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8)
卷第二十一 (8)
1. 石龍子
味鹹,寒,有小毒。主五癃邪結氣,破石淋下血,利小便水道。一名蜥(音錫)蜴(音亦),一名山龍子,一名守宮,一名石蜴。生平陽川穀及荊山石間。五月取,著石上令乾。(惡硫黃、斑蝥、蕪荑。)
陶隱居云:其類有四種,一大形,純黃色,為蛇醫母,亦名蛇舅母,不入藥;次似蛇醫,小形長尾,見人不動,名龍子;次有小形而五色,尾青碧可愛,名蜥蜴,並不螫人;一種喜緣籬壁,名蝘(音偃)蜓(音電),形小而黑,乃言螫人必死,而未常聞中人。按:東方朔雲:是非守宮,則蜥蜴,如此蝘蜓名守宮矣。
白話文:
守宮味鹹性寒,略帶小毒。主要用於治療五種癃結氣,能破石淋下血,利小便水道。又稱蜥蜴、山龍子、石蜴。生長於陽川穀及荊山石間。五月時採收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忌與硫黃、斑蝥、蕪荑同用。
陶隱居說,守宮有四種:一種體型最大,全身純黃色,是蛇醫的母親,也叫蛇舅母,不入藥;第二種像蛇醫,體型較小,尾巴較長,見人不動,叫龍子;第三種體型小,有五種顏色,尾巴青碧色,很可愛,叫蜥蜴,不咬人;第四種喜歡在籬笆牆壁上爬行,叫蝘蜓,體型小,顏色黑,說它咬人必死,但從未聽說有人被它咬死。
東方朔說,不是守宮,而是蜥蜴,所以蝘蜓才是真正的守宮。
以朱飼之,滿三斤,殺,乾末。以塗女子身,有交接事便脫,不爾如赤志,故謂守宮。今此一名守宮,猶如野葛、鬼臼之義也,殊難分別。唐本注云:此言四種者,蛇師,生山谷,頭大尾短小,青黃或白斑者是。
蝘蜓,似蛇師,不生山谷,在人家屋壁間,荊楚及江淮人名蝘蜓,河濟之間名守宮,亦名榮螈(音元),又名蠍虎,以其常在屋壁,故名守宮,亦名壁宮,未必如術飼朱點婦人也,此皆假釋爾。其名龍子及五色者,併名蜥蜴,以五色者為雄而良,色不備者為雌,劣爾,形皆細長,尾與身相類,似蛇著四足,去足便直蛇形也。蛇醫則不然。
白話文:
古人用朱砂餵養守宮,滿三斤後殺死,研磨成粉末,塗抹在女子身上,就能讓女子在交合時脫落。這是因為守宮有這樣的特性,所以被稱為守宮。現在也有很多其他藥材叫守宮,就像野葛和鬼臼一樣,很難分辨。唐代的注釋說,守宮有四種,一種叫蛇師,生長在山谷,頭大尾短,青黃色或有白色斑點。
另一種叫蝘蜓,外形像蛇師,但不在山谷中生活,而是住在人們房屋的牆壁上。荊楚和江淮地區的人叫它蝘蜓,河濟之間的人叫它守宮,也叫榮螈,還叫蠍虎,因為它常在牆壁上,所以叫守宮或壁宮。至於用朱砂餵養守宮來給婦女用的方法,不一定是真的,這些都是民間的說法而已。至於龍子、五色等名字,統稱為蜥蜴,其中五色的為雄性,是好的,顏色不全的為雌性,較差。蜥蜴的形狀細長,尾巴和身體一樣長,像蛇長了四條腿,去掉腿就變成直的蛇形。蛇醫則不同。
按《爾雅》:亦互言之,並非真說。又云朱飼滿三斤,殊為謬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長者一尺,今出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。以三月、四月、八月、九月採,去腹中物,火干之。
圖經曰:石龍子,生平陽川穀及荊山山石間,今處處有之。一名蜥(音錫)蜴(音亦)。謹按《爾雅》云:蠑螈,蜥蜴。蜥蜴,蜥蜓。蝘蜓,守宮也。疏釋曰:《詩·小雅·正月》云:胡為虺蜴,蜴為此也。四者一物,形狀相類而四名也。《字林》云:蠑螈,蛇醫也。《說文》云:在草曰蜥蜴,在壁曰蝘蜓。
《方:言》云:秦、晉、西夏謂之守宮,或謂之蠦(音盧)⿱⿰步攵目(音廛),或謂之刺易,南陽人呼蝘蜓,其在澤中者,謂之易蜥,楚謂之蛇醫,或謂之螈蠑。又東方朔雲:非守宮,即蜥蜴。按此諸文,即是在草澤中者,名蠑螈、蜥蜴,在壁者,名蝘蜓、守宮也。然則入藥當用草澤者,以五色具者為雄而良,色不具者為雌,乃劣耳。
