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二 (1)
卷第二十二 (1)
1. 卷第二十二
(己酉新增衍義)
2. 蝦(音遐)蟆(音麻)
味辛,寒,有毒。主邪氣,破症堅血,癰腫,陰瘡,服之不患熱病,療陰蝕疽癘(音賴)惡瘡,猘犬傷瘡,能合玉石。一名蟾(十占切)蜍(常餘切),一名𪓰(音秋),一名去甫,一名苦䗶(音龍又音籠)。生江湖池澤。五月五日取,陰乾,東行者良。
陶隱居云:此是腹大、皮上多痱(蒲罪切)磊(來罪切)者,其皮汁甚有毒。犬齧之,口皆腫。人得溫病斑出困者,生食一、兩枚,無不瘥者。五月五日取東行者五枚,反縛著密室中閉之,明旦視自解者,取為術用,能使人縛亦自解。燒灰敷瘡立驗。其肪塗玉則刻之如蠟,故云能合玉石,但肪不可多得。
白話文:
蟾蜍味辛性寒,有毒。能驅邪氣,治頑固性疾病和瘀血,以及癰腫、陰瘡等疾病。服用後不易患熱病,還能治療陰蝕疽癘惡瘡、狂犬病咬傷。蟾蜍能與玉石結合。蟾蜍又名蟾蜍、𪓰、去甫、苦䗶,生長在江湖池澤中。五月五日取的蟾蜍,陰乾後,向東行的蟾蜍效果較佳。
陶隱居說:腹部肥大、皮膚上有許多疙瘩的蟾蜍,其皮汁毒性很強。狗咬了蟾蜍,嘴巴都會腫起來。人得了溫病出現斑疹而困擾者,生吃一到兩枚蟾蜍,都能痊癒。五月五日取向東行的蟾蜍五枚,用布反綁起來放在密室裡封閉,第二天早上看它們自己解開了,就取來用,能使人被捆綁後也能自己解開。燒成灰敷在瘡傷上,效果立竿見影。蟾蜍的脂肪塗在玉石上,就能像蠟一樣刻畫,所以說蟾蜍能與玉石結合,但蟾蜍的脂肪不易取得。
取肥者,銼,煎膏,以塗玉,亦軟滑易截。古玉器有奇特,非雕琢人功者,多是昆吾刀及蝦蟆肪所刻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腦,主明目,療青盲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今所在池澤皆有。取曬乾及火干之。一法:刳去皮、爪,酒浸一宿,又用黃精自然汁浸一宿,塗酥炙乾用之。
蕭炳云:腹下有丹書八字者,以足畫地,真蟾蜍也。藥性論云:蝦蟆,亦可單用。主闢百邪鬼魅,塗癰腫及治熱結腫。又云:蟾蜍,臣。能殺疳蟲,治鼠漏惡瘡。端午日取眉脂,以硃砂、麝香為丸,如麻子大,小孩子疳瘦者,空心一丸。如腦疳,以奶汁調,滴鼻中。燒灰,敷一切有蟲惡癢滋胤瘡。
白話文:
想要讓玉石變得柔軟好切割,可以取用肥肉,切碎後煎熬成膏,塗抹在玉石上,這樣玉石就會變得光滑易於切割。古代許多奇特的玉器,並非人工雕琢而成,而是用昆吾刀和蟾蜍的脂肪雕刻的。根據唐代本草注引《別錄》記載,蟾蜍的腦可以明目,治療青盲。蜀本圖經記載,現在各地池澤都有蟾蜍,可以將其曬乾或用火烘乾。也可以去除蟾蜍的皮和爪,用酒浸泡一夜,再用黃精汁浸泡一夜,塗上油脂烤乾後使用。
蕭炳說,如果蟾蜍腹部有八個字的紅色印記,用腳在地上畫地,就是真正的蟾蜍。藥性論記載,蟾蜍可以單獨使用,能辟邪驅鬼,塗抹在癰腫上可以治療熱毒腫脹。另外,蟾蜍可以殺死疳蟲,治療鼠漏等惡瘡。端午節時取蟾蜍的眉脂,加入硃砂和麝香製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,可以治療小兒疳瘦,空腹服用一丸即可。如果患有腦疳,可以用乳汁調和,滴入鼻中。將蟾蜍燒成灰,可以敷治各種有蟲的惡癢瘡。
