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二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二十 (4)

1. 珍珠

寒,無毒。主手足皮膚逆臚,鎮心。綿裹塞耳,主聾。敷面令人潤澤好顏色。粉點目中,主膚翳障膜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珍珠,君。治眼中翳障白膜,七寶散用磨翳障,亦能墜痰。日華子云:珍珠子,安心,明目,駐顏色也。

圖經曰:珍珠,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出廉州,北海亦有之。生珠牡(俗謂之珠母)。珠牡,蚌類也。按《嶺表錄異》:廉州邊海中有洲島,島上有大池,謂之珠池。每歲刺史親監珠戶入池採老蚌,割取珠以充貢。池雖在海上,而人疑其底與海通,池水乃淡,此不可測也。

白話文:

寒性,無毒。能治療手腳皮膚逆臚(皮膚病),鎮定心神。將珍珠粉包在布裡塞入耳中,可以治療耳聾。敷在臉上能使皮膚潤澤,氣色紅潤。將珍珠粉點在眼睛裡,可以治療眼翳和障膜。

珍珠是君藥,可治眼中翳障、白膜,七寶散中用珍珠磨成粉末,也可治療眼翳,還可降痰。日華子說,珍珠可以安神、明目、美容。

珍珠產於廉州和北海,生長在珠母(俗稱珍珠母)之中,珠母是一種蚌類。據《嶺表錄異》記載,廉州邊海中有個島嶼,島上有一個大池,叫做珠池。每年刺史親自監督珠戶入池採集老蚌,割取珍珠貢獻朝廷。珠池雖然在海中,但人們懷疑它與海水相通,而池水卻是淡水,這是一個謎。

土人採小蚌肉作脯食之,往往得細珠如米者。乃知此池之蚌,隨大小皆有珠矣。而今取珠牡,云得之海旁,不必是珠池中也。其北海珠蚌,種類小別。人取其肉,或有得珠者,但不常有,其珠亦不甚光瑩,藥中不堪用。又:蚌屬中有一種似江珧者,其腹亦有珠,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。

入藥須用新完未經鑽綴者為佳。

海藥云謹按《正經》云:生南海,石決明產出也。主明目,除面䵟,止泄,合知母療煩熱,消渴。以左纏根,治兒子麩豆瘡入眼。蜀中西路女瓜亦出珍珠,是蚌蛤產,光白甚好,不及舶上彩耀。欲穿須得金剛鑽也。為藥須久研如粉面,方:堪服餌。研之不細,傷人腑腑。雷公云:須取新淨者,以絹袋盛之。

白話文:

當地人常採集小蚌肉製作成肉乾食用,經常會在蚌肉中找到米粒大小的珍珠。由此可見,這個池塘裡的蚌,無論大小都有珍珠。現在市面上販售的珍珠,據說都來自海邊,不一定是從這個珠池裡來的。北海的珍珠蚌,種類略有不同。人們取其肉食用,偶爾會找到珍珠,但並不常見,而且珍珠光澤也不亮,藥用價值不高。此外,蚌類中有一種外形像江珧的,其腹中也有珍珠,但數量和品質都比不上南海的珍珠。

入藥的珍珠,必須使用新鮮完整的,沒有鑽孔穿線的,效果最佳。

根據《正經》記載,石決明產於南海,具有明目、消除面部皺紋、止瀉等功效。與知母搭配,可治療煩熱、消渴症。將石決明左邊的根部纏在眼睛上,可治療小孩因麩豆瘡而導致的眼睛發炎。蜀中西路產女瓜,也出產珍珠,是由蚌蛤產生的,光白亮麗,但比不上舶來的珍珠。要穿孔必須使用金剛鑽。入藥的珍珠必須研磨成細粉狀才能服用,研磨不細會傷及內臟。雷公提醒,珍珠必須選取乾淨的新鮮的,用絹袋盛放保存。

