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一 (3)

1.

味鹹,寒,有毒。主胸中邪氣熱結痛,喎僻,面腫,敗漆燒之致鼠,解結散血,愈漆瘡,養筋益氣。

,主破胞,墮胎。生伊、洛池澤諸水中。取無時。(殺莨菪毒、漆毒。)

陶隱居云:蟹類甚多,蝤(音遒)䗋(音謀)、擁劍、彭螖(音越)皆是,並不入藥。唯蟹最多有用,仙方:以化漆為水,服之長生。以黑犬血灌之三日,燒之,諸鼠畢至。未被霜甚有毒,云食水莨(音建)所為,人中之,不即療多死。目相向者亦殺人,服冬瓜汁、紫蘇汁及大黃丸皆得瘥。

海邊又有彭蜞、擁劍,似彭螖而大,似蟹而小,不可食。蔡謨初渡江,不識而啖之,幾死,嘆曰:讀《爾雅》不熟,為勸學者所誤。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蟹腳中髓及腦並殼中黃,並能續斷絕筋骨。取碎之微熬納瘡中,筋即連也。八月腹內有芒,食之無毒,其芒是稻芒,長寸許,向東輸海神,開腹中猶有海水。

白話文:

螃蟹味鹹性寒,有毒。可以治療胸腔邪氣熱結疼痛、歪斜、面部腫脹等症狀,用來燒制敗漆可以吸引老鼠。螃蟹具有解結散血、治療漆瘡、滋養筋骨、益氣的功效。

螃蟹的爪可以破壞胎兒,引起流產。螃蟹生長於伊水、洛水、池澤等水域中,全年均可採集。螃蟹可以解莨菪毒和漆毒。

陶弘景說:螃蟹種類繁多,蝤蛑、擁劍、彭螖等都是螃蟹,但不入藥。只有螃蟹最具藥用價值,仙方中記載:用化漆水服用可以長生不老;用黑狗血灌注螃蟹三天,然後燒烤,所有老鼠都會被吸引過來。螃蟹在未經霜降之前毒性較強,據說這是吃了水莨造成的,人如果中毒不立即治療,大多會死亡。眼睛相對的螃蟹也會殺人,服用冬瓜汁、紫蘇汁和大黃丸可以治療。

海邊還有彭蜞、擁劍,形狀類似彭螖但更大,類似螃蟹但更小,不可食用。蔡謨初次渡江時,不認識螃蟹而誤食,險些喪命,感嘆道:「讀《爾雅》不精,被勸學之人誤導。」現在根據陳藏器本草記載:螃蟹的腳中髓、腦以及殼中的黃色部分,都有接斷筋骨的功效。將這些部分研碎,微火熬製,塗抹在傷口上,就能接合斷裂的筋骨。八月螃蟹腹中長有芒刺,食用無毒,這些芒刺是稻芒,長度約一寸,指向東方輸送海神,剖開螃蟹腹中仍有海水。

《本經》云:伊、洛水中者石蟹,形段不同。其黃敷久疽瘡,無不瘥者。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:蝤䗋,主小作閃痞,煮食之。大者長尺余,兩螯至強,八月能與虎鬥,虎不如也。隨大潮退殼,一退一長。擁劍,一名桀步。一螯極小,以大者鬥。小者食,別無功。彭蜞有小毒,膏主濕癬疽瘡,不瘥者塗之。

食其肉,能令人吐下至困。蔡謨渡江,誤食者。彭螖如小蟹,無毛,海人食之,別無功。孟詵云:蟹,主散諸熱。治胃氣,理經脈,消食。八月輸芒後食好,未輸時為長未成。就醋食之,利肢節,去五臟中煩悶氣。其物雖形狀惡,食甚宜人。日華子云:螃蟹,涼,微毒。治產後肚痛,血不下,並酒服。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伊洛河裡的石蟹,外形各有不同。黃色的石蟹可以治癒久久的瘡疽,效果極佳。陳藏器說,蝤蛑可以治療小兒發育不良、閃腰和胸悶,煮著吃即可。大的蝤蛑可以長到一尺多長,兩隻螯非常強壯,八月的時候甚至可以和老虎打鬥,老虎還不是它的對手。蝤蛑會隨著大潮退去而脫殼,每次脫殼都會長大一些。蝤蛑又稱擁劍,也叫桀步。蝤蛑有一隻螯非常小,用来和其他蝤蛑打鬥,而另一隻大的用来吃東西。小的蝤蛑可以食用,但沒有其他功效。彭蜞有小毒,它的膏可以治療濕疹、癬和瘡疽,對於久治不愈的病症,可以塗抹彭蜞的膏來治療。

