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7)
卷第二十 (7)
1. 鮧(音夷又音題)魚
味甘,無毒。主百病。
陶隱居云:此是鯷(音題)也,今人皆呼慈音,即是鮎(乃兼切)魚,作臛食之,云補。又有鱯魚相似而大;又有鮠(五回切)魚亦相似,黃而美,益人,其合鹿肉及赤目、赤須、無鰓者,食之並殺人;又有人魚,似鯷而有四足,聲如小兒,食之療瘕疾,其膏燃之不消耗,始皇驪山塚中用之,謂之人膏也。荊州、臨沮、青溪至多此魚。
唐本注云:鮧魚,一名鮎魚,一名鯷魚。主水浮腫,利小便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有三種。口腹俱大者名鱯(音護),背青而口小者名鮎,口小背黃腹白者名鮠,一名河豚。三魚堪為臛,美而且補。陳士良云:鮧魚,暖。
白話文:
鮧魚味道甘甜,無毒,能治百病。
古人陶隱居說,鮧魚就是現在人們稱為「慈音」的鮎魚,也就是我們常吃的鯰魚,煮湯食用,據說可以補身體。還有一種叫鱯魚,跟鮧魚很像,但體型更大;另外還有鮠魚,也跟鮧魚很像,魚身黃色,味道鮮美,對人體有益。不過,鮧魚和鹿肉,以及眼睛和鬚都是紅色的、沒有鰓的魚,一起吃的話會中毒致命。還有一種人魚,長得像鮧魚,但有四肢,聲音像小孩,吃牠可以治療瘕疾,牠的油脂可以燃燒而不消耗,秦始皇在驪山陵墓裡就使用了這種油脂,稱為人膏。這種魚在荊州、臨沮、青溪等地最多。
唐代的注釋說,鮧魚又叫做鮎魚、鯷魚,可以治療水腫,促進排尿。宋代的禹錫等人根據蜀本圖經的記載,指出鮧魚有三個品種:嘴巴和肚子都大的叫做鱯魚,背部青色、嘴巴小的叫做鮎魚,嘴巴小、背部黃色、肚子白色的叫做鮠魚,也叫做河豚。這三種魚都可以煮湯,味道鮮美又補身體。陳士良說,鮧魚性溫。
圖經曰:鮧(音夷又音題)魚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江浙多有之。大首方:口,背青黑,無鱗,多涎。其類有三。陶隱居云:即鯷(音題)魚也。鯷即鮎(乃兼切)魚也。又有鱯(音護)魚,相似而大。鮠(五回切)魚亦相似,色黃而美。三種形性皆相類,而小不同也。鮎亦名鰋。
《詩·小雅》云:魚麗於罶,鰋鱧。《傳》云:鰋,鮎也。《爾雅·釋魚》:鰋,鮎。郭璞注云:今鰋,額白魚。鮎別名鯷,江東通呼鮎為鮧是也。今江浙多食之,不可與牛肝合食,令人患風多噎。涎,主三消。取生魚涎,溲黃連末作丸,飯後烏梅煎飲下五、七丸,渴便頓減。
白話文:
古代典籍記載,鮧魚原本沒有明確的產地,現在江浙地區很多。鮧魚頭很大,身體扁平,背部青黑色,沒有鱗片,有很多黏液。鮧魚有三個種類。陶隱居說,鮧魚就是鯷魚,而鯷魚就是鮎魚。還有一種鱯魚,和鮧魚很像,但個頭更大。鮠魚也跟鮧魚很像,顏色是黃色,味道鮮美。這三種魚的外形和特性都很類似,只是大小有些差別。鮎魚也叫做鰋魚。
《詩經·小雅》說:「魚麗於罶,鰋鱧。」《詩經》的傳說中說,鰋就是鮎魚。《爾雅·釋魚》也說鰋就是鮎魚。郭璞注釋說,現在的鰋魚,額頭上有白色的斑點。鮎魚別名鯷魚,江東地區普遍把鮎魚叫做鮧魚。現在江浙地區的人經常食用鮧魚,但不能和牛肝一起吃,會導致患風症和經常噎住。鮧魚的黏液,可以治療三消症。取生鮧魚的黏液,用黃連粉做成丸子,飯後用烏梅煎服,每次五到七丸,口渴和排便就能馬上減輕。
鱯,四季不可食,又不可與野豬肉合食,令人吐瀉。鮠,秦人呼為䲚魚,能動痼疾,不可與野雞、野豬肉合食,令人患癩。此三魚大抵寒而有毒,非食品之佳味也。
食療:鮎與鱯,大約相似。主諸補益。無鱗,有毒,勿多食。赤目、赤須者,並殺人也。千金翼:治刺傷中毒,水燒魚目灰塗之。
衍義曰:鮧魚,形少類獺,有四足,腹重墜如囊,身微紫色。嘗剖之,中有三小蟹,又有四、五小石塊,如指面許,小魚五、七枚,然無鱗,與鮎、鮠相類,今未見用者。