白話文:
根據《爾雅》的記載,這些說法互相矛盾,並非真實。書中又說朱雀能吃滿三斤,這更是錯誤的。我等謹慎參考蜀本圖經,記載石龍子長一尺,現在山南襄州、安州、申州都有出產。三、四月和八、九月採集,去除腹內雜物,用火烘乾。
圖經中記載,石龍子生活在陽光照射的山谷和荊山山石之間,現在各地都有。又名蜥蜴。根據《爾雅》的解釋,蠑螈、蜥蜴、蜥蜓、守宮都是同一種生物,只是不同名稱,形態相似。而《字林》記載,蠑螈是蛇醫。據《說文》記載,在草叢中叫做蜥蜴,在牆壁上叫做蝘蜓。
《方言》記載,秦、晉、西夏地區稱之為守宮,也叫蠦⿱⿰步攵目,或稱刺易,南陽人稱之為蝘蜓,在沼澤中者叫做易蜥,楚地叫做蛇醫,又稱螈蠑。東方朔也說,不是守宮就是蜥蜴。根據以上諸文,可知生活在草澤中的叫做蠑螈、蜥蜴,在牆壁上的叫做蝘蜓、守宮。入藥時應選擇生活在草澤中的,五色俱全的為雄性,品質較好,顏色不全的為雌性,品質較差。
五月取,著石上令乾。
衍義曰:石龍子,蜥蜴也,今人但呼為蜴蜥,大者長七、八寸,身有金碧色。仁廟朝,有一蜥蠍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,此真是蜥蜴也。鄭狀元有詩。有樵者於澗下行,見一蜥蜴自石罅中出,飲水訖而入。良久,凡百十次,尚不已。樵者疑不免翻石視之,有冰雹一、二升。樵人訝而去,行為三、五里,大雨至,良久風雹暴作。
今之州縣依法,用此祈雨。《經》云:治五癃,破石淋,利水道,亦此義乎。
白話文:
五月的時候採集石龍子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石龍子就是蜥蜴,現在人們都叫它「蜴蜥」,大的有七、八寸長,身體呈金碧色。仁廟朝的時候,有一隻蜥蜴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出現,這真的是蜥蜴。鄭狀元有一首詩。有個樵夫在山澗下行走,看到一隻蜥蜴從石縫中爬出來,喝完水就鑽進去了。過了很久,它反覆進出石縫,足足有一百多次,還沒停下來。樵夫覺得奇怪,便翻開石頭查看,發現裡面有一、二升的冰雹。樵夫感到很驚訝,就離開了。走了三、五里,大雨就來了,不久之後就刮起了風,下起了暴雨。
現在州縣都依照古法,用石龍子來祈雨。《經》書上說:石龍子可以治療五種癃病,能化解石淋,有利於水道,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。
2. 木虻(音萌)
味苦,平,有毒。主目赤痛,眥傷淚出,瘀血,血閉,寒熱酸𢠹(音西),無子。一名魂常。生漢中川澤,五月取。
陶隱居云:此虻不啖血,狀似虻而小,近道草中不見有,市人亦少有賣者,方:家所用,惟是蜚虻也。唐本注云:虻有數種,並能啖血,商、淅(音昔)以南,江嶺間大有。木虻長大綠色,殆如次蟬,咂牛馬,或至頓僕。蜚虻狀如蜜蜂,黃黑色,今俗用多以此也。又一種小虻,名鹿虻,大如蠅,齧牛馬亦猛,市人採賣之。
三種體,以療血為本,余療雖小有異同,用之不為嫌。何有木虻而不啖血。木虻倍大蜚虻。陶云似虻而小者,未識之矣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木虻,陶云此虻不啖血,似虻而小,蘇云:江、嶺以南有木虻,長大綠(一作䩾)色者,何有虻而不啖血,陶誤耳。按:木虻從木葉中出,卷葉如子,形圓著葉上,破中初出如白蛆,漸大羽化,坼破便飛,即能齧物。塞北亦有,嶺南極多,如古度花成蟻耳。
白話文:
苦味,性平,有毒。主治目赤痛、眼角受傷流淚、瘀血、血閉、寒熱酸痛、不孕。又名魂常。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流和沼澤中,五月採收。
