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9)

1. 蜚虻

味鹹,微寒,有毒。主逐瘀血,破下血積,堅痞癥瘕,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,女子月水不通,積聚,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,及喉痹結塞。生江夏川穀。五月取,腹有血者良。

陶隱居云:此即今啖牛馬血者,伺其腹滿掩取干之,方:家皆呼為虻蟲矣。唐本注云:三虻俱食牛馬,非獨此也,但得即堪用,何假血充,然始掩取。如以義求,應如養鷹,飢則為用,若伺其飽,何能除疾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虻蟲,使,一名蜚虻,惡麻黃。日華子云:破癥結,消積膿,墜胎。入丸散,除去翅足,炒用。

圖經文具木虻條下。

衍義文具木虻條下。

白話文:

虻蟲味道鹹,性微寒,有毒。主要用於驅散瘀血、破除血積,治療堅硬的痞塊、腫瘤、寒熱症狀,暢通血脈和九竅。適用於女性月經不通、積聚,以及胸腹五臟內有積血,以及喉嚨阻塞。生長在江夏的田野裡。五月採集,對於腹部有積血者效果較佳。

陶隱居說:現在的人吃牛馬血,等牠們肚子飽了就抓住牠們的屁股取血,晒乾,就叫牠們虻蟲。唐本注釋說:三種虻蟲都吃牛馬血,不只是這一種,只要抓到就可以用,不需要用血來養牠們,所以一開始就抓牠們。如果按照道理來說,應該像養鷹一樣,餓的時候才拿來用,如果等牠們吃飽了,怎麼能治病呢?臣禹錫等人謹慎地根據藥性論說:虻蟲,又叫做蜚虻,忌諱與麻黃同用。日華子說:虻蟲可以破除腫塊、消積化膿、墮胎。入丸散劑時,要先除去翅膀和腳,然後炒制使用。

圖經文裡有關於木虻的條目。

衍義文裡也有關於木虻的條目。

2. 蜚蠊(音廉)

味鹹,寒,有毒。主血瘀症堅,寒熱,破積聚,喉咽閉內塞,無子,通利血脈。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,立秋採。

陶隱居云:形亦似䗪蟲而輕小能飛,本在草中。八月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裡逃爾。有兩、三種,以作廉姜氣者為真,南人亦啖之。唐本注云:此蟲,味辛辣而臭,漢中人食之,言下氣,名曰石姜,一名盧⿱艹楚(音肥),一名負盤。《別錄》云,形似蠶蛾,腹下赤,二月、八月採,此即南人謂之滑蟲者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金州、房州等山人啖之,謂之石姜,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。爾雅云:蜚,蠦⿱艹楚。注云:⿱艹楚即負盤臭蟲。

圖經文具木虻條下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鹹,性寒,有毒。主要用於治療血瘀症結、寒熱、積聚、喉嚨阻塞、不孕、通利血脈等症狀。它生長在晉陽地區的河流、沼澤和房屋周圍,在立秋時採收。

陶隱居說:它的形狀像䗪蟲,但更輕小,會飛,原本生活在草叢中。到了八月、九月天氣轉寒,就會躲到房屋裡避寒。有兩、三種,以帶有廉姜氣味的為真品,南方人也食用它。唐本注釋說:這種蟲子,味道辛辣而臭,漢中人食用它,說可以下氣,稱為石姜,又名盧⿱艹楚(音肥),也叫負盤。

《別錄》記載:它的形狀像蠶蛾,腹部紅色,在二月和八月採收,這就是南方人所說的滑蟲。

臣禹錫等謹慎考證蜀本圖經:金州、房州等地的山民食用它,稱為石姜,常在樹林間成群結隊,數十甚至上百隻在一起。

《爾雅》記載:蜚,蠦⿱艹楚。注釋說:⿱艹楚就是負盤臭蟲。

圖經記載在木虻條目下。

3. 䗪(音拓)蟲

味鹹,寒,有毒。主心腹寒熱洗洗,血積癥瘕,破堅,下血閉,生子大良。一名地鱉,一名土鱉。生河東川澤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。十月曝乾。(畏皂莢、菖蒲。)

陶隱居云:形扁扁如鱉,故名土鱉,而有甲,不能飛,小有臭氣,今人家亦有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,狀似鼠婦,而大者寸余,形小似鱉,無甲,但有鱗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䗪蟲,使,畏屋遊,味苦、咸。治月水不通,破留血積聚。

圖經曰:䗪蟲,生河東川澤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,狀似鼠婦,而大者寸余,形扁如鱉,但有鱗而無甲,故一名土鱉。今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。十月取,曝乾。張仲景治雜病方:主久瘕積結,有大黃䗪蟲丸。又大鱉甲丸中,並治婦人藥,並用䗪蟲,以其有破堅積下血之功也。

