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13)

1.

味甘、辛,有毒。療諸風癮疹及中風,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語澀,手足抽掣。形緊小者良。〔出青州者良。(今附)〕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蠍,緊小者名蛜𧌴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鼠負蟲巨者,多化為蠍。蠍子多負於背,嘗見一蠍負十餘子,子色猶白,才如稻粒。陳州古倉有蠍,形如錢,螫人必死。江南舊無蠍,開元初嘗有主簿,竹筒盛過江,至今江南往往有之,俗呼為主簿蟲。蠍常為蝸所食,先以跡規之不復去。蠍前謂之螫,後謂之蠆。日華子云:蠍,平。

圖經曰:蠍,舊不著所出州土,注云出青州者良,今京東西及河、陝州郡皆有之。採無時。用之欲緊小者。今人捕得,皆火逼乾死收之。方:書謂之蛜𧌴。陶隱居《集驗方》云:蠍有雌雄,雄者螫人,痛只在一處,雌者痛牽諸處。若是雄者,用井泥敷之,溫則易。雌者當用瓦屋溝下泥敷之,或不值天雨泥,可汲新水從屋上淋下,取泥用。

白話文:

蠍子

性味及毒性: 味甘辛,有毒。

功效: 治疗各种风疹、中风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言语不清、手足抽搐等病症。

品質辨別: 形体紧小者品质较好。青州产的蠍子品質最佳。

其他記載:

  • 《蜀本》中记载,紧小的蠍子被称为“蛜𧌴”。
  • 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中记载,体型较大的蠍子,多由老鼠背负的虫子变化而来。蠍子常背负幼蠍,幼蠍颜色白如米粒。陈州古仓的蠍子,体型如钱币,螫人必死。江南地区原本没有蠍子,开元初年,一位主簿将蠍子装在竹筒里带过江,从此江南地区就有了蠍子,俗称“主簿虫”。蠍子常被蜗牛捕食,蜗牛会先用粘液包围蠍子,使蠍子无法逃脱。蠍子的头部称为“螫”,尾部称为“蠆”。
  • 《日華子本草》中记载,蠍子性平。
  • 《图经》中记载,古籍中没有記載蠍子的产地,注釋中提到青州产的蠍子品質较好,现今京东西、河、陝州等地也有蠍子。蠍子的采收没有特定季节,但应选择紧小的個体使用。現代人捕获蠍子后,常用火逼使其干死后收藏。
  • 古籍中称蠍子为“蛜𧌴”。
  • 陶隱居《集验方》中记载,蠍子有雌雄之分,雄蠍子螫人,疼痛局限于一处,雌蠍子螫人,疼痛会蔓延至全身。若被雄蠍子螫伤,可用井泥敷于患处,溫熱敷效果較佳。若被雌蠍子螫伤,可用瓦屋沟下的泥土敷于患处,若没有这种泥土,可用新水从屋顶淋下,收集泥土使用。

又可畫地作十字,取上土,水服五分匕。又云:曾經螫毒痛苦不可忍,諸法療不效,有人令以冷水漬指,亦漬手,即不痛,水微暖復痛即易冷水。余處不可用冷水浸,則以故布榻之,小暖則易之,皆驗。又有咒禁法,今人亦能用之有應。古今治中風抽掣手足及小兒驚搐方:多用蠍。

《篋中方》治小兒風癇,取蠍五枚,以一大石榴割頭,去子,作甕子樣,納蠍其中,以頭蓋之,紙筋和黃泥封裹,以微火炙乾,漸加火燒令通赤,良久去火,待冷去泥,取中焦黑者細研。乳汁調半錢匕,灌之便定。兒稍大,則以防風湯調末服之。

白話文:

可以畫地畫一個十字,取上方的土,用水服用五分匙。還有一種說法是,如果被毒物蜇傷導致極度疼痛無法忍受,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,有人建議將冷水浸泡手指,也可以浸泡手部,這樣就不會感到疼痛了,但是水溫稍微加熱後再次感到疼痛時,就需要換回冷水。其他地方不可以用冷水浸泡,則可以用舊布包裹,稍微加熱後再更換,這些方法都能驗證有效。還有咒語禁忌的方法,現在的人也能使用,並有應答效果。