然後用地榆、五花皮、五方:草三味各四兩,細銼了,又以牡蠣約重四、五斤以來,先置於平底鐺中,以物四向搘令穩,然後著珍珠於上了,方:下銼了三件藥,籠之,以漿水煮三日夜。勿令火歇,日滿出之,用甘草湯淘之,令淨後,於臼中搗令細,以絹羅重重篩過,卻更研二丸下了,用。凡使,要不傷破及鑽透者,方可用也。

外臺秘要:療子死腹中方,珍珠二兩,為末,酒調服盡,立出。千金方:治兒胞衣不出,苦酒服珍珠末一兩。又方:難產。取珍珠末一兩,和酒服之,立出。肘後方:卒忤停屍不能言。珍珠末以雞冠血和丸小豆大,以三、四粒納口中。又方:主鎮安魂魄,珠蜜方:煉珍珠如大豆,以蜜一蜆殼,和一服與一豆許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將地榆、五花皮、五方草各四兩切碎,再取四到五斤牡蠣放入平底鍋中,用東西固定好,然後將珍珠放在牡蠣上,接著把切碎的三味藥放上去,蓋好,用漿水煮三天三夜,火不能停,煮好後用甘草湯洗淨,搗碎,用絹布過篩,再研磨成粉末備用。使用時,要確保沒有破損或穿透的地方,才能使用。

此外,外台秘要記載:治療胎兒死在腹中,可用兩錢珍珠研成粉末,用酒調服,即可排出。千金方記載:治療嬰兒胎盤不出來,可以用苦酒送服一錢珍珠粉。另一個方子是治療難產,用一錢珍珠粉和酒服用,可立即分娩。肘後方記載:治療突然昏迷,不能說話,可用珍珠粉和雞冠血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,放入口中,每服三到四粒。另外,珍珠蜜方可用於安神定魂,將珍珠煉製成大豆大小,加入蜜和蜆殼,每次服用一粒,一天三次。

大宜小兒矣。抱朴子:珍珠徑寸以上可服,服之可以長久。酪漿漬之,皆化如水銀,亦可以浮石、水蜂窠、鱟化包彤、蛇黃合之,可以引長三、四尺,丸服之,絕谷得長生。

衍義曰:珍珠,小兒驚熱藥中多用。河北壙濼中,亦有圍及寸者,色多微紅,珠母與廉州珠母不相類。但清水急流處,其色光白;水濁及不流處,其色暗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珍珠對小孩子非常有益。抱朴子說:一寸以上的珍珠可以服用,服用它可以長壽。用酪漿浸泡珍珠,它會全部化成液體,也可以用浮石、蜂巢、鱟殼和蛇黃混合,可以引導人長到三、四尺,製成丸藥服用,不吃其他食物就能長生。

這個記載的意思是:珍珠是治療小孩驚嚇發熱的藥材,河北的深坑中也有圍繞一寸的珍珠,顏色大多微紅,母貝和廉州的母貝不同。但是,在急流清水的地方,珍珠顏色光白;在水濁不流的地方,珍珠顏色暗淡。其他的情況與《經》中所述相同。

2. 玳瑁

寒,無毒。主解嶺南百藥毒。俚人刺其血飲,以解諸藥毒。大如帽,似龜,甲中有紋。生嶺南海畔山水間。(今附)

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:玳瑁,身似龜,首觜如鸚鵡。肉,平。主諸風毒,行氣血,去胸膈中風痰,鎮心脾,逐邪熱,利大小腸,通婦人經脈。甲殼亦似肉,同療心風邪,解煩熱。日華子云:破癥結,消癰毒,止驚癇等疾。

圖經曰:玳瑁,生嶺南山水間,今亦出廣南。蓋龜類也。唯腹、背甲皆有紅點斑紋,其大者有如盤。入藥須生者乃靈,帶之亦可以闢蠱毒。凡遇飲食有毒,則必自搖動,死者則不能,神矣。昔唐嗣薛王之鎮南海,海人有獻生玳瑁者,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,繫於左臂,欲以闢毒。

