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慎微

《證類本草》~ 卷第八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八 (23)

1. 狗脊

味苦、甘,平,微溫,無毒。主腰背強,關機緩急,周痹寒濕膝痛,頗利老人,療失溺不節,男子腳弱腰痛,風邪淋露,少氣,目暗,堅脊利俯仰,女子傷中,關節重。一名百枝,一名強膂,主名扶蓋,一名扶筋。生常山川穀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(萆薢為之使,惡敗醬。)

陶隱居云:今山野處處有,與菝葜相似而小異。其莖、葉小肥,其節疏,其莖大直,上有刺,葉圓有赤脈。根凹(烏交切)凸(徒結切)巃嵸如羊角,細強者是。唐本注云:此藥,苗似貫眾,根長多岐,狀如狗脊骨,其肉作青綠色,今京下用者是。陶所說乃有刺萆薢,非狗脊也,今江左俗猶用之。

臣禹錫等謹按吳氏云:狗脊,一名狗青,一名赤節。神農:苦。桐君、黃帝、歧伯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。季氏:小溫。如萆薢,莖節如竹,有刺,葉圓赤,根黃白,亦如竹根,毛有刺。歧伯經云:莖無節,葉端圓青赤,皮白,有赤脈。藥性論云:狗脊,味苦、辛,微熱。

能治男子、女人毒風,軟腳邪氣濕痹,腎氣虛弱,補益男子,續筋骨。

圖經曰:狗脊,生常山川穀,今太行山、淄、溫、眉州亦有。根黑色,長三、四寸,兩指許大,苗尖細碎,青色,高一尺以來,無花。其莖、葉似貫眾而細,其根長而多歧,似狗脊骨,故以名之。其肉青綠,春秋採根,曝乾用。今方亦用金毛者。

雷公云:凡使,勿用透山藤,其大脼根與透山藤一般。只是入頂苦,不可餌之。凡修事,細銼了,酒拌,蒸,從巳至申,出,曬乾用。

白話文:

狗脊味苦甘,性平微溫,無毒。主治腰背酸痛、關節疼痛、周身痺痛、寒濕膝痛,對老年人尤其有效;還能治療尿失禁、男子腿腳無力腰痛、風寒濕邪侵襲、氣短、視力模糊、脊柱僵硬活動不便;以及女子因內傷導致的關節疼痛等症。狗脊又名百枝、強膂、扶蓋、扶筋。生長在山谷川野,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備用。萆薢是狗脊的配伍藥物,忌與敗醬同用。

古籍記載,狗脊遍佈山野,與菝葜相似卻略有不同:莖葉較小而肥厚,節間較疏,莖粗而直,莖上有刺,葉圓形,葉脈呈紅色。根部凹凸不平,形狀像羊角,細而堅韌的才是正品。也有記載說狗脊的苗像貫眾,根長而分枝多,狀如狗脊骨,肉呈青綠色。但有些古籍記載的帶刺的植物實際上是萆薢,而非狗脊,有些地方至今仍沿用這種錯誤的說法。

另有記載稱狗脊又名狗青、赤節。不同醫家對其性味記載略有差異,但普遍認為其味甘或苦,無毒,性平或微溫。其莖節如竹,有刺,葉圓而呈赤色,根黃白,也像竹根,帶有毛刺。另有記載稱其莖無節,葉端圓形,青中帶赤,莖皮白色,有紅色葉脈。也有記載稱其味苦辛,微熱。

狗脊能治療男女風濕痺痛、腿腳無力、腎虛等症,能補益男子,強健筋骨。

據記載,狗脊生長於山谷川野,太行山、淄州、溫州、眉州等地也有分佈。其根黑色,長三到四寸,粗約兩指,苗細碎,青色,高約一尺,不開花。莖葉類似貫眾但更細小,根長而分枝多,形似狗脊骨,故名狗脊。其肉呈青綠色,春秋兩季採挖根部,曬乾後使用。現在也有人使用帶金毛的狗脊。

另有記載指出,使用狗脊時,要避免混用透山藤,因為兩種植物的根莖很相似,但透山藤味苦且有毒,不可服用。使用狗脊前,需將其切碎,用酒拌勻後蒸煮,從巳時至申時取出,曬乾後再使用。

2. 石龍芮

味苦,平,無毒。主風寒濕痹,心腹邪氣,利關節,止煩滿,平腎、胃氣,補陰氣不足,失精莖冷。久服輕身,明目,不老,令人皮膚光澤,有子。一名魯果能,一名地椹,一名石能,一名彭根,一名天豆。生泰山川澤石邊。五月五日採子,二月、八月採皮,陰乾。(大戟為之使,畏蛇蛻皮、吳茱萸。)

