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9)

1. 蜚虻

味鹹,微寒,有毒。主逐瘀血,破下血積,堅痞癥瘕,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,女子月水不通,積聚,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,及喉痹結塞。生江夏川穀。五月取,腹有血者良。

陶隱居云:此即今啖牛馬血者,伺其腹滿掩取干之,方:家皆呼為虻蟲矣。唐本注云:三虻俱食牛馬,非獨此也,但得即堪用,何假血充,然始掩取。如以義求,應如養鷹,飢則為用,若伺其飽,何能除疾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虻蟲,使,一名蜚虻,惡麻黃。日華子云:破癥結,消積膿,墜胎。入丸散,除去翅足,炒用。

圖經文具木虻條下。

衍義文具木虻條下。

2. 蜚蠊(音廉)

味鹹,寒,有毒。主血瘀症堅,寒熱,破積聚,喉咽閉內塞,無子,通利血脈。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,立秋採。

陶隱居云:形亦似䗪蟲而輕小能飛,本在草中。八月、九月知寒,多入人家屋裡逃爾。有兩、三種,以作廉姜氣者為真,南人亦啖之。唐本注云:此蟲,味辛辣而臭,漢中人食之,言下氣,名曰石姜,一名盧⿱艹楚(音肥),一名負盤。《別錄》云,形似蠶蛾,腹下赤,二月、八月採,此即南人謂之滑蟲者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金州、房州等山人啖之,謂之石姜,多在林樹間百十為聚。爾雅云:蜚,蠦⿱艹楚。注云:⿱艹楚即負盤臭蟲。

圖經文具木虻條下。

3. 䗪(音拓)蟲

味鹹,寒,有毒。主心腹寒熱洗洗,血積癥瘕,破堅,下血閉,生子大良。一名地鱉,一名土鱉。生河東川澤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。十月曝乾。(畏皂莢、菖蒲。)

陶隱居云:形扁扁如鱉,故名土鱉,而有甲,不能飛,小有臭氣,今人家亦有之。唐本注云: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,狀似鼠婦,而大者寸余,形小似鱉,無甲,但有鱗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䗪蟲,使,畏屋遊,味苦、咸。治月水不通,破留血積聚。

圖經曰:䗪蟲,生河東川澤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,狀似鼠婦,而大者寸余,形扁如鱉,但有鱗而無甲,故一名土鱉。今小兒多捕以負物為戲。十月取,曝乾。張仲景治雜病方:主久瘕積結,有大黃䗪蟲丸。又大鱉甲丸中,並治婦人藥,並用䗪蟲,以其有破堅積下血之功也。

衍義曰:䗪蟲,今人謂之簸箕蟲,為其像形也。乳脈不行,研一枚,水半合,濾清,服,勿使服藥人知。

4. 鮫魚皮

主蠱氣,蠱疰方:用之。即裝刀靶(音霸)䱜(音鵲)魚皮也。

唐本注云:出南海,形似鱉,無腳而有尾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一名沙魚,一名鰒魚。皮主食魚中毒,燒末服之。(唐本先附)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圓廣尺余,尾長尺許,惟無足,背皮粗錯。日華子云:鮫魚,平,微毒。

圖經曰:鮫魚皮,舊不著所出州土。蘇恭云出南海。形似鱉無腳而有尾。《山海經》云:鮫,沙魚,其皮可以飾劍是也。今南人但謂之沙魚。然有二種:其最大而長喙如鋸者,謂之胡沙,性善而肉美;小而皮粗者曰白沙,肉強而有小毒。二種彼人皆鹽為脩脯,其皮刮治去沙,翦為膾,皆食品之美者,食之益人。

然皆不類鱉,蓋其種類之別耳。胡洽治五屍鬼疰,百毒惡氣等,鮫魚皮散主之。鮫魚皮(炙)、硃砂雄黃、金牙、椒、天雄細辛鬼臼麝香乾薑、雞舌香、桂心、莽草各一兩,貝母半兩,蜈蚣(炙)、蜴蜥(炙)各二枚,凡十六物,治,下篩,溫清酒服半錢匕,日三,漸增至五分匕,亦可帶之。中用蜈蚣、蜴蜥,皆此品類中,故並載方。

陳藏器云:皮主食魚中毒,燒末服之。鰒魚皮,是裝刀靶者,正是沙魚也。石決明,又名鰒魚甲,一邊著石,光明可愛,此蟲族,非魚類,乃是同名耳。沙魚,一名鮫魚,子隨母行,驚即從口入母腹也,其魚狀貌非一,皮上有沙,堪揩木,如木賊也。食療云:平。補五臟。作膾食之,亞於鯽魚

作鮓鱐食之並同。又,如有大患喉閉,取膽汁和白礬灰,丸之如豆顆,綿裹納喉中。良久吐惡涎沫,即喉嚨開。臘月取之。海藥謹按《名醫別錄》云:生南海。味甘,咸,無毒。主心氣鬼疰,蠱毒,吐血,皮上有珍珠斑。

衍義曰:鮫魚、沙魚皮,一等形稍異,今人取皮飾鞍、劍。余如《經》。

5. 白魚

味甘,平,無毒。主胃氣,開胃下食,去水氣,令人肥健。大者六、七尺,色白頭昂,生江湖中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:白魚,主肝家不足氣,不堪多食,泥人心。雖不發病,終養䘌所食。新者好,久食令人心腹諸病。可煮炙,於蔥、醋中一、兩沸食。猶少調五臟氣,理經脈。日華子云:助血脈,補肝明目。患瘡癤人不可食,甚發膿,炙瘡不發,作膾食之良。

食療云:和豉作羹,一、兩頓而已。新鮮者好食。若經宿者不堪食。令人腹冷生諸疾。或淹、或糟藏,猶可食。又可炙了,於蔥、醋中重煮食之。調五臟,助脾氣,能消食,理十二經絡,舒展不相及氣。時人好作餅,炙食之。猶少動氣,久亦不損人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