食用彭蜞的肉,會讓人嘔吐不止,最後虛弱不堪。蔡謨渡江時,就曾經誤食了彭蜞。彭螖長得像小螃蟹,沒有毛,海邊的人吃它,也沒有什麼特殊功效。孟詵說,螃蟹可以散熱,治療胃氣不足、調理經脈、幫助消化。八月輸芒後食用螃蟹最好,還沒輸芒的時候,螃蟹還在生長,還沒完全成熟。用醋醃製螃蟹食用,可以舒展肢節,去除五臟裡的鬱悶之氣。雖然螃蟹外形不好看,但食用卻非常適合人體。日華子說,螃蟹性涼,微毒。可以治療產婦肚子痛、血塊不下來的病症,可以用酒送服。

筋骨折傷,生搗,炒罯,良。腳爪,破宿血,止產後血閉、肚痛,酒及醋湯煎服,良。又云:蝤蛑,冷,無毒。解熱氣,治小兒痞氣。

圖經曰:蟹,生伊、洛池澤諸水中,今淮海、京東、河北陂澤中多有之,伊、洛乃反難得也。八足二螯,大者箱角兩出,足節屈曲,行則旁橫。今人以為食品之佳味,獨熬獨目及兩目相向者,皆有大毒,不可食。其黃能化漆為水,故塗漆瘡用之。黃並肉熬末,以納金瘡中,筋斷亦可續。

黃並螯燒煙,可以集鼠於庭。爪入藥最多。胡洽療孕婦僵仆,胎轉上搶心困篤,有蟹爪湯之類是也。《經》云:取無時。俗傳蟹八月一日,取稻芒兩枚,長一、二寸許,東行輸送其長,故今南方:捕得蟹,瘥早則有銜稻芒者,此後方:可食之。以前時長未成就,其毒尤猛也。

白話文:

筋骨骨折受傷,可以用生鮮的螃蟹搗碎,炒熟,效果很好。螃蟹的腳爪,可以破除陳舊的瘀血,止住產後血閉和腹痛,用酒和醋湯煎煮服用,療效顯著。另外,螃蟹性寒,無毒,可以解熱氣,治療小兒痞氣。

古籍記載,螃蟹生長在伊洛池澤等水域,現在淮海、京東、河北的池塘沼澤地也很多,但伊洛地區已經很少見了。螃蟹有八隻腳和兩隻螯,大的螃蟹有兩個突出的角,腳節彎曲,行走時橫著走。如今人們都把它當作美味的食物,但單眼螃蟹、雙眼相對的螃蟹都含有劇毒,不可食用。螃蟹的黃可以使漆變為水,所以可以用它來治療漆瘡。將螃蟹的黃和肉一起熬成末,敷在金創上,即使筋斷也能接續。

螃蟹的黃和螯燒成的煙可以吸引老鼠到庭院中。螃蟹的爪入藥最多。胡洽用螃蟹爪來治療孕婦僵仆,胎位不正上衝心口,感到呼吸困難和虛弱無力的症狀,這也是螃蟹爪藥效的一個例子。古書記載,螃蟹可以隨時捕捉,但民間傳說八月一日的螃蟹,會銜著一兩寸長的稻芒向東走,所以南方地區捕到的螃蟹,如果早些捕捉,就會有銜著稻芒的。從這個時間之後,螃蟹就可以食用了,因為之前稻芒還沒有長成,螃蟹的毒性更強。

