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15)

1. 紅藍花

味辛,溫,無毒。主產後血暈口噤,腹內惡血不盡絞痛,胎死腹中,並酒煮服。亦主蠱毒下血。堪作燕脂。其苗生搗碎,敷遊腫。其子吞數顆,主天行瘡子不出。其燕脂,主小兒聤耳,滴耳中。生梁、漢及西域。一名黃藍。《博物志》云:黃藍,張騫所得。今倉魏地亦種之。(今附)

圖經曰:紅藍花,即紅花也。生梁、漢及西域,今處處有之。人家場圃所種,冬而布子於熟地,至春生苗,夏乃有花。下作梂匯,多刺,花蕊出梂上。圃人承露採之,採已復出,至盡而罷。梂中結實,白顆如小豆大。其花曝乾,以染真紅及作燕脂。主產後血病為勝,其實亦同,葉頗似藍,故有藍名,又名黃藍。

《博物志》云:張騫所得也。張仲景治六十二種風,兼腹內血氣刺痛。用紅花一大兩,分為四分,以酒一大升,煎強半,頓服之。不止,再服。又一方:用紅藍子一升搗碎,以無灰酒一大升八合,拌了曝令乾,重搗篩,蜜丸如桐子大,空腹酒下四十丸。《正元廣利方》治女子中風,血熱煩渴者。

以紅藍子五大合,微熬搗碎,旦日取半大匙,以水一升,煎取七合,去滓,細細嚥之。又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治喉痹,壅塞不通者。取紅藍花搗,絞取汁一小升服之,以瘥為度。如冬月無濕花,可浸乾者濃絞取汁,如前服之,極驗。但咽喉塞服之皆瘥。亦療婦人產運絕者。

唐本注云:治口噤不語,血結,產後諸疾,堪染紅。外臺秘要:治一切腫方:以紅花熟爛搗取汁服之,不過再三服便瘥。服之多少,量腫大小而進之。簡要濟眾:產後血暈,心悶氣絕。紅花一兩,搗為末,分作兩服,酒二中盞,煎取一盞並服。如口噤,斡開灌之。《子母秘錄》同。

產寶:療產後中風,煩渴。紅花子五合,微熬研碎,以一匙水一升,煎取七合,徐徐呷之。近效方:治血暈絕不識人,煩悶者。紅花三兩,新者佳。無灰酒半升,童子小便半升,煮取一大盞,去滓,候冷,頓服之,新汲水煮之亦良。

白話文:

紅藍花

紅藍花味辛、性溫,無毒。主治產後血暈、口噤、腹內惡血不盡絞痛、胎死腹中,用酒煎煮服用。也能治療蠱毒引起的出血。可製成胭脂。其莖葉搗碎敷貼,可治腫毒。吞服數顆種子,可治療天行瘡(傳染性皮膚病)瘡瘍不癒。用紅藍花製成的胭脂,可治療小兒耳聾,滴入耳中即可。紅藍花產於梁地、漢地及西域,又名黃藍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黃藍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。現在倉魏地區也種植紅藍花。

圖經記載:紅藍花就是紅花。產於梁地、漢地及西域,現在各地都有種植。人們在家中的田園或菜圃種植,冬天將種子播撒在熟地上,春天發芽,夏天開花。花朵著生於帶刺的果實之中,花蕊從果實頂端伸出。農人趁著露水採摘,採摘後還會繼續開花,直到花期結束。果實中結有白色種子,如小豆般大小。將花曬乾後,可用於染色成正紅色或製作胭脂。主治產後血病,其種子也有同樣功效。葉子類似藍草,故名藍花,又名黃藍。《博物志》記載:這是張騫從西域帶回來的。張仲景用紅花治療六十二種風邪引起的疾病,以及腹內血氣刺痛。方法是用紅花一大兩,分成四份,加酒一大升,煎煮至一半,一次服用。若症狀未止,可再次服用。另一方是用紅藍花種子一升搗碎,用無灰酒一大升八合拌勻曬乾,再搗碎篩粉,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蜜丸,空腹用酒送服四十丸。《正元廣利方》記載,治療女子中風、血熱煩渴,可用紅藍花種子五大合,微火熬煮後搗碎,次日取半大匙,加水一升,煎煮至七合,去渣,慢慢服用。《海上方》記載,崔元亮用紅藍花治療喉痹,咽喉阻塞不通,方法是將紅藍花搗碎,取汁一小升服用,直至痊癒為止。冬天沒有鮮花,可用乾花浸泡後濃縮取汁,按同樣方法服用,療效極佳。凡咽喉阻塞者服用都能痊癒,也能治療婦女產後血暈。

