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九 (4)

1. 惡實

外臺秘要:治喉痹。牛蒡子六分,馬藺子八分,搗為散。每空心暖水服方寸匕,漸加至一匕半,日再服。經驗方:治風熱閉塞咽喉,遍身浮腫。以牛蒡子一合,半生半熟杵為末,熱酒調下一錢匕,立瘥。孫真人食忌主天行。以生牛蒡根搗取汁五大合,空腹分為兩服。服訖,取桑葉一大把炙令黃,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頓服,暖覆取汗,無葉用枝。

食醫心鏡:治熱攻心煩躁恍惚。以牛蒡根搗汁一升,食後分為三服良。斗門方:治頭面忽腫,熱毒風內攻,或手足頭面赤腫,觸著痛。用牛蒡子根,一名蝙蝠刺,洗淨爛研,酒煎成膏,攤在紙上,貼腫處。仍熱酒調下一服,腫止痛減。王氏博濟:治瘡疱將出。以牛蒡子炒令熟,杵為末,每服一錢,入荊芥二穗,水一盞同煎至七分,放溫服。

如瘡疹已出,更服亦妙。初虞世治皮膚風熱,遍身生癮疹。牛蒡子、浮萍等分,以薄荷湯調下二錢,日二服。

衍義曰:惡實,是子也,今謂之牛蒡。未去萼時,又謂之鼠黏子,根謂之牛菜。疏風壅,涎唾多,咽膈不利。微炒,同入荊芥穗各一兩,甘草炙半兩,同為末。食後、夜臥湯點二錢服,當緩取效。子在萼中,萼上有細鉤,多至百十,謂之芒則誤矣。根長一、二尺,粗如拇指,煮爛為菜。

白話文:

惡實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治療喉嚨腫痛,用牛蒡子六分,馬藺子八分,搗成粉末。每次空腹用溫水服用一小匙,逐漸增加到一匙半,一天服用兩次。《經驗方》記載:治療風熱導致的咽喉腫痛,全身浮腫。用牛蒡子一合,一半生一半熟的搗成末,用熱酒調服一錢匕,很快就會痊癒。《孫真人食忌》記載,治療流行性疾病,用生的牛蒡根搗爛取汁五大合,空腹分兩次服用。服藥後,取一大把桑葉烤黃,加水一升煮成五合,去掉藥渣後一次服用,蓋被子取汗。沒有桑葉就用桑枝代替。
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治療熱邪攻心導致的煩躁恍惚,用牛蒡根搗爛取汁一升,飯後分三次服用效果好。《斗門方》記載:治療頭面突然腫脹,熱毒風邪侵入,或是手腳頭面紅腫,觸碰會痛。用牛蒡子的根,又名蝙蝠刺,洗淨搗爛,用酒煎成膏,塗在紙上,貼在腫脹的地方。再用熱酒調服一劑,腫脹會消退,疼痛會減輕。《王氏博濟》記載:治療即將發出的瘡疱,用牛蒡子炒熟,搗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加入荊芥二穗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,溫服。

如果瘡疹已經發出,服用也有效。初虞世治療皮膚風熱,全身生出紅疹,用牛蒡子、浮萍等量,用薄荷湯調服二錢,一天服用兩次。

《衍義》說:惡實,指的是牛蒡的種子,現在叫做牛蒡。沒有去掉花萼的時候,又叫做鼠黏子,它的根叫做牛菜。可以疏散風邪、通利阻塞,治療口水多、咽喉不舒服。稍微炒一下,和荊芥穗各一兩,炙甘草半兩,一起磨成粉末。飯後或晚上睡覺前用開水沖服二錢,效果比較慢。牛蒡子的萼上有細小的鉤刺,多達百十個,說成是芒就錯了。它的根長一兩尺,像拇指那麼粗,煮爛可以當菜吃。

2. 水萍

味辛、酸,寒,無毒。主暴熱身癢,下水氣,勝酒,長鬚發,止消渴,下氣。以沐浴,生毛髮。久服輕身。一名水花,一名水白,一名水蘇。生雷澤池澤。三月採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此是水中大萍爾,非今浮萍子。《藥錄》云:五月有花,白花。即非今溝渠所生者。楚王渡江所得,非斯實也。唐本注云:水萍者,有三種,大者名蘋。水中又有荇菜,亦相似,而葉圓。水上小浮萍,主火瘡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水萍有三種,大者曰蘋,葉圓闊寸許,葉下有一點如水沫,一名芣菜。

曝乾。與栝蔞等分,以人乳為丸,主消渴。搗絞取汁飲,主蛇咬毒入腹,亦可敷熱瘡。小萍子是溝渠間者。末敷面䵟,搗汁服之,主水腫,利小便。又人中毒,取萍子曝乾,末,酒服方寸匕。又為膏,長髮。《本經》雲水萍,應是小者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蘋,蓱。其大者蘋。

注:水中浮蓱,江東謂之薸,陸機《毛詩義疏》云:其粗大者謂之蘋,小者曰薸。季春始生,可糝蒸為茹,又可苦酒淹以就酒。日華子云:治熱毒風,熱疾,熱狂,㶸腫毒,湯火瘡,風疹。

圖經曰:水萍,生雷澤地澤,今處處溪澗水中皆有之。此是水中大萍,葉圓闊寸許,葉下有一點,如水沫,一名芣菜。《爾雅》謂之蘋。其大者曰蘋是也。《周南詩》云:於以採蘋。陸機云:海中浮蘋粗大者謂之萍。季春始生,可糝蒸,以為茹。又可用苦酒淹,以按酒。三月採,曝乾。

