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 (5)

1. 石決明

味鹹,平,無毒。主目障翳痛,青盲。久服益精輕身。生南海。

陶隱居云:俗云是紫貝,定小異,亦難得。又云是鰒(步角切)魚甲,附石生,大者如手,明耀五色,內亦含珠。人今皆水漬紫貝,以熨眼,頗能明。此一種,本亦附見在決明條,甲既是異類,今為副品也。唐本注云:此物是鰒魚甲也,附石生,狀如蛤,唯一片無對、七孔者良。

今俗用者紫貝,全別,非此類也。今注:石決明,生廣州海畔。殼大者如手,小者如三、兩指,其肉,南人皆啖之,亦取其殼,以水漬洗眼,七孔、九孔者良,十孔以上者不佳,謂是紫貝及鰒魚甲,並誤矣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:石決明,寒。又注云:鰒魚,主咳嗽,啖之明目。

白話文:

石決明味鹹性平,無毒,可以治療目障、翳痛、青盲等眼疾,長期服用能滋補精氣,使人輕盈。它生長在南海。

古代醫學典籍記載,石決明又名紫貝,難得一見。有人認為它是鰒魚的甲殼,附著在岩石上生長,大的像手掌一樣,光彩奪目,呈現五種顏色,裡面還會含珠。現在人們用水浸泡紫貝,用來熨眼,能夠改善視力。

決明草的記載中也有關於石決明的描述,但石決明是另一種不同種類的藥物,只是附帶記載。唐代本草注釋說石決明是鰒魚的甲殼,附著在岩石上生長,形狀像蛤蜊,只有一片,沒有對稱,有七個孔的最好。

現在市面上使用的紫貝,與古代記載的石決明完全不同,不是同一種藥物。石決明生長在廣州的海邊,大的像手掌一樣,小的像三到兩根手指,南方人食用其肉,也取其殼用水浸泡洗眼,有七個孔或九個孔的最好,十個孔以上的品質較差。現在將紫貝和鰒魚甲混為一談,都是錯誤的。

據蜀本記載,石決明性寒,鰒魚可以治療咳嗽,食用可以明目。

又《圖經》云:今出萊州,即墨縣南海內。三月、四月採之。日華子云:石決明,涼,明目。殼磨障翳。亦名九孔螺也。

圖經曰:石決明,生南海,今嶺南州郡及萊州皆有之。舊說,或以為紫貝,或以鰒魚甲。按:紫貝即今人砑螺,古人用以為貨幣者,殊非此類。鰒魚,王莽所食者,一邊著石,光明可愛,自是一種,與決明相近耳。決明殼大如手,小者三、兩指,海人亦啖其肉,亦取其殼,漬水洗眼,七孔、九孔者良,十孔者不佳。採無時。

海藥云:主青盲、內障,肝肺風熱,骨蒸勞極,並良。凡用先以麵裹熟煨,然後磨去其外黑處,並粗皮了,爛搗之,細羅,於乳缽中再研如面,方:堪用也。雷公云:凡使,即是珍珠母也,先去上粗皮,用鹽並東流水於大瓷器中,煮一伏時了,漉出拭乾,搗為末,研如粉,卻入鍋子中,再用五花皮、地榆、阿膠三件,更用東流水於瓷器中,如此淘之三度,待乾,再研一萬匝,方:入藥中用。凡修事五兩,以鹽半分,取則第二度煮,用地榆、五花皮、阿膠各十兩。

白話文:

《圖經》記載,石決明產於萊州即墨縣的南海,三月、四月採收。日華子說:石決明性涼,能明目,殼可磨去障翳。也叫九孔螺。

《圖經》又說:石決明生長在南海,現在嶺南各州郡和萊州都有。古人有說法,認為石決明是紫貝,或是鰒魚的甲殼。但實際上,紫貝就是現在人說的砑螺,古人用它當貨幣,和石決明完全不同。鰒魚是王莽喜歡吃的,它一邊附著在石頭上,顏色光亮可愛,屬於另一種生物,和石決明很接近。決明殼大小如同手掌,小的也有三、兩根手指那麼大,海邊的人會吃它的肉,也取它的殼來泡水洗眼,七孔、九孔的最好,十孔的就不太好。採收石決明沒有特定的季節。

《海藥》記載:石決明可以治療青盲、內障,肝肺風熱,骨蒸勞極等症狀,效果都很好。使用石決明之前,要用麵粉裹住煮熟,然後磨去外層的黑色部分和粗皮,再搗碎、過篩,用乳缽研磨成粉末狀,才能使用。雷公說:石決明是珍珠的母體,使用前要先去除粗皮,用鹽和東流水在瓷器中煮一個伏時,撈出來擦乾,搗碎成末,研磨成粉,再放入鍋中,加入五花皮、地榆、阿膠三種藥材,用東流水在瓷器中反覆淘洗三次,晾乾,再研磨一萬次,才能入藥。每使用五兩石決明,加入半兩鹽,第二次煮的時候,加入地榆、五花皮、阿膠各十兩。

