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 (8)

1. 鱔(音善)魚

味甘,大溫,無毒。主補中,益血,療沈(音審)唇。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,止痢。

陶隱居云:鱔是荇芩根化作之。又云:是人發所化,今其腹中自有子,不必盡是變化也。性熱,作臛食之亦補。而時行病起,食之多復,又喜令人霍亂。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,其有名者,已注在前條,雖皆可食,而甚損人,故不入藥用。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,今條注如後說,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、腹中無膽者、頭中無鰓者,並殺人。魚汁不可合鸕鷀肉食之。

鯽魚不可合猴、雉肉食之。鰍(音秋)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。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。鯽魚亦爾。青魚䲙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。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,皆不可食。生蝦膾不可合雞肉食之,亦損人。又有鯆(音脯)魮(音秕)亦益人,尾有毒,療齒痛。又有䱀(烏郎切)䰲(乙八切)魚,至能醒酒。

鯸(音候)鮧魚有毒,不可食。唐本注云:《別錄》云,干鱔頭,主消渴,食不消,去冷氣,除痞疹。其穿魚繩,主竹木屑入目不出;穿鮑魚繩,亦主眯目、去刺,煮汁洗之大良也。今按:陳藏器本草云:鱔魚主濕痹氣,補虛損,婦人產後淋瀝,血氣不調,羸瘦,止血,除腹中冷氣腸鳴也。
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似鰻鱺魚而細長,亦似蛇而無鱗,有青黃二色,生水岸泥窟中,所在皆有之。孟詵云:鱔魚,補五臟,逐十二風邪。患惡氣人,常作臛,空腹飽食,便以衣蓋臥少頃,當汗出如白膠,汗從腰腳中出,候汗盡,暖五木湯浴,須慎風一日,更三、五日一服。並治濕風。

陳藏器云:血主癬及瘻,斷取血塗之。夏月於淺水中作窟,如蛇冬蟄夏出,宜臛食之。證俗音鱔魚,音善字,或作鱔,諸書皆以鱣為鱔。《本經》以鱣為鱔,仍足魚字,殊為誤也。《風土記》云:鱔魚夏出冬螫,亦以氣養和實時節也。《顏氏家訓》云:《後漢書》鸛雀銜三鱔魚,音善,多假借作鱣。

《魏武四時食制》鱔,鱣魚,大如五斗,軀長一丈,即鱣魚也。若如此長大,鸛雀不能勝一,況三頭乎!是鱔魚明矣。今宜作鱔字,作臛當重煮之,不可以桑薪煮之,亦蛇類也。聖惠方:治婦人乳結硬疼。用鱔魚皮燒灰末,空心暖酒調二錢匕。

衍義曰:鱔魚,腹下黃,世謂之黃鱔。此尤動風氣,多食令人霍亂,屢見之。向在京師,鄰舍一郎官,因食黃鱔,遂致霍亂吐利,幾至委頓。又有白鱔,稍粗大,色白,二者皆亡鱗。大者長尺余,其形類蛇,但不能陸行,然皆動風。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,每歲夏秋沮河水漲,即湖水滿溢,冬即復涸。

土人於乾土下撅得之,每及二、三尺,則有往來鱔行之路,中有泥水,水涸又下,水至復出。

2. 鮑魚

味辛、臭,溫,無毒。主墜墮,腿(吐猥切)蹶(音厥),踠折,瘀血、血痹在四肢不散者,女子崩中血不止。勿令中咸。

陶隱居云:所謂鮑魚之肆,言其臭也,俗人呼為䱒(音裛)魚,字似鮑,又言鹽䱒之以成故也。作藥當用少鹽臭者,不知正何種魚爾?乃言穿貫者亦入藥,方:家自少用之。今此鮑魚乃是鱅(音慵)魚,長尺許,合完淡干之,而都無臭氣,要自療漏血,不知何者是真?唐本注云:此說云味辛,又言勿令中咸,此是鰎(居𥂕切)魚,非鮑魚也。魚去腸肚,繩穿,淡暴使干,故辛而不咸。

