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三 (3)

1. 大棗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心腹邪氣,安中養脾,助十二經,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,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,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澼。久服輕身長年,不飢神仙。一名干棗,一名美棗,一名良棗。八月採,曝乾。

三歲陳核中仁燔(音煩)之,味苦。主腹痛,邪氣。

生棗,味甘、辛。多食令人多寒熱,羸瘦者,不可食。

,覆麻黃,能令出汗。生河東平澤。(殺烏頭毒。)

陶隱居云:舊雲河東猗氏縣棗特異,今青州出者,形大,核細,多膏,甚甜。郁州互市亦得之,而鬱州者亦好,小不及爾。江東臨沂金城棗,形大而虛,少脂,好者亦可用。南棗大惡,殆不堪啖。道家方:藥以棗為佳餌。其皮利,肉補虛,所以合湯皆擘之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棗葉散服使人瘦,久即嘔吐。

白話文:

**性味歸經:**味甘,性平,無毒。

功效主治:

  • 主治心腹邪氣,安中養脾,助十二經,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、少津液,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。
  • 和百藥,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澼。
  • 久服輕身長年,不飢神仙。

**別名:**干棗、美棗、良棗

**採收加工:**八月採收,曝曬乾燥。

核仁:

  • 三年陳核中仁,用火烤過,味苦。
  • 主治腹痛,邪氣。

生棗:

  • 味甘、辛。
  • 多食令人多寒熱,體質虛弱的人不宜食用。

葉:

  • 可覆蓋麻黃,能使人出汗。
  • 生長於河東平澤地區。
  • 可解烏頭毒。

陶隱居注:

  • 古人說河東猗氏縣的棗特別好,現在青州出產的棗個頭大,核小,多膏,非常甜。鬱州互市也買得到,但鬱州的棗雖然也不錯,但個頭略小。
  • 江東臨沂金城縣的棗個頭大,但空心,少脂,好的也能用。
  • 南棗質量很差,幾乎不能食用。
  • 道家認為棗是上好的藥食,皮能通便,肉能補虛,所以用棗入湯時都要掰開。
  • 唐本注:根據《別錄》記載,棗葉散服食會讓人瘦弱,久服則會嘔吐。

揩熱痱瘡良。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干棗,溫。主補津液,強志。三年陳者核中仁,主惡氣,卒疰忤。又,療耳聾、鼻塞,不聞音聲、香臭者,取大棗十五枚,去皮核,萆麻子三百顆,去皮,二味和搗,綿裹塞耳鼻。日一度易,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。先治耳,後治鼻,不可並塞之。

又方::巴豆十粒,去殼生用。松脂同搗,綿裹塞耳。又云:洗心腹邪氣,和百藥毒。通九竅,補不足氣。生者食之過多,令人腹脹。蒸煮食,補腸胃,肥中益氣。第一青州,次蒲州者好。諸處不堪入藥。小兒患秋痢,與蟲棗食,良。日華子云:干棗,潤心肺,止嗽,補五臟,治虛勞損,除腸胃癖氣,和光粉燒,治疳痢。

白話文:

干棗性溫,能補益津液,增強精神。存放三年以上的干棗,其核仁可以治療惡氣、突然發生的疾病。此外,干棗還能治療耳聾、鼻塞,聽不見聲音、聞不到香味。方法是取十五枚干棗去皮核,三百顆萆麻子去皮,混合搗碎,用棉花裹好塞入耳鼻。每天換一次,持續三十多天就能聽到聲音和聞到香味。先治耳朵,再治鼻子,不可同時塞住。

另外,巴豆十粒去殼生用,與松脂一起搗碎,用棉花裹好塞入耳朵,也能治療耳聾。干棗還能清除心腹邪氣,解百藥毒,通暢九竅,補益不足之氣。生食干棗過多會導致腹脹,蒸煮後食用則可以補益腸胃,滋補身體。以青州產的干棗品質最佳,其次是蒲州產的,其他地方的干棗都不適合入藥。小兒患秋季痢疾,食用干棗效果很好。干棗還能滋潤心肺,止咳,補益五臟,治療虛勞損傷,消除腸胃積氣。將干棗與光粉一起燒成灰,可以治療疳痢。

牙齒有病人切忌啖之。凡棗亦不宜合生蔥食。又云:棗葉,溫,無毒。治小兒壯熱,煎湯浴,和葛粉裛痱子佳,及治熱瘤也。

圖經曰:大棗,干棗也。生棗並生河東,今近北州郡皆有,而青、晉、絳州者特佳。江南出者,堅燥少脂。謹按棗之類最多。郭璞注《爾雅》:棗,壺棗。云: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,壺猶瓠也。邊,腰棗。云:子細腰,今謂之鹿盧棗。櫅(子兮切),白棗。云:即今棗子,白乃熟。

