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二 (11)

1. 雀甕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小兒驚癇,寒熱,結氣,蠱毒,鬼疰。一名躁舍。生漢中,採蒸之,生樹枝間,蛅(音髯)蟴(音斯)房也。八月取。

陶隱居云:蛅蟴,蠔(七吏切)蟲也。此蟲多在石榴樹上,俗為蠔蟲,其背毛亦螫人。生卵形如雞子,大如巴豆,今方:家亦不用此。蠔,一作蛓(七吏切)爾。唐本注云:此物紫白間斑,狀似硨磲紋可愛,大者如雀卵,在樹間似螵蛸蟲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:雀好食之,俗謂之雀兒飯甕。

陳藏器云:雀癰,本功外,主小兒撮口病,先剺小兒口旁,令見血,以癰碎取汁塗之,亦生搗鼠婦並雀癰汁塗。小兒多患此病,漸漸以撮不得飲乳者是。凡產育時,開諸物口不令閉,相厭之也。打破絞取汁,與平常小兒飲之,令無疾。《本經》云:蛅蟴房。蘇云蠔蟲卵也。且蠔蟲身扁,背上有刺,大小如蠶,安有卵如雀卵哉,蘇為深誤耳。

雀癰一名雀甕,為其形似甕而名之。癰、甕聲近耳,其蟲好在果樹上,背有五色襉毛,刺人有毒。欲老者,口中吐白汁,凝聚漸硬,正如雀卵,子在其中作蛹,以甕為繭,羽化而出,作蛾放子如蠶子,於葉間,豈有蠔蟲卵如雀卵大也。日華子云:蛓,毛蟲窠,有毒。

圖經曰:雀甕,蛅蟴房也。生漢中木枝上,今處處有之。蛅蟴,蠔(七吏切)蟲也,亦曰蛓(與蠔同)。毛蟲好在石榴木上,似蠶而短,背上有五色斑,刺螫人有毒,欲老者口吐白汁,凝聚漸堅硬,正如雀卵,故名之。一名雀癰,癰、甕聲近耳,其子在甕中作蛹,如蠶之在繭也。

久而作蛾出,枝間葉上放子如蠶子,復為蟲。舊注以甕為蟲卵,非也。一曰雀好食其甕中子,故俗間呼為雀兒飯甕,又名棘剛子,又名天漿子。八月採,蒸之。今醫家治小兒慢驚方,以天漿子有蟲者、白殭蠶、乾蠍三物微炒,各三枚,搗篩為末,煎麻黃湯調服一字,日三,隨兒大小加減之,大有效。

衍義曰:雀甕,多在棘枝上,故又名棘剛子。研其間蟲出,灌小兒,治驚癇。

白話文:

雀甕味甘、性平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癇、寒熱、氣滯、蠱毒、鬼祟等症。也稱為躁舍。雀甕生長在漢中地區,採摘後需蒸制。它長在樹枝間,是蛅蟴的蟲房。八月採收。

古籍記載,蛅蟴是一種蠔蟲,多生長在石榴樹上,俗稱蠔蟲,背部有毛,會蜇人。其卵形似雞蛋,大小如巴豆。但現代醫方已不再使用。有些古籍將「蠔」誤寫為「蛓」。古籍記載,雀甕外觀紫白相間,狀似硨磲紋,非常漂亮,大的像雀卵,附著在樹枝上,形狀像螵蛸。蜀地古籍記載,麻雀喜歡吃它,所以俗稱雀兒飯甕。

另有記載,雀甕除了上述功效外,還能治療小兒口歪斜的疾病。方法是先在患兒口旁劃破一點皮,使其出血,然後將雀甕搗碎取汁塗抹患處,也可將鼠婦與雀甕汁一起搗碎塗抹。很多小兒患此病,嚴重者會張不開口,無法喝奶。產後若不注意讓嬰兒張開嘴巴,就容易產生這種疾病。將雀甕打碎取汁,讓健康兒童飲用,可以預防此病。《本經》記載,蛅蟴房即為雀甕。但有人認為這是蠔蟲的卵,這是錯誤的。蠔蟲身體扁平,背上有刺,大小像蠶,怎麼會有像雀卵一樣大的卵呢?