陳藏器云:蝦蟆、蟾蜍,二物各別,陶將蟾蜍功狀注蝦蟆條中,遂使混然。採取無別。今藥家所賣,亦以蟾蜍當蝦蟆,且蝦蟆背有黑點,身小,能跳接百蟲,解作呷呷聲,在陂澤間,舉動極急。《本經》書功,即是此也。蟾蜍身大,背黑無點,多痱磊,不能跳,不解作聲,行動遲緩,在人家濕處。
本功外,主溫病身斑者,取一枚生搗,絞取汁服之。亦燒末服,主狂犬咬發狂欲死。作膾食之,頻食數頓。矢主惡瘡,謂之土檳榔,出下濕地處,往往有之。術家以肪軟壓及五月五日收取,即是此也。又有青蛙、蛙蛤、螻蟈、長肱、石榜、蠼子之類,或在水田中,或在溝渠側,未見別功,故不具載。《周禮·掌蟈氏》:去蛙黽焚牡菊,灰灑之則死。
白話文:
陳藏器說:蝦蟆和蟾蜍是兩種不同的動物,陶弘景把蟾蜍的功效寫在了蝦蟆的條目中,因此讓人混淆。採集時沒有區別。現在藥店出售的,也用蟾蜍代替蝦蟆,其實蝦蟆背上有黑點,身體小,能跳躍捕捉昆蟲,發出「呷呷」的聲音,生活在池塘、沼澤地,動作非常迅速。《本經》記載的功效,就是指這種蝦蟆。蟾蜍身體大,背部黑色沒有斑點,有很多疣,不能跳躍,不發出聲音,行動緩慢,生活在人家潮濕的地方。
除了《本經》記載的功效外,蟾蜍還可以用來治療溫病發斑,取一隻蟾蜍生搗,絞取汁液服用。也可以燒成灰服用,主治狂犬咬傷發狂欲死。還可以做成生魚片食用,連續吃幾頓。蟾蜍的糞便可以治療惡瘡,叫做土檳榔,在潮濕的地方很容易找到。道術家會用油脂壓制蟾蜍,或者在五月五日收取,就是指這種蟾蜍。此外還有青蛙、蛙蛤、螻蟈、長肱、石榜、蠼子之類,有的生活在水田中,有的生活在溝渠邊,沒有發現其他的功效,因此沒有記載。《周禮·掌蟈氏》中記載:用牡菊焚燒青蛙和蟾蜍,然後用灰撒在它們身上,它們就會死掉。
牡菊,無花菊也。《本經》云:蝦蟆一名蟾蜍,誤矣。日華子云:蝦蟆,冷,無毒。治犬咬及熱狂,貼惡瘡,解煩熱,色斑者是。又云:蟾,涼,微毒。破癥結,治疳氣,小兒面黃,癖氣。燒灰油調敷惡瘡,入藥並炙用。又名蟾蜍。眉酥治蚛牙,和牛酥摩,敷腰眼並陰囊,治腰腎冷並助陽氣。
以吳茱萸苗汁調妙。糞敷惡瘡、疔腫,雜蟲咬。油調敷瘰癧、痔瘻瘡。
圖經曰蝦蟆,生江湖,今處處有之。腹大形小,皮上多黑斑點,能跳接百蟲食之,時作呷呷聲,在陂澤間,舉動極急,五月五日取,陰乾,東行者良。《本經》云一名蟾蜍,以為一物,似非的也。謹按《爾雅》鼁(起據切)𪓰,蟾蜍。郭璞注云:似蝦蟆,居陸地。又科斗注云:蝦蟆子也。
白話文:
牡菊,其實就是沒有花的菊花。古書《本經》說蝦蟆就是蟾蜍,這是不對的。日華子說,蝦蟆性寒,無毒,可以治療犬咬傷、熱狂、惡瘡,也能解煩熱,治色斑。他也說,蟾蜍性涼,微毒,可以破除癥結,治疳氣、小兒面黃、癖氣。將蟾蜍燒成灰,用油調和,可以敷治惡瘡。入藥時,需要先將它炙烤過。蟾蜍又叫蝦蟆。眉酥可以治療蚛牙,將它與牛酥混合塗抹,可以敷在腰眼和陰囊,治療腰腎虛冷,並能助陽氣。
