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2)
卷第九 (12)
1. 阿魏
味辛,平,無毒。主殺諸小蟲,去臭氣,破症積,下惡氣,除邪鬼蠱毒。生西蕃及崑崙。
唐本注云:苗、葉、根、莖酷似白芷。搗根汁,日煎作餅者為上,截根穿曝乾者為次。體性極臭而能止臭,亦為奇物也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:今人日煎蒜白為假者,真者極臭,而去臭為奇物。今下細蟲極效。段成式酉陽雜俎云:阿魏出伽闍郍國,即北天竺也。
伽闍郍呼為形虞,亦出波斯國。波斯呼為阿虞。載樹長八、九尺,皮色青黃。三月生葉,葉形似鼠耳。無花實。斷其枝,汁出如飴,久乃堅凝,名阿魏。拂林國僧彎所說同。摩伽陀僧提婆言:取其汁和米、豆屑合成阿魏。日華子云:阿魏,熱。治傳屍,破症癖冷氣,闢溫治瘧,兼主霍亂,心腹痛,腎氣,溫瘴,御一切蕈菜毒。
圖經曰:阿魏,出西蕃及崑崙,今唯廣州有之。舊說苗、葉、根極似白芷。搗根汁,日煎作餅者為上,截根穿曝乾者為次。今廣州出者,云是木膏液滴釀結成。二說不同。謹按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云:阿魏木,生波斯國,呼為阿虞。木長八、九尺,皮色青黃。三月生葉,似鼠耳,無花實。
斷其枝,汁出如飴,久乃堅凝,名阿魏。或云:取其汁和米、豆屑,合釀而成乃與今廣州所上相近耳。
海藥云謹按《廣志》云:生石崑崙國。是木津液,如桃膠狀。其色黑者不堪,其狀黃散者為上。其味辛,溫。善主於風邪鬼注,並心腹中冷,服餌。又云南長河中亦有阿魏,與舶上來者滋味相似一般,只無黃色。雷公云:凡使,多有訛偽。其有三驗:第一驗,將半銖安於熟銅器中一宿,明沾阿魏處白如銀,永無赤色。
第二驗,將一銖置於五斗草自然汁中一夜,至明如鮮血色。第三驗,將一銖安於柚樹上,樹立干便是真。凡使,先於淨缽中研如粉了,於熱酒器上裛過,任入藥用。千金翼:屍疰惡氣,阿魏治之,神效。別說云謹按阿魏,《補註圖經》所說,合在木部,今二浙人家亦種,枝葉香氣皆同而差淡薄,但無汁膏爾。
白話文:
阿魏味辛、性平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殺死寄生蟲、去除臭味、治療腫塊積聚、驅除惡氣,以及治療邪祟、蠱毒。產自西域和崑崙山。
古籍記載,阿魏的莖、葉、根都長得很像白芷。用根搗汁,曬成餅狀的品質最佳,切斷根部穿孔曬乾的次之。阿魏氣味極其臭,但卻能去除臭味,這也是它奇特之處。有人用蒜白冒充阿魏,真正的阿魏氣味極其濃烈。阿魏治療細小寄生蟲非常有效。
另有記載,阿魏產自伽闍郍國(即北天竺),當地人稱之為「形虞」;也產自波斯,波斯人稱之為「阿虞」。阿魏樹高約八九尺,樹皮青黃色,三月發芽,葉子形似鼠耳,沒有花和果實。割斷枝幹,會流出像飴糖一樣的汁液,時間久了就會凝固,這就是阿魏。 另一說法是將汁液與米、豆屑混合製成阿魏。 還有一說認為阿魏性熱,可以治療傳染病、破除症癖寒氣、預防和治療瘧疾,也能治療霍亂、腹痛、腎虛、溫病和各種蕈類中毒。
圖經記載,阿魏產自西域和崑崙山,現在只有廣州有。古籍記載其莖、葉、根都非常像白芷。而廣州所產的阿魏,據說是由樹木的樹脂液滴凝結而成,兩種說法有所不同。
另有記載,阿魏是樹木的汁液,像桃膠一樣,黑色品質差,黃色散狀的品質最好。味辛、性溫,能治療風邪、鬼邪侵害以及心腹寒症。雲南長河也出產阿魏,味道與舶來的相似,只是沒有黃色。
古人辨別阿魏真偽的方法有三:一、將少許阿魏放在熟銅器中一夜,真阿魏接觸的地方會變白如銀,不會變紅;二、將少許阿魏放在五斗草的汁液中一夜,第二天會呈現鮮紅色;三、將少許阿魏放在柚子樹上,如果樹幹上能粘住,就是真阿魏。使用阿魏時,應先研磨成粉末,用熱酒調勻後再入藥。阿魏治療屍疰惡氣有奇效。
另有記載,阿魏在一些地區也有人種植,其枝葉也帶有香氣,但較淡薄,且不產汁液。
2. 高良薑
大溫。主暴冷,胃中冷逆,霍亂腹痛。
