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23)

1. 肉豆蔻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鬼氣,溫中治積冷,心腹脹痛,霍亂中惡,冷疰,嘔沫冷氣,消食止泄,小兒乳霍。其形圓小,皮紫緊薄,中肉辛辣。生胡國,胡名迦拘勒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肉豆蔻,君,味苦,辛能主小兒吐逆,不下乳,腹痛,治宿食不消,痰飲。日華子云:調中下氣,止瀉痢,開胃消食,皮外絡下氣,解酒毒,治霍亂,味珍,力更殊。

圖經曰:肉豆蔻,出胡國,今唯嶺南人家種之。春生苗,花實似豆蔻而圓小,皮紫緊薄,中肉辛辣,六月、七月採。《續傳信方》:治脾泄氣痢等,以蔻二顆,米醋調麵裹之,置灰火中煨令黃焦,和麵碾末。更以炒了欓子末一兩,相和。又焦炒陳廩米為末,每用二錢匕煎作飲,調前二物三錢匕,旦暮各一,便瘥。

陳藏器云:大舶來即有,中國無。海藥云: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秦國及崑崙,味辛,溫,無毒。主心腹蟲痛,脾胃虛冷,氣並冷熱,虛泄赤白痢等。凡痢以白粥飲服佳。霍亂氣並以生薑湯服良。雷公云:凡使,須以糯米作粉,使熱湯搜裹豆蔻,於煻灰中炮,待米糰子焦黃熟,然後出,去米,其中有子取用。勿令犯銅。

聖惠方:治冷痢,腹痛不能食。肉豆蔻一兩去皮,以醋麵裹煨令面熟為度,搗為散。非時粥飲下一錢匕。

衍義曰:肉豆蔻,對草豆蔻言之。去殼,只用肉,肉油色者佳。枯白,味薄,瘦虛者下等。亦善下氣,多服則泄氣,得中則和平其氣。

白話文:

肉豆蔻

肉豆蔻味辛性溫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邪氣入侵、溫暖脾胃、治療積滯寒邪導致的心腹脹痛、霍亂、腹部冷痛、嘔吐清水伴隨寒氣、消化不良、腹瀉,以及小兒乳食停滯。肉豆蔻形狀圓小,外皮紫色,緊密而薄,內肉辛辣。原產於胡國,胡語稱之為迦拘勒。(現代附註)

古籍《藥性論》記載:肉豆蔻性味苦辛,能治療小兒嘔吐、乳汁不下、腹痛,以及宿食不消、痰飲等症。 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肉豆蔻能調和脾胃、降氣、止瀉痢、開胃消食,其外皮還有通利下氣的功效,並能解酒毒,治療霍亂,其藥效珍貴,藥力尤為顯著。
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肉豆蔻產於胡國,現今只有嶺南地區有人種植。春天發芽,開花結果,果實形似豆蔻但較小,外皮紫色緊密而薄,內肉辛辣,在六月、七月採收。《續傳信方》記載: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泄瀉和痢疾,可用肉豆蔻兩顆,用米醋調和麵粉包裹,放在灰燼中煨烤至焦黃,研磨成粉末。再加入炒熟的縮砂仁末一兩,混合服用。另可用焦炒的陳米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開水沖服,並同時服用上述兩種藥粉三錢,早晚各服一次,即可痊癒。

陳藏器記載:肉豆蔻主要靠海外進口,中國本土並無產出。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《廣志》記載肉豆蔻產於秦國及崑崙地區,味辛性溫,無毒,主治心腹蟲痛、脾胃虛寒、氣虛導致的冷熱交加、虛弱引起的赤白痢疾等。各種痢疾都宜用白粥送服,霍亂伴有氣虛者,宜用生薑湯送服。雷公記載:使用肉豆蔻時,必須用糯米粉裹住,用熱水調和後,放入燒紅的灰燼中煨烤,待米糰子焦黃熟透後取出,除去米粉,取其內部的豆蔻使用。不可使用銅器。
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寒性痢疾、腹痛難食,可用肉豆蔻一兩去皮,用醋和麵粉包裹煨烤至麵粉熟透,搗成粉末。非飯時用粥送服一錢。
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肉豆蔻與草豆蔻不同。使用時要去除外殼,只用內部的果肉,油潤色澤的較佳,枯萎發白的,藥效較弱,品質較差。肉豆蔻善於行氣,但服用過量會導致泄氣,服用適中則能平和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