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2)
卷第九 (22)
1. 蘆薈
味苦,寒,無毒。主熱風煩悶,胸膈間熱氣,明目鎮心,小兒癲癇驚風,療五疳,殺三蟲及痔病瘡瘻,解巴豆毒。一名訥會,一名奴會,俗呼為象膽。蓋以其味苦如膽故也。生波斯國,似黑餳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蘆薈亦可單用。殺小兒疳蛔,主吹鼻,殺腦疳,除鼻癢。南海藥譜云:樹脂也,本草不細委之,謂是象膽,殊非也。兼治小兒諸熱。
圖經曰:蘆薈,出波斯國,今唯廣州有來者。其木生山野中,滴脂淚而成。採之不拘時月。俗呼為象膽,以其味苦而云耳。蘆薈治濕癢,搔之有黃汁者。劉禹錫著其方云:余少年曾患癬,初在頸項間,後延上左耳,遂成濕瘡。用斑蝥、狗膽、桃根等諸藥,徒令以蜇,其瘡轉盛。
偶於楚州,賣藥人教用蘆薈一兩研,炙甘草半兩末,相和令勻,先以溫漿水洗癬,乃用舊干帛子拭乾,便以二味合和敷之,立干,便瘥,神奇。又治䘌齒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云:取蘆薈四分,杵末,先以鹽揩齒令先淨,然後敷少末於上,妙也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雜膽,其象膽幹了,上有青竹紋斑並光膩,微微甘,勿使和眾藥搗,此藥先搗成粉,待眾藥末出,然後入藥中。此物是胡人殺得白象,取膽干入漢中是也。
白話文:
蘆薈味苦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熱風引起的煩悶、胸膈間的熱氣,還能明目、鎮靜心神,治療小兒癲癇、驚風、五疳、蟲積以及痔瘡、廔管等,並能解巴豆毒。蘆薈也叫訥會、奴會,民間俗稱象膽,因為它的味道苦澀如同膽汁。蘆薈原產波斯,外形像黑棗。
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蘆薈單獨使用也能殺死小兒體內的蛔蟲和疳蟲,可以治療鼻塞,消除鼻癢。而《南海藥譜》則記載,蘆薈是蘆薈樹的樹脂,並非如本草書中所說的那樣是象膽。蘆薈還兼治小兒各種熱症。
《圖經》記載,蘆薈產自波斯,現在只有廣州有進口。蘆薈生長在山野之中,其汁液如同眼淚般滴落凝結成樹脂。採集蘆薈沒有時間限制。民間稱之為象膽,是因為其味苦。蘆薈可以治療濕疹,患處搔抓後會流出黃色液體。據劉禹錫記載,他年輕時患癬,從頸項蔓延至左耳,變成濕瘡,曾用斑蝥、狗膽、桃根等藥物治療,卻讓病情加重。後來在楚州,一位賣藥人教他用研磨後的蘆薈一兩,與炙甘草末半兩混合,先用溫水清洗患處,再用乾淨的布擦乾,然後敷上藥膏,很快便痊癒,效果神奇。蘆薈還能治療牙齦腫痛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記載,用四分之ㄧ的蘆薈研磨成粉末,先用鹽擦拭牙齒使其清潔,然後敷上少許蘆薈粉末,效果很好。
雷公(古代著名藥物學家)記載:使用蘆薈時,不要與其他動物膽汁混用。真正的象膽蘆薈乾燥後,表面會有青竹般的紋理和光澤,略帶甜味。不要與其他藥物一起研磨,應先將蘆薈研磨成粉末,再與其他藥物粉末混合使用。據說,這種象膽蘆薈是胡人獵殺白象,取其膽汁乾燥後輸入中原地區的。
2. 馬先蒿
味苦,平,無毒。主寒熱鬼疰,中風濕痹,女子帶下病,無子。一名馬屎蒿。生南陽川澤。
陶隱居云:方云一名爛石草。主惡瘡。方藥亦不復用。唐本注云:此葉大如茺蔚,花紅白色。實,八月、九月熟。俗謂之虎麻是也。一名馬新蒿。所在有之。茺蔚苗短小,子夏中熟。而初生,二種極相似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近道處處有。三月、八月採莖、葉,陰乾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蔚,牡菣。
釋曰:蔚,即蒿之雄無子者。又曰:蔚,一名牡菣。《詩·蓼莪》云:匪莪伊蔚。陸機云:牡蒿也。三月始生,七月華,華似胡麻華而紫赤,八月為角,角似小豆角,銳而長。一名馬新蒿是也。