衍義曰:䗪蟲,今人謂之簸箕蟲,為其像形也。乳脈不行,研一枚,水半合,濾清,服,勿使服藥人知。

白話文:

䗪蟲(土鱉)的藥性與應用

藥性: 味鹹,性寒,有毒。

主治: 心腹寒熱、血積癥瘕(腹部腫塊)、破堅(消散硬塊)、下血閉(閉經)、生子(助孕)。

別名: 地鱉,土鱉。

生長環境: 生長於河東川澤、沙地、房屋牆壁下土中濕處。

採收加工: 十月採收,曝曬乾燥。

忌諱: 忌與皂莢、菖蒲同用。

陶隱居說: 䗪蟲形狀扁平,像鱉,因此稱為土鱉,它有甲殼,不能飛行,帶有輕微臭味。現在人們家裡也經常能看到它。

唐本注: 此物喜歡生長在鼠類糞土中以及房屋牆壁下,形狀像鼠婦,但體型較大,可達一寸多長,形狀像鱉,沒有甲殼,只有鱗片。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: 䗪蟲味苦鹹,忌與屋遊(一種不知名藥物)同用。主治月經不通、破除血積聚。

圖經: 䗪蟲生長於河東川澤、沙地、房屋牆壁下土中濕處,形狀像鼠婦,但體型較大,可達一寸多長,形狀扁平,像鱉,只有鱗片,沒有甲殼,因此又叫土鱉。現在小孩子喜歡捕捉它來負重玩耍。十月採收,曝曬乾燥。

張仲景治雜病方: 主治久瘕積結(長期腹內腫塊),有以大黃和䗪蟲製成的丸劑。另外,大鱉甲丸也用䗪蟲,都是用來治療婦科疾病,因為䗪蟲具有破堅積、下血的功效。

4. 鮫魚皮

主蠱氣,蠱疰方:用之。即裝刀靶(音霸)䱜(音鵲)魚皮也。

唐本注云:出南海,形似鱉,無腳而有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一名沙魚,一名鰒魚。皮主食魚中毒,燒末服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圓廣尺余,尾長尺許,惟無足,背皮粗錯。日華子云:鮫魚,平,微毒。

圖經曰:鮫魚皮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蘇恭云出南海。形似鱉無腳而有尾。《山海經》云:鮫,沙魚,其皮可以飾劍是也。今南人但謂之沙魚。然有二種:其最大而長喙如鋸者,謂之胡沙,性善而肉美;小而皮粗者曰白沙,肉強而有小毒。二種彼人皆鹽為脩脯,其皮刮治去沙,翦為膾,皆食品之美者,食之益人。

白話文:

治療蠱毒,可以用一種叫做「刀靶鵲魚」的魚皮。這種魚產於南海,形狀像鱉,沒有腳但有尾巴。也有人稱之為沙魚或鰒魚。它的皮可以治療吃魚中毒,將皮燒成灰服用即可。這種魚的皮厚實粗糙,長約一尺,圓形,直徑約一尺。古籍中記載,鮫魚性平,微毒。鮫魚皮過去沒有記載產地,蘇恭說它產於南海。山海經中記載,鮫魚就是沙魚,它的皮可以用來裝飾劍。現在南方人稱之為沙魚,分為兩種:一種體型大,嘴巴長而像鋸子,叫胡沙,性情溫和,肉質鮮美;另一種體型小,皮粗糙,叫白沙,肉質堅硬,帶有微毒。南方人都會把這兩種魚用鹽醃製成乾貨,刮去魚皮上的沙子,切成片食用,都是美味的食物,有益健康。

然皆不類鱉,蓋其種類之別耳。胡洽治五屍鬼疰,百毒惡氣等,鮫魚皮散主之。鮫魚皮(炙)、硃砂、雄黃、金牙、椒、天雄、細辛、鬼臼、麝香、乾薑、雞舌香、桂心、莽草各一兩,貝母半兩,蜈蚣(炙)、蜴蜥(炙)各二枚,凡十六物,治,下篩,溫清酒服半錢匕,日三,漸增至五分匕,亦可帶之。中用蜈蚣、蜴蜥,皆此品類中,故並載方。

白話文:

雖然這些動物都不像鱉,但它們只是種類不同而已。胡洽治療五屍鬼疰、百毒惡氣等病症,以鮫魚皮散為主方。

鮫魚皮(炙)、硃砂、雄黃、金牙、椒、天雄、細辛、鬼臼、麝香、乾薑、雞舌香、桂心、莽草各一兩,貝母半兩,蜈蚣(炙)、蜴蜥(炙)各二枚,總共十六味藥材。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過篩,溫熱清酒送服,每次半錢匕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至每次五分匕,也可以隨身攜帶。