雀甕又名雀癰,因其形狀像甕而得名。「癰」與「甕」音近。這種蟲子喜歡寄生在果樹上,背部有五彩斑斕的絨毛,蜇人有毒。成熟的蟲子會從口中吐出白色汁液,漸漸凝固變硬,形狀像雀卵,幼蟲在其中化蛹,以甕為繭,羽化成蛾,再產卵於葉片上,如同蠶一樣。因此,雀卵大小的蟲卵並非蠔蟲的卵。另有記載,蛓是毛蟲的蟲巢,有毒。

古籍圖譜記載,雀甕是蛅蟴的蟲房,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樹枝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蛅蟴即蠔蟲,也稱蛓。這種毛蟲多寄生在石榴樹上,形似蠶但較短,背上有五彩斑點,蜇人有毒。成熟的蟲子會從口中吐出白色汁液,凝固後變得堅硬,形狀像雀卵,因此得名。雀甕又名雀癰,因其形似甕且音近。幼蟲在甕中化蛹,如同蠶在繭中一樣。

成熟後羽化成蛾,在樹枝葉片上產卵,如同蠶一樣,卵孵化後又變成蟲。以前的註解認為甕是蟲卵,這是錯誤的。雀喜歡吃甕中的蟲蛹,所以俗稱雀兒飯甕,也稱棘剛子或天漿子。八月採收,需蒸制。現代醫家用天漿子(內含蟲體)、白殭蠶、乾蠍等,治療小兒慢驚。將三種藥材微炒,各取三枚,研磨成粉,用麻黃湯調服,一日三次,劑量根據兒童年齡調整,療效顯著。

另有記載,雀甕多生長在棘樹枝上,因此也稱棘剛子。將其研磨,讓蟲體出來,灌服給兒童,可以治療驚癇。

2. 白花蛇

味甘,咸,溫,有毒。主中風,濕痹不仁,筋脈拘急,口面喎斜,半身不遂,骨節疼痛,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,腳弱不能久立。一名褰鼻蛇,白花者良。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。九月、十月採捕之,火干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花蛇,君。主治肺風鼻塞,身生白癜風,癧瘍斑點及浮風癮疹。

圖經曰:白花蛇,生南地及蜀郡諸山中,今黔中及蘄州、鄧州皆有之。其紋作方:勝白花,喜螫人足,黔人有被螫者,立斷之。補養既愈,或作木腳續之,亦不妨行。九月、十月採捕之,火干。治風速於諸蛇。然有大毒,頭、尾各一尺尤甚,不可用,只用中斷。乾者以酒浸,去皮骨,炙過收之,不復蛀壞。

其骨須遠棄之,不然刺傷人,與生者殆同。此蛇入人室屋中,忽作爛瓜氣者,便不可向,須速闢除之。黔人有治疥癩遍體,諸藥不能及者,生取此蛇中劑,火燒一大磚,令通紅,沃醋,令熱氣蒸,便置蛇於上,以盆覆宿昔,如此三過,去骨取肉,芼以五味,令過熟,與病者頓啖之,瞑眩一晝夕乃醒,瘡疕隨皮便退,其人便愈。用干蛇,亦以眼不陷為真。

雷公云:凡使,即云治風。元何治風?緣蛇性竄,即令引藥至於有風疾處,因定號之為使。凡一切蛇,須認取雄雌及州土。有蘄州烏蛇,只重三分至一兩者,妙也。頭尾全、眼不合、如活者,頭上有逆毛,二寸一路,可長半分以來,頭尾相對,使之入藥。彼處若得此樣蛇,多留供近,重二兩三分者,不居別處也。

《乾寧記》云:此蛇不食生命,只吸蘆花氣並南風,並居蘆枝上,最難採,又不傷害人也。又有重十兩至一鎰者,其蛇身烏光,頭圓尾尖,邏眼目赤光,用之中也。蛇腹下有白腸帶子一條,可長一寸以來,即是雄也。採得,去之頭兼皮、鱗、帶子了,二寸許銼之。以苦酒浸之一宿,至明漉出,向柳木炭火焙之令乾,卻以酥炙之,酥盡為度。

