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6)

1. 王瓜

衍義曰:王瓜,體如栝蔞,其殼徑寸。一種長二寸許,上微圓,下尖長,七、八月間熟,紅赤色。殼中子如螳螂頭者。今人又謂之赤雹子,其根即土瓜根也。於細根上又生淡黃根,三、五相連,如大指許。根與子兩用。紅子同白土子治頭風。

白話文:

王瓜這種植物,外型像栝蔞,果殼直徑大約一寸。其中一種長約二寸,上方稍微圓,下方尖長,在七、八月成熟,呈現紅赤色。果殼中的種子形狀像螳螂的頭。現在的人又稱它為赤雹子,它的根就是土瓜根。在細根上又會長出淡黃色的根,三到五條相連,像大拇指那麼粗。根和種子都可以入藥使用。紅色的種子與白色的土瓜子一樣,可以治療頭風(頭痛)。

2. 地榆

味苦、甘、酸,微寒,無毒。主婦人乳痓痛,七傷,帶下病,止痛,除惡肉,止汗,療金瘡,止膿血,諸瘻惡瘡,熱瘡,消酒,除消渴,補絕傷,產後內塞,可作金瘡膏。生桐柏及冤句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得發良,惡麥門冬。)

陶隱居云:今近道處處有,葉似榆而長,初生布地,而花、子紫黑色如豉,故名玉豉。一莖長直上,根亦入釀酒。道方燒作灰,能爛石也。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。今按別本注云:今人止冷熱痢及疳痢,熱極,效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地榆,味苦,平。能治產後余瘀,疹痛,七傷,治金瘡,止血痢,蝕膿。

蕭炳云:今方用共樗皮同療赤白痢。日華子云:排膿,止吐血,鼻洪,月經不止,血崩,產前後諸血疾,赤白痢並水瀉,濃煎止腸風。但是平原川澤皆有,獨莖,花紫,七、八月採。

圖經曰:地榆,生桐柏及冤句山谷,今處處有之。宿根,三月內生苗,初生布地,莖直,高三、四尺,對分出葉。葉似榆少狹,細長作鋸齒狀,青色。七月開花如椹子,紫黑色。根外黑裡紅,似柳根。二月、八月採,曝乾。葉不用,山人乏茗時,採此葉作飲亦好。古斷下方多用之。

葛氏載:徐平療下血二十年者。取地榆、鼠尾草各三兩,水二升,煮半,頓服。不斷,水漬屋塵,飲一小杯投之。不過重作,乃愈。小兒疳痢,亦單煮汁如飴糖與服,便已。又毒蛇螫人,搗新根取汁飲,兼以漬瘡,良。崔元亮《海上方》:赤白下骨立者,地榆一斤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再煎如稠餳,絞濾,空腹服三合,日再。

唐本注云:主帶下十二病。《孔氏音義》云:一曰多赤,二曰多白,三曰月水不通,四曰陰蝕,五曰子臟堅,六曰子門僻,七曰合陰陽患痛,八曰小腹寒痛,九曰子門閉,十曰子宮冷,十一曰夢與鬼交,十二曰五臟不定。用葉作飲代茶,甚解熱。聖惠方:治婦人漏下赤白不止,令人黃瘦虛竭。

以地榆三兩細銼,米醋一升,煮十餘沸,去滓。食前稍熱服一合,亦治吐血。千金翼:伐指逆腫。單煮地榆作湯漬之,半日愈。肘後方:部虎、犬咬人。地榆根末,服方寸匕,日一、二服、敷瘡尤佳。葛氏毒蛇螫人。搗地榆根,絞取汁飲,兼以漬瘡。梅師方:治猘犬咬人。煮地榆飲之,兼末敷瘡上,服方寸匕,日三服,忌酒。