圖經文具第六卷中白蒿條下。
聖惠方:治大風癩疾,骨肉疽敗,百節疼酸,眉鬢墮落,身體習習癢痛。以馬先蒿細銼,炒為末。每空心及晚食前,溫酒調下二錢匕。外臺秘要:治癩。馬先蒿一名馬矢蒿。搗末服方寸匕,日三服,如更赤起,一年都瘥。
白話文:
馬先蒿味苦,性平,無毒。可以治療寒熱、鬼邪侵襲、中風濕痹、婦女帶下病和不孕症。它也叫馬屎蒿,生長在南陽的河流和沼澤地帶。
陶弘景說:藥方裡也稱它為爛石草,可以治療惡瘡,但現在藥方中已不再使用了。唐代的注釋說:它的葉子像茺蔚一樣大,花是紅白色,果實八、九月成熟。民間俗稱它為虎麻,也叫馬新蒿,到處都有。茺蔚的植株矮小,種子在夏天中期成熟,剛長出來時,兩種植物非常相似。其他注釋說:它在各地都很常見,三月和八月採收莖葉陰乾。 禹錫等人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茺蔚是牡菣。
解釋說:茺蔚就是雄性的蒿,沒有種子。也說茺蔚,又叫牡菣。《詩經·蓼莪》裡有「匪莪伊蔚」的句子,陸機解釋為牡蒿。三月開始生長,七月開花,花像胡麻花,紫紅色;八月結果,果實像小豆角,尖而長。這也是馬新蒿。
圖經裡在白蒿的條目下也有記載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大風、癩疾、骨肉潰爛、關節疼痛、眉毛鬍鬚脫落、全身瘙癢疼痛,可用馬先蒿研末,每餐前和睡前用溫酒送服兩錢。 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癩疾,可用馬先蒿(又名馬矢蒿)搗碎成末,每次服用一錢,每天三次,如果病情加重,持續服用一年就能痊癒。
3. 延胡索
味辛,溫,無毒。主破血,產後諸病因血所為者,婦人月經不調,腹中結塊,崩中淋露,產後血暈,暴血衝上,因損下血,或酒摩及煮服。生奚國。根如半夏,色黃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除風治氣,暖腰膝,破症癖,撲損瘀血,落胎,及暴腰痛。
海藥云:生奚國,從安東道來。味苦、甘,無毒。主腎氣,破產後惡露及兒枕。與三稜、鱉甲、大黃為散,能散氣通經絡,蛀蚛成末者,使之唯良。偏主產後病也。聖惠方:治產後穢汙不盡腹滿方:延胡索末,和酒服一錢,立止。又方:治墮落車馬,筋骨疼痛不止。用延胡索一兩,搗羅為散,不計時候,以豆淋酒調下二錢匕。
勝金方:治膜外氣及氣塊方:延胡索不限多少為末,豬胰一具切作塊子,炙熟蘸藥末食之。產書治產後心悶,手腳煩熱,氣力欲絕,血暈連心頭硬,及寒熱不禁。延胡索熬搗為末,酒服一錢匕。拾遺序云延胡索,止心痛。酒服。
白話文:
延胡索味辛溫,無毒。能活血化瘀,治療產後各種因血瘀引起的疾病,例如婦女月經不調、腹中腫塊、崩漏、產後血暈、血衝腦頂、外傷出血等,可磨成粉末或煮來服用。它產於奚國,根莖像半夏,顏色發黃。
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延胡索還能祛風理氣,溫暖腰膝,治療症瘕(腹部腫塊)、跌打損傷瘀血、滑胎、以及腰痛。
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延胡索產於奚國,經安東道運來。味苦甘,無毒。能補腎氣,治療產後惡露不淨及新生兒枕禿。與三稜、鱉甲、大黃等藥材一起研磨成散劑服用,能疏通經絡。研成細末效果更好,尤其擅長治療產後疾病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產後惡露不盡、腹脹的方劑,可用延胡索末用酒送服,療效迅速。另有方劑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筋骨疼痛。
《勝金方》記載:治療膜外積氣和氣塊的方劑,可用延胡索研末,與炙熟的豬胰一起服用。產科書籍記載:治療產後心悶、手腳煩熱、體力衰竭、血暈、心痛以及寒熱交替的方劑,可用延胡索研末,用酒送服。另有記載延胡索能止心痛,可用酒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