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六 (1)
卷第六 (1)
1. 女萎
味辛,溫。主風寒洒洒,霍亂泄痢,腸鳴遊氣上下無常,驚癇寒熱百病,出汗。李氏本草云:止下,消食。
唐本注云:其葉似白蘞,蔓生,花白,子細。荊、襄之間名為女萎,亦名蔓楚。止痢有效。用苗不用根,與萎蕤全別。今太常謬以為白頭翁者是也。(唐本先附)
圖經文具萎蕤條下。
雷公云:凡採得,陰乾,去頭並白蕊,於槐砧上銼,拌豆淋酒蒸。從巳至未出,曬令乾用。
白話文:
女萎味辛性溫,可以治療風寒所致的肢體疼痛、霍亂、泄瀉、腸鳴、氣上氣下運行失常、驚癇、寒熱等各種疾病,還能止汗。李氏本草記載:它能止瀉、消食。
唐代本草注釋說:女萎的葉子像白蘞,是蔓生植物,開白花,果實細小。荊州、襄陽一帶稱它為女萎,也叫蔓楚,治療痢疾很有效。要用它的莖葉,不用根,與萎蕤完全不同。現在太常寺的人錯誤地把它當作白頭翁,這是錯的。(此段為唐代本草的附註)
圖經記載的內容在萎蕤條目之下。
雷公(古代著名藥物學家)說:採摘女萎後,要陰乾,去掉頭部和白色的花蕊,在槐木砧板上切碎,拌上豆豉,用酒蒸。從巳時(上午十點到下午十二點)到未時(下午一點到下午三點)取出,曬乾後使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