白話文:

玳瑁性寒,無毒,是嶺南地區解百藥毒的良藥。民間習俗是用刺穿玳瑁取血飲用來解藥毒。玳瑁體型如帽子般大小,外形似龜,甲殼上有紋路,生長在嶺南沿海山水中。

玳瑁的肉性平,主治各種風毒,可以促進氣血運行,清除胸膈中風痰,安定心脾,驅除邪熱,通利大小腸,暢通婦人經脈。甲殼與肉的藥性相近,同樣可以治療心風邪,解煩熱。據說玳瑁還能破除癥結,消散癰毒,止驚癇等病症。

玳瑁生長於嶺南山水間,現今也產於廣南。它屬於龜類,但腹背甲上有紅點斑紋,體型較大的甚至如盤子一般。入藥需使用活體玳瑁,效果才最佳。佩戴玳瑁也具有辟邪驅毒的作用。若遇到食物中毒,玳瑁會自行搖動,如果玳瑁已經死亡,則不會有任何反應,十分神奇。相傳唐代薛王鎮守南海時,有人獻上活體玳瑁,薛王取了兩小片上甲繫於左臂,用來辟毒。

玳瑁甚被楚毒,復養於使宅後池,伺其揭處復生,還遣送舊處,並無傷矣。今人多用雜龜筒作器皿,皆殺取之。又經煮拍,生者殊不易得。頃有自嶺表罷官,得生玳瑁畜養且久,攜以北歸,北人多有識者。又有一種𪓟鼊,亦玳瑁之類也。其形如笠,四足縵胡無指,其甲有黑珠,紋彩亦好,但薄而色淺,不任作器,唯堪貼飾耳。

今人謂之鼊皮,不入藥用。

陳藏器云:大如扇,似龜,甲有紋,余並同。楊氏產乳:療中蠱毒。生玳瑁以水磨如濃飲,服一盞即解。

衍義曰:玳瑁,治心經風熱,生者入藥,蓋性味全也。既入湯火中,即不堪用,為器物者矣,與生熟犀其義同。

白話文:

玳瑁的介紹與藥用價值

玳瑁深受瘴氣的毒害,但只要在宅後池塘中養護,待其受傷部位癒合再生後,再送回原處,便能毫髮無損。如今許多人用雜龜的甲殼製作器皿,皆需殺取龜類。而且經煮沸拍打後,活的玳瑁就更難尋覓了。最近有位從嶺南地區卸任官員,得到一隻活的玳瑁飼養許久,攜帶它北返,許多北方人也認得它。

還有一種叫做「𪓟鼊」的動物,也是玳瑁的同類。它形狀像笠帽,四肢細長無指,甲殼上有黑色斑點,紋彩也很漂亮,但甲殼較薄,顏色淺淡,不適合製作器皿,只能用於裝飾。

現代人稱之為「鼊皮」,不入藥使用。

陳藏器說:玳瑁形狀如扇,像龜,甲殼上有紋路,其他特徵都相同。楊氏產乳方:治療中蠱毒,用生玳瑁用水研磨成濃汁,喝一盞即可解毒。

衍義:玳瑁能治療心經風熱,生者入藥,因為其藥性味俱全。一旦被煮過或用火燒過,就不再適合入藥,只能用來製作器物了,這與生熟犀牛角的道理相同。

3. 桑螵蛸

味鹹、甘,平,無毒。主傷中,疝瘕,陰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閉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又療男子虛損,五臟氣微,夢寐失精,遺溺。久服益氣養神。一名蝕肬(音尤)生桑枝上,螳螂子也。二月、三月採蒸之,當火炙。不爾,令人泄。(得龍骨,療泄精。畏旋覆花。)