白話文:
鱯魚一年四季都不適合食用,也不能和野豬肉一起吃,會導致嘔吐腹瀉。鮠魚,秦人稱之為䲚魚,雖然能治癒頑固的疾病,但不可與野雞、野豬肉一同食用,會讓人患上麻風病。這三種魚都屬於寒性且帶有毒性,並非美味的食材。
鱯魚和鮎魚性質相近,具有補益功效。但它們沒有鱗片,帶有毒性,不可過量食用。眼睛和鬍鬚呈現紅色的,更是會致命的。根據《千金翼》記載,可以用水煮魚眼灰來治療刺傷中毒。
鮧魚外形有點像水獺,有四隻腳,腹部沉重像袋子一樣,身體呈微紫色。剖開後,裡面有三隻小螃蟹,還有四、五塊小石頭,大小像手指頭,以及五、七條小魚。但它沒有鱗片,和鮎魚、鮠魚類似,目前尚未見其被食用。
2. 鯽魚
主諸瘡,燒以醬汁和塗之,或取豬脂煎用,又主腸癰。
頭灰,臣禹錫等謹按藥對云:頭,溫。主小兒頭瘡,口瘡,重舌,目翳。一名鮒(音父)魚,合蓴作羹,主胃弱不下食,作膾,主久赤白痢。(唐本先附。)
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鯽魚,味甘,溫。止下痢,多食亦不宜人。又,注云:形亦似鯉,色黑而體促,肚大而脊隆,所在池澤皆有之。孟詵云:鯽魚,平胃氣,調中,益五臟,和蓴作羹食,良。又鯽魚與䲙,其狀頗同,味則有殊。䲙是節化,鯽是稷米化之,其魚腹上尚有米色。
白話文:
治療各種瘡瘍,可以用醬汁燒熱塗抹,或用豬油煎了使用,也能治療腸癰。頭魚性溫,可以治療小兒頭瘡、口瘡、舌苔厚重、眼睛翳障。頭魚又名鮒魚,和蓴菜一起做羹湯,可以治療胃氣虛弱、食慾不振,做成生魚片可以治療長期赤白痢疾。
鯽魚味甘,性溫,可以止瀉,但吃太多也不利於身體健康。鯽魚形狀像鯉魚,但顏色較黑,身體較短,肚子大,背部隆起,池塘和沼澤中都有。鯽魚可以平胃氣、調和脾胃、滋養五臟,和蓴菜一起做羹湯食用,效果很好。鯽魚和䲙魚形狀相似,但味道不同。䲙魚是節化而成的,鯽魚是稷米化成的,鯽魚的腹部還帶有米色。
寬大者是鯽,背高腹狹小者是䲙,其功不及鯽。魚子調中,益肝氣爾。日華子云:鯽魚,平,無毒。溫中下氣,補不足。作膾,療腸澼,水穀不調及赤白痢。燒灰以敷惡瘡良。又釀白礬燒灰,治腸風血痢。頭燒灰療嗽。又云:子不宜與豬肉同食。
圖經曰:鯽魚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所在池澤皆有之。似鯉魚,色黑而體促,肚大而脊隆。亦有大者至重二、三斤。性溫,無毒。諸魚中最可食。或云稷米所化,故其腹尚有米色。又有一種背高腹狹小者,名䲙魚,功用亦與鯽同,但力差劣耳。又黔州有一種重唇石鯽魚,亦其類也。
白話文:
鯽魚體型寬大,背部高聳、腹部狹小的則稱為䲙魚,功效不如鯽魚。魚子可以調和脾胃,滋補肝氣。日華子說:鯽魚性平,無毒,可以溫暖脾胃、降氣消食,補益不足。做成生魚片可以治療腸胃不適、飲食不消化和赤白痢疾。燒成灰燼可以敷治惡瘡。用白礬一起燒成灰燼,可以治療腸風血痢。魚頭燒成灰燼可以治療咳嗽。日華子還說:魚子不宜與豬肉同食。
圖經記載:鯽魚,《本經》中沒有記載產地,現在各地池塘沼澤中都有。外形像鯉魚,但顏色偏黑,體型較短,腹部大,背部隆起。大的可以達到二、三斤重。性溫,無毒,是所有魚類中最好吃的。有人說鯽魚是稷米變成的,所以它的肚子裡還帶著米色。還有一種背部高聳、腹部狹小的䲙魚,功效與鯽魚相似,但效果略遜。黔州還有一種重唇石鯽魚,也屬於鯽魚類。
陳藏器云:頭主咳嗽,燒為末服之。肉主虛羸,五味熟煮食之。膾亦主赤白痢及五野雞病。食療食之平胃氣,調中,益五臟,和蓴作羹良。作膾食之,斷暴下痢。和蒜食之,有少熱;和薑、醬食之,有少冷。又,夏月熱痢可食之,多益。冬月中則不治也。骨燒為灰,敷䘌瘡上,三、五度瘥。