樲,酸棗。云:木小實酢者。遵,羊棗。云:實小而圓,紫黑色,今俗呼之為羊矢棗。洗,大棗。云: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,子如雞卵。蹶泄,苦棗。云:子味苦者。皙,無實棗。云:不著子者。還味,稔(而審切)棗。云:還味,短味也。而酸棗自見別條,其餘種類非一,今園圃皆種蒔之,亦不能盡別其名。

白話文:

牙齒有病的人,絕對不能吃棗。所有棗也不適合和生蔥一起吃。還有說法是:棗葉性溫,無毒。可以治療小兒發高燒,煎湯洗澡,用葛粉調和塗抹痱子效果很好,還可以治療熱瘡。

圖經記載:大棗,就是乾棗。生棗也產於河東,現在北方各州郡都有,但青州、晉州、絳州出產的品質最好。江南出產的棗,堅硬乾燥,含油脂少。仔細考察,棗的種類很多。郭璞注《爾雅》:棗,壺棗。意思是:現在江東地區將個頭大、頂端尖的棗叫做壺棗,壺就是瓠瓜的意思。邊,腰棗。意思是:果實腰部細,現在叫做鹿盧棗。櫅,白棗。意思是:就是現在的棗子,白是指成熟的顏色。

樲,酸棗。意思是:樹木矮小,果實酸的。遵,羊棗。意思是:果實小而圓,紫黑色,現在俗稱羊矢棗。洗,大棗。意思是:現在河東猗氏縣出產的大棗,果實像雞蛋一樣大。蹶泄,苦棗。意思是:果實味道苦的。皙,無實棗。意思是:不結果實的。還味,稔棗。意思是:還味,就是味道短暫的意思。而酸棗另有專門的記載,其他種類不只一種,現在園圃裡都種植,也不能完全分辨出它們的名字。

又其極美者,則有水菱棗、御棗之類,皆不堪入藥。蓋肌實輕虛,暴服之則枯敗。惟青州之種特佳,雖晉、絳大實,亦不及青州者之肉厚也。並八月採,曝乾。南郡人煮而後曝,及干,皮薄而皺,味更甘於它棗,謂之天蒸棗,然不堪入藥。又有仲思棗,大而長,有一、二寸者,正紫色,細紋小核,味甘重。

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之,因以為名。隋大業中,信都郡嘗獻數顆,近世稀復有之。又廣州有一種波斯棗,木無旁枝,直聳三、四丈,至巔四向,共生十餘枝,葉如棕櫚。彼土亦呼為海棕木。三、五年一著子,都類北棗,但瘥小耳。舶商亦有攜本國生者至南海,與此地人食之,云味極甘,似此中天蒸棗之類,然其核全別,兩頭不尖,雙卷而圓,如小塊紫礦。種之不生,疑亦蒸熟者。

白話文:

除了水菱棗、御棗等極其美觀的品種外,這些棗子都不適合入藥。因為它們果肉輕薄,容易造成虛敗,大量服用會導致身體枯竭。只有青州的棗子品質最好,即使是晉、絳等地的枣子,果肉也比不上青州枣的厚實。最佳採收時間是八月,採收後曬乾即可。南郡人會先將棗子煮過再曬乾,這樣做出來的枣子皮薄皺縮,比其他棗子更加甘甜,被稱為「天蒸棗」,但也不適合入藥。

還有一種叫做「仲思棗」的枣子,果實大而長,有些甚至能長到一、二寸,呈紫紅色,表面有細小的紋路,果核很小,味道甘甜且濃郁。相傳北齊時期一位名叫仲思的仙人發現了這種枣子,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。隋朝大業年間,信都郡曾獻上幾顆仲思棗,但近幾百年來已經很少見了。

另外,廣州還有一種波斯棗,樹木沒有枝丫,筆直向上生長,高達三、四丈,只有頂端才長出十幾根枝條,葉子像棕櫚樹。當地人稱這種樹為「海棕木」。這種枣子三年到五年才結果一次,外形與北方的枣子類似,只是果實較小。商人也會從波斯帶回一些枣子到南海販售,當地人說味道非常甜,類似於天蒸棗,但枣核完全不同,兩頭不尖,呈雙卷狀圓形,像一塊小紫色的礦石。種子無法生長,推測可能是蒸熟後的枣子。

近亦少有將來者。

食療云:棗和桂心、白瓜仁、松樹皮為丸,久服香身,並衣亦香。軟棗,溫。多食動風,發冷風並咳嗽。聖惠方:令發易長。東行棗根三尺,橫安甑上蒸之,兩頭汗出,收之敷發即長。又方:治傷中筋脈急,上氣咳嗽。用棗二十枚去核,以酥四兩微火煎,入棗肉中泣盡酥。常含一枚,微微咽之。