唐本注記載:紅藍花能治療口噤不語、血瘀、產後諸疾,還可作染料。外臺秘要記載:治療一切腫脹,用紅花煮爛搗碎取汁服用,一般服用兩三次就能痊癒。服藥多少,應根據腫脹大小而定。《簡要濟眾方》記載:治療產後血暈、心悶氣絕,用紅花一兩搗成末,分作兩次服用,用酒二中盞煎成一盞服用。如果口噤,可掰開灌服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相同。《產寶》記載:治療產後中風、煩渴,用紅藍花種子五合,微火熬煮後研碎,取一匙,加水一升,煎煮至七合,慢慢服用。《近效方》記載:治療血暈、神志不清、煩悶,用紅花三兩(新鮮的最好),無灰酒半升,童子尿半升,煮成一大盞,去渣,放涼後一次服用,用新汲水煎煮也同樣有效。

2. 牡丹

味辛、苦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寒熱,中風瘛(音契)瘲(音縱),痙、驚癇邪氣,除症堅,瘀血留舍腸胃,安五臟,療癰瘡,除時氣,頭痛,客熱,五勞,勞氣,頭、腰痛,風噤。癲疾。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。生巴郡山谷及漢中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(畏菟絲子。)

陶隱居云:今東間亦有。色赤者為好,用之去心。按:鼠婦亦名鼠姑,而此又同,殆非其類,恐字誤。唐本注云:牡丹,生漢中。劍南所出者苗似羊桃,夏生白花,秋實圓綠,冬實赤色,凌冬不凋。根似芍藥,肉白皮丹。出江、劍南,土人謂之牡丹,亦名百兩金,京下謂之吳牡丹者,是真也。

今俗用者異於此,別有臊氣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:牡丹,能治冷氣,散諸痛,治女子經脈不通,血瀝腰疼。蕭炳云:今出合州者佳。白者補,赤者利。出和州、宣州者並良。日華子云:除邪氣,悅色,通關腠血脈,排膿,通月經,消撲損瘀血,續筋骨,除風痹,落胎下胞,產後一切女人冷熱血氣。此便是牡丹花根。

巴、蜀、渝、合州者上,海鹽者次。服忌蒜。

圖經曰:牡丹,生巴郡山谷及漢中,今丹、延、青、越、滁、和州山中皆有之。花有黃、紫、紅、白數色,此當是山牡丹。其莖便枯燥,黑白色,二月於梗上生苗葉,三月開花。其花、葉與人家所種者相似,但花只五、六葉耳。五月結子黑色,如雞頭子大。根黃白色,可五、七寸長,如筆管大。

二月、八月採,銅刀劈去骨,陰乾用。此花一名木芍藥。近世人多貴重。圃人慾其花詭異,皆秋冬移接,培以壤土,至春盛開,其狀百變。故其根性殊失本真,藥中不可用此品,絕無力也。牡丹主血,乃去瘀滯。《正元廣利方》:療因傷損血瘀不散者,取牡丹皮八分,合虻蟲二十一枚,熬過同搗篩,每旦溫酒和散方寸匕服,血當化為水下。

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日干,用銅刀劈破去骨了,細銼如大豆許,用清酒拌蒸,從巳至未,出,日乾用,外臺秘要:治蠱毒方:取牡丹根搗為末,服一錢匕,日三服,良。肘後方:下部生瘡已決洞者。服牡丹方寸匕,日三服。