服之十兩,永不得食山桃,令人喪目也。勝金方:治小腸五淋。石決明去粗皮甲,搗研細,右件藥如有軟硬物淋,即添朽木細末,熟水調下二錢匕服。

衍義曰:石決明,《經》云:味鹹,即是肉也。人採肉以供饌,及干致都下,北人遂為珍味。肉與殼兩可用,方:家宜審用之。然皆治目,殼研,水飛,點磨外障翳,登、萊州甚多。

白話文:

服用十兩藥後,永遠不能再吃山桃,否則會導致失明。治療小腸五淋的方子:將石決明去粗皮外殼,搗成細末,如果小便有軟硬物,就加入朽木細末,用溫水調服兩錢。

石決明,古代醫書記載其味鹹,其實就是它的肉。人們採集石決明的肉,作為食物,乾燥後運送到京城,北方人把它視為珍貴食物。石決明的肉和殼都能入藥,使用時要根據自身情况选择。石決明都具備治療眼睛的作用,殼可以研磨成粉,用水沖洗,滴在眼睛上,可治療眼障翳,登州、萊州等地盛產石決明。

2. 海蛤

味苦、咸,平,無毒。主咳逆上氣,喘息煩滿,胸痛寒熱,療陰痿。一名魁蛤。生東海。(蜀漆為之使,畏狗膽、甘遂、芫花。)

唐本注云:此物以細如巨勝,潤澤光淨者好,有粗如半杏仁者,不入藥用。亦謂為豚耳蛤,粗惡不堪也。今按別本注云:雁腹中出者極光潤,主十二水滿急痛,利膀胱、大小腸。粗者如半片郁李仁,不任用,亦名豚耳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今萊州即墨縣南海沙湍中。四月、五月採,淘沙取之。

白話文:

魁蛤味苦鹹,性平,無毒。它可以治療咳嗽上氣、呼吸困難、胸悶、胸痛、寒熱交加以及陰痿。魁蛤又稱豚耳蛤,生長於東海。品質好的魁蛤細如巨勝,潤澤光潔,粗如半杏仁者不可入藥。據說雁腹中取出的魁蛤最為光潤,可以治療十二水滿急痛,利膀胱和大腸。粗如半片郁李仁者不可使用,也稱豚耳。現代萊州即墨縣南海沙湍中,四月五月採集魁蛤,淘沙後取用。魁蛤與蜀漆相輔相成,忌與狗膽、甘遂、芫花同用。

當以半天河煮五十刻,然後以枸杞子汁和,䈽竹筒盛,蒸一伏時;勿用遊波蟲骨,似海蛤而面上無光,誤食之令人狂眩,用醋蜜解之即愈。吳氏云:海蛤,神農:苦。歧伯:甘。扁鵲:咸。大節頭有紋,紋如磨齒。採無時。蕭炳云:止消渴,潤五臟,治服丹石人有瘡。藥性論云:海蚧亦白海蛤,臣。

亦名紫薇。味鹹,有小毒。能治水氣浮腫,下小便,治嗽逆上氣。主治項下瘤癭。日華子云:治嘔逆,陰痿,胸脅脹急,腰痛,五痔,婦人崩中帶下病。此即鮮蛤子。雁食後糞中出,有紋彩者為文蛤,無紋彩者為海蛤。鄉人又多將海岸邊爛蛤殼,被風濤打磨瑩滑者,偽作之。

白話文:

用半天河水煮藥材五十刻,再加入枸杞子汁混合,用竹筒盛裝,蒸一個伏時。切勿使用遊波蟲骨,它長得像海蛤,但表面沒有光澤,誤食會讓人發狂昏眩,用醋蜜解毒即可。吳氏說:海蛤,神農認為它苦,歧伯認為它甘,扁鵲認為它鹹。大節頭上有紋路,像磨齒的紋路。採集沒有特定時間。蕭炳說:海蛤能止渴,滋潤五臟,治療服食丹石的人患上的瘡傷。藥性論說:海蚧也叫白海蛤,是海蛤的別稱。

海蛤又名紫薇,味鹹,有小毒。能治療水氣浮腫,利尿,治咳嗽逆氣上涌。主治頸部腫瘤。日華子說:海蛤能治療嘔吐逆氣,陽痿,胸脅脹痛,腰痛,痔瘡,婦女崩漏帶下病。這就是新鮮的海蛤。雁鳥吃過海蛤後排出的糞便中,帶有紋彩的是文蛤,沒有紋彩的是海蛤。鄉下人常把海岸邊腐爛的蛤殼,被風浪打磨得光滑的,偽造成海蛤出售。

圖經曰:海蛤、文蛤,並生東海,今登、萊、滄州皆有之。陶隱居以細如巨勝,潤澤光淨者為海蛤。云經雁食之,從糞中出過數多,故有光澤也。以大而有紫斑紋者為文蛤。陳藏器以為海蛤是海中爛殼,久為風波濤洗,自然圓淨,此有大小而久遠者為佳,不必雁腹中出也。文蛤是未爛時殼,猶有紋理者,此乃新舊不同,正一物而二名也。