古代和現代治療中風、抽搐的手腳以及小孩驚厥的方子:大多使用蜈蚣。

《篋中方》治療小孩風癇,取蜈蚣五條,將一顆大的石榴切開頭部,去除種子,做成甕形狀,將蜈蚣放入其中,用頭蓋住,然後用紙筋和黃泥封裹,用微火烤乾,逐漸加熱至紅熱,經過長時間後移除火源,等待涼卻後去掉泥土,取出中央部分呈黑色的部分,細研磨。然後用母乳調成半錢匙,灌入即可平靜下來。小孩稍大後,則可以使用防風湯調和末後服用。

經驗方:治小兒驚風。用蠍一個,不去頭尾,薄荷四葉裹合,火上炙令薄荷焦,同碾為末,作四服,湯下。大人風涎只一服。桂壬方:治耳聾。因腎虛所致,十年內一服愈。蠍,至小者四十九枚,生薑如蠍大四十九片,二物銅器內,炒至生薑干為度,為末。都作一服,初夜溫酒下,至二更盡,儘量飲酒至醉,不妨。次日耳中如笙簧,即效。

衍義曰:蠍,大人、小兒通用,治小驚風,不可缺也。有用全者,有隻用稍者,稍力尤功。今青州山中石下捕得,慢火逼,或烈日中曬,蠍渴熱時,乃與青泥食之,既滿腹,以火逼殺之,故其色多赤,欲其體重而售之故也。醫家用之,皆悉去土,如蠆人,還能禁止之。自嘗被其毒,兄長禁而止,及令,故蜇終不痛,翰林禁科具矣。

白話文:

經驗方:治小兒驚風

方劑: 用蠍子一隻,不去頭尾,薄荷四葉包裹在一起,放在火上烤至薄荷焦黑,然後與蠍子一起研磨成粉末,分成四份,用湯藥送服。成人風涎症只需服用一份即可。

桂壬方:治耳聾

方劑: 針對腎虛導致的耳聾,十年內服用一次即可痊癒。取最小的蠍子四十九隻,生薑切成與蠍子一樣大小的片狀,共四十九片。將蠍子和生薑放在銅器中,用文火炒至生薑乾燥為度,研磨成粉末,一次服用完畢。初夜用溫酒送服,至凌晨兩點盡量飲酒至醉,無妨礙。次日耳朵中會感覺像笙簧發出的聲音,即有效果。

衍義

蠍子可以治療大人和小孩的驚風,不可缺少。有些方劑用完整的蠍子,有些只用蠍子的尾部,尾部療效更佳。現在青州山中的石頭底下捕捉到的蠍子,會用文火慢慢烤,或者放在烈日下暴曬,蠍子口渴發熱的時候,就會吃青泥。等到蠍子肚子吃滿了青泥,就用火烤死它,所以蠍子的顏色大多是紅色,這是為了增加重量賣個好價錢。醫生使用蠍子時,都要先將其體內的泥土清除乾淨,就像養蠆人一樣,可以防止被蠍子蜇傷。我曾經被蠍子蜇過,哥哥嚴禁我再碰蠍子。後來我按照哥哥的指示,就不再被蠍子蜇傷,這方面的經驗已經被記錄在翰林院禁科了。

2. 螻(音婁)蛄(音姑)

味鹹,寒,無毒。主產難,出肉中刺,潰癰腫,下哽噎,解毒,除惡瘡。一名蟪蛄,一名天螻,一名𧎅(音斛)。生東城平澤,夜出者良,夏至取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以自出者,其自腰以前甚澀,主止大小便。從腰以後甚利,主下大小便。若出拔刺,多用其腦。此物頗協神鬼,昔人獄中得其蟪力者。今人夜忽見出,多打殺之,言為鬼所使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《爾雅》曰:𧎅,天螻是也。《圖經》云:夏至取,今所在有之。

爾雅疏云:一名碩鼠。《夏小正》三月云:𧎅則鳴是也。日華子云:冷,有毒。治惡瘡水腫,頭面腫,入藥炒用。

圖經曰:螻蛄,生東城平澤,今處處有之。穴地糞壤中而生,夜則出求食,人夜行忽見出,多打殺之,言其為鬼所使也。夏至後取,曝乾,以夜出者良。其自腰以前甚澀,主止大小便,或云止小便。自腰以後甚利,主下大小便。若出拔刺,多用其腦,此一名𧎅。《爾雅》云:𧎅,天螻。

白話文:

螻蛄味鹹性寒,無毒。可以幫助產婦順利生產,取出肉中刺,治療癰腫,緩解哽噎,解毒,消除惡瘡。它還有蟪蛄、天螻、𧎅等別名。生長在東城平澤,夜間出沒的品質最佳,夏至時採收,曬乾。

陶隱居說,自螻蛄腰部以前的部分性澀,可以止瀉止尿;腰部以後的部分性利,可以通便排尿。若要取出刺,多用螻蛄的腦部。此物與神鬼有密切聯繫,古人曾用它來幫助獄中的人獲得力量。現在人們夜晚見到螻蛄出沒,多會打死它,認為是鬼怪使喚的。

《爾雅》說:𧎅就是天螻。《圖經》說:夏至時採收,各地都有。《爾雅疏》說:螻蛄又名碩鼠。《夏小正》三月記載:𧎅鳴叫。《日華子》說:螻蛄性寒,有毒。可以治療惡瘡水腫,頭面腫脹,入藥時需炒制。

《圖經》說:螻蛄生長在東城平澤,現在各地都有。它住在土穴和糞土中,夜間外出覓食。人們夜晚行走,突然見到螻蛄出沒,多會打死它,說它是鬼怪使喚的。夏至後採收,曬乾,夜間出沒的品質最佳。螻蛄腰部以前的部分性澀,可以止瀉止尿,或者只止小便;腰部以後的部分性利,可以通便排尿。若要取出刺,多用螻蛄的腦部,此物又名𧎅。《爾雅》說:𧎅就是天螻。

《夏小正》篇云:三月𧎅則鳴是也。《廣雅》云:一名碩鼠,《易》晉如碩鼠。孔穎達《正義》云:有五能而不能成技之蟲也。又引蔡邕《勸學篇》云: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術。注云:能飛不能過屋;能緣不能窮木;能遊不能度谷;能穴不能掩身;能走不能免人。《荀子》云:梧鼠五技而窮。

併為此螻蛄也。而《魏詩》碩鼠刺重斂。《傳》注:皆謂大鼠。則《爾雅》所謂碩鼠,關西呼為鼩(音瞿)鼠者。陸機云:今河東有大鼠,能人立,交見兩腳於頸上,跳舞善鳴,食人禾苗,人逐則走木空中,亦有五技,或謂之雀鼠,其形大,然則螻蛄與此鼠二物而同名碩鼠者也。螻蛄有技而窮,此鼠技不窮,故不同耳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三月時,螻蛄會鳴叫。《廣雅》中提到,螻蛄又名碩鼠,《易經》中則稱之為“晉如碩鼠”。孔穎達註解說,螻蛄有五種能力,卻無法形成一種技能。蔡邕在《勸學篇》中也寫道,碩鼠五能不成一技術,指的是螻蛄能飛卻不能越過屋頂,能攀爬卻不能爬到樹梢,能游泳卻不能渡過河流,能打洞卻不能藏身,能奔跑卻不能躲避人類。《荀子》則說,梧鼠有五種技能卻仍然貧窮。

而《魏詩》中提到的“碩鼠刺重斂”,指的是大老鼠。由此可見,《爾雅》中所說的碩鼠,也就是關西地區所稱的鼩鼠。陸機指出,河東地區有一種大型老鼠,可以直立行走,將兩隻腳放在脖子上跳舞,善於鳴叫,以人類的禾苗為食,被人追逐時便會跳上樹木,它也具有五種技能,有人稱之為雀鼠。這種老鼠體型較大,因此螻蛄和這種老鼠都被人稱為碩鼠。雖然螻蛄也有技能卻仍然貧窮,而這種老鼠的技能卻沒有止境,因此兩者雖然同名卻有不同。

螻蛄又名梧鼠,《本經》未見也。今方:家治石淋導水,用螻蛄七枚,鹽二兩,同於新瓦上鋪蓋焙乾,研末。溫酒調一錢匕,服之即愈。

聖惠方:治十種水病,腫滿喘促不得臥。以螻蛄五枚,干為末。食前湯調半錢匕至一錢,小便通,效。外臺秘要:治鯁。螻蛄腦一物吞,亦治刺不出,敷之刺即出。孫真人:治箭鏃在咽喉,胸膈及針刺不出。以螻蛄搗取汁滴上,三、五度箭頭自出。