方中使用蜈蚣和蜴蜥,都是屬於同一類別的藥材,所以一同列入方劑。

陳藏器云:皮主食魚中毒,燒末服之。鰒魚皮,是裝刀靶者,正是沙魚也。石決明,又名鰒魚甲,一邊著石,光明可愛,此蟲族,非魚類,乃是同名耳。沙魚,一名鮫魚,子隨母行,驚即從口入母腹也,其魚狀貌非一,皮上有沙,堪揩木,如木賊也。食療云:平。補五臟。作膾食之,亞於鯽魚。

作鮓鱐食之並同。又,如有大患喉閉,取膽汁和白礬灰,丸之如豆顆,綿裹納喉中。良久吐惡涎沫,即喉嚨開。臘月取之。海藥謹按《名醫別錄》云:生南海。味甘,咸,無毒。主心氣鬼疰,蠱毒,吐血,皮上有珍珠斑。

衍義曰:鮫魚、沙魚皮,一等形稍異,今人取皮飾鞍、劍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陳藏器說:魚皮會使人中毒,可以將它燒成粉末服用。鰒魚皮,用來包裹刀頭的,其實就是沙魚。石決明,又名鰒魚甲,一邊附著石頭,光澤美麗,這是一種蟲類,而非魚類,只是名字相同而已。沙魚,又稱鮫魚,幼魚隨著母親移動,一旦受到驚嚇,就會從口裡進入母親的腹部。這種魚的外觀並不固定,魚皮上布滿了沙粒,可以擦拭木材,就像木賊一樣。食用療法指出,它性平,能補充五臟。切成薄片食用,效果比鯽魚好。用來醃製的魚類也一樣有效。如果有人遇到嚴重的喉部閉塞,可以取出膽汁混合白礬灰,做成豆粒大小的丸子,用綿花包裹後放入喉部。過了一段時間後,就能吐出惡臭的涎液,喉嚨自然就能打開。在十二月時收集這種材料。根據《海藥本草》記載:生長在南海。味道甘甜、鹹味,無毒。能治心氣病、鬼疰、蠱毒、吐血,魚皮上有珍珠般的斑點。總結來說,鮫魚、沙魚的皮有著相似的用途,現在人們用來裝飾馬鞍、劍等物品。其他部分則依照古書的描述。

5. 白魚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胃氣,開胃下食,去水氣,令人肥健。大者六、七尺,色白頭昂,生江湖中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白魚,主肝家不足氣,不堪多食,泥人心。雖不發病,終養䘌所食。新者好,久食令人心腹諸病。可煮炙,於蔥、醋中一、兩沸食。猶少調五臟氣,理經脈。日華子云:助血脈,補肝明目。患瘡癤人不可食,甚發膿,炙瘡不發,作膾食之良。

食療云:和豉作羹,一、兩頓而已。新鮮者好食。若經宿者不堪食。令人腹冷生諸疾。或淹、或糟藏,猶可食。又可炙了,於蔥、醋中重煮食之。調五臟,助脾氣,能消食,理十二經絡,舒展不相及氣。時人好作餅,炙食之。猶少動氣,久亦不損人也。

白話文:

白魚的功效與食用方法:

古代文獻記載:

白魚味甘,性平,無毒。能調理胃氣增進食慾去除水腫,使人強壯肥胖。體型較大,身長可達六、七尺,顏色潔白,頭部高昂,生長於江河湖泊之中。

孟詵說:

白魚能補益肝臟,但不宜多吃,因為它會損害脾胃,長期食用會導致身體虛弱。新鮮白魚較佳,久置的白魚會引起心腹疾病。可煮或炙,用蔥醋煮沸一、兩次食用。適量食用可調理五臟疏通經絡

日華子說:

白魚能滋養血脈補肝明目。患有瘡癤的人不宜食用,會加重病情,使膿液增多。但將白魚炙熟後,可治療瘡癤,不會使瘡癤惡化。白魚做成魚膾食用也很好。

食療法:

將白魚和豉一起煮成羹,一次食用一、兩頓即可。新鮮白魚最好吃,放置過夜的不宜食用,會導致腹冷和疾病。如果醃製或用酒糟醃製,則可以食用。也可以將白魚炙熟,再用蔥醋重煮食用,調理五臟助益脾胃消食疏通十二經絡舒展身體。有些地方的人喜歡將白魚做成餅,炙熟後食用,這種做法比較溫和,長期食用也不會損害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