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27)

1. 敗醬

味苦、咸,平、微寒,無毒。主暴熱火瘡赤氣,疥瘙,疽痔,馬鞍熱氣,除癰腫,浮腫,結熱,風痹不足,產後疾痛。一名鹿腸,一名鹿首,一名馬草,一名澤敗。生江夏川穀。八月採根,曝乾。

陶隱居云:出近道,葉似豨薟,根形似茈胡,氣如敗豆醬,故以為名。唐本注云:此藥不出近道,多生崗嶺間。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,作陳醬色,其葉殊不似豨薟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鹿醬,臣,敗醬是也。味辛、苦,微寒。治毒風𤸷痹,主破多年凝血,能化膿為水及產後諸病,止腹痛,余疹煩渴。

日華子云:味酸。治赤眼障膜,胬肉,聤耳,血氣心腹痛,破癥結,產前後諸疾,催生落胞,血暈,排膿,補瘻,鼻洪,吐血,赤白帶下,瘡痍疥癬,丹毒。又名酸益。七、八、十月採。

圖經曰:敗醬,生江夏川穀,今江東亦有之,多生崗嶺間。葉似水莨及薇銜,叢生,花黃根紫色,似柴胡,作陳敗豆醬氣,故以為名。八月採根,曝乾用。張仲景治腹癰,腹有膿者。薏苡仁附子敗醬湯:薏苡仁十分,附子二分,敗醬五分,三物搗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,頓服之。小便當下,愈。

雷公云:凡使,收得後便粗杵,入甘草葉相拌對蒸,從巳至未,出,焙乾,去甘草葉,取用。楊氏產乳:治蠼螋尿繞腰者。煎敗醬汁塗之,瘥。

白話文:

敗醬味苦鹹,性平微寒,無毒。主治暴熱引起的瘡瘍、皮膚紅腫熱痛、疥瘡瘙癢、疽腫、痔瘡、馬鞍部熱毒、癰腫、浮腫、內熱、風濕痹痛不足,以及產後疼痛。它還有別名,如鹿腸、鹿首、馬草、澤敗等,生長在江夏的溪谷間。農曆八月採收其根,曬乾備用。

陶弘景記載:敗醬生長在近郊,葉子像豨薟,根像茈胡,氣味像腐敗的豆醬,因此得名。唐代的本草注則說:此藥並非只生長在近郊,山嶺間也很多。葉子像水莨和薇菜,叢生,花黃根紫,顏色像陳舊的豆醬,葉子與豨薟並不相似。 藥性論中記載:鹿醬即敗醬,味辛苦微寒,能治療毒風引起的痹症,能破除多年積聚的瘀血,能使膿腫化為膿水,並能治療產後諸病、止腹痛、以及其他疹子引起的煩渴。

日華子記載:敗醬味酸,能治療赤眼障翳、胬肉、耳聾、血氣引起的胸腹疼痛,能破除癥結,治療產前產後諸疾,催生、排出胎盤、血暈、排膿、治療廔管、鼻出血、吐血、赤白帶下、瘡瘍疥癬、丹毒等。又名酸益。七、八、十月採收。

圖經記載:敗醬生長在江夏的溪谷,現在江東也有,多生長在山嶺間。葉子像水莨和薇菜,叢生,花黃根紫,形似柴胡,氣味像陳腐的豆醬,因此得名。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使用。張仲景用它治療腹癰,腹部有膿腫的病人,使用薏苡仁附子敗醬湯:薏苡仁十分,附子二分,敗醬五分,三種藥物研磨成末,取一匙,加水二升,煎成一升,一次服下,小便就會暢通,病就好了。

雷公記載:使用敗醬時,採收後要粗略搗碎,與甘草葉拌在一起蒸,從巳時到未時(上午十點到下午二點),取出曬乾,除去甘草葉後再使用。楊氏的產後乳汁方:治療蠼螋尿(一種皮膚病)繞腰的,用敗醬煎汁塗抹,可以痊癒。