炙乾後,於屋下巳地掘一坑,可深一尺以來,安蛇於中一宿,至明再炙令乾,任用。凡修事一切蛇,並去膽並上皮了,乾溼須酒煮過用之。孫真人云:四月勿食蛇肉,害人。太平廣記趙延禧云:遭惡蛇所螫處,貼蛇皮,便於其上炙之,引去毒氣,即止。

衍義曰:白花蛇,諸蛇鼻向下,獨此蛇鼻向上,背有方:勝花紋,以此得名。用之去頭、尾,換酒浸三日,棄酒不用,火炙,仍盡去皮、骨。此物毒甚,不可不防也。

白話文:

白花蛇味甘鹹,性溫,有毒。主治中風、濕痺導致的麻木、筋脈拘緊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骨節疼痛、風疾引起的疥癬及皮膚瘙癢、腿腳無力無法久站等症狀。又名褰鼻蛇,白色花紋的蛇品質最佳。產於南方及蜀郡等地山區。九月、十月採捕,用火烘乾。

另有記載說白花蛇主治肺風導致的鼻塞、白癜風、皮膚瘡瘍、斑點及癮疹等。

據記載,白花蛇產於南方及蜀郡等地山區,今黔中、蘄州、鄧州等地也有分佈。其身上有方形花紋,白色的花紋最佳。白花蛇喜歡叮咬人的腳,黔地之人若被咬,會立刻截肢。待傷口痊癒後,再用木頭製作義肢,也能行走如常。九月、十月採捕,用火烘乾。其治療風疾的效果勝過其他蛇類。但其毒性很大,頭尾各一尺的部分毒性尤甚,不可使用,僅使用中間部分。乾燥後用酒浸泡,去除皮骨,炙烤後收存,就不會蟲蛀損壞。

蛇骨必須遠離丟棄,否則刺傷人,其毒性與活蛇無異。如果此蛇進入室內,聞到腐爛瓜果的氣味,就不可靠近,必須迅速清除。黔地之人治療全身疥癬,其他藥物無效的情況下,會取活蛇的中段,燒熱一塊大磚,淋上醋,使其熱氣蒸騰,將蛇放在上面,用盆覆蓋一夜,如此三次,去除骨頭,取其肉,加入五味調料,煮熟,讓病人一次吃完,病人會昏迷一晝夜後醒來,瘡瘍隨即脫落,病就好了。用乾燥的白花蛇,以眼睛不凹陷為真品。

另有記載說:凡是用白花蛇入藥,都是用來治療風疾。為何治療風疾呢?因為蛇的習性是遊走竄動,所以能引導藥力到達患有風疾的部位,因此被稱為「使」。凡是用蛇入藥,都必須辨別雌雄及產地。蘄州產的烏蛇,只有三分到一兩重的,藥效最佳。頭尾完整、眼睛不閉合、像活的一樣,頭上有逆生的毛髮,長約二寸,頭尾相對的蛇,才能入藥。如果當地能得到這樣的蛇,就多留著備用,重達二兩三分的蛇,別處可是沒有的。

另有記載說:此蛇不食活物,只吸食蘆葦花氣及南風,棲息在蘆葦枝上,非常難採集,也不傷害人。也有重達十兩甚至一鎰(約25克)的,其蛇身烏黑髮亮,頭圓尾尖,眼睛赤紅有光澤,也可以入藥。雄蛇腹部有一條白色腸帶,長約一寸。採集後,去除頭、皮、鱗、腸帶,切成約二寸長的小段,用苦酒浸泡一夜,第二天撈出,用柳木炭火烘乾,再用酥油炙烤,直到酥油耗盡為止。

烘乾後,在地下挖一個約一尺深的坑,將蛇放在坑中一夜,第二天再烘乾,就可以使用了。凡是用蛇入藥,都必須去除膽和表皮,無論乾濕都要用酒煮過後再用。另有記載說:四月不要吃蛇肉,有害健康。另有記載說:被毒蛇咬傷的地方,貼上蛇皮,在上面炙烤,就能引出毒氣,止住疼痛。

另有記載說:白花蛇與其他蛇不同,鼻子向上,背上有方形的花紋,因此得名。使用時需去除頭尾,用酒浸泡三日,棄酒不用,再用火炙烤,徹底去除皮骨。此物毒性很強,不可不防。