陶隱居云:俗呼螳螂為䖨(音石)螂,逢樹便產,以桑上者為好,是兼得桑皮之津氣。市人恐非真,皆令合枝斷取之爾,偽者亦以膠著桑枝之上也。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:此物多在小桑樹上,叢荊棘間,並螳螂卵也,三月、四月中,一枝出小螳螂數百枚。以熱漿水浸之一伏時,焙乾,於柳木灰中炮令黃色用之。

白話文:

【性質】此藥味鹹、甘,性平,無毒。

【功效】能治療中焦受損、腹脹、疝痛、男性性功能減退、增強精子、助生育、女性月經不通、腰背疼痛、通利尿液、改善小便問題。對於男性虛弱、五臟功能不足、夜間遺精、尿失禁也有療效。長期服用可增強體力、養護精神。

【名稱】另一個名稱是「蝕肬」(音尤),生長於桑樹枝上,是螳螂的幼蟲。

【採集與處理】在二月和三月採集,需蒸煮後再以火烤乾燥。若未經此步驟,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。與龍骨一同使用,能治療尿精;但要避免與旋覆花一起使用。

陶隱居提到,一般稱為「螳螂」的生物,遇樹即產卵,以桑樹上的為佳,因為它同時吸收了桑樹的汁液和氣息。市面上可能有假貨,因此會選擇與樹枝一同釀製。偽品可能會在桑樹枝上塗膠。根據蜀本圖經的記載,這種生物通常出現在小桑樹上,與荊棘混生,是螳螂的卵。在三月和四月,一根枝條上能長出數百隻小螳螂。使用熱漿水浸泡一伏時,再烘乾,最後在柳木灰中炒至黃色,即可使用。

藥性論云:桑螵蛸,臣,畏戴椹。主男子腎衰,漏精,精自出。患虛冷者能止之,止小便利。火炮令熱,空心食之。虛而小便利,加而用之。

圖經云桑螵蛸,螳螂子也。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今在處有之。螳螂逢木便產,一枚出子百數,多在小木荊棘間,桑上者兼得桑皮之津氣,故以為佳。而市之貨者,多非真。須連枝折之為驗。然偽者亦能以膠著桑枝上,入藥不宜也。三月、四月採。蒸過收之,亦火炙,不爾則令人泄。

一法:採得便以熱漿水浸一伏時,焙乾,更於柳木灰中,炮令黃用之。《爾雅》云:莫貉(戶各切),螳螂蛑。郭璞云:螗螂,有斧蟲,江東呼為石螂。又云:不過,蟷(丁郎切)蠰(息詳切)。蟷蠰螳螂別名也。其子蜱(音裨)蛸(音蕭),一名䗚(普莫切)蟭(音焦),蟷蠰卵也。

白話文:

桑螵蛸屬於藥性平和的藥材,畏懼戴椹。它主要用於治療男性腎虛、遺精、精液自溢等症狀。對於虛寒體質導致的頻尿,也能起到止瀉作用。食用時需用火炮烤熱,空腹食用。如果體虛且頻尿,可以加量服用。

桑螵蛸是螳螂的卵囊,雖然《本經》沒有記載其產地,但如今各地都有。螳螂喜歡在樹枝上產卵,一個卵囊可以孵化出上百隻幼蟲,多見於灌木叢和荊棘中。產於桑樹上的桑螵蛸,因為吸取了桑樹的汁液,所以品質較好。市面上販售的桑螵蛸,很多都是假貨。辨別真偽的方法是觀察是否連著樹枝。即使是假貨,也會用膠水粘在桑樹枝上,所以入藥時要小心。桑螵蛸通常在三月到四月採集,採集後需蒸熟或火烤,否則會導致腹瀉。

還有一種方法是採集後立即用熱漿水浸泡一伏時,然後烘乾,再用柳木灰烤至黃色即可使用。《爾雅》記載:莫貉(音戶各),即螳螂蛑。郭璞解釋說:螗螂(音螗郎),也就是斧蟲,江東地區稱之為石螂。另外,不過,蟷(音丁郎)蠰(音息詳),也是螳螂的別名。其子蜱(音裨)蛸(音蕭),又名䗚(音普莫)蟭(音焦),都是指螳螂的卵囊。