謹按其子調中,益肝氣。凡魚生子,皆黏在草上及土中。寒冬月水過後,亦不腐壞。每到五月三伏時,雨中便化為魚。食鯽魚不得食沙糖,令人成疳蟲。丹石熱毒發者,取茭首和鯽魚作羹,食一、兩頓即瘥。聖惠方:治小兒腦疳鼻癢,毛髮作穗,面黃羸瘦,益腦。用鯽魚膽滴於鼻中,連三、五日甚效。
白話文:
古人認為鯽魚頭可以治療咳嗽,將其燒成灰末服用即可。鯽魚肉能補虛弱,可以五味調和煮熟食用。生魚片可以治療赤白痢和五野雞病。鯽魚的食療功效包括平胃氣、調中、益五臟,與蓴菜一起做成羹湯效果更佳。生魚片可以止瀉,與蒜一起食用略帶溫熱,與薑、醬一起食用則略帶寒涼。夏季熱痢可以多吃鯽魚,冬季則不宜食用。鯽魚骨燒成灰末,可以敷治瘡瘍,三次五次即可痊癒。
鯽魚子可以調中益肝氣,魚子黏附在草和土中,即使在寒冬水退後也不會腐壞,每到五月三伏天雨後就會孵化成魚。食用鯽魚時不可吃糖,否則會導致疳蟲。丹石熱毒發作的人,可以用茭白和鯽魚做成羹湯食用,一兩頓即可痊癒。醫書記載鯽魚膽可以治療小兒腦疳鼻癢、毛髮作穗、面黃羸瘦等症狀,將其滴入鼻中,連續使用三到五天效果顯著。
外臺秘要治患腸痔,大便常有血。食鯽魚羹及隨意任作飽食。《孫真人》同。千金方:小兒頭無發。燒鯽魚末,醬汁和敷之。梅師方:鯽魚不可合豬肝食。孫真人:治牙齒疼。取鯽魚納鹽花於肚中,燒作灰末,敷之即瘥。又方:主惡核腫不散,取鮮鯽魚杵敷之。又方:主腳氣及上氣。
取鯽魚一尺長者作膾,食一、兩頓,瘥。食醫心鏡:治脾胃氣冷,不能下食,虛弱無力。鶻突羹:鯽魚半斤細切,起作膾,沸豉汁熱投之,著胡椒、乾薑、蒔蘿、桔皮等末,空心食之。集驗方:熱病瘥後百日食五辛者,必目暗。鯽魚作臛熏之。子母秘錄:治小兒面上忽生瘡,黃水出。
白話文:
治療患有腸痔,大便常帶血的人,可以吃鯽魚羹,並且隨意吃飽。孫真人也有相同的說法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小兒頭上沒有頭髮,可以燒鯽魚的粉末,用醬汁調和後敷在頭上。梅師方指出:鯽魚不能和豬肝一起食用。孫真人還記載:治療牙齒疼痛,可以將鯽魚肚子裡塞入鹽花,燒成灰末,敷在疼痛的地方,就能痊癒。此外,還記載:治療惡性腫塊不消散,可以用鮮鯽魚搗碎後敷在患處。治療腳氣和上氣,可以用一尺長的鯽魚做成魚膾,一次或兩次吃完,就能痊癒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治療脾胃氣虛寒,不能吃東西,身體虛弱無力,可以用鯽魚做成鶻突羹:將半斤鯽魚切碎,做成魚膾,放入沸騰的豉汁中,再加入胡椒、乾薑、蒔蘿、桔皮等粉末,空腹食用。 《集驗方》記載:熱病痊癒後,一百天內食用五辛,就會導致眼睛昏花。可以用鯽魚做成湯,熏眼睛。 《子母秘錄》記載:治療小兒臉上突然長瘡,流出黃水,可以用鯽魚治療。
鯽魚頭燒末,和醬清汁敷,日易之。又方:小兒丹。鯽魚肉細切五合,小豆搗屑二合,和更,杵如泥,和水敷之。楊氏產乳:療妊娠時行傷寒。鯽魚一頭燒作灰,酒服方寸匕,汗出,瘥。《傷寒類要》同。又方:中風寒熱,腹中絞痛。以干鯽魚一頭燒作末,三指撮,以苦酒服之,溫復取汗,良。
衍義曰:鯽魚,開其腹,納藥燒之,治齒。
白話文:
將鯽魚頭燒成灰末,和醬汁一起敷在患處,每天換藥一次。另一種方法是將鯽魚肉切碎,小豆研磨成粉,混合在一起,搗成泥狀,加水敷在患處。楊氏產乳方:治療孕期傷寒,將鯽魚頭燒成灰,用酒服用,服用量為方寸匕,直到出汗,即可痊癒。《傷寒類要》中也有記載。另一種方法是治療中風寒熱、腹痛,將乾燥的鯽魚頭燒成灰末,用三指撮取灰末,以苦酒服用,溫服取汗,效果良好。
此外,將鯽魚開膛,放入藥物後燒烤,可以治療牙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