可以用吳茱萸苗汁調和眉酥。蟾蜍的糞便可以敷治惡瘡、疔腫和被蟲咬傷。用油調和後,可以敷治瘰癧、痔瘻瘡。
古書《圖經》記載,蝦蟆生活在江湖中,現在到處都有。它們腹部大、身形小,皮膚上有很多黑色斑點。它們能跳躍捕捉昆蟲吃,時常發出「呷呷」的聲音。它們生活在水塘邊,動作非常敏捷。在農曆五月初五取的,陰乾後,朝東的人使用效果最好。《本經》說蝦蟆就是蟾蜍,認為它們是一種生物,這可能並不準確。根據《爾雅》記載,「鼁」就是蟾蜍,郭璞注解說,它像蝦蟆,但生活在陸地上。科斗注解則說,它是蝦蟆的幼崽。
是非一物明矣。且蟾蜍形大,背上多痱磊,行極遲緩,不能跳躍,亦不解鳴,多在人家下濕處。其腹下有丹書八字者,真蟾蜍也。陶隱居所謂能解犬毒及溫病斑生,生食之,並用蟾蜍也。《本經》云:主邪氣,破堅血之類,皆用蝦蟆。二物雖一類,而功用小別,亦當分別而用之。
《洽聞記》云:蝦蟆大者,名田父,能食蛇。蛇行,田父逐之,蛇不得去,田父銜其尾,久之,蛇死,尾後數寸皮不損,肉已盡也。世傳蛇啖蛙,今乃云田父食蛇,其說頗怪,當是別有一種如此耳。韋宙《獨行方》,治蠶咬。取田父脊背上白汁和蟻子灰塗之,瘥。蟾蜍矢,謂之土檳榔,下濕處往往有之。
白話文:
蟾蜍和蝦蟆其實是同類,只是功用略有不同。蟾蜍體型較大,背上有許多疙瘩,行動緩慢,不會跳躍,也不會鳴叫,常出現在潮濕的地方。腹部有八個紅色字樣的才是真正的蟾蜍。據說蟾蜍能解犬毒和溫病發疹,可以生吃。而《本草經》則記載蝦蟆可以治療邪氣和堅血等症狀。雖然兩者同類,但功效略有差異,需根據情況分別使用。
另外,據《洽聞記》記載,體型較大的蝦蟆叫做田父,能吃蛇。田父追逐蛇,蛇無法逃脫,田父會咬住蛇尾,久之蛇便會死亡,尾巴末端幾寸的皮毫髮無損,但肉卻消失殆盡。民間傳說蛇吃蛙,如今卻說田父吃蛇,這說法相當奇特,應該另有其種。韋宙的《獨行方》記載,用田父背上的白色汁液混合螞蟻灰,可以治療蠶咬。蟾蜍的糞便叫做土檳榔,在潮濕的地方經常可以找到。
亦主惡瘡。眉酥,主蚛牙及小兒疳瘦藥所須。又有一種,大而黃色,多在山石中藏蟄,能吞氣飲風露,不食雜蟲,謂之山蛤。山中人亦餐之,此主小兒勞瘦及疳疾等,最良。
雷公云有多般,勿誤用。有黑虎,有䖲黃,有黃𧋷,有螻蟈,有蟾。其形各別。其蝦蟆,皮上腹下有斑點,腳短,即不鳴叫。黑虎,身小黑,觜腳小斑。䖲黃,斑色,前腳大,後腿小,有尾子一條。黃𧋷,遍身黃色,腹下有臍帶,長五、七分以來,所住立處,帶下有自然汁出。
螻蟈,即夜鳴,腰細口大,皮蒼黑色。蟾,即黃斑,頭有肉角。凡使蝦蟆,先去皮並腸及爪了,陰乾,然後塗酥炙令乾。每修事一個,用牛酥一分,炙盡為度。若使黑虎,即和頭、尾、皮、爪,並陰乾,酒浸三日,漉出,焙乾用。聖惠方治風邪。蝦蟆燒灰、硃砂等分。每服一錢,水調下,日三、四服,甚有神驗。
白話文:
蟾蜍除了可以治療惡瘡,牠的油脂,也是治療蟲牙以及小兒疳瘦的藥材。還有一種蟾蜍,體型較大,呈黃色,多在山石中躲藏,能夠吞食空氣和露水,不食雜蟲,稱為山蛤。山中人也會食用牠,牠對於治療小兒勞瘦和疳疾效果最佳。