陶隱居云:出高良郡,人腹痛不止,但嚼食亦效。形氣與杜若相似,而葉如山姜。唐本注云:生嶺南者,形大虛軟,江左者細緊。味亦不甚辛,其實一也。今相與呼細者為杜若,大者為高良薑。此非也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高良薑,味辛,溫。下氣益聲,好顏色。煮作飲服之,止痢及霍亂。
又按別本注云:二月、三月採根,曝乾。味辛、苦,大熱,無毒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高良薑,使。能治腹內久冷,胃氣逆嘔吐,治風破氣,腹冷氣痛,去風冷痹弱,療下氣冷逆衝心,腹痛吐瀉。日華子云:治轉筋瀉痢,反胃嘔食,解酒毒,消宿食。
圖經曰:高良薑,舊不載所出州土,陶隱居云出高良郡,今嶺南諸州及黔、蜀皆有之,內郡雖有而不堪入藥。春生,莖、葉如姜苗而大,高一、二尺許。花紅紫色如山姜。二月、三月採根,曝乾。古方亦單用,治忽心中惡,口吐清水者。取根如骰子塊,含之咽津,逡巡即瘥。若臭亦含咽,更加草豆蔻同為末,煎湯常飲之佳。
聖惠方:治霍亂、吐利、腹痛等疾。高良薑一兩銼,水三大盞,煎取二盞半,去滓,下粳米二合,煮粥食之。外臺秘要:備急霍亂吐利方:火炙高良薑令焦香。每用五兩,打破,以酒一升煮三、四沸,頓服。亦治腹痛氣惡。蘇恭云:凡患腳氣,每旦任意飽食,午後少食,日晚不食。
如飢,可食豉粥。若瞑不消,欲致霍亂者。即以高良薑一兩打碎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頓服盡即消。待極飢,乃食一碗薄粥。其藥唯極,飲之良。若卒無高良薑,母姜一兩代之,以清酒一升,煮令極熟,去滓食之。雖不及高良薑,亦大效矣。十全方:治心脾痛。以高良薑細銼,微炒杵末,米飲調下一錢匕,立止。
白話文:
高良薑
高良薑性溫熱,主要用於治療暴寒、胃寒逆、霍亂腹痛等症。據陶弘景記載,高良薑產自高良郡,即使只是咀嚼也能有效緩解腹痛。高良薑的形態和氣味與杜若相似,但葉片像山薑。唐代的注釋提到,嶺南產的高良薑個頭大而鬆軟,江浙地區產的則細小而緊實,雖然味道略有差異,但藥性相同。現今人們常將較細小的稱為杜若,較大的稱為高良薑,這是不正確的。陳藏器在《本草》中記載,高良薑味辛性溫,具有理氣、益聲、美容的功效,煮水飲用可以止痢和治療霍亂。
其他文獻記載,高良薑宜在二月、三月採收根部曬乾。其味辛苦,性大熱,無毒。它能治療久寒腹痛、胃氣逆嘔、風寒引起的腹痛、風寒痺痛、下焦寒逆衝心、腹痛瀉泄等症。另有記載,高良薑可以治療轉筋、瀉痢、反胃嘔吐,解酒毒,消食積。
圖經記載,古籍未記載高良薑的產地,陶弘景稱其產自高良郡,如今嶺南各地及黔、蜀地區均有出產,但內地的品質較差,不適宜入藥。高良薑春天發芽,莖葉像薑苗但更大,高度約一、二尺,花為紅紫色,類似山薑。二月、三月採收根部曬乾。古方單用高良薑治療突然心煩惡心、口吐清水的症狀,方法是取根部如骰子大小的塊狀,含在口中咽下唾液,很快就能痊癒。若氣味太臭,則可以與草豆蔻研末,煎湯常飲。
《聖惠方》記載,用高良薑治療霍亂、吐瀉、腹痛等疾病的方法是:將一兩高良薑切碎,加水三碗煎至二碗半,去渣後加入二合粳米煮粥食用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的急救霍亂吐瀉方是:將高良薑火烤至焦香,每次取五兩打碎,用一升酒煎煮三、四沸,頓服,也可治療腹痛氣脹。《蘇恭》記載,治療腳氣的方法是:每天早晨可任意飽食,下午少食,晚上不食,若飢餓,可食用豉粥。若病情加重,出現霍亂徵兆,則用一兩高良薑打碎,加水三升,煎至一升,頓服,服後症狀會很快消失。待極度飢餓時,再食用一碗稀粥。此藥力強勁,效果很好。若沒有高良薑,可用一兩老薑代替,用一升清酒煎煮至熟透,去渣食用,雖不及高良薑效果好,但仍有較好療效。《十全方》記載,治療心脾疼痛的方法是用高良薑切碎,微炒研末,用米湯調服一錢,即可止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