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7)
卷第九 (27)
1. 白前
味甘,微溫,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微寒。無毒。主胸脅逆氣,咳嗽上氣。
陶隱居云:此藥出近道。似細辛而大,色白,易折。主氣嗽方多用之。唐本注云:此藥葉似柳,或苡芫花,苗高尺許。生洲渚沙磧之上。根白,長於細辛,味甘,俗以酒漬服。主上氣,不生近道。俗名石藍,又名嗽藥。今用蔓生者,味苦,非真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根似牛膝、白薇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前,臣,味辛。兼主一切氣。日華子云:治賁豚腎氣,肺氣煩悶及上氣。
圖經曰:白前,舊不載所出州土,陶隱居云出近道,今蜀中及淮、浙州郡皆有之。似細辛而大,色白,易折。亦有葉似柳,或似蕪花苗者,並高尺許。生洲渚沙磧之上,根白,長於細辛,亦似牛膝、白薇輩。今用蔓生者,味苦,非真也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深師療久咳逆上氣,體腫,短氣脹滿,晝夜倚壁不得臥,常作水雞聲者,白前湯主之。
白前二兩,紫菀、半夏洗各三兩,大戟七合切,四物以水一斗,漬一宿,明旦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禁食羊肉、餳大佳。
唐本云:微寒。主上氣衝喉中,呼吸欲絕。雷公云:凡使,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後漉,去頭須了,焙乾,任入藥中用。梅師方:治久患㗇呷咳嗽,喉中作聲,不得眠。取白前搗為末,溫酒調二錢匕服。
衍義曰:白前,保定肺氣,治嗽,多用。白而長於細辛,但粗而脆,不似細辛之柔。以溫藥相佐使,則尤佳,余如《經》。
白話文:
白前
白前味甘,性微溫(也有記載說微寒)。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胸脅逆氣、咳嗽和上氣(呼吸困難)。
據記載,白前產地靠近中原地區,外形類似細辛但更大,顏色潔白,容易折斷。很多治療咳嗽的方劑都使用白前。 其葉子像柳葉,或像芫花,植株高約一尺,生長在河洲、沙灘等地。根莖顏色潔白,比細辛長,味道甘甜,民間常用酒浸泡後服用。主要治療上氣,但並非所有靠近中原地區都產出。民間也稱之為石藍或嗽藥。蔓生的白前,味道苦澀,並非正品。 採收時間在二月和八月,採集根部曬乾。
白前的根莖形似牛膝和白薇。也有記載說白前味辛,能治療一切氣逆症狀。 另有記載說,白前能治療賁門疾病、腎氣不足、肺氣煩悶及上氣。
白前過去沒有明確的產地記載,但據記載,蜀地、淮地和浙地都有出產。 外形如上所述,蔓生的白前味苦,非正品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曬乾。 治療久咳、逆氣上衝、水腫、呼吸短促、腹脹,白天黑夜都靠牆倚著睡不著覺,且發出像水雞一樣叫聲的病症,可以用白前湯治療。
白前湯的配方:白前二兩,紫菀、半夏(洗淨)各三兩,大戟七合(切片),加水一斗,浸泡一夜,第二天早上煮成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忌食羊肉和糯米糕。
另有記載說,白前性微寒,主治上氣衝擊喉嚨,呼吸困難瀕死的症狀。 使用白前時,應先用生甘草水浸泡一會兒後撈出,去除頭部鬚根,烘乾後再使用。 治療久咳、咽喉腫痛、咳嗽時喉嚨有聲音、睡不著覺等症狀,可以用白前搗成粉末,溫酒送服二錢。
總而言之,白前具有保肺氣、治療咳嗽的功效,常用於治療咳嗽。白前根莖比細辛粗大而脆,不像細辛那樣柔軟。若與溫性藥物搭配使用,療效更佳。其餘功效與本草經記載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