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24)

1. 茅根

味甘,寒,無毒。主勞傷虛羸,補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閉,寒熱,利小便,下五淋,除客熱在腸胃,止渴,堅筋,婦人崩中。久服利人。其苗主下水。一名蘭根,一名茹根,一名地菅,一名地筋,一名兼杜。生楚地山谷、田野。六月採根。

陶隱居云:此即今白茅菅(音奸)。《詩》云:露彼菅茅,其根如渣芹,甜美。服食此,斷谷甚良。俗方稀用,唯療淋及崩中爾。唐本注云:菅花,味甘,溫,無毒。主衄血,吐血,灸瘡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白茅,臣,能破血,主消渴。根治五淋,煎汁服之。陳藏器云:茅針,味甘,平,無毒。

主惡瘡腫,未潰者,煮服之。服一針一孔,二針二孔。生挪敷金瘡,止血。煮服之,主鼻衄及暴下血。成白花者,功用亦同。針即茅筍也。又云:屋茅,主卒吐血。細銼三升,酒浸煮,服一升。屋上爛茅,和醬汁研敷斑瘡,蠶齧瘡。一名百足蟲。茅屋滴溜水,殺雲母毒。日華子云:茅針,涼。

通小腸,癰毒、軟癤不作頭,濃煎和酒服。花罯刀箭瘡,止血並痛。根主婦人月經不勻。又云:茅根,通血脈淋瀝,是白花茅根也。又云:屋四角茅,平,無毒。主鼻洪。

圖經曰:茅根,生楚地山谷、田野,今處處有之。春生苗,布地如針,俗間謂之茅針,亦可啖,甚益小兒,夏生白花茸茸然,至秋而枯。其根至潔白,亦甚甘美,六月採根用,今人取茅針,挪以敷金瘡,塞鼻洪,止暴下血及溺血者,殊效。劉禹錫《傳信方》:療癰腫有頭,使必穴方,取茅錐一莖正爾,全煎十數沸,服之,立潰。

若兩莖即生兩孔,或折斷一枝為二,亦生兩穴。白茅花,亦主金瘡,止血。又有菅,亦茅類也。陸機《草木疏》云:菅似茅而滑無毛,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,柔韌宜為索,漚之尤善。其未漚者名野菅。《詩》所謂白茅菅兮是此也。入藥與茅等。其屋苫茅經久者,主卒吐血。細銼三升,酒浸,煮服一升,良已。

肘後方:療熱。取白茅根四升銼之,以水一斗五升,煮取五升,適冷暖飲之,日三服。又方:諸竹木刺在肉中不出。取白茅根燒末,脂膏和塗之。亦治因風致腫。

白話文:

茅根味甘性寒,無毒。能治療勞損體虛、補益中氣、去除瘀血和血閉、寒熱症狀、利尿、治療五種尿道疾病、去除腸胃中的暑熱、止渴、強健筋骨,以及治療婦女崩漏症。長期服用有益健康。其莖葉能利尿。茅根也叫蘭根、茹根、地菅、地筋、兼杜。生長在楚地的山谷和田野,六月採收根部。

陶弘景說:這就是現在的白茅。詩經裡有「露彼菅茅,其根如渣芹,甜美」的記載。食用茅根,能有效緩解飢餓感。民間方劑很少使用茅根,主要用於治療淋病和崩漏。唐代的注釋說:茅花味甘性溫,無毒,主治鼻出血、吐血和燒傷。禹錫等人根據《藥性論》記載:白茅能活血,主治消渴症;其根能治療五種尿道疾病,煎汁服用。陳藏器說:茅針味甘性平,無毒,主治未潰爛的惡瘡腫毒,煮熟服用,一莖產生一個膿點,兩莖產生兩個膿點;鮮茅針敷於金瘡,止血;煮熟服用,主治鼻出血和突然的便血。開白花的茅根,功效相同。茅針就是茅筍。又說:屋頂上的茅草,主治突然吐血。將其切碎三升,用酒浸泡後煮沸,服用一升。屋頂上腐爛的茅草,和醬汁一起研磨,敷於斑疹和蠶咬的瘡傷(也叫百足蟲)。茅屋滴下的水,能解雲母中毒。日華子說:茅針性涼,能通利小腸,治療癰疽和軟腫,不需挑破膿頭,濃煎後加酒服用。茅花能治療刀箭傷,止血止痛。茅根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。又說:白花茅根能通利血脈,治療尿頻尿急。又說:屋角的茅草性平無毒,主治鼻出血。

圖經上記載:茅根生長在楚地的山谷和田野,現在各地都有。春天長出像針一樣的嫩芽,民間稱為茅針,可以食用,對兒童很有益處;夏天長出蓬鬆的白花,到秋天枯萎。其根潔白甘甜,六月採收根部入藥。現在人們用茅針敷在金瘡上,塞住鼻孔止鼻血,治療突然便血和血尿,療效顯著。劉禹錫的《傳信方》記載:治療癰腫有膿頭的,需要用針挑破膿瘡,用一根完整的茅針煎煮十幾沸,服用後,膿腫就會立即潰爛。如果用兩根茅針,就會產生兩個膿點,即使折斷一根茅針為兩段,也會產生兩個膿點。白茅花也能治療金瘡,止血。菅也是茅的一種。陸機的《草木疏》記載:菅類似茅草,但光滑無毛,根部五寸處有白色粉末,柔韌適宜製作繩索,經水泡後更佳,未經水泡的稱為野菅。《詩經》中提到的白茅菅就是指這種植物。入藥與茅草功效相同。屋頂上長期使用的茅草,能治療突然吐血,將其切碎三升,用酒浸泡後煮沸,服用一升即可。

《肘後方》記載:治療發熱,取白茅根四升切碎,加水一斗五升,煮成五升,放涼溫服,每日三次。又一方:治療竹木刺入肉中拔不出來,將白茅根燒成灰,與豬油混合塗抹,也能治療因風引起的腫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