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6)
卷第九 (16)
1. 京三稜
味苦,平,無毒。主老癖癥瘕結塊。俗傳昔人患症癖死,遺言令開腹取之。得病塊乾硬如石,紋理有五色,人謂異物,竊取削成刀柄,後因以刀刈三稜,柄消成水,乃知此可療症癖也。黃色體重,狀若鯽魚而小。又有黑三稜,狀似烏梅而稍大,有須相連蔓延,體輕。為療體並同。(今附)
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:味甘、澀,涼。治婦人血脈不調,心腹痛,落胎,消惡血,補勞,通月經治氣脹,消撲損瘀血,產後腹痛,血暈並宿血不下。
圖經曰:京三稜,舊不著所出地土,今河陝、江、淮、荊襄間皆有之。春生苗,高三、四尺,似茭蒲葉皆三稜。五、六月開花,似莎草,黃紫色。霜降後採根,削去皮、須,黃色,微苦,以如小鯽魚狀體重者佳。多生淺水旁,或陂澤中。其根初生成塊,如附子大,或有扁者。
旁生一根,又成塊,亦出苗,其不出苗,只生細根者,謂之雞爪三稜。又不生細根者,謂之黑三稜,大小不常,其色黑,去皮即白,河中府又有石三稜,根黃白色,形如釵股,葉綠色,如蒲,苗高及尺,葉上亦有三稜,四月開花,白色,如紅蓼花。五月採根。亦消積氣。下品別有草三稜條,云生蜀地,即雞瓜三稜也。
其實一類,故附見於此。一說,三稜生荊楚,字當作荊,以著其地。《本經》作京,非也。今世都不復有。三稜所用皆淮南紅蒲根也。泰州尤多,舉世皆用之。雖太醫不以為謬。蓋流習既久,用根者不識其苗,採藥者莫究其用,因緣差失,不復更辨。今三稜,荊襄、江淮水澤之間皆有。
葉如莎草,極長,莖三稜如削,大如人指,高五、六尺,莖端開花。大體皆如莎草而大,生水際及淺水中。苗下即魁,其旁有根橫貫,一根則連數魁,魁上發苗。採時斷其苗及橫根,形扁長如鯽魚者,三稜也。根末將盡,一魁未發苗,小圓如烏梅者,黑三稜也。又根之端鉤屈如爪者,為雞爪三稜。
皆皮黑肌白而至輕。三者本一物,但力有剛柔,各適其用。因其形為名,如烏頭、烏喙,雲母、雲華之類,本非兩物也。今人乃妄以鳧茨、香附子為之。又本草謂京三稜,形如鯽魚,黑三稜如烏梅而輕。今紅蒲根至堅,重刻削而成,莫如形體。又葉扁莖圓,不復有三稜處,不知何緣名三稜也。
今三稜皆獨旁引二根,無直下根。其形大體多亦如鯽魚。
陳藏器云:《本經》無傳三稜,總有三、四種,但取根似烏梅,有須相連蔓如綖,作漆色,蜀人織為器。一名䔷者是也。外臺秘要:治癥瘕及主鼓脹滿。以三稜草切一石,水五石,煮一石,去滓更煎,取三斗汁,銅器中重釜煎如稠糖,出納密器中,旦服一匕,酒一盞服之,日二,每服恆令酒氣相續。又方:下乳汁。
白話文:
京三稜味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用於治療久病導致的腹部腫塊。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:以前有人因患病去世,臨終前遺言要剖開肚子取出一塊東西。這塊病塊乾硬如石,紋理呈現五種顏色,人們認為是奇異之物,便將其偷走,削成刀柄。後來用這把刀砍切三稜草,刀柄卻溶化成水,於是人們才知道它可以治療這種疾病。黃色三稜較重,形狀像小鯽魚。還有一種黑色三稜,形狀像烏梅但略大,有鬚根相連蔓延,較輕。療效與黃色三稜相同。