衍義曰:螻蛄,此蟲當立夏後,至夜則鳴,《月令》謂之螻蟈鳴者是矣。其聲如蚯蚓,此乃是五技而無一長者。

白話文:

螻蛄,又稱梧鼠,古籍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。現在民間流傳的方子有:治療尿路結石和尿路不通,可用七隻螻蛄和兩兩鹽,放在新瓦片上鋪平烘乾,研磨成粉末,用溫酒調和服用一錢,就能治癒。

《聖惠方》中記載:治療十種水腫病症,如身體腫脹、呼吸困難、無法平躺,可用五隻乾燥的螻蛄研磨成粉末,飯前用湯調和服用半錢至一錢,就能利尿通便,有效改善病情。

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:治療魚骨卡喉,可以用螻蛄的腦子一顆吞服,也能治療刺傷難以取出,將螻蛄腦塗抹在刺傷處,就能將刺取出。孫真人記載:治療箭頭卡在咽喉、胸膈,或針刺難以取出,可以用螻蛄搗碎取汁滴在傷口上,三到五次就能將箭頭取出。

古人認為,螻蛄在立夏後晚上會鳴叫,古書《月令》中所說的「螻蟈鳴」指的就是它。螻蛄的叫聲像蚯蚓,雖然有五隻腳,但沒有什麼長處。

3. 馬陸

味辛,溫,有毒。主腹中大堅症,破積聚,息肉,惡瘡,白禿,療寒熱痞結,脅下滿。一名百足,一名馬軸。生玄菟川穀。

陶隱居云:李云此蟲形長五、六寸,狀如大蛩,夏月登樹鳴,冬則蟄,今人呼為飛蚿(音玄)蟲也,恐不必是馬陸爾。今有一細黃蟲,狀如蜈蚣而甚長,俗名土蟲,雞食之醉悶亦至死。書云:百足之蟲,至死不僵(居良切)。此蟲足甚多,寸寸斷便寸行,或欲相似,方:家既不復用,市人亦無取者,未詳何者的是。

唐本注云:此蟲大如細筆管,長三、四寸,斑色,一如蚰蜒,襄陽人名為馬蚿,亦呼馬軸,亦名刀環蟲,以其死側臥,狀如刀環也。有人自毒,服一枚便死也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辛辣,性溫,有毒性。主要用於治療腹部堅硬的症狀、破除積聚的病症、息肉、惡瘡、白禿,以及治療寒熱引起的痞結、脅肋滿脹等症狀。它有兩種名稱,分別叫做百足和馬軸,生長在玄菟川穀地區。

陶隱居說:李時珍記載這種蟲長約五、六寸,形狀像大蟋蟀,夏天會爬到樹上鳴叫,冬天則躲起來冬眠。現在人們稱它為飛蚿(音玄),可能跟馬陸不是同一種。現在有一種細黃色的蟲,形狀像蜈蚣但更長,俗稱土蟲,雞吃了就會醉悶甚至死亡。書中說:「百足之蟲,至死不僵。」這種蟲的腳很多,一截一截地斷掉,就會一截一截地前進。可能跟這藥材很像,但現在人們已經不使用它,市面上也很少見,所以很難確定哪一種才是真正的藥材。

唐本注釋說:這種蟲大小像細筆管,長約三、四寸,身上有斑點,跟蚰蜒很像,襄陽人叫它馬蚿,也叫馬軸,還叫做刀環蟲,因為它死後會側躺著,像刀環一樣。有人服用這種藥材中毒,只要吃下一枚就會死亡。

雷公云:凡使,收得後,糠頭炒,令糠頭焦黑,取馬陸出,用竹刮足去頭了,研成末用之。

衍義曰:馬陸,即今百節蟲也,身如槎節,節有細蹙紋,起紫黑色,光潤,百足。死則側臥如環,長二、三寸,尤者粗如小指。西京上陽宮及內城磚牆中甚多,入藥至鮮。

白話文:

雷公說:凡是使用馬陸入藥,收穫之後,用米糠將其包裹,炒至米糠焦黑,然後取出馬陸,用竹片刮去頭部,研成粉末使用。

解釋:馬陸,就是現在所說的百節蟲,身體像樹枝一樣分節,每節有細密的皺紋,呈紫黑色,光滑亮麗,有許多足。死後會側臥成環狀,長二三寸,大的可以粗如小指。西京上陽宮和內城的磚牆中有很多,入藥很常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