衍義曰:牡丹,用其根上皮。花亦有緋者,如西洛潛溪緋是也。今禁苑又有深碧色者。唯山中單葉花紅者為佳,家椑子次之。若移枝接者不堪用,為其花葉既多發,奪根之氣也。何以知之?今千葉牡丹,初春留花稍多,來年花枝並葉便瘦。多是開不成。市人或以枝梗皮售於人,其乖殊甚。

白話文:

牡丹味辛、苦,性寒。無毒。主治寒熱、中風引起的抽搐、痙攣、驚癇等症,以及消除堅硬腫塊、瘀血停滯於腸胃等症狀。能安五臟,治療癰瘡,去除時疫、頭痛、外感發熱、五勞七傷、勞倦引起的氣虛、頭腰疼痛及風寒所致的口噤、癲癇等症。牡丹又名鹿韭、鼠姑,生長在巴郡山谷和漢中地區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備用,忌與菟絲子同用。

古籍記載,今東邊也有牡丹生長,赤色者為佳,使用時需去除根心。另有記載,鼠婦也叫鼠姑,與牡丹同名,可能不是同一種植物,可能是文字錯誤。唐代本草注中記載,牡丹生長在漢中,劍南地區所產的牡丹,苗葉似羊桃,夏季開花潔白,秋季果實呈圓形綠色,冬季果實轉為赤色,能凌冬不凋。根部形似芍藥,肉白皮紅。產於江、劍南地區,當地人稱之為牡丹,也叫百兩金;京師稱之為吳牡丹,才是真正的牡丹。

現在民間使用的牡丹,與古籍記載有所不同,帶有異味。另有記載,牡丹能治療寒邪,散除諸痛,治療女子經脈不通、血崩腰痛等症。合州所產牡丹最佳,白色者補益,紅色者通利;和州、宣州所產牡丹也很好。另有記載,牡丹能祛除邪氣,使人容光煥發,通利關節腠理和血脈,排出膿液,通調月經,消散跌撲損傷瘀血,癒合筋骨,除風濕痹痛,促使胎兒或死胎排出,治療產後一切婦女冷熱血氣病症。以上所述皆指牡丹花根。

巴、蜀、渝、合州所產牡丹最佳,海鹽所產次之。服用牡丹時忌食蒜。

圖經記載,牡丹生長於巴郡山谷和漢中,如今丹州、延州、青州、越州、滁州、和州的山中皆有分佈。牡丹花有黃、紫、紅、白等多種顏色,這應該是山野生長的牡丹。它的莖枝枯燥,呈黑白色,二月在莖上長出苗葉,三月開花。其花葉與人工栽培的牡丹相似,但花瓣只有五六片。五月結果,果實黑色,如雞頭般大小。根部呈黃白色,長五七寸,粗如筆管。

二月和八月採挖,用銅刀劈開去除木心,陰乾備用。此花又名木芍藥,近世人多珍貴之。園藝家為了追求花朵的奇異,多在秋冬季節移接,用肥沃的土壤培育,至春盛開,花形多變。因此,其根性已失去本真,藥用時不可使用此類牡丹,因為它完全沒有藥效。牡丹主治血症,能去除瘀滯。另有古方記載,治療因外傷導致血瘀不散者,可用牡丹皮、虻蟲等藥物合用。

另有記載,使用牡丹時,採摘後曬一天,用銅刀劈開去除木心,細切如大豆大小,用清酒拌勻蒸制,從巳時到未時取出,曬乾備用。另有古方記載,牡丹根末可治療蠱毒。另有古方記載,牡丹可治療下部生瘡潰爛。

另有記載,牡丹藥用部分為根上的皮。牡丹花也有深紅色,如西洛潛溪的緋色牡丹。禁苑中還有深碧色的牡丹。只有山中單瓣紅花牡丹最佳,家養牡丹次之。移枝接的牡丹不能入藥,因為它花葉繁茂,奪取了根部的精氣。這可以從千葉牡丹看出,初春留花太多,來年花枝和葉子就會瘦弱,大多數花都開不出來。市場上有人用枝梗皮冒充,其差異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