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28)

1. 酸漿

味酸,平、寒,無毒。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,產難吞其實立產。一名醋漿。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。五月採,陰乾。陶隱居云:處處人家多有。葉亦可食,子作房,房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黃赤色。小兒食之能除熱,亦主黃病,多效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根如菹芹,白色,絕苦。

搗其汁治黃病,多效。爾雅云:葴,寒漿。注:今酸漿草,江東人呼曰苦葴。

圖經曰:酸漿,生荊楚川澤及人家田園中,今處處有之。苗似水茄而小,葉亦可食。實作房如囊,囊中有子,如梅李大,皆赤黃色。小兒食之尤有益。可除熱。根似菹芹,色白,絕苦。搗其汁飲之治黃病,多效。五月採,陰乾。《爾雅》所謂葴(音針),寒漿。郭璞注云:今酸漿草,江東人呼為苦葴是也。今醫方稀用。

千金方:治婦人赤白帶下。三葉酸草陰乾為末。空心酒下三錢匕。靈苑方:治卒患諸淋,遺瀝不止,小便赤澀疼痛。三葉酸漿草,人家園林亭檻中,著地開黃花,味酸者是。取嫩者淨洗,研絞自然汁一合,酒一合,攪湯暖,令空心服之,立通。

衍義曰:酸漿,今天下皆有之。苗如天茄子,開小白花,結青殼。熟則深紅,殼中子大如櫻,亦紅色。櫻中腹有細子,如落蘇之子,食之有青草氣。此即苦耽也。今《圖經》又立苦耽條,顯然重複。《本經》無苦耽。

白話文:

酸漿

酸漿味酸,性平偏寒,無毒。能治療熱煩悶,安定心神,益氣,利尿,產婦難產時吞服其果實能幫助順利生產。也叫做醋漿。它生長在荊楚地區的沼澤和人們的田園中,處處可見。五月採收,陰乾。其葉可食用,果實包在囊狀的果殼裡,果實大小如梅李,顏色為黃赤色。兒童食用能去除暑熱,也能治療黃疸,療效顯著。據《蜀本草》記載,酸漿的根莖像菹芹,顏色潔白,味道極苦,搗碎取汁能治療黃疸,療效很好。《爾雅》記載:葴(音針),就是酸漿。注釋說:現在的酸漿草,江東人稱之為苦葴。

《圖經》記載:酸漿生長在荊楚地區的沼澤和人們的田園中,現在各地都有。植株類似水茄但較小,葉子可食用。果實包在囊狀的果殼裡,果實大小如梅李,顏色為赤黃色。兒童食用尤其有益,可以去除暑熱。根莖像菹芹,顏色潔白,味道極苦。搗碎取汁飲用能治療黃疸,療效顯著。五月採收,陰乾。《爾雅》中所說的葴(音針),就是酸漿。郭璞注釋說:現在的酸漿草,江東人稱之為苦葴。現今醫方較少使用。

《千金方》記載:治療婦女赤白帶下,可用三葉酸草陰乾研磨成粉末,空腹用酒送服三錢。 《靈苑方》記載:治療突然發作的各種淋證,小便點滴不盡,小便赤澀疼痛,可用人家園林亭榭中生長的,著地開黃花,味道酸的嫩酸漿草。取其嫩葉洗淨,研磨絞汁一合,加入酒一合,溫熱後空腹服用,能立即通利小便。

另有記載:酸漿,現在天下各地都有。植株像天茄子,開小白花,結青色的果殼。成熟後變成深紅色,殼中果實大小如櫻桃,也是紅色的。櫻桃狀果實中間有細小的種子,像落蘇的種子,食用時略帶青草氣味。這就是苦耽。現在《圖經》又單獨列出苦耽這一條,顯然重複。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苦耽。

2. 紫參

味苦、辛,寒、微寒,無毒。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,療腸胃大熱,唾血,衄血,腸中聚血,癰腫,諸瘡,止渴,益精。一名牡蒙,一名眾戎,一名童腸,一名馬行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。三月採根,火炙使紫色。(畏辛夷。)

陶隱居云:今方家皆呼為牡蒙,用之亦少。唐本注云:紫參,葉似羊蹄,紫花青穗,皮紫黑,肉紅白,肉淺皮深,所在有之。牡蒙,葉似及己而大,根長尺余,皮肉亦紫色,根苗並不相似。雖一名牡蒙,乃王孫也。紫參,京下見用者是,出蒲州也。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牡蒙,神農、黃帝:苦。

季氏:小寒。生河西或商山。圓聚生,根黃赤有紋,皮黑中紫。五月華紫赤,實黑大如豆。藥性論云:紫參,使,味苦。能散瘀血,主心腹堅脹,治婦人血閉不通。

圖經曰:紫參,生河西及冤句山谷,今河中解、晉、齊及淮、蜀州郡皆有之。苗長一、二尺,根淡紫色如地黃狀,莖青而細,葉亦青似槐葉,亦有似羊蹄者。五月開花,白色似蔥花,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。根皮紫黑,肉紅白色,肉淺而皮深。三月採根,火炙令紫色。又云:六月採,曬乾用。

張仲景治痢,紫參湯主之。紫參半斤,甘草二兩。以水五升煎紫參,取二升納甘草煎取半升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紫參味甘辛,性寒涼,無毒。能治療心腹脹痛、寒熱邪氣,通暢九竅,促進大小便排泄,治療腸胃熱盛、吐血、鼻出血、腸道積血、癰腫、瘡瘍,止渴,滋補腎精。它還有牡蒙、眾戎、童腸、馬行等別名,生長在河西地區和冤句山谷。三月採挖根部,用火烤炙使其變成紫色。(忌與辛夷同用)

古籍記載,現在多稱其為牡蒙,使用較少。紫參的葉子像羊蹄,開紫花,穗青色,根皮紫黑色,肉質紅白,內裡淺色,外皮深色,各地都有。牡蒙的葉子像及己草但更大,根長約一尺,皮肉都是紫色,根苗和紫參並不相似。雖然同名牡蒙,但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植物。目前京師地區使用的是產自蒲州的紫參。

另有記載:牡蒙味苦,性微寒,生長在河西或商山,根莖圓形聚集生長,根呈黃赤色並有紋理,外皮黑色帶紫色。五月開花,花紫紅色,果實黑色,大小如豆。紫參味苦,能散瘀血,主治心腹堅硬脹痛,治療婦女血閉不通。

據圖經記載,紫參生長在河西和冤句山谷,如今河中、解州、晉州、齊州以及淮州、蜀州等地都有。植株高一至二尺,根呈淡紫色,形似地黃;莖青細,葉子青綠,形似槐葉,也有像羊蹄的。五月開花,花白色,形似蔥花,也有紅紫色像水葒的。根皮紫黑,肉質紅白,內裡淺色,外皮深色。三月採挖根部,用火烤炙使其變成紫色。也有記載說六月採挖,曬乾後使用。

張仲景治療痢疾的紫參湯,就是用紫參半斤,甘草二兩,用水五升煎煮紫參,取二升藥液,再加入甘草煎煮至半升,分三次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