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19)

1. 蒟(音矩)醬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下氣溫中,破痰積。生巴蜀。

唐本注云:《蜀都賦》所謂流味於番禺者。蔓生,葉似王瓜而厚大,味辛香,實似桑椹,皮黑肉白。西戎亦時將來,細而辛烈。或謂二種。交州、愛州人云:蒟醬,人家多種,蔓生。子長大,謂苗為浮留藤。取葉合檳榔食之,辛而香也。又有蓽茇,叢生,子細,味辛,烈於蒟醬。此當信也。今注渝、瀘等州出焉。(唐本先附)

圖經曰:蒟(音矩)醬,生巴蜀,今夔川、嶺南皆有之。昔漢武使唐蒙曉諭南越,南越食蒙以蒟醬,蒙問所從來,答曰:西北牂牁江廣數里,出番禺城下。武帝感之,於是開牂牁、越嶲也。劉淵林注《蜀都賦》云:蒟醬,緣木而生。其子如桑椹。熟時正青,長二、三寸。以蜜藏而食之,辛香。

溫調五臟。今云蔓生,葉似王瓜而厚大,實皮黑肉白,其苗為浮留藤。取葉合檳榔食之,辛而香也。兩說大同小異,然則淵林所云乃蜀種。如此今說是海南所傳耳。今唯貴蓽茇而不尚蒟醬,故鮮有用者。

海藥云:謹按《廣州記》云:波斯國文,實狀若桑椹,紫褐色者為上,黑者是老不堪。黔中亦有,形狀相似,滋味一般。主咳逆上氣,心腹蟲痛,胃弱虛瀉,霍亂吐逆,解酒食味。近多黑色,少見褐色者也。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以刀刮上粗皮便搗,用生薑自然汁拌之,蒸一日了,出,日乾。

每修事五兩,用生薑汁五兩,蒸乾為度。食療溫。散結氣,治心腹中冷氣。亦名土蓽茇。嶺南蓽茇,尤治胃氣疾。巴蜀有之。齊民要術,子下氣消穀。

白話文:

蒟醬味辛辣溫和,無毒。具有行氣溫中、消散痰積的功效,產於巴蜀地區。

據唐代注釋記載,《蜀都賦》中提到的流傳到番禺的美味就是指蒟醬。它是一種蔓生植物,葉子像王瓜但更大更厚,味道辛香,果實像桑葚,果皮黑色,果肉白色。西戎地區也偶爾會進貢,這種蒟醬比較細小,辛辣味更強烈,有人認為這是兩種不同的植物。交州、愛州的人說:蒟醬在當地普遍種植,蔓生,果實很大,其藤蔓稱為浮留藤。將其葉子與檳榔一起食用,味道辛香。還有一種叫做蓽茇的植物,叢生,果實細小,味道辛辣,比蒟醬更強烈。這種說法比較可信,現在渝州、瀘州等地都有出產。

圖經中記載:蒟醬生長於巴蜀,現在夔州、川州、嶺南地區也有。漢武帝派唐蒙出使南越,南越人用蒟醬款待唐蒙,唐蒙詢問其來源,南越人回答說:來自西北的牂牁江,江面寬闊數里,流經番禺城下。武帝因此而開闢了牂牁道和越嶲道。劉淵林在《蜀都賦》注釋中說:蒟醬攀附樹木生長,果實像桑葚,成熟時呈青色,長二三寸。用蜂蜜醃製後食用,味道辛香,能溫調五臟。現在的記載說它是蔓生植物,葉子像王瓜但更大更厚,果實皮黑肉白,其藤蔓稱為浮留藤。將其葉子與檳榔一起食用,味道辛香。兩種說法大體相同,但劉淵林所描述的可能是蜀地所產的蒟醬,而現在所說的可能是海南流傳過來的。現在人們更重視蓽茇,而不太重視蒟醬,因此很少使用。

海藥本草中記載:根據《廣州記》記載,波斯國的蒟醬,果實形狀像桑葚,紫褐色的最好,黑色的已經老了,品質不好。黔中地區也有,形狀和味道都相似。它可以治療咳嗽氣逆、上氣、心腹蟲痛、胃弱虛瀉、霍亂吐逆,以及解酒食之毒。現在多見黑色,少見褐色。雷公(古代醫家)說:使用蒟醬時,採摘後用刀刮去粗皮,然後搗碎,用生薑汁拌勻,蒸一天,取出曬乾。

每次用五兩蒟醬,加五兩生薑汁,蒸至乾燥為度。食用後能溫和調理身體,散結氣,治療心腹冷氣。蒟醬也叫土蓽茇。嶺南的蓽茇,尤其善於治療胃病。巴蜀地區也有出產。根據《齊民要術》記載,蒟醬可以行氣消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