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30)
卷第八 (30)
1. 杜衡
味辛,溫,無毒。主風寒咳逆。香人衣體。生山谷。三月三日採根,熟洗,曝乾。
陶隱居云:根、葉都似細辛,唯氣小異爾。處處有之。方藥少用,唯道家服之。令人身衣香。《山海經》云:可療癭。唐本注云:杜衡葉似葵,形如馬蹄,故俗云馬蹄香。生山之陰,水澤下濕地。根似細辛、白前等。今俗以及己代之,謬矣。及己獨莖,莖端四葉,葉間白花,殊無芳氣。
有毒,服之令人吐,唯療瘡疥,不可亂杜衡也。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:杜,土滷。注:杜衡也。似葵而香。山海經云:天帝山有草,狀如葵,其臭如蘼蕪,名曰杜衡,可以走馬,食之已癭。郭璞注云:帶之令人便馬。或曰:馬得之而健走。藥性論云:杜衡,使。能止氣奔喘促,消痰飲,破留血,主項間瘤癭之疾。
圖經曰:杜衡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江淮間皆有之。苗、葉都似細辛,唯香氣小異,而根亦粗,黃白色,葉似馬蹄,故名馬蹄香。三月三日採根,熟洗,曝乾。謹按《山海經》云:天帝之山有草,狀如葵,其臭如蘼蕪,名曰杜衡,可以走馬,食之已癭。郭璞注云:帶之可以走馬,或曰:馬得之而健走。
《爾雅》謂之杜,又名土滷。然杜若亦名杜蘅,或疑是杜若。據郭叺璞注云:似葵而香,故知是此杜衡也。今人用作浴湯及衣香甚佳。
衍義曰:杜衡,用根,似細辛,但根色白,葉如馬蹄之下。市者往往亂細辛,須如此別之。《爾雅》以謂似葵而香是也。將杜衡與細辛相對,便見真偽。況細辛唯出華州者良。杜衡其色黃白,拳局而脆,干則作團。
白話文:
杜衡味辛性溫,無毒。主治風寒咳嗽。可作香料,用於衣物。生長在山谷中,應在三月三日採挖根部,洗淨後曬乾。
陶弘景說:杜衡的根和葉都像細辛,只是氣味略有不同。各地都有,藥方中很少使用,只有道家會服用,據說能使人體散發香氣。《山海經》記載,它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。唐代注釋說:杜衡葉子像葵,形狀像馬蹄,所以俗稱馬蹄香。生長在山的陰面,水澤潮濕的地方,根部像細辛、白前等。現在有些人用白及代替它,這是錯誤的。白及單莖,莖端有四片葉子,葉間開白花,沒有香味。
白及有毒,服用會讓人嘔吐,只可用於治療瘡疥,不能混淆杜衡。臣禹錫等人謹按《爾雅》記載:杜,指土滷。注釋說:即杜衡。像葵且有香味。《山海經》記載:天帝山上有一種草,形狀像葵,氣味像蘼蕪,名叫杜衡,馬吃了可以健步如飛,也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。郭璞注釋說:佩戴它可以使馬跑得快,或者說:馬吃了它會跑得更快。《藥性論》記載:杜衡能止咳平喘,消痰祛飲,破瘀血,主治頸部腫瘤。
圖經記載:以前記載中沒有說明杜衡產自何地,現在江淮地區都有。它的苗葉都像細辛,只是香味略有不同,根較粗,黃白色,葉子像馬蹄,所以叫馬蹄香。三月三日採挖根部,洗淨曬乾。《山海經》記載:天帝山上有一種草,形狀像葵,氣味像蘼蕪,名叫杜衡,馬吃了可以健步如飛,也可以治療甲狀腺腫大。郭璞注釋說:佩戴它可以使馬跑得快,或者說:馬吃了它會跑得更快。
《爾雅》稱它為杜,又名土滷。但杜若也叫杜衡,可能與杜衡混淆。根據郭璞的注釋:像葵且有香味,可知是指杜衡。現在人們用它來泡澡和製作香料都很好。
進一步解釋:杜衡用根,像細辛,但根是白色的,葉子像馬蹄。市場上常有人將它與細辛混淆,須注意區分。《爾雅》說它像葵且有香味,就是這個意思。將杜衡和細辛放在一起比較,就能看出真偽。況且只有華州產的細辛才是好的。杜衡顏色黃白,根莖捲曲而脆,曬乾後會結成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