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8)
卷第九 (28)
1. 薺苨
味甘,寒。主解百藥毒。
陶隱居云:根、莖都似人參,而葉小異,根味甜絕,能殺毒。以其與毒藥共處,而毒皆自然歇,不正入方家用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根似桔梗,以無心為異,無毒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苨,菧苨。釋曰:苨,一名菧苨。郭云:薺苨也。日華子云:薺苨,殺蠱毒,治蛇蟲咬,熱狂溫疾,罯毒箭。
圖經曰:薺苨,舊不載所出州土,今川蜀、江浙皆有之。春生苗莖,都似人參,而葉小異,根似桔梗根,但無心為異。潤州尤多,人家收以為果菜或作脯啖,味甚甘美。二月、八月採根曝乾。古方解五石毒,多生服薺苨汁,良。又《小品方》療蠱。取薺苨根搗末,以飲服方寸匕,立瘥。
食療云:丹石發動,取根食之尤良。千金翼封疔腫。取生薺苨根汁一合,去滓敷,不過三。食醫心鏡薺苨,主利肺氣,和中,明目,止痛。蒸切作羹粥食之,齏菹亦得。金匱玉函方:鉤吻葉與芹葉相似,誤食之殺人。薺苨八兩,水六升,煮取三升,為兩服解之。朝野僉載野豬中毒藥箭,多食此物出。別說云今多以蒸壓褊亂人參。但味淡爾。
衍義曰:薺苨,今陝州採為脯,別有法,甚甘美,兼可寄遠。古人以謂薺苨似人參者是此。解藥毒甚驗。
白話文:
薺苨味甘性寒,能解百種藥物毒性。
古籍記載,薺苨的根莖像人參,但葉子略有不同,根部味道極甜,能殺毒。它能與毒藥共存,毒性自然消失,所以不常用於一般藥方。另有記載說,薺苨根像桔梗,但沒有中心髓心為區別,且無毒性。 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 據記載,薺苨能殺死蠱毒,治療蛇蟲咬傷、中暑發熱、以及中毒箭傷。
薺苨產於四川、蜀地、江浙等地。春天長出莖葉,整體像人參,但葉子略有不同,根部像桔梗根,但沒有中心髓心。潤州地區尤其多,當地人會將其作為蔬菜食用,或製成果脯,味道非常甘美。 古方中,常服用薺苨汁解五石散的毒性,效果很好。 也有古方記載用薺苨根研磨成粉末服用,治療蠱毒,效果極佳。
薺苨可治療丹石藥物引起的反應,食用其根部效果尤佳。 也可治療癰腫疔瘡,用其新鮮根部榨汁敷於患處,通常三次即可見效。 薺苨能潤肺、和胃、明目、止痛。 可蒸煮做成羹粥食用,也可製成醃菜或醬菜。 用於解鉤吻中毒,效果顯著。 野豬誤食毒箭後,也會食用薺苨解毒。 現代人常將其蒸壓後冒充人參,但味道較淡。
陝州地區會將薺苨製成果脯,方法獨特,味道甘美,也便於儲存運輸。古人所說的薺苨像人參,指的就是這種製法。 它解毒的效果非常可靠。
2. 白藥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金瘡生肌。出原州。
唐本注云:三月苗生,葉似苦苣,四月抽赤莖,花白,根皮黃,八月葉落,九月枝折,採根,日乾。今按別本注云:解野葛、生金、巴豆藥毒,刀斧折傷,能止血、痛,乾末敷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藥亦可單用,味苦。能治喉中熱塞,噎痹不通,胸中隘塞,咽中常痛,腫脹。
日華子云:白藥,冷。消痰止嗽,治渴並吐血,喉閉,消腫毒。又云翦草,涼,無毒。治惡瘡疥癬風瘙。根名白藥。
圖經曰:白藥,出原州,今夔、施、江西、嶺南亦有之。三月生苗,似苦苣葉,四月而赤,莖長似葫蘆蔓,六月開白花。八月結子,亦名苽蔞。九月採根,以水洗,切碎,曝乾,名白藥子。江西出者。葉似烏臼,子如綠豆,至八月,其子變成赤色,施州人取根,並野豬尾二味,洗淨去粗皮,焙乾,等分,停搗篩,酒調服錢匕。療心氣痛,解熱毒,甚效。
又諸瘡癰腫不散者,取生根爛搗敷貼,干則易之。無生者用末水調塗之亦可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治一切天行。取白藥研如面,漿水一大盞,空腹頓服之,便仰臥一食頃。候心頭悶亂,或噁心,腹內如車鳴癘刺痛,良久當有吐利數行,勿怪。欲服藥時,先令煮漿水粥於井中懸著待冷。
若吐利過度,即吃冷粥一碗止之,不吃即困人。
經驗後方:治妊娠傷寒,護胎。以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,用雞子清調攤於紙花上,可碗來大,貼在臍下胎存生處,於即以溫水潤之。
衍義曰:白藥,今為治馬肺熱藥,有效。
白話文:
白藥
白藥味辛,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金瘡,促進傷口癒合。原產於原州。
據唐代本草注記載:三月發芽,葉子像苦苣菜,四月抽出紅色莖,花白色,根皮黃色,八月葉落,九月枝幹枯萎,此時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其他版本的注釋則提到:白藥能解野葛、生金(一種礦物藥)、巴豆的毒性,對刀斧傷能止血止痛,研成粉末外敷即可。另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白藥也可單獨使用,味苦,能治療喉嚨發熱阻塞、吞咽困難、胸悶、咽喉疼痛和腫脹。
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白藥性寒,能消痰止咳,治療口渴、吐血、喉嚨阻塞和腫毒。書中另提到一種草本植物,性涼,無毒,能治療惡瘡、疥癬和皮膚瘙癢,其根部也稱為白藥。
圖經記載:白藥產於原州,現在夔州、施州、江西、嶺南等地也有出產。三月發芽,葉子像苦苣菜葉,四月莖變紅,莖蔓生長像葫蘆藤,六月開花,花白色。八月結果,果實也叫苽蔞。九月採收根部,用水洗淨,切碎曬乾,稱為白藥子。江西產的白藥,葉子像烏桕樹葉,果實像綠豆,到八月果實變成紅色。施州人用白藥根和野豬尾(一種藥材)兩種藥材,洗淨去皮,烘乾,等量混合,研磨成粉,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錢匕(古代重量單位)。此方可治療心痛、解熱毒,療效甚好。
對於各種瘡癰腫毒不能消散的,可以用新鮮白藥根搗爛外敷,乾了就換新的。沒有鮮根,可以用白藥粉末用水調勻塗抹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記載:治療各種流行性疾病,將白藥研成細末,用一盞漿水(米湯)沖服,空腹服用,服後仰臥片刻。服藥後可能會出現心煩意亂、噁心、腹痛如車輪滾動般疼痛等症狀,過一會兒會腹瀉數次,不必驚慌。服藥前,先將漿水煮粥,放在井裡懸掛冷卻備用。
如果腹瀉過度,就喝一碗冷粥止瀉,不喝粥會讓人虛弱。
經驗方:治療孕婦傷寒,保護胎兒。取適量白藥子研成粉末,用雞蛋清調勻,攤在紙上,大小如碗口,貼在肚臍下胎兒所在的位置,再用溫水潤濕藥貼。
衍義記載:現在白藥也用於治療馬的肺熱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