雷公提醒,蟾蜍種類繁多,需注意辨別,不可誤用。常見的有黑虎蟾、䖲黃蟾、黃𧋷蟾、螻蟈蟾和蟾蜍。牠們的外形各有不同。蝦蟆(蟾蜍)的腹部有斑點,腳短,不鳴叫。黑虎蟾體型較小,全身黑色,嘴巴和腳有小斑點。䖲黃蟾有斑點,前腳較大,後腿較小,有尾巴。黃𧋷蟾全身黃色,腹部有臍帶,長五到七分,牠居住的地方,會有自然汁液流出。
螻蟈蟾會在夜晚鳴叫,腰細口大,皮膚呈蒼黑色。蟾蜍有黃斑,頭上有肉角。使用蟾蜍時,要先去除皮、腸和爪,陰乾後塗上酥油炙烤至乾。每次使用一隻,用牛酥一錢炙烤至盡。如果使用黑虎蟾,要連頭、尾、皮、爪一起陰乾,再用酒浸泡三日,濾出,焙乾後使用。聖惠方中記載,用蟾蜍燒成灰與硃砂等量混合,每次服用一錢,用水調服,每天服三次,效果顯著。
又方治腹蛇螯方:用生蝦蟆一枚,爛杵碎,敷之。外臺秘要治卒狂言鬼語。燒蝦蟆杵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又方治小兒初得月蝕瘡。五月蝦蟆燒杵末,豬膏和敷之。又方治小兒患風臍及臍瘡,久不瘥者。燒蝦蟆杵末,敷之,日三、四度,瘥。又方蟲已食下部,肛盡腸穿者。
取長股蝦暮青背者一枚,雞骨一分,燒為灰,合吹下部,令深入。又云數用大驗。又方治癬瘡方取蟾蜍燒灰末,以豬脂和敷之。孫真人腸頭挺出。以皮一片,瓶內燒熏挺處。梅師方治疳䘌無問去處,皆治之。以蝦蟆燒灰,好醋和敷,日三、五度,敷之,瘥。子母秘錄小兒洞泄下痢。
白話文:
古人用蟾蜍治療各種疾病,例如被蛇咬傷、狂言鬼語、月蝕瘡、臍瘡、蟲食下部、癬瘡、腸頭挺出、疳積和腹瀉等。方法包括將蟾蜍搗碎敷於患處、燒成灰末服用或外敷、混合豬油或醋等藥物使用。
燒蝦蟆末,飲調方寸匕服。又方治小兒口瘡。五月五日蝦蟆炙杵末,敷瘡上即瘥。兼治小兒蓐瘡。南北史張暢弟收,嘗為猘犬所傷,醫云:宜食蝦蟆膾。收甚難之,暢含笑先嚐,收因此乃食。
衍義曰:蝦蟆,多在人家渠塹下,大腹品類中最大者是,遇陰雨或昏夜即出食。取眉間有白汁,謂之蟾酥,以油單裹眉裂之,酥出單上,入藥用。有人病齒縫中血出,以紙紝子,蘸乾蟾酥少許,於血出處按之,立止。世有人收三足枯蟾以罔眾,但以水沃半日,盡見其偽,盡本無三足者。
白話文:
古人用烤過的蟾蜍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小勺,用來治療疾病。另外,在五月初五將蟾蜍烤熟搗碎,敷在兒童口瘡上,可以迅速治癒。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治療兒童的褥瘡。南北朝時期的張暢弟弟曾被瘋狗咬傷,醫生建議他吃蟾蜍肉。弟弟雖然很抗拒,但為了鼓勵哥哥,他笑着先吃了一口,哥哥才放心食用。
古人認為,蟾蜍通常在房屋周圍的溝渠中棲息,其中腹部最大的種類最好。在陰雨天或夜晚,蟾蜍會出來覓食。牠們眉間分泌白色汁液,稱為蟾酥,可以入藥。將油布包住蟾蜍眉間,輕輕裂開,就會流出蟾酥。有人患有牙縫出血的疾病,可以用紙巾沾取少許乾蟾酥,按壓在出血處,就能止血。民間傳說有長著三條腿的蟾蜍,用來欺騙世人。只要用水浸泡半天,就能識破這種假象,因為蟾蜍天生沒有三條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