蟹之類甚多,六足者名蛫(音跪),四足者名北,皆有大毒,不可食,誤食之,急以豉汁可解。闊殼而多黃者名蠘,生南海中,其螯最銳,斷物如芟刈焉,食之行風氣。扁而最大,後足闊者,為蝤蛑,嶺南人謂之撥棹子,以後腳形如棹也。一名蟳。隨潮退過,一退一長。其大者如升,小者如盞碟。

兩螯無毛,所在異於蟹。其力至強,能與虎鬥,往往虎不能勝。主小兒閃癖,煮與食之良。一螯大,一螯小者,名擁劍,又名桀步。常以大螯鬥,小螯食物。一名執火,以其螯赤故也。其最小者名彭螖(音滑),吳人語訛為彭越。《爾雅》云:螖蠌(音澤),小者蟧(力刀切)。

白話文:

蟹類介紹

螃蟹種類繁多,六條腿的稱為「蛫」(音「跪」),四條腿的稱為「北」,皆有劇毒,不可食用。若誤食,可急用豉汁解毒。

:外殼寬大,黃色較多,生長於南海,螯極為鋒利,斷物如同割草一般。食用後容易引起風氣。

蝤蛑:扁平且體型最大,後足寬闊,嶺南人稱之為「撥棹子」,因其後腳形狀如同船槳。又名「蟳」。隨著潮水退去,蝤蛑會逐漸遠離岸邊,潮水漲起則又會靠近。大的如升,小的如盞碟。

蝤蛑與其他螃蟹不同,其兩螯無毛,且力量極強,能與老虎搏鬥,往往老虎都無法取勝。主治小兒閃癖,煮熟食用效果良好。

擁劍蟹:一隻螯大,一隻螯小,又名「桀步」。經常以大螯戰鬥,用小螯取食。亦名「執火」,因其螯呈紅色。

彭螖:最小的螃蟹,吳人訛稱「彭越」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螖蠌」(音「澤」),小的稱為「蟧」(音「力刀切」)。

郭璞云:即彭螖也,似蟹而小,其膏可以塗癬,食之令人吐下至困。彭蜞亦其類也,蔡謨渡江誤食者,是此也。

食療云:蟹,足斑、目赤不可食,殺人。又,堪治胃氣,消食。又,八月前,每個蟹腹內有稻穀一顆,用輸海神。待輸芒後,過八月方:食即好。經霜更美,未經霜時有毒。又,鹽淹之作⿱艹⿰𤴔瓜,有氣味。和酢食之,利肢節,去五臟中煩悶氣。其物雖惡形容,食之甚益人。

爪,能安胎。百一方:疥瘡,杵蟹敷之亦效。又方:金瘡方,續筋多取蟹黃及腦並足中肉熬末,納瘡中。孫真人十二月勿食蟹,傷神。簡要濟眾小兒解顱不合。生蟹足骨半兩,焙乾,白蘞半兩,為末。用乳汁和,貼骨縫上,以瘥為度。楊氏產乳:妊娠人不得食螃蟹,令兒橫生也。

白話文:

郭璞說:「彭螖是一種像螃蟹但比較小的生物,它的膏可以治療癬,吃它會讓人嘔吐腹瀉,甚至虛弱無力。彭蜞也是同類,蔡謨渡江時誤食的就是這種東西。」

《食療本草》記載:螃蟹,如果腳上有斑點,眼睛發紅,就不可食用,會致命。不過,它也可以治療胃氣,幫助消化。另外,八月前,每隻螃蟹肚子裡都有一粒稻穀,可以用來治療輸海神。等過了芒種,過了八月之後,才能食用。經霜後的螃蟹更美味,未經霜的螃蟹有毒。用鹽醃製螃蟹做成螃蟹醬,風味獨特。用醋拌著吃,可以舒筋活絡,去除五臟的鬱悶之氣。雖然螃蟹外形不討喜,但食用對人體十分有益。