然海蛤難得真爛久者。海人多以它蛤殼經風濤摩蕩瑩滑者偽作之,殊無力。又有一種遊波骨,極類海蛤,但少瑩澤,誤食之令人狂眩,用醋、蜜解之則愈。《本經》海蛤一名魁蛤。又別有魁蛤條云:形正圓,兩頭空,表有紋,乃別是一種也。按:《說文》曰:千歲燕化為海蛤,魁蛤即是伏翼所化,故一名伏老。

白話文:

古籍中記載,海蛤和文蛤都產於東海,現在的登州、萊州、滄州等地也都有。陶隱居認為,細小而光潤潔淨的稱為海蛤,據說雁鳥吃了海蛤,再從糞便中排出,所以海蛤才會光澤亮麗。而大個頭帶有紫色斑紋的則稱為文蛤。陳藏器則認為,海蛤是海中經過風浪長期浸泡,自然變得圓潤光潔的貝殼,因此,越大越古老的海蛤越好,不一定非得經過雁腹中才能得到。文蛤則是尚未完全腐爛的貝殼,仍有紋理,因此,海蛤和文蛤只是同一種東西在不同階段的稱呼。

然而,真正的老海蛤非常難找。很多海人會用其他貝殼經風浪磨蕩後,偽造海蛤,這種假海蛤就沒有藥效了。此外,還有一種叫做遊波骨的東西,跟海蛤很像,但沒有海蛤的光澤,誤食會讓人頭昏眼花,用醋和蜜可以解毒。

《本經》中記載海蛤又名魁蛤。另外還有一條關於魁蛤的記載,說它形狀圓正,兩頭空,表面有紋路,屬於另一種生物。據《說文》記載,千年燕子會變成海蛤,魁蛤則是伏翼變成的,因此也叫伏老。

並採無時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曰:病在陽,應以汗解,反以冷水潠之,若水灌之,其熱被卻,不得去,彌更益煩,皮上粟起,意欲水,反不渴者,文蛤散主之。文蛤五兩,一味搗篩,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,湯用五合。此方:醫家多用,殊效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遊波蕈骨,其蟲骨真似海蛤,只是無面上光。其蟲骨誤餌之,令人狂走,擬投水時,人為之犯鬼心狂,並不是緣曾誤餌。此蟲骨若服著,只以醋解之,立瘥。凡修事一兩,於漿水中煮一伏時後,卻以地骨皮、柏葉二味,又煮一伏時後出,於東流水中淘三遍,拭乾,細搗研如粉,然後用。凡一兩,用地骨皮二兩,並細銼,以東流水淘取用之。

白話文:

在沒有特定時機的情況下使用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:如果病在於陽,應該用汗液來解,但如果使用冷水來沖洗,若是大量水灌下去,熱氣反而無法排出,會更加煩躁,皮膚上出現小顆粒,雖然想要喝水但卻不渴的情況,應使用文蛤散。文蛤五兩,一味搗碎過濾,用沸水調和,服用一方寸的匕匙,湯的量用五合。這個方子常被醫生使用,效果顯著。

雷公說:凡是使用的時候,千萬不要用遊波蕈的蟲骨,這種蟲骨看起來像海蛤,但就是沒有表面的光澤。誤食這種蟲骨會讓人發狂、奔跑,像是被鬼魂附身,並不是因為真的誤食。若是不小心服用這種蟲骨,應該用醋解毒,立刻癒合。凡是處理這種蟲骨,一兩的份量,先在漿水中煮沸一段時間,然後加入地骨皮和柏葉,再煮一段時間後取出,然後在清水中淘洗三遍,擦乾,將其細磨成粉,然後使用。一般使用一兩的時候,加入兩兩的地骨皮,並且細刮,然後用清水淘取。

衍義曰:海蛤、文蛤,陳藏器所說是。今海中無雁,豈有食蛤糞出者?若蛤殼中有肉時,尚可食,肉既無,焉得更有糞中過數多者?必為其皆無廉稜,乃有是說。殊不知風浪日夕淘汰,故如是。治傷寒汗不溜,搐卻手腳,海蛤、川烏頭各一兩,穿山甲二兩,為末,酒糊和丸,大一寸許,捏扁,置所患足心下。擘蔥白蓋藥,以帛纏定。

於暖室中,取熱水浸腳至膝上,久則水溫,又添熱水,候遍身汗出為度。凡一、二日一次浸腳,以知為度。

白話文:

古人說海蛤和文蛤是雁吃蛤蜊糞便所生,但現在海里沒有雁,哪來的雁吃蛤蜊糞便呢?而且蛤蜊殼裡有肉的時候可以吃,肉都消失了,怎麼會有比肉還多的糞便呢?一定是因為他們沒有親眼見過,才會有這種說法。其實海裡的風浪日夜淘洗,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。治療傷寒發汗不暢,手腳抽搐,可以用海蛤、川烏頭各一兩,穿山甲二兩,研磨成粉,用酒糊調成丸子,大小如一寸,壓扁,放在患處腳心下方。用蔥白蓋住藥丸,用布包紮固定。

在溫暖的房間裡,用熱水浸泡腳到膝蓋以上,水溫降低後再添熱水,直到全身出汗為止。每次浸腳一到兩天,根據病情調整次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