外臺秘要:痔發疼痛。肥大棗一枚剝去皮,取水銀掌中,以唾研令極熟,敷棗瓤上,納下部瘥。肘後方:主下部蟲癢。蒸大棗取膏,以水銀和捻,長三寸,以綿裹,宿納下部中,明日蟲皆出。梅師:治妊娠四、五月,忽腹絞痛。以棗十四枚,燒令焦為末,以小便服。孫真人云:脾病宜食。

白話文:

最近來求診的人也越來越少了。

關於食療方面,有人說將大棗、桂心、白瓜仁、松樹皮製成丸藥,長期服用可以讓身體散發香味,連衣服都沾染香氣。大棗性溫,吃太多容易引起風邪,導致寒風侵襲和咳嗽。聖惠方記載,大棗可以促進頭髮生長,將三尺長的棗根橫放在蒸籠上蒸,等兩端都出汗後取出敷在頭上,就能讓頭髮長得更快。還有方子說,大棗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導致筋脈急痛、上氣咳嗽,將二十枚去核的大棗放入四兩酥油中以小火慢慢煎,讓棗肉吸收酥油,然後每次含一顆慢慢咽下。

外台秘要記載,治療痔瘡疼痛,可以將一個大棗去皮,取少許水銀放在手掌中用唾液研磨至非常細滑,敷在棗肉上,塞入患處即可痊癒。肘後方記載,治療下部蟲癢,可以用蒸熟的大棗取膏,加入水銀混合搓成三寸長,用棉布包好,晚上塞入患處,第二天蟲子就會全部跑出來。梅師記載,治療懷孕四五個月突然腹絞痛,可以用十四枚大棗燒成炭末,用小便送服。孫真人說,脾虛的人適合吃大棗。

又方:生棗食之,令人氣滿脹,作寒熱。服氣精義云常含棗核受氣,令口行津液,佳。令人受氣生津液。何晏九州論曰:安平好棗,中山好慄,魏郡好杏,河內好稻,真定好梨。吳氏本草棗,主調中,益脾氣,令人好顏色,美志氣。神異經曰:北方:荒中,有棗林焉,其高五丈,敷張枝條一里余,子長六、七寸,圍過其長,熟赤如朱,干之不縮,氣味甘潤,殊於常棗,食之可以安軀,益氣力。

衍義曰:大棗,今先青州,次晉州,此二等可曬曝入藥,益脾胃,為佳,餘隻可充食用。又御棗甘美輕脆,後眾棗熟。以其甘,故多生蟲。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。又有牙棗,先眾棗熟,亦甘美,但微酸,尖長。只二等,止堪啖,不堪收曝。今人將干棗去核,於鐺鍋中微火緩逼,干為末,量多少,入生薑末為湯,點服,調和胃氣。

又將煮棗肉,和治脾胃丸藥尤佳。又青州棗去皮核,焙乾為棗圈,達都下,為奇果。

白話文:

另外一種方法是,吃生棗會讓人肚子脹滿,感到寒熱。服氣精義說,經常含著棗核,讓口中分泌津液,效果很好。能讓人吸氣生津液。何晏的《九州論》說:安平郡人喜歡吃棗,中山郡人喜歡吃栗子,魏郡人喜歡吃杏,河內郡人喜歡吃稻米,真定郡人喜歡吃梨。吳氏本草記載,棗能調和脾胃,益氣健脾,讓人面色紅潤,精神飽滿。《神異經》說:在北方的荒野中,有一片棗林,高達五丈,枝條延展超過一里,果實長六、七寸,周圍超過長度,成熟時紅得像朱砂一樣,曬乾後不縮水,氣味甘甜潤滑,與普通棗不同,吃了可以強健身體,增加體力。

衍義說:大棗,現在以青州產的最好,其次是晉州產的,這兩種都可以曬乾入藥,滋補脾胃,效果很好,其他的只能當食物吃。另外,御棗甘甜脆,比其他棗晚熟,因為它很甜,所以容易生蟲,現在人們所說的撲落酥就是它。還有一種牙棗,比其他棗早熟,也甘甜,但帶有一點酸味,果形尖長,這兩種棗只能吃,不能曬乾入藥。現在人們將干棗去核,在鍋裡用小火慢慢烘烤,烤成粉末,根據需要加入生薑末,煮成湯,服用,可以調理胃氣。

另外,將煮熟的棗肉加入脾胃丸藥中,效果更佳。青州產的棗去皮去核,烘乾製成棗圈,送到都城,被視為珍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