螃蟹的爪子能安胎。古代醫書記載,用搗碎的螃蟹敷在患有疥瘡的地方,也有療效。另一個方子是用螃蟹的黃、腦和腳肉熬成粉末,敷在金瘡上,可以接骨。孫真人說,十二月不能吃螃蟹,會傷神。簡要濟眾小兒解顱不合的方子:用生螃蟹的足骨半兩,烘乾,與白蘞半兩研磨成粉,用乳汁調勻,敷在顱骨縫隙上,直到癒合。楊氏產乳方說,孕婦不能吃螃蟹,會導致孩子橫生。

荀卿雲蟹,六跪而二螯,非蛇、鱔之穴,無所寄託。凡食鱔毒,可食蟹解之,鱔畏蟹。蟹,鱔類也。類聚相解其效速於他耳。沈存中筆談關中無螃蟹,土人惡其形狀,以為怪物。秦州人家,收得一干蟹,有病瘧者,則借去懸門上,往往遂瘥。不但人不識,鬼亦不識。

衍義曰:蟹,伊、洛絕少,今多自京師來,京師亦自河北置之。今河北沿邊滄、瀛州等處所出甚多,徐州亦有,但不及河北者。小兒解顱,以螯並白芨爛搗,塗囟上,顱合。此物極動風,體有風疾人,不可食,屢見其事。河北人取之,當八、九月蟹浪之時,直於塘濼岸上,伺其出水而拾之。

白話文:

荀卿說螃蟹,六條腿跪着,兩隻螯,沒有蛇、鱔魚的洞穴,就無處可去。凡是吃了鱔魚中毒,就可以吃螃蟹解毒,鱔魚怕螃蟹。螃蟹,和鱔魚同類。同類相聚,解毒的效果比其他東西更快。沈存中在筆談中說關中沒有螃蟹,當地人討厭牠的形狀,認為牠是怪物。秦州人家的孩子生病瘧疾,就會借用螃蟹掛在門上,往往就會痊癒。不只人不知道螃蟹的功效,連鬼也不知道。

衍義說:螃蟹在伊洛地區非常少,現在大多數來自京師,京師也從河北置辦。現在河北邊境的滄州、瀛州等地盛產螃蟹,徐州也有,但不如河北的多。小孩子囟門未合,可以用螃蟹的螯和白芨一起搗爛,塗在囟門上,囟門就會合起來。螃蟹性寒,體有風疾的人不能吃,很多例子都證明了這點。河北人抓螃蟹,要在八、九月螃蟹大量出現的時候,直接在池塘邊上等待牠們出水,然後撿起來。

又夜則以燈火照捕,始得之。時黃與白滿殼,凡收藏十數日,不死亦不食。此物每至夏末秋初,則如蟬蛻解。當日名蟹之意,必取此義。

白話文:

在夜晚,會使用燈光來捕捉這種生物,才能得到它。當時它的黃色和白色都充滿了殼,通常在收納後十幾天,即使不死也停止進食。這種生物每年夏天末到秋天初的時候,就像知了脫殼一樣。當提到蟹的名稱時,一定要理解這種意義。

2. 蚱(音笮又音側)蟬

味鹹、甘,寒,無毒。主小兒驚癇,夜啼,癲病,寒熱,驚悸,婦人乳難,胞衣不出,又墮胎。生楊柳上。五月採,蒸乾之,勿令蠧。

陶隱居云:蚱字音作笮,即是啞(烏下切)蟬。啞蟬,雌蟬也,不能鳴者。蟬類甚多。《莊子》云:蟪蛄不知春秋,則是今四月、五月小紫青色者。而《離騷》云:蟪蛄鳴兮啾啾,歲暮兮不自聊,此乃寒螿爾,九月、十月中,鳴甚淒急;又二月中便鳴者名䗿(音寧)母,似寒螿而小;七月、八月鳴者名蛁(音雕)蟟(音遼),色青。今此云生楊柳樹上是。

《詩》云:鳴蜩嚖嚖者,形大而黑,傴僂丈夫,止是掇此,昔人啖之。故《禮》有雀、鷃(音晏)、蜩、範,範有冠,蟬有緌,亦謂此蜩。此蜩復五月便鳴。俗云五月不鳴,嬰兒多災,今其療亦專主小兒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殼名枯蟬,一名伏蜟(音育)。主小兒癇,女人生子不出。

