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9)
卷第九 (29)
1. 葒(音紅)草
味鹹,微寒,無毒。主消渴,去熱,明目,益氣。一名鴻䕵(音纈)。如馬蓼而大,生水旁,五月採實。
陶隱居云:此類甚多,今生下濕地,極似馬蓼,甚長大。《詩》稱隰有游龍,注云:葒草,郭景純云:即籠古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此即水紅也。以為湯,浸療腳氣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紅,籠古。其大者蘬。疏引陸機云:一名馬蓼,葉大而赤白色,生水澤中,高丈餘。郭云:俗呼葒草為籠鼓,語轉耳。
圖經曰:葒草,即水紅也。舊不著所出州郡,云生水旁,今所在下濕地皆有之。似蓼而葉大,赤白色,高丈餘。《爾雅》云:紅,籠古。其大者蘬(丘追切)。鄭詩云:隰有游龍是也。陸機云:一名馬蓼。《本經》云:似馬蓼而大。若然,馬蓼自是一種也。五月採實,今亦稀用。但取根、莖作湯,捋腳氣耳。
陳藏器云:作湯浸水氣,惡瘡腫,佳。唐本注云:有毛,花紅白,除惡瘡腫,腳氣,煮濃汁漬之,多瘥。
衍義文具水蓼條下。
白話文:
葒草味鹹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效是治療消渴症、降熱、明目和補益元氣。它也叫鴻䕵。外形像馬蓼但更大,生長在水邊,五月採收果實。
許多文獻記載的葒草種類繁多,目前發現的葒草生長在潮濕低窪的地方,非常像馬蓼,植株很大。《詩經》中提到的「隰有游龍」,注釋中指的就是葒草,郭景純也認為是籠古。其他版本的注釋則認為是水紅。可以將其熬成湯,浸泡治療腳氣。 根據《爾雅》的記載,紅即籠古,較大的則稱為蘬。陸機的說法是,葒草也叫馬蓼,葉子又大又呈現赤白色,生長在水澤中,高度可達一丈多。郭璞認為,民間俗稱葒草為籠鼓,只是名稱上的轉變。
圖經中記載,葒草就是水紅。古籍未記載具體產地,只說生長在水邊,現在各地潮濕低窪的地方都有。它看起來像蓼,但葉子更大,呈赤白色,高度可達一丈多。《爾雅》記載,紅就是籠古,大的叫做蘬。《鄭箋》認為《詩經》中的「隰有游龍」指的就是葒草,陸機則認為它也叫馬蓼。《本經》也記載它類似馬蓼但更大。如果這樣,馬蓼應該是一種獨立的植物。五月採收果實,現在已經很少使用了,通常只取根莖熬湯,用來治療腳氣。
陳藏器記載,葒草熬湯浸泡可以治療水腫、惡瘡腫痛,效果很好。唐代的注釋則記載,葒草有絨毛,花朵呈現紅白相間,可以治療惡瘡腫痛和腳氣,將其煮成濃汁浸泡患處,多能痊癒。
相關詳細說明請參考水蓼的條目。
2. 莎草根
味甘,微寒,無毒。主除胸中熱,充皮毛。久服利人,益氣,長鬚眉。一名薃(音號),一名侯莎。其實名緹。生田野,二月、八月採。
陶隱居云:方藥亦不復用。《離騷》云:青莎雜樹,繁草靃(音髓)靡(音美)。古人為詩多用之,而無識者。乃有鼠蘘,療體異此。唐本注云:此草,根名香子,一名雀頭香。大下氣,除胸腹中熱,所在有之。莖、葉都似三稜,根若附子,周匝多毛。交州者最勝。大者如棗,近道者如杏仁許。荊襄人謂之莎草根,合和香用之。
圖經曰:莎草根,又名香附子。舊不著所出州土,但云生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或云交州者勝。大如棗,近道者如杏仁許。苗、莖、葉都似三稜,根若附子,周匝多毛。今近道生者,苗、葉如薤而瘦,根如箸頭大。二月、八月採。謹按《天寶單方圖》載水香稜,功狀與此頗相類,但味差不同。
其方云:水香稜,味辛,微寒,無毒,性澀。元生博平郡池澤中,苗名香稜,根名莎結,亦名草附子。河南及淮南下濕地即有,名水莎,隴西謂之地藾根,蜀郡名續根草,亦名水巴戟。今涪都最饒,名三稜草。用莖作鞋履,所在皆有。單服治肺風。又云:其藥療丈夫心肺中虛風及客熱,膀胱間連脅下時有氣妨,皮膚瘙癢癮疹,飲食不多,日漸瘦損,常有憂愁,心忪少氣等。並春收苗及花,陰乾。