陶隱居說:這種虻不吸血,外形像虻但較小,在道路附近的草叢中很少見,市面上也很少有人賣,藥方中所用的,其實都是蜚虻。唐本注釋說:虻有很多種,都能吸血,商、淅以南的江嶺地區數量很多。木虻很大,呈綠色,幾乎跟蟬一樣,會吸食牛馬的血,甚至會導致牛馬倒地。蜚虻的外形像蜜蜂,呈黃黑色,現在人們常用的多是這種虻。還有一種小虻,叫做鹿虻,大小如蠅,叮咬牛馬也很猛,市面上有人採集出售。
三種虻的藥性都以治療血症為主,其他方面的療效雖然略有不同,但使用起來並無大礙。木虻怎麼可能不吸血呢?木虻比蜚虻還要大。陶隱居說像虻但較小的,顯然是他沒有見過。臣禹錫等人謹慎考證,陳藏器說:木虻,陶隱居說這種虻不吸血,像虻但較小,蘇頌說:江嶺以南有木虻,長大呈綠色,怎麼可能會有虻不吸血呢?陶隱居錯了。按:木虻從樹葉中出來,卷著樹葉像果實一樣,形狀圓圓地附著在樹葉上,破開之後初出時像白色蛆蟲,逐漸长大长出翅膀,破開樹葉就飛出來,就能叮咬東西。塞北也有,嶺南很多,就像古時候的度花變成螞蟻一樣。
《本經》既出木虻,又出蜚虻,明知木虻是葉內之虻,飛虻是已飛之蟲,飛是羽化,亦猶在蛹,如蠶之與蛾爾,既是一物,不合二出,應功用不同,後人異注爾。
圖經曰:木虻,生漢中川澤。蜚虻生江夏川穀,今並處處有之,而襄、漢近地尤多。虻有數種,皆能啖牛馬血,木虻最大而綠色,幾若蜩蟬。蜚虻狀如蜜蜂,黃色。醫方:所用虻蟲,即此也。又有一種小虻,名鹿虻大如蠅,咂牛馬亦猛。三種大抵同體,俱能治血,而方:家相承,只用蜚虻,它不復用,並五月採,腹有血者良。
人伺其啖齧牛馬時腹紅者,掩取干之用,入藥須去翅足也。《淮南子》曰:虻散積血,斫木愈齲(丘主切),此以類推之者也。然今本草不著斫木之治病,亦漏脫耳。
白話文:
《本經》裡同時記載了木虻和蜚虻,其實木虻就是還在葉子裡的虻,蜚虻則是已經飛起來的虻,飛就是羽化,就像蠶變成蛾一樣,它們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,不應該分開記載。可能是後人為了區分它們的功用才做出了不同的註解。
《圖經》記載,木虻產於漢中川澤,蜚虻產於江夏川穀,現在各地都有,尤其在襄陽、漢中附近最多。虻有很多種,都能吸食牛馬的血,木虻最大,呈綠色,幾乎跟蟬一樣。蜚虻形狀像蜜蜂,呈黃色。藥方中使用的「虻蟲」,就是指這些虻。還有一種叫做鹿虻的小虻,大小如蒼蠅,也喜歡吸食牛馬的血。這三種虻,基本上是同類,都能治療血症。但家傳的藥方只用蜚虻,不用其他的,通常在五月採集,腹部有血的最好。
人們觀察到虻吸食牛馬血液時,腹部會變紅,就會抓住它曬乾使用。入藥時要先去除翅膀和腳。《淮南子》記載,虻可以散積血,還可以治癒蛀牙,這是根據它們的特性推斷出來的。不過現在的本草書沒有記載虻可以治癒蛀牙,這也是一個遺漏的地方。
肘後方葛氏云:蛇螫人九竅皆血出方,取虻蟲初食牛馬血腹滿者三七枚,燒服之。楊氏產乳:療母困篤恐不濟,去胎方:虻蟲十枚,上搗為末,酒服之,即下。
衍義曰:木虻,大小有三種。蜚虻,今人多用之,大如蜜蜂,腹凹褊,微黃綠色,雄、霸州、順安軍、沿塘濼界河甚多。以其唯食牛馬等血,故治瘀血,血閉。
白話文:
葛洪在《肘後方》中記載,如果被蛇咬傷,九個孔竅都流血,可以用刚吃饱牛马血的马虻,大约三十七只,烧成灰服用。杨氏产乳方中,治疗产后虚弱危及生命的母亲,可以取十只马虻捣成粉末,用酒服用,就能使胎盘排出。
马虻有三种大小,我们现在常用的是蜚虻,它像蜜蜂一样大,肚子凹陷,呈淡黄绿色,雄州、霸州、顺安军和沿塘濼界河附近很多。因为它们只吃牛马的血,所以可以治疗瘀血和血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