若治瘡已瘥者。搗生韭汁,飲之一、二升。齊民要術:地榆汁釀酒。治風痹,補腦。三洞要錄地榆草銼一升,稻米一升,白玉屑一升,三物取白露汁二升,置銅器中煮米熟,絞取汁。玉屑化為水,名曰玉液。以藥納杯美醴中,所謂神玉漿也。

衍義曰:地榆,性沉寒。入下焦,熱血痢則可用。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,即未可輕使。

白話文:

地榆味苦、甘、酸,性微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為治療婦女乳房脹痛、外傷、帶下病,止痛,去除壞死組織,止汗,治療刀傷,止血,治療各種廔管和惡性瘡瘍、熱瘡,解酒,治療消渴症,修復外傷,治療產後血瘀,可製成刀傷藥膏。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谷,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地榆配伍發良效果好,忌與麥門冬同用。

古籍記載,地榆葉片形似榆樹葉但較長,初生時貼地生長,花和種子紫黑色像豉,因此也稱作玉豉。莖直立,根部可釀酒。地榆燒成灰燼,據說能溶解石頭。缺茶時,可用地榆葉泡茶飲用。另有記載,地榆可治療寒熱痢疾和疳積引起的痢疾,尤其對熱症有效。地榆味苦,性平,能治療產後瘀血、疹痛、外傷,止血,治療痢疾,清除膿液。

其他古籍記載,地榆可與樗皮同用治療赤白痢疾;能排出膿液,止吐血、鼻出血、月經過多、崩漏,以及產前產後各種出血性疾病,治療赤白痢疾和腹瀉,濃煎可止腸風。地榆生長在平原和沼澤地,單獨莖幹,花紫色,七、八月採收。

圖經記載,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冤句山谷,現今各地都有。地榆宿根,三月內發芽,初生時貼地生長,莖直立,高三、四尺,葉對生。葉片形似榆樹葉但較窄、細長,呈鋸齒狀,青色。七月開花,果實像桑葚,紫黑色。根部外層黑色,內層紅色,像柳樹根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曬乾。地榆葉不用於藥用,但山區缺茶時,可用其葉泡茶飲用。古代許多方劑都使用地榆。

古方記載,地榆能治療長達二十年的下血症,可用地榆、鼠尾草各三兩,加水二升,煎煮至一半,一次服用。若症狀未止,可用摻有屋塵的水再服一小杯,反覆幾次即可痊癒。小兒疳積引起的痢疾,也可單用地榆煎煮成糖漿服用。地榆汁液還能治療毒蛇咬傷,將搗碎的新鮮地榆根榨汁服用,並將汁液敷於傷口。 另外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各種下血症。

古籍記載,地榆可治療十二種帶下病,包括:帶下量多且色赤、帶下量多且色白、月經不通、陰道潰瘍、子宮硬結、子宮位置異常、陰道及外陰疼痛、小腹冷痛、子宮口閉鎖、子宮寒冷、夢交鬼神、五臟不安等。地榆葉可泡茶飲用,有很好的清熱解毒功效。古方記載,地榆能治療婦女白帶或紅帶下不止,導致面色萎黃、消瘦虛弱的症狀。

古方記載,地榆可治療手指逆流腫脹,單用地榆煎湯浸泡患處,半天即可痊癒。也可治療虎、犬咬傷,將地榆根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小勺,每天一到兩次,並將藥粉敷於傷口。古方記載,地榆可治療毒蛇咬傷,將搗碎的地榆根榨汁服用,並將汁液敷於傷口。古方記載地榆可治療瘋狗咬傷,煎煮地榆飲用,並將藥粉敷於傷口,每次服用一小勺,每天三次,忌酒。

若瘡瘍癒合後,可飲用搗碎的韭菜汁一到二升。古方記載,地榆汁可以釀酒,治療風濕痹症,補益腦髓。古方記載,地榆可製成玉液,具有神奇功效。

總結來說,地榆性寒,作用在下焦,適用於熱性血痢。但對於虛寒體質的人以及白痢腹瀉,則不宜輕易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