白話文:

蚱蟬味道鹹甜,性寒,無毒。可以治療小兒驚癇、夜啼、癲病、寒熱、驚悸,以及婦女乳房不通、胎盤不娩、流產等症狀。它生長在楊柳樹上,五月採摘,蒸乾,要防止蟲蛀。

陶隱居說:「蚱字讀作笮,就是啞蟬,啞蟬是雌蟬,不會鳴叫。」蟬的種類很多,《莊子》中說:「蟪蛄不知春秋」,指的是四、五月份出現的紫色或青色的蟬。而《離騷》中說:「蟪蛄鳴兮啾啾,歲暮兮不自聊」,指的是寒螿,這種蟬在九月、十月鳴叫,聲音很淒涼;二月中鳴叫的叫做䗿母,比寒螿小;七月、八月鳴叫的叫做蛁蟟,顏色青綠。現在所說的生長在楊柳樹上的,就是這種蟬。

《詩經》中說:「鳴蜩嚖嚖者」,這種蟬體形大,顏色黑,人們把它捉來吃。所以《禮記》中提到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戴冠,蟬戴緌,指的就是這種蟬。這種蟬在五月就開始鳴叫。民間說五月不鳴,嬰兒多災,而蚱蟬的藥效也主要針對小兒疾病。唐本注釋說,《別錄》記載,蚱蟬的殼叫做枯蟬,又叫做伏蜟,可以治療小兒癇症,以及婦女難產。

灰服之,主久痢。又云蚱者,鳴蟬也,主小兒癇,絕不能言。今云啞蟬,啞蟬則雌蟬也,極乖體用,按諸蟲獸,以雄者為良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鳴蟬也,六月、七月收,蒸乾之。陶云是啞蟬,不能鳴者,雌蟬也。二說既相矛盾。今據《玉篇》云:蚱者,蟬聲也。

如此則非啞蟬明矣。且蟬類甚多,有蟪蛄、寒螿之名。又《爾雅》云:蝒,馬蜩。蜺,寒蜩。皆蟬也。按《禮記》云:仲夏之月,蟬始鳴。《本經》云:五月採,即是此也,其餘不入藥用。藥性論云:蚱蟬,使,味酸。主治小兒驚哭不止,殺疳蟲,去壯熱,治腸中幽幽作聲。

白話文:

灰色的蟬,主治久痢。又有人說蚱蜢是鳴蟬,主治小兒癇症,導致不能說話。現在有人說啞蟬,啞蟬指的是雌蟬,功能很差。按照一般蟲獸的特性,雄性比雌性更好。臣禹錫等人查閱蜀本圖經記載:這種鳴蟬在六月、七月採收,蒸乾備用。陶弘景說這是啞蟬,不能鳴叫,是雌蟬。這兩種說法相互矛盾。根據《玉篇》記載:蚱蜢指的是蟬的叫聲。

由此可見,並非啞蟬。而且蟬的種類很多,有蟪蛄、寒螿等名稱。《爾雅》記載:蝒是馬蜩,蜺是寒蜩,都是蟬。根據《禮記》記載:仲夏之月,蟬開始鳴叫。《本經》記載:五月採收,就是指這種蟬,其他種類不入藥。藥性論記載:蚱蟬,性寒,味酸,主治小兒驚哭不止,殺死疳蟲,退熱,治療腸鳴。

又云:蟬蛻,使,主治小兒渾身壯熱,驚癇,兼能止渴。

圖經曰:蚱(音笮又音側)蟬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但云生楊柳上,今在處有之。陶隱居以為啞蟬。蘇恭以為鳴蟬。二說不同。按:字書解蚱字云:蟬聲也。《月令》:仲夏之月,蟬始鳴,言五月始有此蟬鳴也。而《本經》亦云五月採,正與《月令》所記始鳴者同時。如此蘇說得之矣。

