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21)
卷第九 (21)
1. 鬱金
味辛、苦,寒,無毒。主血積下氣,生肌止血,破惡血,血淋尿血,金瘡。
唐本注云:此藥苗似薑黃,花白質紅,末秋出莖心,無實,根黃赤。取四畔子根,去皮火干之。生蜀地及西戎。馬藥用之,破血而補,胡人謂之馬蒁。嶺南者有實似小豆蔻,不堪啖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鬱金,單用亦可。治女人宿血氣心痛,冷氣結聚。溫醋摩服之。亦啖馬藥,用治脹痛。
圖經曰:鬱金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蘇恭云:生蜀地及西戎,胡人主謂之馬蒁,今廣南、江西州郡亦有之,然不及蜀中者佳。四月初生,苗似薑黃,花白質紅,末秋出莖心,無實。根黃赤,取四畔子根,去皮火干之。古方稀用。今小兒方及馬醫多用之。謹按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云:郁,芳草也。
十葉為貫,百二十貫築以煮之為郁。郁,今鬱林郡也。木部中品有鬱金香,云生大秦國。二月、三月有花,狀如紅藍,其花即香也。陳氏云:為百草之英,既云百草之英,乃是草類。又與此同名,而在木部,非也。今人不復用,亦無辨之者,故但附於此耳。
經驗方:治尿血不定。以一兩搗為末,蔥白一握相和,以水一盞,煎至三合,去滓,溫服,日須三服。經驗後方:治風痰。鬱金一分,藜蘆十分,各為末,和令勻,每服一字,用溫漿水一盞,先以少漿水調下,余者水漱口都服。便以食壓之。孫用和治陽毒入胃,下血頻,疼痛不可忍。
鬱金五個大者,牛黃一皂莢子,別細研,二味同為散。每服用醋漿水一盞,同煎三沸,溫服。丹房鏡源云灰可用結砂子。說文曰芳草也。十葉為貫,百廿貫築以煮之為郁。從臼門缶鬯彡其飾也,一曰郁鬯,百草之華。遠方郁人,所貢芳草。合釀之以降神。周禮郁人,凡祭祀之裸,用郁鬯。
衍義曰:鬱金不香,今人將染婦人衣最鮮明,然不耐日炙。染成衣,則微有鬱金之氣。
白話文:
鬱金味辛、苦,性寒,無毒。主治血瘀引起的腹痛、下痢,能生肌止血,破除瘀血,治療血尿、尿血以及刀傷。
古籍記載,鬱金的植株類似薑黃,花為白色,花蕊紅色,秋季從莖心長出,沒有果實,根莖為黃紅色。取其四周的子根,去除外皮後曬乾。產於蜀地及西戎地區。馬匹也會食用,能破血補血,胡人稱之為馬蒁。嶺南地區的鬱金有果實,形似小豆蔻,但不可食用。單獨使用鬱金也能治療婦女因瘀血引起的胸痛及腹部冷痛,可用溫醋調服。也可用於治療脹痛。
古籍記載,鬱金,《本經》未記載產地,蘇恭記載產於蜀地及西戎,胡人稱之為馬蒁,如今廣南、江西等地也有,但不及蜀地所產的品質好。四月開始生長,植株類似薑黃,花白蕊紅,秋季從莖心長出,無果實,根莖黃赤色,取四周的子根,去皮曬乾。古代處方較少使用,現代兒科處方及獸醫常用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郁」指芳香的草。十葉為一束,一百二十束捆紮起來煮,稱為「郁」。「郁」也是今鬱林郡的名稱。木部中品記載有鬱金香,產於大秦國,二、三月開花,花色似紅藍色,花朵本身即有香味。陳氏認為鬱金是百草之英,但與木部記載的鬱金香同名卻不同物,今人已不再使用,也無從辨別,故僅此附註。
經驗方:治療尿血不止,用鬱金一兩研末,加蔥白一把,水一盞煎至三分之一,去渣,溫服,每日三次。另有一方治療風痰:鬱金一分,藜蘆十分,研末混合,每次服用一字,用溫米漿水送服,先用少量米漿水調服,其餘水漱口後吞服,再食用食物壓服。另有一方治療陽毒入胃,下血頻繁,疼痛難忍:用鬱金五個大的,牛黃一皂莢子大小,研磨成粉,混合服用,用醋米漿水一盞煎沸三次,溫服。丹房鏡源記載可用灰質結晶代替。說文解字記載:鬱為芳草,十葉為一束,一百二十束捆紮起來煮稱為郁。鬱鬯乃祭祀時用的香草酒。
鬱金本身並無香味,現代人常用其染製婦女衣物,顏色鮮豔,但不耐日曬。染好的衣物,會有淡淡的鬱金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