入冬採根,切,貯於風涼處。有患前病者,取苗二十餘斤,銼,以水二石五斗,煮取一石五斗。於浴斛中浸身,令汗出五、六度。浸兼浴,其肺中風,皮膚癢即止。每載四時常用,則癮疹風永瘥。其心中客熱,膀胱間連脅下氣妨,常日憂愁不樂,兼心忪者,取根二大斤,切,熬令香,以生絹袋盛貯,於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之。春三月浸一日即堪服,冬十月後即七日,近暖處乃佳。
每空腹服一盞,日夜三、四服之,常令酒氣相續,以知為度。若不飲酒,即取根十兩,加桂心五兩,蕪荑三兩,和搗為散,以蜜和為丸,搗一千杵,丸如梧子大。每空腹,以酒及姜蜜湯飲汁等,下二十丸,日再服,漸加至三十丸,以瘥為度。
雷公云:凡採得後,陰乾,於石臼中搗,勿令犯鐵,用之切忌爾。
衍義曰:莎草,其根上如棗核者,又謂之香附子。亦入印香中,亦能走氣,今人多用。雖生於莎草根,然根上或有或無。有薄皸皮,紫黑色,非多毛也。刮去皮則色白。若便以根為,則誤矣。其味苦。
白話文:
莎草根味甘微寒,無毒。能消除胸中煩熱,滋養肌膚。長期服用,益於身體,增強元氣,使鬚髮烏黑亮澤。莎草根又名薃(音號)、侯莎,其果實名緹。它生長在田野,二月和八月採收。
陶弘景說:現在的藥方很少再使用它。《離騷》中寫道:「青莎雜樹,繁草靃靡」,古人詩文中常提及,但多數人不了解其藥性。鼠蘘與它療效不同。唐代注釋說:這種草的根稱為香子或雀頭香,能瀉下氣體,消除胸腹煩熱,各地都有生長。莖葉像三稜草,根像附子,周圍長滿細毛。交州產的最好,大的像棗子,靠近道路生長的則像杏仁大小。荊襄地區的人稱它為莎草根,用於製作香料。
圖經記載:莎草根又名香附子。古籍未記載其產地,只說生長在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,但交州的品質最佳。大的像棗子,小的像杏仁。苗、莖、葉都像三稜草,根像附子,周圍長滿細毛。現在靠近道路生長的,苗葉像薤但較細瘦,根像筷子頭那麼大。二月和八月採收。《天寶單方圖》記載的水香稜,功效與莎草根類似,但味道略有不同。
水香稜味辛微寒無毒,性澀。生長在博平郡的池澤中,莖葉名香稜,根名莎結,也叫草附子。河南和淮南低濕地區也有,稱為水莎;隴西稱之為地藾根;蜀郡稱之為續根草或水巴戟。涪陵產量最多,稱為三稜草。其莖可用來製作鞋履,各地都有。單獨服用可治療肺風。又記載:此藥可治療男子心肺虛風及外感熱邪,膀胱與脅肋之間氣滯,皮膚瘙癢、癮疹,飲食減少,日漸消瘦,經常憂愁,心悸氣短等症。春季採收苗和花,陰乾;冬季採收根,切片,貯於陰涼通風處。
如有上述疾病,取苗二十多斤,切碎,加水二石五斗,煮至一石五斗,放入浴桶中浸泡身體,使汗出五、六次。浸浴治療肺風、皮膚瘙癢,效果良好。四季常服,可使癮疹風症永除。若心有外感熱邪,膀胱與脅肋之間氣滯,經常憂愁不樂,心悸者,取根二大斤,切片,煎煮至香,用生絹袋盛裝,放入三大斗無灰清酒中浸泡。春季三月浸泡一日即可服用;冬季十月後需浸泡七日,溫暖處浸泡效果最佳。每次空腹服用一盞,每日三、四次,讓酒氣持續,以此為度。若不飲酒,則取根十兩,加桂心五兩,蕪荑三兩,搗碎混合,加蜜製成丸藥,搗一千下,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空腹服用二十丸,用酒或薑蜜湯送服,每日二次,逐漸增加到三十丸,以痊癒為度。
雷公說:採收後陰乾,用石臼搗碎,不可用鐵器,使用時應注意此點。
衍義說:莎草的根,像棗核狀的,又稱為香附子,也用於製作香料,能行氣,現代人常用。雖然生長在莎草根上,但根上可能有也可能沒有。有薄而粗糙的皮,紫黑色,不是多毛的。刮去皮則顏色變白。若直接將根使用,則為誤用。其味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