蟬類甚多,《爾雅》云:蝒,馬蜩。郭璞注云:蜩中最大者為馬蟬。今夏中所鳴者,比眾蟬最大。陶又引《詩》鳴蜩嘒嘒。云是形大而黑,昔人所啖者。又禮冠之飾附蟬者,亦黑而大,皆此類也。然則《爾雅》所謂馬蜩,詩人所謂鳴蜩,《月令》禮家所謂蟬,本草所謂蚱蟬。

白話文:

據說蟬蛻能治小兒全身發燒、驚癇,還能止渴。

古書記載,蚱蟬,《本草經》沒記載產地,只說生長在楊柳樹上,現在各地都有。陶隱居認為是啞蟬,蘇恭認為是鳴蟬,兩者說法不同。根據字書解釋,「蚱」指的是蟬的叫聲。《月令》記載,仲夏之月,蟬開始鳴叫,也就是說五月開始有蟬鳴。而《本草經》也說五月採收,正好與《月令》記載的蟬鳴時間一致。由此可見,蘇恭的說法正確。

蟬的種類很多,《爾雅》記載:蝒,馬蜩。郭璞注釋說:蜩中最大者為馬蟬。現在夏天下午鳴叫的蟬,比其他蟬都要大。陶弘景還引用《詩經》中「鳴蜩嘒嘒」的詩句,說這是形體大而黑色的蟬,是古人食用的種類。此外,古代禮儀中冠飾上附着的蟬,也是黑色的大蟬,都是這一類。因此,《爾雅》所說的馬蜩,《詩經》所說的鳴蜩,《月令》和禮儀典籍所說的蟬,《本草經》所說的蚱蟬,其實都是同一個種類。

其實一種。蟬類雖眾,而為時用者,獨此一種耳。又醫方:多用蟬殼,亦此蟬所蛻殼也,又名枯蟬。本生於土中,云是蜣螂所轉丸,久而化成此蟲,至復便登木而蛻。採得當蒸熟,令勿蠹。今蜀中有一種蟬,其蛻殼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,謂之蟬花,西人有齎至都下者,醫工云入藥最奇。

陳藏器:蟪蛄、寒螿、蛁蟟、寧母、蜩、範並蟬,注:陶云蟪蛄,四月、五月鳴,小小紫色者。而《離騷》云:蟪蛄鳴兮啾啾,此乃寒螿耳。二月鳴者名寧母,似寒螿而小。七月鳴者名嚖嚖,色青。《詩》曰:鳴蜩嚖嚖,形大而黑,古人食之。《古禮》云: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有冠,蟬有緌,按蜩以上五蟲,並蟬屬也。

白話文:

其實只有一種蟬可以用來入藥。雖然蟬的種類很多,但只有這一種可以用來治病。而且醫學上常用的蟬殼,也是這種蟬蛻下來的殼,又叫做枯蟬。這種蟬原本生長在土裡,據說是由蜣螂把牠的卵滾成球狀,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變成蟬,然後爬到樹上蛻皮。採集到的蟬殼應該要蒸熟,以免被蟲蛀。現在四川有一種蟬,牠的蛻殼頭上長了一個像花冠一樣的角,叫做蟬花,西邊的人會把它帶到京城,醫生說它入藥非常神奇。

陳藏器說:蟪蛄、寒螿、蛁蟟、寧母、蜩、範都是蟬,註解:陶弘景說蟪蛄在四月、五月鳴叫,體型小,呈紫色。而《離騷》中說的「蟪蛄鳴兮啾啾」,指的就是寒螿。二月鳴叫的叫做寧母,跟寒螿很像但比較小。七月鳴叫的叫做嚖嚖,顏色青綠。《詩經》裡寫的「鳴蜩嚖嚖」,體型大,顏色黑,古人會吃牠。《古禮》中寫著:雀、鷃、蜩、範,範的頭上長著冠,蟬的頭上長著緌,按照這些記載,蜩以上五種蟲,都是屬於蟬的。