古今方:漏精及主風藥中,多用之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諸雜樹上生者,螺螺不入藥中用。凡採覓須桑樹東畔枝上者,採得去核子,用沸漿水浸淘七遍,令水遍沸,於瓷鍋中熬令乾用。勿亂別修事,卻無效也。經驗方:治底耳方:用桑螵蛸一個,慢火炙,及八分熟存性細研,入麝香一字為末。摻在耳內,每用半字,如神效。

如有膿,先用綿包子拈去,次後摻藥末入在耳內。產書治妊娠小便數不禁。桑螵蛸十二枚,搗為散,分作兩服,米飲下。《楊氏產乳》同。又方:療小便不通及胞轉。桑螵蛸搗末,米飲服方寸匕,日三。

白話文:

古今醫方中,治療漏精和風病的藥方,都常用桑螵蛸。

雷公說:使用桑螵蛸時,不要用生長在雜樹上的,那些長得像螺一樣的桑螵蛸不能入藥。採集桑螵蛸時,要選擇桑樹東側枝上的,採回來後要去掉核子,用沸騰的漿水浸泡七遍,讓水沸騰七次,再用瓷鍋熬乾備用。不要亂用別的方法加工,否則就沒有效果。

經驗方:治療耳鳴,用一個桑螵蛸,慢火烤,烤到八分熟,保持藥性,研成細末,加入一字麝香末,混合在一起。每次用半字,效果神奇。

如果有膿,先用棉球沾取膿液,再把藥末放入耳內。

產科書中記載治療妊娠期間小便頻繁失禁的方法:用十二枚桑螵蛸,搗碎成散劑,分成兩份,用米湯送服。楊氏產乳方中也記載了同樣的用法。

另一個方子:治療小便不通和胎位不正,用桑螵蛸搗碎成末,用米湯送服,每次服方寸匕,每天三次。

衍義曰:桑螵蛸,自採者真,市中所售者,恐不得盡皆桑上者。《蜀本·圖經》浸炮之法,不若略蒸過為佳。鄰家有一男子,小便日數十次,如稠米泔色,亦白,心神恍惚,瘦瘁食減,以女勞得之。今服此桑螵蛸散,未終一劑而愈。安神魂,定心忐,治健忘,小便數,補心氣。

桑螵蛸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神、當歸、龜甲醋炙,以上各一兩,為末。夜臥,人參湯調下二錢,如無桑上者,即用余者,仍須以炙桑白皮佐之,量多少,可也。蓋桑白皮行水,意以接螵蛸就腎經。用桑螵蛸之意如此,然治男女虛損,益精,陰痿,夢失精,遺溺,疝瘕,小便白濁,腎衰不可闕也。

白話文:

桑螵蛸,自己採集的才是真的,市面上販售的,恐怕不全是桑樹上的。蜀本圖經記載浸泡的方法,不如稍微蒸一下更好。鄰居有個男子,每天小便好幾次,尿液像濃稠的米泔水一樣,顏色也發白,心神恍惚,身體消瘦,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勞累过度而造成的。現在服用桑螵蛸散,還沒吃完一劑就痊癒了。桑螵蛸可以安神魂、定心神、治健忘、小便頻數、補心氣。

將桑螵蛸、遠志、菖蒲、龍骨、人參、茯神、當歸、龜甲(醋炙)各取一兩,研磨成粉末。睡覺前,用人參湯調服兩錢,如果沒有桑樹上的桑螵蛸,就用其他地方的,但仍然要用炙過的桑白皮輔助,用量多少都可以。因為桑白皮能利水,目的是接引桑螵蛸入腎經。使用桑螵蛸的用意就在這裡,它可以治療男女虛損、補益精氣、陰痿、夢遺、遺尿、疝氣、小便白濁、腎虛,是不可或缺的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