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3)
卷第九 (13)
1. 百部根
微溫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微寒。主咳嗽上氣。
陶隱居云:山野處處有,根數十相連,似天門冬而苦強,亦有小毒,火炙酒漬飲之,療咳嗽,亦主去蝨。煮作湯,洗牛、犬蝨即去。《博物志》云:九真有一種草似百部,但長大爾,懸火上令乾,夜取四、五寸短切,含咽汁,勿令人知。主暴嗽甚良,名為嗽藥。疑此是百部。
恐其土肥潤處,是以長大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百部根,火炙浸酒,空腹飲。去蟲蠶咬兼疥癬瘡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百部,使,味甘,無毒。能治肺家熱,上氣咳逆,主潤益肺。日華子云:味苦,無毒。治疳蛔及傳屍,骨蒸勞,殺蛔蟲、寸白、蟯蟲,並治一切樹木蛀蚛,燼之亦可殺蠅蠓。
又名婆婦草。一根三十來莖。
圖經曰:百部根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江、湖、淮、陝、齊、魯州郡皆有之。春生苗作藤蔓,葉大而尖長,頗似竹葉,面青色而光,根下作撮如芋子。一撮乃十五、六枚,黃白色,二月、三月、八月採,曝乾用。古今方書治嗽多用。葛洪主卒嗽。以百部根、生薑二物,各絞汁合煎,服二合。
張文仲單用百部根,酒漬再宿。大溫,服一升,日再。《千金方》:療三十年嗽。以百部根二十斤,搗絞取汁,煎之如飴。服方寸匕,日三。驗。
唐本云:微寒,有小毒。雷公云:凡使,採得後,用竹刀劈破,去心、皮、花作數十條,於檐下懸令風吹,待土乾後,卻用酒浸一宿,漉出焙乾,細銼用。忽一窠自有八十三條者,號曰地仙苗。若修事餌之,可千歲也。外臺秘要:治誤吞錢。百部根四兩,酒一升,漬一宿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
續十全方治暴嗽。百部藤根搗自然汁,和蜜等分,沸湯煎成膏咽之。抱朴子百部根,理咳嗽及殺蝨。
白話文:
百部根性味微溫(也有記載說微寒)。 古籍記載其能治療咳嗽、上氣不順。
百部生長於山野,根莖多數相連,外形類似天門冬,但味道更苦更強勁,帶有少量毒性。可經火炙、酒漬後服用,治療咳嗽,也能殺滅蝨子。 將其煮成湯液,可以清洗牛、犬身上的蝨子。 還有一種據說與百部相似的植物,生長於九真地區,其乾燥後的汁液能治療劇烈咳嗽。
百部根在肥沃濕潤的土地中生長得更好。 服用方法是將其火炙後浸泡在酒中,空腹飲用,可治療蟲咬、疥癬等皮膚病。 另有記載說百部味甘,無毒,能治療肺熱、上氣咳嗽,滋潤肺部。 也有人記載其味苦,無毒,能治療疳積、蛔蟲病、骨蒸勞等,並能殺滅蛔蟲、寸白蟲、蟯蟲等寄生蟲,甚至能殺滅蛀蝕樹木的蟲子及蠅蠓。
百部又名婆婦草,一株可長出三十多個莖。
百部廣泛分佈於江、湖、淮、陝、齊、魯等地。春季發芽,莖蔓攀爬生長,葉片大而尖長,類似竹葉,正面青綠色且光滑,根部簇生,形似芋頭,每個根簇有十五六個根莖,顏色為黃白色。 二、三、八月採收,曬乾後入藥。古今醫書中多用其治療咳嗽。 古方中記載其可治療急劇咳嗽、多年咳嗽,使用方法多種多樣,例如:用百部根和生薑絞汁混合煎服;酒漬後溫服;搗汁煎熬成膏服用等。
有些古籍記載其微寒且帶少量毒性,也有人記載其處理方法,例如用竹刀剖開,去除中心、外皮和鬚根,懸掛通風處晾乾,再用酒浸泡後焙乾,切碎使用。 還有一種特別的百部,號稱“地仙苗”,據說服用後可以延年益壽。 百部還可治療誤吞金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