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10)
卷第九 (10)
1. 昆布
味鹹,寒,無毒。主十二種水腫,癭瘤聚結氣,瘻瘡。生東海。
陶隱居云:今唯出高麗,繩把索之如卷麻,作黃黑色,柔韌可食。《爾雅》云:綸(音閞)似輪,組似組,東海有之。今青苔、紫菜皆似綸,此昆布亦似組,恐即是也。凡海中菜,皆療癭瘤結氣。青苔、紫菜輩亦然。乾薹性熱,柔苔甚冷也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昆布,主陰潰,含之咽汁。
生南海。葉如手大,如薄葦,紫色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昆布,臣,有小毒。利水道,去面腫,治惡瘡,鼠瘻。陳藏器云:紫菜,味甘,寒。主下熱煩氣,多食令人腹痛,發氣,吐白沫,飲少熱醋消之。蕭炳云:海中菜有小螺子,損人,不可多食。
圖經文具海藻條下。
唐本注云:又有石帆,狀如柏,治石淋。又有水松,狀如松,治溪毒。陳藏器云:主頹卵腫。煮汁咽之,生南海。葉如手,干,紫赤色,大似薄葦。陶云出新羅,黃黑色,葉柔細。陶解昆布,乃是馬尾海藻也。新注云:如癭氣,取末蜜丸,含化自消也。海藥云:謹按《異志》:生東海水中,其草順流而生。
新羅者黃黑色,葉細,胡人採得,搓之為索,陰乾,舶上來中國。性溫,主大腹水腫,諸浮氣,並癭瘤氣結等,良。雷公云:凡使,先弊甑箅同煮,去鹹味,焙,細銼用。每修事一斤,用甑箅大小十個。同昆布細銼,二味各一處,下東流水,從巳煮至亥,水旋添,勿令少。食療云下氣,久服瘦人。
無此疾者,不可食。海島之人愛食,為無好菜,只食此物。服久,病亦不生。遂傳說其功於北人。北人食之,病皆生。是水土不宜爾。又云:紫菜,下熱氣,多食脹人。若熱氣塞咽喉煮汁飲之。此是海中之物,味猶有毒性。凡是海中菜,所以有損人矣。聖惠方:治癭氣結核,㿔㿔腫硬。
昆布一兩,洗去咸,搗為散,每以一錢綿裹於好醋中浸過。含咽津,藥味盡,再含之。外臺秘要:治頷下卒結囊,漸大欲成癭。以昆布、海藻等分為末,蜜丸,含如杏核大,稍稍咽汁。千金翼:治五癭。昆布一兩,並切如指大,酢漬,含咽汁,愈。
白話文:
昆布味鹹性寒,無毒。主治十二種水腫、甲狀腺腫瘤、腫塊、廔管等症。產於東海。
古籍記載,現今昆布主要產自高麗,像麻繩般捲曲,呈黃黑色,質地柔韌可食。《爾雅》中記載的「綸」和「組」,形狀類似昆布,推測昆布或即為此。凡海中蔬菜,皆可治療甲狀腺腫瘤和氣結,青苔、紫菜等亦然。其中,乾苔性溫,柔苔性寒。另有記載,昆布可治療陰部潰瘍,含服其汁液。
昆布產於南海,葉片如手掌般大小,形似薄葦,呈紫色。另有記載,昆布性微毒,能利尿消腫,治惡瘡、鼠瘻。紫菜味甘性寒,主治下焦熱症、煩躁,但多食易致腹痛、脹氣、嘔吐白沫,可用少量熱醋緩解。海中蔬菜中,有些帶小螺,有害健康,不可多食。
唐代文獻記載,另有石帆(狀似柏樹,治石淋)及水松(狀似松樹,治溪毒)兩種海藻。昆布亦可治卵巢腫大,煮汁服用。產於南海,葉片如手掌般大小,乾燥後呈紫紅色,形似薄葦。另有記載,昆布為馬尾海藻,可用於治療癭氣,研末製成蜜丸含服。
新羅產的昆布呈黃黑色,葉片細小,胡人採集後搓成繩索,陰乾後運往中國。性溫,主治腹水、浮腫、各種腫塊和氣結等症。使用前需先用甑篩同煮,去除鹹味,再焙乾、切碎使用。 食療記載,昆布能降氣,長期服用會使人消瘦。
無病者不宜食用。海島居民因缺乏蔬菜,常食用昆布,久服後可預防疾病,故流傳其療效至北方,但北方人食用後卻反而生病,這應是水土不服所致。紫菜能降火,但多食易脹氣,若熱氣阻塞咽喉,可煮汁飲用。海中蔬菜多帶毒性,故需謹慎食用。另有古方記載,昆布可用於治療癭氣結核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