3. 烏蛇

無毒。主諸風瘙癮疹,疥癬,皮膚不仁,頑痹諸風。用之炙,入丸散,浸酒、合膏。背有三稜,色黑如漆。性善,不噬物。江東有黑梢蛇,能纏物至死,亦如其類。生商洛山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烏蛇,君,味甘,平,有小毒。能治熱毒風,皮肌生瘡,眉髭脫落,瘑癢疥等。

圖經曰:烏蛇,生商洛山,今蘄州、黃州山中有之。背有三稜,色黑如漆。性至善,不噬物。多在蘆叢中嗅其花氣,亦乘南風而吸。最難採捕,多於蘆枝上得之。至枯死而眼不陷,稱之重三分至一兩者為上,粗大者轉重,力爾減也。又頭有逆毛,二寸一路,可長半分以來,頭尾相對,用之入神,此極難得也。

作偽者,用他蛇生熏之至黑,亦能亂真,但眼不光為異爾。

聖惠方:治面上瘡及䵟。易容方:用烏蛇二兩,燒灰末,以臘月豬脂調敷之。千金方:治耳聾。以綿裹蛇膏塞耳中,神效。朝野僉載:商州有人患大風,家人惡之,山中為起茅屋。有烏蛇墜酒罌中,病人不知,飲酒漸瘥。罌底尚有蛇骨,方:知其由也。

衍義曰:烏蛇,尾細長,能穿小銅錢一百文者,佳。有身長一丈餘者,蛇類中此蛇入藥最多。

嘗於須安軍塘濼堤上,見一烏蛇,長一丈餘,有鼠狼齧蛇頭,曳之而去,是亦相畏伏爾。市者多偽以他蛇燻黑色貨之,不可不察也。烏蛇脊高,世謂之劍脊烏稍。

白話文:

烏蛇

烏蛇無毒,主治各種風瘙癢疹、疥癬、皮膚麻木、頑固痹症等風濕病。可炙烤後入藥,製成丸劑、散劑,也可浸酒或製成膏藥。烏蛇背部有三條棱,顏色漆黑。牠性情溫順,不主動咬人。江東地區有一種黑梢蛇,能纏繞獵物致死,與烏蛇同類。烏蛇產於商洛山。

另有記載說:烏蛇味甘,性平,微毒。能治療熱毒引起的風症、皮膚生瘡、眉毛鬍鬚脫落、皮膚瘙癢、疥瘡等。

烏蛇產於商洛山,現在蘄州、黃州的山區也有。牠背部有三條棱,顏色漆黑如墨。性情極其溫順,不咬人。牠常在蘆葦叢中聞蘆葦花香,也順著南風吸氣。烏蛇非常難捕捉,大多在蘆葦枝上發現。即使死了,眼睛也不會凹陷。重量在三錢到一兩之間的烏蛇品質最佳,越大越重,藥效就越差。此外,烏蛇頭部有逆生的細毛,長約二寸,寬約半分,頭尾相對生長,藥用價值極高,非常稀有。

偽造的烏蛇是用其他蛇類燻製成黑色,很容易混淆,但偽造的烏蛇眼睛沒有光澤。

古籍記載:烏蛇可治療面部瘡瘍和皮膚病;烏蛇灰燼加臘月豬油調製,可外敷治療面部瘡瘍;烏蛇膏可治療耳聾;商州曾有人患大風病,家人嫌棄他,為他在山中蓋了茅屋。一次,一條烏蛇掉進了他的酒壺裡,病人不知情,飲酒後病情漸漸好轉,酒壺底部還留有蛇骨,因此得知烏蛇的療效。

烏蛇尾部細長,能穿過一百枚小銅錢的烏蛇品質最佳。有的烏蛇長達一丈多,在各種蛇類中,烏蛇入藥最為普遍。

曾有人在須安軍的塘濼堤上看到一條一丈多長的烏蛇,被老鼠或黃鼠狼咬住頭部拖走,可見烏蛇也並非沒有天敵。市面上很多偽造的烏蛇是用其他蛇類燻黑而成,需謹慎辨別。烏蛇的脊背隆起,俗稱劍脊烏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