,未甚效。後有人教服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半兩,同為末,醋糊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及飯前米飲下五、七十丸,終四劑,遂愈。

白話文:

斗門經記載,治療小兒疳瀉,可用赤石脂研磨成細粉,以粥調服半錢,即可見效。也可與京芎等量混合服用,效果更佳。

赤石脂各地都有,以舌頭試之,黏性較強者為佳。有人患大腸寒滑,小便精液外泄,服用各種熱性藥物一斗二升,不見效。後來有人教他服用赤石脂、乾薑各一兩,胡椒半兩,混合研磨成粉末,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五、七十粒,連續服用四劑,病就好了。

3. 黃石脂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養脾氣,安五臟,調中,大小、小兒泄痢腸澼,下膿血,去白蟲,除黃疸,癰疽蟲。久服輕身延年。生嵩高山。色如鶯雛。採無時。(曾青為之使,惡細辛,畏蜚蠊。)

唐本余畏黃連、甘草、蜚蠊。雷公云凡使,須研如粉,用新汲水投於器中,攪不住手,了,傾作一盆。如此飛過三度。澄者去之,取飛過者,任入藥中使用,服之不問多少,不得食卵味。

白話文:

黃連的藥性

  • 味道苦,性平,無毒。
  • 主要功效是滋養脾氣,安定五臟,調和中焦,治療大人小孩的腹瀉、腸道積水、下痢膿血、驅除寄生蟲、消除黃疸,並可治癒癰疽瘡瘍。
  • 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延年。
  • 生長在嵩山的高處,顏色像黃鶯的雛鳥。
  • 採收時間不限。

藥性禁忌

  • 曾青(即銅綠)是黃連的相使藥,忌與細辛同用,也忌與蜚蠊(蟑螂)同用。
  • 唐本記載黃連也忌與黃連和甘草同用,以及蜚蠊。
  • 雷公(古代醫家)說:凡使用黃連,必須研磨成粉末,用新鮮汲取的清水放入器皿中,不停攪拌,直到攪拌不住手,然後將藥粉傾倒成一盆,如此反覆三次,取沉澱在底部的藥粉,剩下的部分則棄去。再將沉澱的藥粉加入藥方中使用。無論服用多少,都不可食用帶有卵味的食品。

注釋

  •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中藥黃連的藥性、功效、禁忌等,以及一些服用時的注意事項。
  • 現代醫學對黃連的藥性及功效已有了更深入的研究,上述內容僅供參考,實際用藥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。

4. 白石脂

味甘、酸,平,無毒。主養肺氣,厚腸,補骨髓,療五臟驚悸不足,心下煩,止腹痛下水,小腸澼熱溏,便膿血,女子崩中,漏下,赤白沃,排癰疽瘡痔。久服安心,不飢,輕身,長年。生泰山之陰。採無時。(得厚朴並米汁飲,止便膿。燕屎為之使,惡松脂,畏黃芩。)

唐本注云:白石脂,今出慈州諸山,勝於余處者。泰山左側不聞有之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及簫炳云:畏黃連、甘草、飛廉。藥性論云:白石脂,一名白符。(惡馬目毒公。味甘、辛。澀大腸。)

白話文:

白石脂 中藥解說:

味甘、酸,性平,無毒。

主治:

  • 養肺氣,厚腸,補骨髓: 滋養肺部,強化腸道功能,補益骨髓。
  • 療五臟驚悸不足,心下煩: 緩解五臟心悸、心神不寧,以及胸悶煩躁。
  • 止腹痛下水,小腸澼熱溏,便膿血: 止腹痛,治療小腸熱盛導致的腹瀉、膿血便。
  • 女子崩中,漏下,赤白沃,排癰疽瘡痔: 治療女性月經不調、白帶異常,以及排膿的瘡瘍、痔瘡。
  • 久服安心,不飢,輕身,長年: 長期服用能安定心神,不易飢餓,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

產地: 生長於泰山陰面。

採收時節: 全年皆可採收。

配伍禁忌:

  • 與厚朴同用,並用米汁服用,能止便膿。
  • 燕屎為其使藥。
  • 忌與松脂同用。
  • 畏黃芩。

其他記載:

  • 唐本注釋說,白石脂現在主要出產於慈州山區,品質優於其他地方。泰山左側則未曾聽聞有此藥。
  • 蜀本和簫炳記載,白石脂畏黃連、甘草、飛廉。
  • 藥性論記載,白石脂又名白符。

額外註解:

  • 馬目毒公:指一種馬的眼睛病,可能與白石脂的藥性相關。
  • 澀大腸:指白石脂能收斂腸道,止瀉止血。

現代使用:

白石脂作為中藥材,現今主要用於治療腸胃疾病、婦科疾病等。但由於其毒性不明,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。

圖經曰:白石脂,生泰山之陰。蘇恭云:出慈州諸山,泰山左側,不聞有之。今唯潞州有焉,潞與慈相近,此亦應可用,古斷下方多用。而今醫家亦稀使。採無時。五色石脂舊經同一條,並生南山之陽山谷中,主治並同,後人各分之,所出既殊,功用亦別,用之當依後條。然今唯用赤、白二種,余不復識者。

唐·韋宙《獨行方》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,以白石脂細末,熬溫,撲臍中,日三,良。又,《斗門方》:治瀉痢。用白石脂、乾薑二物停搗,以百沸湯和麵為稀糊,搜勻,並手丸如梧子,曝乾,飲下三十丸。久痢不定,更加三十丸。霍亂,煎漿水為使。

白話文:

古籍《圖經》記載:白石脂產於泰山的陰面。蘇恭則說:白石脂出產於慈州諸山,泰山左側,但並沒有聽說過有白石脂。現在只有潞州有,而潞州與慈州相鄰,應該也能用,古代醫書中多用它。不過現在的醫生很少使用白石脂了。採集白石脂沒有特定的季節。古代醫書中將五色石脂列為同一條,都說它們生長在南山陽面的山谷中,主治功效也相同。後來人們將它們分開,產地和功效也各有不同,使用時要根據後面的記載。現在只用赤石脂和白石脂,其他顏色就沒人認識了。

唐朝韋宙的《獨行方》中記載,治療小兒臍中汁液流出不止且伴隨紅腫,可以用白石脂研成細末,溫熱後敷在臍中,一天三次,效果很好。另外,《斗門方》中記載,治療瀉痢可以用白石脂和乾薑,將兩者一起研磨成粉末,用熱水和麵做成稀糊,攪拌均勻,捏成梧子大小的丸子,曬乾,一次服用三十丸。如果是久痢不止,可以再服用三十丸。如果是霍亂,可以用漿水煎服。

子母秘錄:治小兒水痢,形羸不勝大湯藥。白石脂半大兩研如粉,和白粥空肚與食。別說云:謹按唐注云:出蘇州、餘杭山,今不採。而蘇州今乃見貢赤、白二種,然入藥不甚佳。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,揭兩石中取之。延州每以蕃寇圍城,苦無水,乃撅地深廣三、五丈,以石脂密固貯水,得經時久不滲漏,宜以此為良。

衍義曰:白石脂,有初生未滿月小兒,多啼叫,致臍中血出,以白石脂細末貼之,即愈。未愈,微微炒過,放冷再貼,仍不得剝揭。

白話文:

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小兒水瀉,體弱無力,無法服用大量湯藥時,可用白石脂半兩,研磨成粉末,和白粥一起空腹食用。

另有記載

唐代註解說:白石脂產自蘇州、餘杭山,現今已不再採集。但蘇州現在進貢了紅色和白色的兩種白石脂,藥效並不好。唯有延州山脈所產的白石脂最為優良,需在石頭縫隙中才能採集到。延州經常受到外族圍攻,苦於缺水,當地人會在地下挖深三到五丈的坑洞,用白石脂密封儲存水,可以長時間不滲漏,由此可見延州白石脂的優良品質。

衍義

白石脂還有治療新生兒腹瀉的功效:對於初生未滿月的小兒,經常哭鬧,導致臍帶部位出血,可以用白石脂研磨成細末敷貼,即可痊癒。如果未痊癒,可以微微炒過,放涼後再敷貼,切勿剝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