《李當之本草》亦言胸中濕者良,鮑魚肥者,胸中便濕。又云穿貫繩者,彌更不惑。鮑魚破開,鹽裛不曝,味鹹不辛,又完淹令濕,非獨胸中。且鰎魚亦臭,臭與鮑別。鮑、鰎二魚,雜魚並用。鮑似屍臭,以無鹽也;鰎臭差微,有鹽故也。鰎魚,沔州、復州作之,余處皆不識爾。

今注今考其實,止血須淡干,勿令中咸,入別方:藥用,則以鹽裛之爾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注云:十月後,取魚去腸,繩穿淡者之,凡魚皆堪食,不的取一色也。據陶注:作藥當用少鹽,不知正何種魚爾?又據《本經》云:勿令中咸,是知入藥,當少以鹽䱒成之,有鹽則中咸而不臭,鹽少則味辛而臭矣!古人云:與不善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;謂惡人之行,知鮑魚之臭也。考其實,則今荊楚淡魚,頗臭而微辛,方:家亦少用。

舊云沔州、復州作之,余皆不出。審《陶注》及《圖經》與《本經》,即所在皆可作之也。又據鮧魚有口小,背黃,腹白者為鮑魚,而療治與鮧魚同。補益,主百病。今《圖經》既不的取一色,可淡干,此之為是也。

圖經文具蠡魚條下。

子母秘錄:妊娠中風寒熱,腹中絞痛,不可針灸。乾魚一枚燒末,酒服方寸匕,取汗。

3. 鯉魚膽

味苦,寒,無毒。主目熱赤痛,青盲,明目。久服強悍,益志氣。

,味甘,主咳逆上氣,黃疸,止渴。生者,主水腫腳滿,下氣。

臣禹錫等謹按大腹水腫通用藥云:鯉魚,寒。藥對云:平。陳士良云:無毒。

,主女子帶下赤白。

,主石淋。生九江池澤。取無時。

陶隱居云:鯉魚,最為魚之主,形既可愛,又能神變,乃至飛越山湖,所以琴高乘之。山上水中有鯉不可食。又鯉鮓不可合小豆藿食之。其子合豬肝食之,亦能害人爾。唐本注云:鯉魚骨,主陰蝕,哽不出。血,主小兒丹腫及瘡。皮,主癮疹,腦,主諸癇。腸,主小兒肌瘡。

今按陳藏器本草云:鯉魚肉,主安胎,胎動,懷妊身腫。煮為湯食之,破冷氣痃癖,氣塊橫關伏梁,作膾以濃蒜齏食之。膽,主耳聾,滴耳中,目為灰,研敷刺瘡,中風水疼腫,汁出即愈。諸魚目並得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鯉魚膽亦可單用,味大苦。點眼治赤腫翳痛。小兒熱腫塗之。

蜀漆為使。魚燒灰末,治咳嗽,糯米煮粥。孟詵云:鯉魚白煮食之,療水腫腳滿,下氣,腹有宿瘕不可食。又修理,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,毒故也。又天行病後不可食,再發即死。其在沙石中者,毒多在腦中,不得食頭。日華子云:鯉魚,涼,有毒。肉治咳嗽,療腳氣,破冷氣,痃癖。

懷孕人胎不安,用絹裹鱗和魚煮羹,熟後去鱗,食之驗。脂治小兒癇疾驚忤。膽治障翳等。腦髓治暴聾,煮粥服良。諸溪澗中者,頭內有毒。不計大小,並三十六鱗也。

圖經曰:鯉魚,生九江池澤,今處處有之。即赤鯉魚也。其脊中鱗一道,每鱗上皆有小黑點,從頭數至尾,無大小皆三十六鱗。古語云: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,大小雖殊,而鱗之數等是也。又,崔豹《古今注》釋鯉魚有三種。兗州人謂赤鯉為玄駒,謂白鯉為白驥,黃鯉為黃雉。