根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京三稜味甘澀,性涼。可治療婦女血脈不通、心腹疼痛、流產、消除瘀血、補益勞損、疏通經血、治療氣脹、消除跌打損傷瘀血、產後腹痛、血暈以及宿血不下的症狀。
根據圖經記載:京三稜過去記載不明確,現在河陝、江淮、荊襄地區都有。春天長出植株,高三到四尺,葉子像茭白,都有三個棱角。五、六月開花,花像莎草,黃紫色。霜降後採挖根部,削去皮和鬚,呈黃色,微苦,以形似小鯽魚、較重的為佳。多生長在淺水邊或池澤中。根部初期生長成塊狀,如附子大小,或扁平。
旁生一根,又長成塊狀,也會長出植株;如果沒有長出植株,只生長細根的,稱為雞爪三稜;不生長細根的,稱為黑三稜,大小不一,顏色為黑色,去皮後則為白色。河中府還有石三稜,根部黃白色,形狀像髮簪,葉子綠色,像蒲草,植株高約一尺,葉子上也有三個棱角,四月開花,白色,像紅蓼花。五月採挖根部,也可消積化氣。下品還有草三稜,據說生長在蜀地,也就是雞爪三稜。
它們其實都屬同一類,因此放在一起記載。有人說三稜生長在荊楚地區,字應寫作「荊」,以標明產地。《本經》記載為「京」,是錯誤的。現在世上已經沒有了。現在所用的三稜都是淮南紅蒲的根。泰州尤為盛產,全世界都在使用。即使太醫也不認為這是錯誤的。因為這種習慣已經沿襲很久了,使用者不認識它的植株,採藥者也不追究其用途,因此出現了偏差,沒有再進一步辨別。現在三稜在荊襄、江淮的水澤之間都有。
葉子像莎草,很長,莖有三個棱角,像削過一樣,粗如手指,高五、六尺,莖頂開花。整體都像莎草,但更大,生長在水邊和淺水中。植株下方就是根塊,旁邊有根橫向生長,一根根莖連接著幾個根塊,根塊上長出植株。採挖時,將植株和橫向的根切斷,扁平長條形狀像鯽魚的,就是三稜;根部將盡,一個根塊尚未長出植株,小而圓,像烏梅的,就是黑三稜;根部末端彎曲像爪子的,就是雞爪三稜。
它們的皮黑肉白,而且很輕。三種其實是同一樣東西,只是藥力有剛柔之分,各有各的用途。因其形狀而命名,就像烏頭、烏喙、雲母、雲華一樣,本質上並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。現在卻有人錯誤地將鳧茨、香附子當作三稜。而本草書中記載京三稜形狀像鯽魚,黑三稜像烏梅且輕。現在紅蒲根很堅硬,需要刻削才能成型,與其形體並不相符。而且葉子扁平,莖圓,沒有三個棱角,不知道為什麼要叫它三稜。
現在的三稜都只有一根主根和兩根側根,沒有直向下生長的根。其形狀大多也像鯽魚。
陳藏器說:《本經》沒有記載三稜,總共有三、四種,但只選用根部像烏梅,有鬚根相連蔓延像繩索,呈黑色,蜀地人用它編織器物的那種,名叫䔷。外台秘要記載:治療癥瘕和鼓脹。方法是:用三稜草切碎一石,加水五石,煮至一石,去渣後再煎,取三斗汁,用銅器重釜煎熬成像稠糖一樣,盛放在密封的容器中,每天早上服用一匕,用一盞酒送服,一天服用兩次,每次服用都要讓酒氣持續。另一個方子:催乳。
取京三稜三個,加水兩碗,煎至一碗,清洗乳房,取汁適量即可,效果極好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治療小兒氣滯引起的腹部腫塊。方法是用三稜汁做成羹粥,用米麵做成,讓奶母食用,每天取一棗大小給小孩吃也可以,做成粥給有癇熱的小孩吃。治療十歲以下的小孩,以及新生兒百日內,不管是否有癇熱、痃癖等症狀,都可以用此法治療,其效果神奇不可盡述,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