陶隱居云:今出近道,子形粗,似蛇床子而扁,非真好者,人言是蓄菜子爾。東山石上所生。其葉芮芮短小,其子狀如葶藶,黃色而味小辛,此乃實是也。唐本注云:今用者,俗名水董(音謹)。苗似附子,實如桑椹,故名地椹。生下濕地,五月熟,葉、子皆味辛。山南者粒大如葵子。

關中、河北者細如葶藶,氣力劣於山南者。陶以細者為真,未為通論。又《別錄》水董云:主毒腫,癰癤瘡,蛔蟲,齒齲。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:石龍芮,能逐諸風,主除心熱躁。

圖經曰:石龍芮,生泰山川澤石邊。陶隱居云:近道處處有之。今唯出兗州。一叢數莖,莖青紫色,每莖三葉,其葉芮芮短小多刻缺。子如葶藶而色黃。五月採子,二月、八月採皮,陰乾用。能逐諸風,除心熱躁。蘇恭云:俗名水堇,苗如附子,實如桑椹。生下濕地,此乃水堇,非石龍芮也。今兗州所生者,正與《本經》、陶說相合,為得其真矣。

陳藏器云:芮子,味辛。按蘇、《別錄》云:水堇,主毒腫,蛇蟲,齒齲。且水堇如蘇所注,定是石龍芮,更非別草。《爾雅》云:芨,堇草。郭注云:烏頭苗也。蘇又注天雄云:石龍芮,葉似堇草,故名水堇。如此,則依蘇所注是水堇,附子是堇草。水堇、堇草二物同名也。

衍義曰:石龍芮,今有兩種:水中生者,葉光而末圓。陸生者,葉有毛而末銳。入藥須生水者。陸生者又謂之天灸,取少葉揉係臂上,一夜作大泡,如火燒者是。唯陸生者,補陰不足,莖常冷,失精。余如《經》。

白話文:

石龍芮

石龍芮味苦、性平,無毒。主治風寒濕痺、心腹邪氣,能利關節、止煩滿,平復腎胃之氣,補益陰氣不足、遺精、陽痿等症。長期服用可輕身、明目、延年益壽,使皮膚光澤、生育子女。別名魯果能、地椹、石能、彭根、天豆。生長在泰山山川澤地石邊。五月五日採收種子,二月和八月採收根皮,陰乾備用。配伍大戟,忌與蛇蛻皮、吳茱萸同用。

古籍記載中,有些石龍芮的種子較粗大,形似蛇床子卻扁平,並非上品,有人認為那是蓄菜子。東山石上生長的石龍芮,葉子短小細密,種子形似葶藶,呈黃色,略帶辛味,才是真正的石龍芮。古籍也記載,現在常用的石龍芮,俗稱水董,植株類似附子,果實像桑葚,故名地椹。生長在低濕地帶,五月成熟,葉子和種子都有辛味。生長在山南地區的果實,粒大如葵子;關中、河北地區的果實則細小如葶藶,藥效不如山南地區的。古代文獻中,有人認為細小的才是正品,但並非普遍共識。另有記載,水董可治療腫毒、癰疽瘡瘍、蛔蟲病、齲齒。也有記載說,石龍芮能驅除各種風邪,治療心煩熱躁。

圖經記載,石龍芮生長在泰山山川澤地石邊。古籍中也記載,它在各地均有分佈,但如今主要產於兗州。一叢生長數莖,莖為青紫色,每莖有三片葉子,葉子短小細密,多有缺刻。種子形似葶藶,呈黃色。五月採收種子,二月和八月採收根皮,陰乾後使用。它能驅除各種風邪,治療心煩熱躁。古籍中也記載,俗稱水堇,植株像附子,果實像桑葚,生長在低濕地帶,但此乃水堇,非石龍芮。現在兗州所產的石龍芮,與古代典籍記載相符,才是真正的石龍芮。

古籍中記載,石龍芮種子味辛。另有記載,水堇主治腫毒、蛇蟲咬傷、齲齒。並且,根據古籍記載,水堇就是石龍芮,並非其他植物。《爾雅》中記載,芨是堇草,注釋中說是烏頭的幼苗。古籍中也提到,石龍芮的葉子像堇草,因此得名水堇。如此看來,水堇與堇草同名。

簡言之,石龍芮現今有兩種:水生者,葉子光滑,頂端圓鈍;陸生者,葉子有毛,頂端尖銳。入藥需使用水生的石龍芮。陸生石龍芮又稱天灸,取少許葉子揉搓敷貼在手臂上,一夜後會起大水泡,如同火燒般灼痛。只有陸生的石龍芮,才能補益陰氣不足,治療陽痿、遺精等症。其他功效與前述相同。