《本經》云:螻蛄,一名蟪蛄,本功外,其腦煮汁服,主產後胞不出。自有正傳,然蟪蛄非螻蛄,二物名字參錯耳。《字林》云:蟬,蟪蛄也;蝘,蟬屬也。《草木疏》云:蟬,一名蛁蟟。青、徐間謂之螰螇,楚人名之蟪蛄,秦、燕謂之蚗蛥。郭璞注云:俗呼之為蟬,宋、衛謂之蜩螗,楚謂之蟪蛄,關東謂之蚗蛥。

陶又注桑螵蛸云:俗呼螳螂為蛁蟟,螳螂即非蟬類,陶誤也。蜩蟟退皮研,一錢匕,井花水服,主呀病。寒螿、蜩、範,《月令》謂蜺也。寧母亦小蟬。《禮》注云:蜩,蟬也;範,蜂也。已有《本經》自蜩以上,並無別功也。聖惠方:治風頭旋。用蟬殼一兩,微炒為末。非時溫酒下一錢匕。

白話文:

《本經》說,螻蛄又叫做蟪蛄,除了它原本的功效之外,把它的腦部煮成汁服用,可以治療產婦產後胎盤不排出。但其實蟪蛄並不是螻蛄,兩者的名稱混淆了。《字林》說,蟬就是蟪蛄,而蝘是蟬的一種。《草木疏》說,蟬又叫做蛁蟟。江浙一帶的人叫它螰螇,楚國人叫它蟪蛄,秦國和燕國的人叫它蚗蛥。郭璞注釋說,一般人叫它蟬,宋國和衛國的人叫它蜩螗,楚國人叫它蟪蛄,關東地區的人叫它蚗蛥。

陶弘景在注釋桑螵蛸時說,人們俗稱螳螂為蛁蟟,但螳螂根本不是蟬類,陶弘景說錯了。蟬蛻去皮研磨成粉,每次服用一錢,用井水送服,可以治療口瘡。寒螿、蜩、範,《月令》中說的是蜺。寧母也是一種小蟬。《禮記》注釋說,蜩就是蟬,範就是蜂。從《本經》開始,一直到蜩,都沒有記載它們其他的功效。聖惠方中記載:治療風頭旋,用蟬殼一兩,微炒研磨成粉,非時用溫酒送服一錢。

集驗方:治風氣客皮膚,瘙癢不已。蟬蛻、薄荷葉等分,為末。酒調一錢匕,日三服。御藥院:治頭風目眩。蟬蛻末,熟湯下。

衍義曰:蚱蟬,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。始終一般聲,仍皆乘昏夜方:出土中,升高處,背殼坼蟬出。所以皆夜出者,一以畏人,二畏日炙,干其殼而不能蛻也。至時寒則墜地,小兒蓄之,雖數日亦不須食。古人以謂飲風露,信有之,蓋不糞而溺,亦可見矣。西川有蟬花,乃是蟬在殼中不出,而化為花,自頂中出。

又殼治目昏翳。又水煎殼汁,治小兒出瘡疹不快,甚良。

白話文:

集驗方:

**治療風氣侵犯皮膚,奇癢無比。**取蟬蛻、薄荷葉等量,研磨成粉末。用酒調和一錢匕,每日服三次。

御藥院:

**治療頭風目眩。**取蟬蛻研磨成粉末,用熱水送服。

衍義曰:

蚱蜢蟬,夏月體型和聲音都很大的是。牠們從頭到尾都發出相同的聲音,通常在傍晚時分才出土,爬到高處,背部的殼裂開,蟬便蛻殼而出。牠們為何都在夜間出土呢?一是害怕人,二是怕太陽炙烤,使牠們的殼乾燥而無法蛻殼。等到天氣寒冷時,蟬便會掉落在地上,小孩子們會把牠們收集起來,即使過了幾天也不需要餵食。古人說蟬飲風露,的確如此,牠們不排泄糞便,只排泄尿液,就可以證明這一點。

四川有一種蟬花,是蟬在殼中沒有蛻出,而變成了花,從蟬的頭頂長出來。

此外,蟬殼可以治療目昏翳。用清水煎煮蟬殼,可以治療小兒出疹子不適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