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6)
卷第八 (26)
1. 前胡
味苦,微寒,無毒。主療痰滿,胸脅中痞,心腹結氣,風頭痛,去痰實,下氣。治傷寒寒熱,推陳致新,明目,益精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半夏為之使,惡皂莢,畏藜蘆。)
陶隱居云:前胡,似茈胡而柔軟,為療殆欲同,而《本經》上品有茈胡而無此,晚來醫乃用之。亦有畏惡,明畏惡非盡出《本經》也。此近道皆有,生下濕地,出吳興者為勝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前胡,使,味甘、辛。能去熱實,下氣。主時氣內外俱熱。單煮服佳。日華子云:治一切勞,下一切氣,止嗽,破癥結,開胃下食,通五臟,主霍亂轉筋,骨節煩悶,反胃嘔逆,氣喘,安胎,小兒一切疳氣。越、衢、婺、睦等處皆好。
七、八月採。外黑裡白。
圖經曰:前胡,舊不著所出州土,今陝西、梁、漢、江淮、荊襄州郡及相州、孟州皆有之。春生苗,青白色,似斜蒿。初出時有白芽,長三、四寸,味甚香美,又似芸蒿。七月內開白花,與蔥花相類。八月結實。根細,青紫色。二月、八月採,曝乾。今鄜延將來者,大與柴胡相似。
但柴胡赤色而脆,前胡黃而軟不同耳。一說,今諸方所用前胡皆不同。京師北地者,色黃白,枯脆,絕無氣味。江東乃有三、四種,一種類當歸,皮斑黑,肌黃而脂潤,氣味濃烈。一種色理黃白,似人參而細短,香味都微。又有如草烏頭,膚黑而堅,有兩、三歧為一本者,食之亦戟人咽喉。
中破以薑汁漬,搗服之,甚下膈,解痰實。然皆非前胡也。今最上者出吳中。又壽春生者,皆類柴胡而大。氣芳烈,味亦濃苦,療痰下氣最要,都勝諸道者。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野蒿根,緣真似前胡,只是味粗酸。若誤用,令人胃反不受食。若是前胡,味甘、微苦。凡修事,先用刀刮上蒼黑皮並髭土了,細銼,用甜竹瀝浸令潤,於日中曬乾用之。外臺秘要:治小兒夜啼。前胡搗篩,蜜丸如小豆。日服一丸,熟水下,至五、六丸,以瘥為度。
白話文:
前胡味苦微寒,無毒。主治痰滿、胸脅痞悶、心腹脹氣、風頭痛,能消除痰濕、降氣。可治療傷寒寒熱,促進新陳代謝,明目,補益精氣。 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其配伍藥物為半夏,忌與皂莢同用,畏藜蘆。
陶弘景認為,前胡外形類似茈胡但較柔軟,療效也相近,但《神農本草經》上品記載了茈胡卻沒有前胡,直到後來才被醫家使用。藥物之間的相剋關係並非都記載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。前胡廣泛分佈,生長在潮濕的地方,以吳興所產的為最佳。據《藥性論》記載,前胡味甘辛,能清熱除實,降氣,主治時疫引起的內外皆熱症狀,單獨煎服效果最佳。據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,前胡能治療一切勞倦,降氣,止咳,消散癥結,開胃助消化,通利五臟,主治霍亂引起的抽搐、骨節煩悶、反胃嘔吐、氣喘,安胎,以及小兒各種疳氣。越州、衢州、婺州、睦州等地所產的前胡品質較好。
七、八月採收,外皮黑色,內部白色。
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過去文獻未記載前胡的產地,現在陝西、梁州、漢中、江淮、荊襄等州郡,以及相州、孟州等地都有生產。春天發芽,植株青白色,類似斜蒿。剛發芽時呈白色芽狀,長三、四寸,氣味芳香,也類似芸蒿。七月開花,花白色,類似蔥花。八月結果。根細,青紫色。二月、八月採收,曬乾。現在鄜延地區產的前胡,與柴胡很相似,但柴胡呈赤色且質地脆,而前胡呈黃色且質地柔軟,二者不同。也有人說,現在各地所用的前胡種類不同。京師和北方地區產的前胡,顏色黃白,乾燥而脆,幾乎沒有氣味。江東地區有三、四種前胡,一種類似當歸,外皮斑駁黑色,內部黃色且油潤,氣味濃烈;一種顏色黃白,類似人參但較細短,香味較淡;還有一種類似草烏頭,外皮黑色而堅硬,一根莖上有二、三個分枝,食用後會刺激咽喉。
將前胡搗碎,用薑汁浸泡後搗碎服用,能很好地消除膈食,化解痰濕。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前胡。目前最好的前胡產自吳中地區。壽春地區產的前胡也類似柴胡,但個頭較大,氣味芳香濃烈,味道也濃苦,治療痰濕、降氣效果最佳,勝過其他地區所產的。
雷敩認為,使用前胡時,不要誤用野蒿根,因為野蒿根與前胡很相似,但味道粗糙帶酸味。誤用會導致胃部不適,無法進食。真正的前胡,味道甘甜微苦。炮製前胡時,先用刀刮去外層黑色表皮和泥土,切碎,用甜竹瀝浸泡使其潤濕,然後在陽光下曬乾再使用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前胡可用於治療小兒夜啼。方法是將前胡搗碎過篩,製成蜜丸,如小豆大小,每日服用一丸,溫開水送服,服用五、六丸即可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