蓋諸魚中,此為最佳,又能神變,故多貴之。今人食品中以為上味。其膽、肉、骨、齒皆入藥。古今方:書並用之。胡洽治中風腳弱,短氣腹滿,有鯉魚湯方:最勝。脂、血、目睛、腦髓亦單使治疾,唯子不可與肝同食。又齒主石淋。《古今錄驗》著其方:云:鯉魚齒一升篩末,以三歲苦酒和,分三服。

宿不食,旦服一分,日中服一分,暮服一分,瘥。赤鯉魚鱗亦入藥。唐方:多用治產婦腹痛,燒灰酒調服之。兼治血氣,雜諸藥用之。

陳藏器云:鯉魚,從脊當中數至尾,無大小皆有三十六鱗,亦其成數也。食療膽,主除目中赤及熱毒痛,點之良。肉,白煮食之,療水腫腳滿,下氣。腹中有宿瘕不可食,害人。久服天門冬人,亦不可食。刺在肉中,中風水腫痛者,燒鯉魚眼睛作灰,納瘡中,汁出即可。謹按魚血,主小兒丹毒,塗之即瘥。

魚鱗,燒,煙絕,研,酒下方寸匕,破產婦滯血。脂,主諸癇,食之良。腸,主小兒腹中瘡。鯉魚鮓,不得和豆藿葉食之,成瘦。其魚子,不得合豬肝食之。凡修理,可去脊上兩筋及黑血,毒故也。炙鯉魚切忌菸,不得令熏著眼,損人眼光。三、兩日內必見驗也。又天行病後不可食,再發即死。

其在砂石中者,有毒,多在腦中,不得食頭。聖惠方:治水氣,利小便,除浮腫。用鯉魚一頭,重一斤者,治如食法修事,食之。外臺秘要:《古今錄驗》:療魚鯁骨橫喉中,六、七日不出。取鯉魚鱗、皮合燒作屑,以水服之,則出,未出更服。又方:療水病腫。

鯉魚一頭極大者,去頭尾及骨,唯取肉,以水二斗,赤小豆一大升,和魚肉煮,可取二升以上汁,生布絞去滓,頓服盡,如不能盡,分為二服,後服溫令暖,服訖當下利,利盡即瘥。又方:療瘻。鯉魚腸切作五段,火上炙之,洗瘡拭乾,以腸封之,冷則易,自暮至旦,干止覺癢,開看蟲出,瘥。又方:凡腫已潰、未潰者。

燒鯉魚作灰,酢和塗之一切腫上,以瘥為度。又方:療卒淋。鯉魚齒燒灰,酒服方寸匕。千金方:治暴痢。小鯉魚一枚,燒為末,米飲服之。大人、小兒俱服得。又方:小兒咽腫喉痹。以鯉魚膽二七枚,和灶底土,以塗咽喉,立瘥。肘後方:療雀目。鯉魚膽及腦敷之,燥痛即明。

食醫心鏡:主上氣咳嗽,胸膈妨滿,氣喘。鯉魚一頭切作膾,以薑、醋食之,蒜齏亦得。又方:主肺咳嗽,氣喘促。鯉魚一頭重四兩,去鱗,紙裹火炮,去刺研,煮粥,空腹吃之。子母秘錄:療妊娠傷寒。鯉魚一頭燒末,酒服方寸匕,令汗出。兼治乳無汁。產書下乳汁。燒鯉魚一頭研為末,酒調下一錢匕。

禮記食魚去乙,魚目旁有骨名乙,如象乙字,食之令人鯁。

衍義曰:鯉魚,至陰之物也,其鱗故三十六。陰極則陽復,所以《素問》曰:魚熱中。王叔和曰:熱即生風,食之所以多發風熱,諸家所解並不言。日華子云:鯉魚,涼,今不取,直取《素問》為正。萬一風家更使食魚,則是貽禍無窮矣。

八種食療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