蘇恭云:此有三種:大者曰蘋;中者荇菜,即下鳧葵是也。小者水上浮蘋,即溝渠間生者是也。大蘋,今醫方鮮用。浮萍,俗醫用治時行熱病,亦堪發汗,其有功。其方用浮萍草一兩,四月十五日者,麻黃去節、根,桂心、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,四物搗,細篩,每服二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六分,不計時候,和滓熱服,汗出乃瘥。又:治惡疾遍身瘡者,取水中浮萍濃煮汁,漬浴半日,多效。

此方甚奇古也。聖惠方:治少年面上起細疱,挪浮萍庵之,亦可飲少許汁,良也。又方:發背初得,毒腫焮熱,赤爛。搗和雞子清貼之,良。千金方:治中水毒,手足指冷即是,或至膝肘。以浮萍日乾,服方寸匕,瘥。千金翼:治小便不利,膀胱水氣流滯。以浮萍日乾末,服方寸匕,日一、二服,良。

孫真人食忌:五月取浮萍陰乾,燒煙去蚊子。又,主消渴,以浮萍汁服之。子母秘錄:熱毒,浮萍搗汁敷之令遍。高供奉採萍時曰歌:不在山,不在岸,採我之時七月半。選甚癱風與緩風,此小微風都不算。豆淋酒內下三丸,鐵幞頭上也出汗。

白話文:

水萍

水萍味辛酸,性寒,無毒。主治暴熱身癢,消除水腫,解酒,促進頭髮生長,止渴,降氣。用它沐浴,可促進毛髮生長。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盈。水萍又名水花、水白、水蘇,生長在雷澤等池澤之中。三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

陶弘景說:這是水中的大萍,不是現在所說的浮萍。 《藥錄》記載:五月開花,花是白色的,這與現在溝渠裡生長的小浮萍不同。楚王渡江時所得的,也不是這種水萍。唐代本草注說:水萍有三種,大的叫做蘋。水中還有一種荇菜,也很相似,但葉子是圓的。水上生長的小浮萍,則能治療火傷。現在考證陳藏器《本草》所說:水萍有三種,大的叫做蘋,葉子圓形,寬約一寸,葉子下面有一點像水泡一樣的東西,又名芣菜。

曬乾後,與栝蔞等量,用人乳做成丸藥,主治消渴。搗碎絞汁飲用,主治蛇咬傷導致毒素入腹,也可敷治熱瘡。小浮萍即溝渠中生長的那種,磨成粉末敷面部黑斑,搗汁服用,主治水腫,利尿。又可治療中毒,將小浮萍曬乾磨粉,用酒送服一匙。此外,還可以製成膏劑,促進頭髮生長。《本經》中所記載的水萍,應該是那種小型的。臣禹錫等謹按《爾雅》所記:蘋,就是蓱。其中大的叫做蘋。

水中浮生的蓱,江東地區稱之為薸。陸機《毛詩義疏》說:較粗大的叫做蘋,小的叫做薸。春季末開始生長,可以煮熟當蔬菜吃,也可以用苦酒浸泡後佐酒。日華子說:水萍可以治療熱毒風、熱病、熱狂、癰腫毒、湯火傷、風疹。

圖經記載:水萍生長在雷澤等池澤,現在各地溪澗水中都有。這是水中的大萍,葉子圓形,寬約一寸,葉子下面有一點像水泡一樣的東西,又名芣菜。《爾雅》稱之為蘋。其中大的叫做蘋,就是這種。《周南詩》云:「於以採蘋。」陸機說:海中浮生的蘋,粗大的叫做萍。春季末開始生長,可以煮熟當蔬菜吃,也可以用苦酒浸泡後佐酒。三月採收,曬乾。

蘇恭說:水萍有三種:大的叫做蘋;中等的是荇菜,就是下鳧葵;小的就是水上浮萍,就是溝渠中生長的那種。大蘋,現在醫方很少使用了。浮萍,民間醫生用於治療流行性熱病,也有發汗作用。其藥方為:用浮萍一兩,四月十五日採摘的為佳,麻黃去節、根,桂枝心、附子炮裂去臍皮各半兩,四味藥搗碎,細篩,每次服用二錢,用半碗水,加生薑半分,煎至六分,不計時間,趁熱服用藥渣一起服用,出汗後即可痊癒。又:治療全身瘡瘍,用水中浮萍濃煎取汁,浸浴半日,療效顯著。

這個方法很古老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治療少年人臉上長細小水泡,用浮萍塗抹,也可以飲用少量汁液,效果很好。又方:治發背初期,毒腫紅熱,潰爛,將浮萍搗爛和雞蛋清混合敷貼,效果良好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水中毒,手腳指頭冰冷,甚至蔓延至膝肘,用曬乾的浮萍服用一匙,可治癒。《千金翼》記載:治療小便不利,膀胱積水,用曬乾的浮萍磨粉,每次服用一匙,每日一到二次,效果良好。

孫真人《食忌》記載:五月採集浮萍陰乾,燒煙可驅蚊。又,主治消渴,用浮萍汁服用。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熱毒,用浮萍搗汁敷患處。高供奉採集水萍時的歌謠:不在山上,不在岸邊,採集的時間是七月十五。治療半身不遂和緩慢型中風,這些輕微風疾都不算什麼。豆蔻酒中放入三丸,即使頭戴鐵盔也能出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