2. 白蘚

味苦、咸,寒,無毒。主頭風,黃疸,咳逆,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,起止行步,療四肢不安,時行腹中大熱飲水,欲走大呼,小兒驚癇,婦人產後余痛。生上谷川谷及冤句。四月、五月採根,陰乾。(惡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。)

陶隱居云:近道處處有,以蜀中者為良。俗呼為白羊蘚(音仙),氣息正似羊膻,或名白膻。

唐本注云:此藥葉似茱萸,苗高尺余,根皮白而心實,花紫白色。根宜二月採。若四月、五月採,便虛惡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蘚皮,臣。治一切熱毒風,惡風,風瘡疥癬赤爛,眉發脫脆,皮肌急,壯熱惡寒,主解熱黃、酒黃、急黃、谷黃、勞黃等良。日華子云:通關節,利九竅及血脈,並一切風痹,筋骨弱乏,通小腸水氣,天行時疾,頭痛眼疼。根皮良。

花功用同上,亦可作菜食。又名金雀兒椒。

圖經曰:白蘚,生上谷川谷及冤句,今河中、江寧府、滁州、潤州亦有之。苗高尺余,莖青,葉稍白如槐,亦似茱萸。四月開花淡紫色,似小蜀葵。根似蔓菁,皮黃白而心實。四月、五月採根,陰乾用。又云:宜二月採,差晚則虛惡也。其氣息都似羊膻,故俗呼為白羊鮮,又名地羊膻,又名金爵兒椒。

其苗,山人以為菜茹。葛洪治鼠瘻已有口,膿血出者,白蘚皮煮汁服一升,當吐鼠子乃愈。李《兵部手集方》:療肺嗽,有白蘚皮湯方,甚妙。

白話文:

白蘚味苦鹹,性寒,無毒。主治頭痛、黃疸、咳嗽逆氣、小便淋瀝、婦女陰部腫痛、濕痺導致肌肉僵硬不能屈伸、行動不便、四肢不寧、腹部劇熱口渴想走動並大喊大叫、小兒驚癇、產後餘痛等症狀。生長在上谷川谷及冤句等地。農曆四月、五月採收根部,陰乾保存。(忌與螵蛸、桔梗、茯苓、萆薢同用。)

陶弘景說:白蘚在各地都有,但蜀地的品質最佳。民間稱之為白羊蘚,氣味像羊膻,也有人稱它為白膻。

唐代本草注釋說:白蘚的葉子像茱萸,植株高約一尺多,根皮白色而內部實心,花是紫白色。根部宜在二月採收,如果在四月、五月採收,藥效就會虛弱。 禹錫等人在《藥性論》中記載:白蘚皮可以治療各種熱毒風症、怕風、風瘡疥癬引起的皮膚紅腫潰爛、眉毛頭髮脫落變脆、皮膚緊繃、壯熱惡寒等症狀,尤其能治療各種黃疸(解熱黃、酒黃、急黃、谷黃、勞黃)。日華子則說:白蘚能通利關節、九竅及血脈,治療各種風痺、筋骨虛弱、小腸水腫、流行性疾病、頭痛眼痛等,根皮的藥效最佳。

白蘚的花與根具有相同的功效,也可當蔬菜食用。它還有金雀兒椒的別名。

圖經記載:白蘚生長在上谷川谷及冤句等地,現在河中、江寧府、滁州、潤州等地也有。植株高約一尺多,莖青綠色,葉子略白,像槐樹葉,也像茱萸葉。四月開花,花色淡紫,像小型蜀葵。根部像蔓菁,皮呈黃白色而內部實心。四月、五月採收根部,陰乾後使用。也有人說宜在二月採收,太晚採收則藥效虛弱。它的氣味都像羊膻,所以民間稱它為白羊鮮,也叫地羊膻、金爵兒椒。

白蘚的莖葉,山民會拿來當蔬菜食用。葛洪的著作中記載,用白蘚皮煮汁服用一升,可以治療鼠瘻(一種皮膚病),將膿血及鼠糞排出而痊癒。李氏《兵部手集方》中也有用白蘚皮治療肺病的方劑,效果甚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